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匠与艺术家之间,大体上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从事着不同分工的工作。但二者有一定的关联,也可以相互借鉴与相互启发。有时,艺术家需要追求工匠的精湛,工匠需要有一些艺术家的品质。
关键词:工匠,艺术家,创作, 修养,真诚,自由,师承
Abstract: the craftsman and between artists, by and large, does not exist of high and low points, they engaged in a different division of work. But both have a certain correlation, also can use for reference each other and mutual inspiration. Sometimes, artists need to pursue the exquisite craftsman, the craftsmen need some artists of quality.
Keywords: craftsman, artist, creation, accomplishment, sincere, freedom, and contacts
中图分类号: J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其实,工匠是先于艺术家而产生的。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缝制兽皮衣服,制作炊饮器皿、狩猎工具等等实用物品,是生产劳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时的人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生存的问题,审美是附带在实用物质中的。而当生产力得到大大的提高,社会分工逐渐完善后以后,作为专供欣赏的独立的对象—艺术,才逐渐从实用物质对象中分化出来,并日渐发展起来。回想古希腊的艺术,也是在奴隶与自由民比例高达六比一,自由民不用从事具体而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的优秀头脑和身躯,才有机会成为卓著的艺术家,并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在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的篇首,便开宗明义提出了“百工”的概念,指出了其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规定了百工的职责范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根据《考工记》中对“百工”的职责要求,“百工”主要是为民众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提供民器,它是一种创物的行为,也是神圣而庄严的事情。有智慧的人创造发明设计,而心灵手巧的人发扬并传承它。创造发明之“创物”与传统之 “述守”在手工艺生产中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工艺品大至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物品,一类是装饰欣赏品。前者如纺织品、家具、餐具等,后者如首饰、牙雕、景泰蓝、木雕、漆画等。
众所周知,实用物品对功能的要求总是第一位的,实用物品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既要符合使用者的要求,比如人所使用的物品必需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则,还要考虑到使用环境的要求。为此必需确立用料标准及选材的方法,制定产品设计标准,确定生产的工艺规范,规定产品的检验制度、检验标准等一系列技术参数。《考工记》对轮子的制作要求是必须做成正圆形的,跟地面接触时必须“微至”[ 着地面积小的意思。],不能因审美的需求而将它做成椭圆或星形。但是从历代各国考古所发现的生活日用品来看,很多都承载着古人的审美需求。1968年7月在河北省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宫灯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跪坐的宫女,造型优美,功能完备,灯体既有罩板能调节光照面,又考虑了吸烟设施以防止空气污染,它是装饰与实用完美统一的生活日用品。
而装饰欣赏品是作为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求而存在的审美对象,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综合着现实美、社会审美意识、工匠的艺术创作及一定的自然物质材料的審美特性,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双重属性。其实,人类对精美物品的欣赏和占有欲望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源头。从原始人染色的贝壳、兽牙珠串,到年轻的埃及法老图坦卡蒙令世人震憾的黄金面具,到我们的元青花大罐萧何月下追韩信,再到玛蒂尔德太太[ 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人物。]用半生劳碌换来在脖子上闪耀了一晚的假钻石项链,无一不体现着人类的这种巨大而强烈的审美需求。而生产这些装饰欣赏品的工匠是和艺术家有极大的联系。本文就想探讨一下这类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
