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捷径,是学生乐于写作的法宝。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情景教学 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是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乐学、爱学、会学。情境创设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境寓情于教有以下体会。
一、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施教之功,先在激趣。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热衷于一问一答的“分析”,并板书一些不起作用的词语,有时为了板书某一个词语而无穷尽地问,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使学生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烦之感,又怎么会有兴趣呢?
1.文录结合,引起兴趣。
《圆明园》一课是介绍我国著名园林的壮美景观变迁的。作为我国一代园林艺术瑰宝的圆明园,辉煌了一时,而如今化为一片灰烬。学生对圆明园了解甚少,如果单纯地靠介绍,那些从没见过的珍宝、园林,留在学生脑子中的只是“海市蜃楼”。无论老师描绘得多么美,可学生就是难以体会到。所以,在讲课之前,特别组织学生看录像《火烧圆明周》。圆明园的美在画面上再现,同学们目睹了那些奇珍异宝,充满了自豪之感,而当看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时,他们情绪激昂,心里饱含了对侵略者的仇恨,看了录像,学生心情激动,迫切希望了解课文内容,在这样一种情境中授课,学生兴趣十足,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妙设导语,激发兴趣。课堂教学如果不面对全体学生,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不是成功的教学。
《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优美的语言、清晰的脉络,写出了桂林山水的奇丽。新课开始,就以形象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学们,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境;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奇景。大家想不想到这个神奇的地方看一看?好,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语言描绘,为同学们创设一个具体而神秘的情境,激起了同学们探究课文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
3.演课本剧,体会兴趣。演课本剧,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于学生面前,可以增加学生对课文角色的亲切感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教《景阳冈》这篇课文时,就指导学生们演了“武松吃酒”这一段,武松的扮演者在台上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把武松豪爽、倔强的英雄好汉性格演的淋漓尽致。学生们拍手叫好,很快进入文中角色的描述中,课文在浓浓的趣味中讲完了。
二、情景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捷径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不易被学生理解透。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不容易让学生透过外表看到本质。为了使学生把握准确,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有意创设典型场景,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就综合利用了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放录像等手段,在教室里创设了这样一种氛围: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低沉的语调朗读课文,让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学完课文,又放了当年首都十万群众在长安街上送总理的真实录像,画面上的群众哭了,同学们也被感染,失声痛哭,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对课文的理解、中心的体会水到渠成。
三、情境教学是学生乐于写作的法宝
每次让学生写作文,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情景:坐在座位上苦思冥想,抓耳搔腮,或手拿作文书翻来翻去不知从何下手。究其原因,乃是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觉得没什么可写。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我采用“组织活动”的方法,展现情境,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如春天到了,为了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就组织了春游,一路上,学生们有说有笑,心情舒畅,看到柳树发芽,杏树开花,觉得春天美;来到田野,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是那样的充满生命力,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彩。动了脑,动了感情,回来之后写作文,结果一篇比一篇精彩,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文章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才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
为了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写”的作文课,我把实物请进课堂。如在训练写一样事物的作文课上,我让每一位学生都自带了一个橘子,先让同学们观察外形、颜色,然后剥开橘皮,闻其味道,看其特征,边听边吃,边说边闻,橘子吃完了学生也记住了,再让写就能准确、形象地描绘出自己手中的橘子,写出橘子的特点。这样形象的作文课,老师不累,学生轻松,并且通过心灵的感受,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情境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情景教学 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是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乐学、爱学、会学。情境创设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境寓情于教有以下体会。
一、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施教之功,先在激趣。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热衷于一问一答的“分析”,并板书一些不起作用的词语,有时为了板书某一个词语而无穷尽地问,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使学生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烦之感,又怎么会有兴趣呢?
1.文录结合,引起兴趣。
《圆明园》一课是介绍我国著名园林的壮美景观变迁的。作为我国一代园林艺术瑰宝的圆明园,辉煌了一时,而如今化为一片灰烬。学生对圆明园了解甚少,如果单纯地靠介绍,那些从没见过的珍宝、园林,留在学生脑子中的只是“海市蜃楼”。无论老师描绘得多么美,可学生就是难以体会到。所以,在讲课之前,特别组织学生看录像《火烧圆明周》。圆明园的美在画面上再现,同学们目睹了那些奇珍异宝,充满了自豪之感,而当看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时,他们情绪激昂,心里饱含了对侵略者的仇恨,看了录像,学生心情激动,迫切希望了解课文内容,在这样一种情境中授课,学生兴趣十足,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妙设导语,激发兴趣。课堂教学如果不面对全体学生,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不是成功的教学。
《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优美的语言、清晰的脉络,写出了桂林山水的奇丽。新课开始,就以形象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学们,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境;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奇景。大家想不想到这个神奇的地方看一看?好,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语言描绘,为同学们创设一个具体而神秘的情境,激起了同学们探究课文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
3.演课本剧,体会兴趣。演课本剧,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于学生面前,可以增加学生对课文角色的亲切感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教《景阳冈》这篇课文时,就指导学生们演了“武松吃酒”这一段,武松的扮演者在台上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把武松豪爽、倔强的英雄好汉性格演的淋漓尽致。学生们拍手叫好,很快进入文中角色的描述中,课文在浓浓的趣味中讲完了。
二、情景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捷径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不易被学生理解透。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不容易让学生透过外表看到本质。为了使学生把握准确,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有意创设典型场景,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就综合利用了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放录像等手段,在教室里创设了这样一种氛围: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低沉的语调朗读课文,让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学完课文,又放了当年首都十万群众在长安街上送总理的真实录像,画面上的群众哭了,同学们也被感染,失声痛哭,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对课文的理解、中心的体会水到渠成。
三、情境教学是学生乐于写作的法宝
每次让学生写作文,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情景:坐在座位上苦思冥想,抓耳搔腮,或手拿作文书翻来翻去不知从何下手。究其原因,乃是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觉得没什么可写。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我采用“组织活动”的方法,展现情境,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如春天到了,为了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就组织了春游,一路上,学生们有说有笑,心情舒畅,看到柳树发芽,杏树开花,觉得春天美;来到田野,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是那样的充满生命力,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彩。动了脑,动了感情,回来之后写作文,结果一篇比一篇精彩,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文章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才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
为了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写”的作文课,我把实物请进课堂。如在训练写一样事物的作文课上,我让每一位学生都自带了一个橘子,先让同学们观察外形、颜色,然后剥开橘皮,闻其味道,看其特征,边听边吃,边说边闻,橘子吃完了学生也记住了,再让写就能准确、形象地描绘出自己手中的橘子,写出橘子的特点。这样形象的作文课,老师不累,学生轻松,并且通过心灵的感受,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情境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