【摘 要】
:
利用基于拉格朗日轨迹追踪模式(HYSPLIT),结合区域源汇归属法,追踪1961~2010年中国东部地区雨带推进过程中各雨季后向轨迹,定量确定各雨季不同垂直层上的水汽输送路径与水汽贡献.结果表明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的华南前汛期,低层最主要水汽通道为太平洋通道,轨迹占比达到52.3%,中高层最主要的水汽通道为印度洋通道,占比超过37%;水汽主要源自低层的西太平洋和中国东部地区,水汽贡献均在20%以上.南海季风爆发后的华南前汛期,低层到高层最强水汽通道均为印度洋通道,特别是中层,轨迹数量达到了65.6%;印度洋
【机 构】
:
南京市气象局,南京21001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基于拉格朗日轨迹追踪模式(HYSPLIT),结合区域源汇归属法,追踪1961~2010年中国东部地区雨带推进过程中各雨季后向轨迹,定量确定各雨季不同垂直层上的水汽输送路径与水汽贡献.结果表明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的华南前汛期,低层最主要水汽通道为太平洋通道,轨迹占比达到52.3%,中高层最主要的水汽通道为印度洋通道,占比超过37%;水汽主要源自低层的西太平洋和中国东部地区,水汽贡献均在20%以上.南海季风爆发后的华南前汛期,低层到高层最强水汽通道均为印度洋通道,特别是中层,轨迹数量达到了65.6%;印度洋源地的贡献明显增加,中高层水汽主要源自印度洋,低层最主要的水汽源地为中国东部和南海.江淮梅雨时低层最主要通道为太平洋通道,中高层最主要通道为印度洋通道,相比华南前汛期,在中高层印度洋通道减弱,而西风通道增强.华北雨季中,低层最主要水汽通道为太平洋通道,而中高层最主要的水汽通道为欧亚大陆中纬西风通道.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中,最主要的源地为中低层的中国东部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华北雨季中,来自中国东部局地低层的水汽达到了43.1%,表明低层局地蒸发对华北雨季降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风廓线雷达数据反演了降水云体的大气垂直速度、雨滴下落末速度等云动力特征和云水混合比、雨水混合比等云微物理参数,并结合天气雷达、探空、自动站、雨滴谱仪和微波辐射计等数据对2020年5月7~8日发生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次夏季降水过程进行垂直综合观测.结果表明:垂直探测仪器观测及其反演的数据可以获得降水云体的详细动力参数和微物理特征.站点位于主体降水回波边缘,降水为层状云类型,整体回波较弱(主要在0~20 dBZ),4 km高度的水平风垂直切变贯穿整个降水过程,降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7日20时(北京时,下
利用1961~2020年西南地区东部118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1979~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5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逐6 h全球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回归、聚类、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SPLITv5.0)模型模拟等方法对2020年6~7月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异常偏多特征、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及水汽收支状况和主要水汽源地及贡献等进行了分析,定义了关键区水汽强度指标,分析了关键区水汽强度与海温的联系.结果
本文利用WRF理想斜压波模式模拟了理想湿大气中温带气旋的快速发展过程,采用拉格朗日轨迹筛选方法识别了气旋内部冷、暖输送带结构,分析了沿着输送带轨迹的物理量演变特征,探究了输送带气流对气旋降水结构的影响.本文在再现前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发现了更精细的输送带结构特征,尤其是对冷输送带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研究表明,根据相对气旋中心运动特征可将暖输送带划分为“前倾上升”和“后倾上升”两支.两支气流均起始于对流层低层冷锋前暖区内,旋转上升到对流层中高层出流区后分别向气旋中心的下游和上游运动,并在中高层产生负位涡扰动
回顾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技术在睡眠脑电检测上的应用.以睡眠脑电过程中的纺锤波检测问题为例,探讨了睡眠脑电检测的各类方法,以及相较于传统信号处理算法,DL算法在睡眠脑电纺锤波检测问题上具有精度较高、对数据适应性更强的特点.针对进一步提高网络检测性能与硬件适用性需求,提出特征融合与脉冲神经2种改进型网络,并获得较高的检测性能,进一步阐释了 DL技术在睡眠脑电特征波检测方面的应用潜力.
选取了50条实际地震动,采用一维场地等效线性化方法分别对均匀半空间场地和成层半空间场地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同时选择效益性作为判别标准来探究最优地震动峰值指标(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峰值位移PGD)随埋深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选取的两类场地,最优地震动峰值指标均随埋深的改变而变化,埋深浅时PGA效益性最优,随着埋深的增加,效益性最优逐渐由PGA转变至PGV;PGA与PGV转折的交点位置随场地剪切波速的不同而不同,且该转折交点位置与场地剪切波速呈线性相关.
本文报道了首次发现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鸽子山化石点下白垩统龙江组的一件反鸟类.为确定该标本的解剖学特征和系统发育位置,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骨骼特征描述,并与其他中生代鸟类进行了形态特征对比,进而通过TNT软件对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形态特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标本与渤海鸟科(Bohaiornithidae)特征最为相似,如叉骨上升支的末端膨大;尾综骨的末端逐渐收缩变细;胸骨的外侧突明显向胸骨后外侧偏转;第Ⅱ脚趾最为粗壮.然而,该标本又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已知渤海鸟类(bohaiornith
本文总结了近几十年来暖季(5~10月)南海热带天气系统及中尺度对流过程的相关研究进展.聚焦暖季南海中尺度对流过程,概述性回顾了与南海中尺度对流过程相关的热带大气环流和夏季风的基本特征,影响南海中尺度对流发生、发展的重要天气系统,并着重归纳了南海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规律、结构特征与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及未来南海中尺度对流过程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指明了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针对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分辨率重构任务,提出了 Wasserstein生成式对抗网络(Wasserstei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WGAN),构建了合适的网络模型与损失函数;基于残差U-net WGAN后端上采样超分模型,设计了感知、纹理和对抗损失,用于恢复低分辨率MRI影像中的细节信息.此网络在2D-MRI的3 000张脑影像上获得的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 to noise ratio,PSNR
利用WRF模式,结合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对2016年北京“7·20”特大暴雨过程主降水时段的强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高分辨率模拟诊断分析.结果显示:降水峰值时刻前,强盛水汽辐合支撑强降水,同时加湿大气,后期,水汽辐合显著减弱,降水造成局地大气中水汽含量明显减少;降水峰值时刻前,水汽辐合、凝结和液相水凝物辐合共同助力强降水云系快速发展,后期,动力辐合作用减弱以及水凝物持续消耗和辐散,导致水凝物含量显著减少,降水系统逐步瓦解;主降水时段,垂直上升运动强度和垂直扩展范围逐步增大,并在降水峰值时刻达最大,之后减弱收缩;
基于GRAPES(Global and Regional Assimilation Prediction System)全球预报系统(GRAPES-GFS)的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的分析场和35天预报的试验数据,对该系统延伸期次季节预报进行误差诊断和预报能力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描述2018冬季及2019年夏季2 m温度和500 hPa位势高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在热力强迫作用显著的高原沙漠地区,尤其是非洲干旱区,GRAPES-GFS的2 m温度分析场存在较大的系统偏差.GRAPES-GFS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