一、成为艺术家和优秀工匠所必须的条件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创作,为人类提供艺术品以满足社会审美的精神需求的主体。因艺术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等,艺术家也相应地分为文学家、剧作家、画家、音乐家等等。要成为这样的艺术家,除了自身所从事的艺术种类的专业要求以外有何共性的要求呢?换名话说,艺术家要进行艺术创作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必要的条件是什么呢?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能从主要的方面进行考察。
第一是艺术家的生活实践。它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重要源泉和根据,关系到艺术家的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艺术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生活经验,是艺术家全部创作的基础。当然,这些生活实践包括直接和间接的,艺术家靠对复杂社会的深刻的洞察力去获取创作的素材。在某一生活领域内的经验越丰富,艺术家的技巧与才能越是高超。这一点从作家的身上最能体现。例如博纳科夫可以从一份精神病例中洞悉人性,写出精彩之作《洛丽塔》,而不用亲自去做一个恋童癖。博纳科夫本人也说过,只有虚构的作品能给他带来直接称之为美学幸福的东西。
第二是艺术家的世界观。前面说了,生活实践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但艺术家在使用这些生活素材的时候,并不是客观事实的呈现,而是有所选择,并加入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什么是真假、什么是善恶、什么是美丑、什么是高级与低劣……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或明显或隐蔽地表露出来,而这种判断和评价是由世界观所决定的。也可以说世界观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艺术家艺术创作的高度。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艺术家要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就必须处于他那个时代最高的世界观的水平。” 我想,这句话很能说明世界观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当我们看到一件在技巧上无可挑剔的作品,仍然觉得不过是平庸之作时,这件作品所包涵的世界观高度不够可能就是重要的一个原因。这里,我们就不展开有关世界观的范畴及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发挥作用这个颇具哲学性的问题。
艺术家所必备的第三个问题是艺术修养问题。艺术修养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所必须的各种艺术规律性的知识、本领的培养、锻炼、积累和掌握。无可置疑的是艺术家都具有高度敏感和发达的审美意识,但如何将这种审美感受传达并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艺术家在其艺术门类中有非常专业的才能和技巧。作家需要高超的驾驭文字和谋篇布局的能力;画家需要熟练的造型能力及敏锐的色彩感觉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音乐家对音准、节奏、器乐的把握则是必须的……历史上,因某一技巧的发明而洞开一扇艺术之门的例子比比皆是。15世纪,当尼德兰[ 现荷兰。]的画家凡·爱克兄弟发明了代替蛋彩画的油画的技巧后,激起了美术家空前高涨的绘画热情,成就艺术史上一大批卓越的画家,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油画成为了西方绘画的主流表现手法,直到如今。各种门类的艺术技巧的掌握都要经过枯燥而单调且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甚至,耗毕生精力也不足以达到艺术上的炉火纯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家也是工匠。但是,艺术家除了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巧,还需要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才能创作出一流的作品。
前文已经说过,工匠中的智者是创物者。其实他们跟艺术家是最接近的,甚至可以将他们看作是艺术家。因此,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要具备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必要的条件。否则,创作出来的作品容易给人匠气的感觉。
二、创作上的真诚
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内心的真诚,因为只有真诚的态度才有心灵的纯粹,才有艺术的纯粹,才有艺术作品的纯粹。忘掉目的,忘掉名利、甚至忘掉时间,仿佛一生中不再做别的事情,只是要完成眼前这十全十美的艺术创作。一心一意,带着高度虔诚,在艺术作品最终完成的时候,它会突然辉耀无比,仿佛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作品,尤如天之蓝、星之光、冰之冷。在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辨认出这种闪耀着光辉的高贵的真诚。所以内心的真诚是产生优秀艺术作品的必要前提。
在当今社会,想要成为成功的艺术家和工匠,条件复杂很多,除了艺术家自己的艺术价值取向以外,还有各种昙花一现的流行文化的浪潮,无处不在的商业化以及公众日渐快餐化、庸俗化的审美口味,无不影响和制约着众多的艺术家。艺术家甚至被迫成为推销员、社会活动家、艺术投机份子。因此,很多艺术家成为在当代艺术风口浪尖的逐浪者,所以我们看见了大量的似曾相识的题材和作品,跟文革有关的政治波普、卡通一代、表现民工、妓女等等自己并没有深刻理解的人……仅仅是因为这些可能可以使作品实现最大程度的“价值”转换。这种丧失自我精神的主动迎合姿态使艺术失去了真诚也失去了艺术的价值,而谎言的虚妄终究会将艺术家送上穷途末路。
2011年7月20日刚刚逝去的伟大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是坚守以真诚的艺术态度去创作的最好的例子。在波普艺术、抽象艺术、装置艺术等等前卫艺术大行其道,大张其鼓的时候,弗洛伊德至始至终坚守着通向内心精神世界的道路,以老古董似的表现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他身边熟悉的人、熟悉的物,哪怕是他花园中的一草一木。他曾经被世人认为过时,跟现代化的社会脱节,但是这位可敬的艺术家始终坚定地守护着内心的真诚,手中的画笔甚至连英国女王也不屑迎合。众人蓦然回首,惊觉这种真诚的艺术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如何来评价优秀的工匠在创作中的真诚呢?其实,我国的先哲们对此早有看法。从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论语·雍也》。]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到明末名士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就提出的格心与成物之道,认为只有诚心才能“至善”,“至善”才能成物。无不肯定了返朴归真的造物原则和意境。因此,工匠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要抛弃私欲杂念,秉持“一种源于物而超越于物,源于饰又超于饰,源于创意又归于无意于本真、本性。”的真诚心态。
三、自由的心灵,也就是更少的功利心
艺术的创作与审美都必须在自由心靈的土壤上才能生根发芽,结出果子来,这是很多哲学家和美学家共同的结论。日本的文艺批评家厨川百村就曾说过:“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世界。”康德也说过,由于对于对象的“无利害”的自由的鉴赏而唤起主体各种心理功能的自由的协调,从而引起主体的合目的的愉快,这整个的审美过程都同“自由”密切相关。康德甚至认为手工艺品不能被称之为艺术品。其原因在于艺术创作在内容上不受对象的存在束缚。他说:“艺术也和手工艺区别着。前者唤做自由的,后者只能唤做雇佣的艺术。前者人看做好像只是游戏,这就是一种工作,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合目的成功。后者作为劳动,即作为对于自己是困苦而不愉快的,只是由于它的结果(例如工资)吸引着,因而能够是被逼迫负担的。”这就是说,他认为手工艺劳动是被迫的,本身是痛苦的。原因在于主体被劳动报酬所束缚,而劳动报酬是由对象的数量来计算的,因而也可以说在手工艺劳动中主体被对象的存在所束缚,所以是不自由的。而艺术创作却好像是游戏,因为它本身是愉快的。主体在艺术创作中是自由的,不受束缚的,心情舒展,犹如在游戏中一般。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巨匠米开朗基罗,在罗马教皇出题目要他绘制西斯庭教堂的天顶画和壁画的时候,他认为这不是他自己愿意从事的创作,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压制和强制的痛苦,这当然是极不自由的。所以,他在1508年3月10曾写道:“今日,我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开始西斯庭教堂的绘画。——这全不是我的事业。”一年以后他又写道:“我毫无益处地浪费掉我的时间。”随后又在给他的父亲的信中说他的精神处在极度的痛苦之中。梭罗也说过:“一个单独而独立的心智决不听从帝王的吩咐去干苦活。天才不是任何帝王的侍从。”
当然,完全不受外界压制和强迫的自由心境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状态。但是,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无处不在的商业化以及现代生活的数字化、快节奏,无一不侵蚀着人的精神性,把人卷入一个焦虑、压抑、自我丧失的黑洞,难以自拔。保持自由的心境对艺术家和工匠来说都是创作的必要条件并且是难能可贵的。
四、师承与创造的关系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工匠,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要接受师之教导。因为人类的文明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所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呈现的艺术,我们总能探究其前因后果。这种和传统的关联,有顺应也有反叛,有传承也有创新。比如杜尚将小便器送进博物馆这种惊世骇俗的艺术行为,也是为了站在传统艺术的对立面,打开新的艺术观念之门。但是,人类崇敬的始终是创新者,在艺术史上,往往只给那些开创一个时代的天才艺术家留下位置,而那些亦步亦趋、谨守师道,沉浸在教条和公式的形式中麻木不仁的跟随者,尽管也不乏卓越者,只能成为泥沙,被时间的河流冲刷殆尽,不留痕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但凡开创一个时代的天才艺术家,一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行者。凡高只有一个凡高,后世之人谁再像他一样画,也只能是一钱不值,一文不名。因此,对艺术家来说,师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桎梏。“毕加索的学生”可不是哪位优秀的艺术家会欣然接受的名号。法国女雕塑家卡蜜儿,其才华终身备受时人的质疑,作品不被人承认,最后精神崩溃,在疯人院了结悲惨的人生,只是因为,她的自我始终难以逃脱“罗丹的学生”这个巨大的阴影。
可是对于工匠的师承关系,《考工记》中提出了“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皆圣人之作也。”也就是说,对于大部分工匠来说,将已经趋于完美的创造好好地传承下去,也是工匠们的本份和不越矩的庄严神圣的行为。如果要求每一个工匠都必须摒弃传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无疑是把工匠们逼上绝路。2005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了保护的内容之一。传统的手工艺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创造力和敬业精神,它和其他的民间文化一样,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命脉。保护手工艺、传承手工艺、与手工艺同行,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来说,对优秀的手工艺首先要保护和传承,再说创新。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都需要提供严格的传承谱系。足以可见,在工匠的生涯中,师承是举足轻重的事情。但是,工匠传承的是工艺、是流程、是绝活,而表现的形式、内容、题材、风格等还是需要创造,这一点和艺术家是无异。
总之,工匠与艺术家之间,大体上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从事着不同分工的工作。但二者有一定的关联,也可以相互借鉴与相互启发。有时,艺术家需要追求工匠的精湛,工匠需要有一些艺术家的品质。如此以来,世间又多美好之物可待也。
参考书目:
[1]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130、131页 人民出版社
[2]李砚祖《创造精致》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1年版 第33页
[3]厨川白村 《苦闷的象征》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
[4]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务书馆 1964年 第149页
[5]梭罗 《瓦尔登湖》 104页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77页
关键词:工匠,艺术家,创作, 修养,真诚,自由,师承
Abstract: the craftsman and between artists, by and large, does not exist of high and low points, they engaged in a different division of work. But both have a certain correlation, also can use for reference each other and mutual inspiration. Sometimes, artists need to pursue the exquisite craftsman, the craftsmen need some artists of quality.
Keywords: craftsman, artist, creation, accomplishment, sincere, freedom, and contacts
中图分类号: J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其实,工匠是先于艺术家而产生的。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缝制兽皮衣服,制作炊饮器皿、狩猎工具等等实用物品,是生产劳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时的人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生存的问题,审美是附带在实用物质中的。而当生产力得到大大的提高,社会分工逐渐完善后以后,作为专供欣赏的独立的对象—艺术,才逐渐从实用物质对象中分化出来,并日渐发展起来。回想古希腊的艺术,也是在奴隶与自由民比例高达六比一,自由民不用从事具体而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的优秀头脑和身躯,才有机会成为卓著的艺术家,并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在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的篇首,便开宗明义提出了“百工”的概念,指出了其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规定了百工的职责范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根据《考工记》中对“百工”的职责要求,“百工”主要是为民众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提供民器,它是一种创物的行为,也是神圣而庄严的事情。有智慧的人创造发明设计,而心灵手巧的人发扬并传承它。创造发明之“创物”与传统之 “述守”在手工艺生产中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工艺品大至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物品,一类是装饰欣赏品。前者如纺织品、家具、餐具等,后者如首饰、牙雕、景泰蓝、木雕、漆画等。
众所周知,实用物品对功能的要求总是第一位的,实用物品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既要符合使用者的要求,比如人所使用的物品必需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则,还要考虑到使用环境的要求。为此必需确立用料标准及选材的方法,制定产品设计标准,确定生产的工艺规范,规定产品的检验制度、检验标准等一系列技术参数。《考工记》对轮子的制作要求是必须做成正圆形的,跟地面接触时必须“微至”[ 着地面积小的意思。],不能因审美的需求而将它做成椭圆或星形。但是从历代各国考古所发现的生活日用品来看,很多都承载着古人的审美需求。1968年7月在河北省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宫灯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跪坐的宫女,造型优美,功能完备,灯体既有罩板能调节光照面,又考虑了吸烟设施以防止空气污染,它是装饰与实用完美统一的生活日用品。
而装饰欣赏品是作为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求而存在的审美对象,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综合着现实美、社会审美意识、工匠的艺术创作及一定的自然物质材料的審美特性,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双重属性。其实,人类对精美物品的欣赏和占有欲望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源头。从原始人染色的贝壳、兽牙珠串,到年轻的埃及法老图坦卡蒙令世人震憾的黄金面具,到我们的元青花大罐萧何月下追韩信,再到玛蒂尔德太太[ 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人物。]用半生劳碌换来在脖子上闪耀了一晚的假钻石项链,无一不体现着人类的这种巨大而强烈的审美需求。而生产这些装饰欣赏品的工匠是和艺术家有极大的联系。本文就想探讨一下这类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
一、成为艺术家和优秀工匠所必须的条件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创作,为人类提供艺术品以满足社会审美的精神需求的主体。因艺术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等,艺术家也相应地分为文学家、剧作家、画家、音乐家等等。要成为这样的艺术家,除了自身所从事的艺术种类的专业要求以外有何共性的要求呢?换名话说,艺术家要进行艺术创作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必要的条件是什么呢?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能从主要的方面进行考察。
第一是艺术家的生活实践。它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重要源泉和根据,关系到艺术家的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艺术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生活经验,是艺术家全部创作的基础。当然,这些生活实践包括直接和间接的,艺术家靠对复杂社会的深刻的洞察力去获取创作的素材。在某一生活领域内的经验越丰富,艺术家的技巧与才能越是高超。这一点从作家的身上最能体现。例如博纳科夫可以从一份精神病例中洞悉人性,写出精彩之作《洛丽塔》,而不用亲自去做一个恋童癖。博纳科夫本人也说过,只有虚构的作品能给他带来直接称之为美学幸福的东西。
第二是艺术家的世界观。前面说了,生活实践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但艺术家在使用这些生活素材的时候,并不是客观事实的呈现,而是有所选择,并加入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什么是真假、什么是善恶、什么是美丑、什么是高级与低劣……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或明显或隐蔽地表露出来,而这种判断和评价是由世界观所决定的。也可以说世界观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艺术家艺术创作的高度。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艺术家要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就必须处于他那个时代最高的世界观的水平。” 我想,这句话很能说明世界观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当我们看到一件在技巧上无可挑剔的作品,仍然觉得不过是平庸之作时,这件作品所包涵的世界观高度不够可能就是重要的一个原因。这里,我们就不展开有关世界观的范畴及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发挥作用这个颇具哲学性的问题。
艺术家所必备的第三个问题是艺术修养问题。艺术修养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所必须的各种艺术规律性的知识、本领的培养、锻炼、积累和掌握。无可置疑的是艺术家都具有高度敏感和发达的审美意识,但如何将这种审美感受传达并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艺术家在其艺术门类中有非常专业的才能和技巧。作家需要高超的驾驭文字和谋篇布局的能力;画家需要熟练的造型能力及敏锐的色彩感觉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音乐家对音准、节奏、器乐的把握则是必须的……历史上,因某一技巧的发明而洞开一扇艺术之门的例子比比皆是。15世纪,当尼德兰[ 现荷兰。]的画家凡·爱克兄弟发明了代替蛋彩画的油画的技巧后,激起了美术家空前高涨的绘画热情,成就艺术史上一大批卓越的画家,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油画成为了西方绘画的主流表现手法,直到如今。各种门类的艺术技巧的掌握都要经过枯燥而单调且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甚至,耗毕生精力也不足以达到艺术上的炉火纯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家也是工匠。但是,艺术家除了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巧,还需要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才能创作出一流的作品。
前文已经说过,工匠中的智者是创物者。其实他们跟艺术家是最接近的,甚至可以将他们看作是艺术家。因此,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要具备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必要的条件。否则,创作出来的作品容易给人匠气的感觉。
二、创作上的真诚
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内心的真诚,因为只有真诚的态度才有心灵的纯粹,才有艺术的纯粹,才有艺术作品的纯粹。忘掉目的,忘掉名利、甚至忘掉时间,仿佛一生中不再做别的事情,只是要完成眼前这十全十美的艺术创作。一心一意,带着高度虔诚,在艺术作品最终完成的时候,它会突然辉耀无比,仿佛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作品,尤如天之蓝、星之光、冰之冷。在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辨认出这种闪耀着光辉的高贵的真诚。所以内心的真诚是产生优秀艺术作品的必要前提。
在当今社会,想要成为成功的艺术家和工匠,条件复杂很多,除了艺术家自己的艺术价值取向以外,还有各种昙花一现的流行文化的浪潮,无处不在的商业化以及公众日渐快餐化、庸俗化的审美口味,无不影响和制约着众多的艺术家。艺术家甚至被迫成为推销员、社会活动家、艺术投机份子。因此,很多艺术家成为在当代艺术风口浪尖的逐浪者,所以我们看见了大量的似曾相识的题材和作品,跟文革有关的政治波普、卡通一代、表现民工、妓女等等自己并没有深刻理解的人……仅仅是因为这些可能可以使作品实现最大程度的“价值”转换。这种丧失自我精神的主动迎合姿态使艺术失去了真诚也失去了艺术的价值,而谎言的虚妄终究会将艺术家送上穷途末路。
2011年7月20日刚刚逝去的伟大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是坚守以真诚的艺术态度去创作的最好的例子。在波普艺术、抽象艺术、装置艺术等等前卫艺术大行其道,大张其鼓的时候,弗洛伊德至始至终坚守着通向内心精神世界的道路,以老古董似的表现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他身边熟悉的人、熟悉的物,哪怕是他花园中的一草一木。他曾经被世人认为过时,跟现代化的社会脱节,但是这位可敬的艺术家始终坚定地守护着内心的真诚,手中的画笔甚至连英国女王也不屑迎合。众人蓦然回首,惊觉这种真诚的艺术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如何来评价优秀的工匠在创作中的真诚呢?其实,我国的先哲们对此早有看法。从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论语·雍也》。]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到明末名士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就提出的格心与成物之道,认为只有诚心才能“至善”,“至善”才能成物。无不肯定了返朴归真的造物原则和意境。因此,工匠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要抛弃私欲杂念,秉持“一种源于物而超越于物,源于饰又超于饰,源于创意又归于无意于本真、本性。”的真诚心态。
三、自由的心灵,也就是更少的功利心
艺术的创作与审美都必须在自由心靈的土壤上才能生根发芽,结出果子来,这是很多哲学家和美学家共同的结论。日本的文艺批评家厨川百村就曾说过:“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世界。”康德也说过,由于对于对象的“无利害”的自由的鉴赏而唤起主体各种心理功能的自由的协调,从而引起主体的合目的的愉快,这整个的审美过程都同“自由”密切相关。康德甚至认为手工艺品不能被称之为艺术品。其原因在于艺术创作在内容上不受对象的存在束缚。他说:“艺术也和手工艺区别着。前者唤做自由的,后者只能唤做雇佣的艺术。前者人看做好像只是游戏,这就是一种工作,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合目的成功。后者作为劳动,即作为对于自己是困苦而不愉快的,只是由于它的结果(例如工资)吸引着,因而能够是被逼迫负担的。”这就是说,他认为手工艺劳动是被迫的,本身是痛苦的。原因在于主体被劳动报酬所束缚,而劳动报酬是由对象的数量来计算的,因而也可以说在手工艺劳动中主体被对象的存在所束缚,所以是不自由的。而艺术创作却好像是游戏,因为它本身是愉快的。主体在艺术创作中是自由的,不受束缚的,心情舒展,犹如在游戏中一般。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巨匠米开朗基罗,在罗马教皇出题目要他绘制西斯庭教堂的天顶画和壁画的时候,他认为这不是他自己愿意从事的创作,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压制和强制的痛苦,这当然是极不自由的。所以,他在1508年3月10曾写道:“今日,我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开始西斯庭教堂的绘画。——这全不是我的事业。”一年以后他又写道:“我毫无益处地浪费掉我的时间。”随后又在给他的父亲的信中说他的精神处在极度的痛苦之中。梭罗也说过:“一个单独而独立的心智决不听从帝王的吩咐去干苦活。天才不是任何帝王的侍从。”
当然,完全不受外界压制和强迫的自由心境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状态。但是,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无处不在的商业化以及现代生活的数字化、快节奏,无一不侵蚀着人的精神性,把人卷入一个焦虑、压抑、自我丧失的黑洞,难以自拔。保持自由的心境对艺术家和工匠来说都是创作的必要条件并且是难能可贵的。
四、师承与创造的关系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工匠,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要接受师之教导。因为人类的文明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所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呈现的艺术,我们总能探究其前因后果。这种和传统的关联,有顺应也有反叛,有传承也有创新。比如杜尚将小便器送进博物馆这种惊世骇俗的艺术行为,也是为了站在传统艺术的对立面,打开新的艺术观念之门。但是,人类崇敬的始终是创新者,在艺术史上,往往只给那些开创一个时代的天才艺术家留下位置,而那些亦步亦趋、谨守师道,沉浸在教条和公式的形式中麻木不仁的跟随者,尽管也不乏卓越者,只能成为泥沙,被时间的河流冲刷殆尽,不留痕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但凡开创一个时代的天才艺术家,一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行者。凡高只有一个凡高,后世之人谁再像他一样画,也只能是一钱不值,一文不名。因此,对艺术家来说,师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桎梏。“毕加索的学生”可不是哪位优秀的艺术家会欣然接受的名号。法国女雕塑家卡蜜儿,其才华终身备受时人的质疑,作品不被人承认,最后精神崩溃,在疯人院了结悲惨的人生,只是因为,她的自我始终难以逃脱“罗丹的学生”这个巨大的阴影。
可是对于工匠的师承关系,《考工记》中提出了“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皆圣人之作也。”也就是说,对于大部分工匠来说,将已经趋于完美的创造好好地传承下去,也是工匠们的本份和不越矩的庄严神圣的行为。如果要求每一个工匠都必须摒弃传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无疑是把工匠们逼上绝路。2005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了保护的内容之一。传统的手工艺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创造力和敬业精神,它和其他的民间文化一样,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命脉。保护手工艺、传承手工艺、与手工艺同行,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来说,对优秀的手工艺首先要保护和传承,再说创新。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都需要提供严格的传承谱系。足以可见,在工匠的生涯中,师承是举足轻重的事情。但是,工匠传承的是工艺、是流程、是绝活,而表现的形式、内容、题材、风格等还是需要创造,这一点和艺术家是无异。
总之,工匠与艺术家之间,大体上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从事着不同分工的工作。但二者有一定的关联,也可以相互借鉴与相互启发。有时,艺术家需要追求工匠的精湛,工匠需要有一些艺术家的品质。如此以来,世间又多美好之物可待也。
参考书目:
[1]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130、131页 人民出版社
[2]李砚祖《创造精致》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1年版 第33页
[3]厨川白村 《苦闷的象征》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
[4]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务书馆 1964年 第149页
[5]梭罗 《瓦尔登湖》 104页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