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空军试飞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英雄的群体,他们承担着中国最新式、最尖端的军用航空器的试飞任务。蓝天试剑,勇者无畏。一代代试飞员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创造了一个个堪称经典的蓝天传奇,为一代代中国新型战鹰赋予了灵魂和生命。他们忠于使命、勇于担当,把梦想和激情大写在祖国的蓝天上……
试飞事业考验试飞员们的意志、品德和操守,更考量他们的信念、智慧和忠诚。他们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保卫祖国的安宁,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发展我国航空事业的征程中,他们以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态度、无畏的勇气、献身的精神,开创了我国航空史上的许多个第一,填补了一个个空白。
1998年3月23日,四川成都,温江机场。
天还未明,机场上的跑道灯提前亮了。
两位戴着胸牌的军官站立在路旁,挥手引领着数辆军用吉普驶入机场重地。荷枪的哨兵验过口令后,打开钢栅栏,放车队进去。5分钟后,一队士兵的身影出现在机场内,几束交叉的探照灯光无声地巡回扫过,压低了声音和控制了速度的车轮,以及许多双着军用胶鞋的脚,篦子一样篦过偌大机场内的每一寸土地。数小时后,这些士兵重新回到车上,在太阳跳出地平线时,所有人员和车子都在跑道的尽头消失了。
天亮了,这个号称“天府之国”的城市,在阳光和春风的沐浴下醒来。
早饭后,一些贴着特殊标记的车子穿过春意盎然的街头,一路向西驶过。与当年基蒂霍克小镇的居民没能及时目睹莱特兄弟试飞“飞行者一号”的遗憾不一样,这一天,一些早起出门的人预感到:今天,这个城市的某处,将有重大的事件发生。
车队行驶的方向是城西,那个被大片鲜花、绿树与围墙环绕的地方,是军事重地,老城区人管它叫“黄田坝”。“天府之国”的人们还不知道,从这一天的晚些时候起,全世界都将知道中国的这个地方。
上午10点,随着喧哗的锣鼓声进入机场的人们看到,越过草坪,在彩旗、警戒线和哨兵组成的多层安全带之内,一架飞机静静地停放在停机坪上。
今天,这里将进行一架国产新型战机的首飞。
首飞是严格保密的,见证首飞的除了总设计师及其带领的技术人员团队、首飞试飞小组成员、历年参与课题重要领域的设计生产制造的专业人士,还有就是这一领域军方和官方的领导及负责人,只有极少数经过严格审查的媒体被允许进入核心区,之前,他们每个人都接到了关于这次事件报道范围的明确要求。
同样是出于严格保密的要求,新机的机身没有做外观处理,甚至没有编码标识。许多年之后,一些军迷还频频提起,首飞当日的这一款原型机在初出闺门时是如何未加修饰素面朝天,与8年之后在珠海航展上亮相时艳压群芳的定型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后者那威风凛凛令人叹为观止的惊世容颜,是怎样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当天西方媒体在评价这一款新机时曾说:全世界都睁大了眼睛。
这一天的天气并不理想,阴且有雾,但并没有下雨。气象报告说午前的能见度不足500米,远达不到首飞的飞行要求。9点不到就赶到的人们看到,往日停放在机场跑道上的所有飞机一夜之间消失得干干净净,只有那架貌不惊人的飞机安静地停在跑道一头,鸭式外形,朴素的绿黄色机壳,流线型机身上只有几个醒目的鲜红色的字:001号。
午后,天气开始转晴。
两辆车子从特别通道一直开到塔台楼下。现场指挥大力挥动着黄色的小旗,偌大的机场上,数万人突然静下来,静得只听得到风吹动旗帜的声音。
首席试飞员雷强从车上下来时,人群发出一阵喧哗声。所有人的目光,全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他左手拎着头盔,一身特制的橘黄色抗荷服使他在人群中格外出众。他今天将要执飞的这架飞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完全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和制造的全新一代战斗机。
世界上空军战机配置先进合理的国家,均采用“高低搭配”的方式,如美国的F-15和F-16、苏联的苏-27和米格-29、法国的“阵风”和“幻影”、美国的F-22和F-35等。鉴于此,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人民空军也开始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高低搭配”。彼时,中国空中防御最大的威胁是超音速轰炸机。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现代超音速轰炸机拥有较远的航程和较大的作战半径,并且凭借其完善的航空电子设备,在夜晚及恶劣气象条件下,在低空以复杂地形为掩护,进行高速突防,在深入上千千米纵深后,可用空地武器攻击我方重要目标。因此,防御此类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在其边境或者近我方纵深地区就将其拦截。这就要求中国空军歼击机要具备良好的超音速机动性能,以便能够快速起飞,迅速抵达战区拦截目标。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研制了歼-X型歼击机。该机主要用来拦截高空高速入侵目标,其最大时速可达2马赫,并首次配备了采用数据链的半自动化截击引导系统,大大提高了截击高速入侵目标的能力。时隔不久,苏联第三代歼击机苏-27问世并迅速装备部队。苏-27航程远,机动性能好,火力强,机载设备较为先进,可以执行较长距离的为轰炸机护航的任务。也就是说,苏-27可以在预警机的支援下,在轰炸机前形成一道拦击线,阻挡歼击机对轰炸机的攔截。而以歼-X的各项性能来看,要想突破其拦击线非常困难。因此,中国空军需要这样一种歼击机:既具备良好的远程拦截性能,又有良好的空中机动性能,以便有效对抗外军的F-16、苏-27等级别的战机。这意味着新型歼击机必须有代差的提升,包括气动布局、航空电子、机载武器都必须有质的提高。因此,新型歼击机不但对于中国空军,而且对于中国航空工业乃至整个国防工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机在设计研制过程中,需要解决多个第三代战机主要技术特征方面的难题,比如静不安定控制、翼身融合、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四余度电传等,这些代表着最前沿技术的成果在当时还鲜为人知,因此研制工作极为艰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立项,到科研样机诞生,历经十余载,攻关设计数千次,调整修改上万次。尽管如此,无论理论上的设计与构想多么周密,都仍然只是图纸上的假设、地面上的模拟。如果不经过试飞检验,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今天,作为首席试飞小组的首飞试飞员,雷强要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新型的、定位为三代机的战斗机飞上蓝天。那么,它能不能飞起来?飞起来后,还能不能飞回来? 世界航空研制史试飞成功的案例统计显示,新型飞机的新品率(指飞机新改进改动部分占原整机部分的比率)设计一般控制在20%左右,最高不超过30%。但这架新机,气动外形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综合化航电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部分完全是“脱胎换骨”的全新设计,新品率高达60%。通俗的解释是,新型飞机的新型设计部分达到整机的60%。这在世界航空研制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新型机还有一个特点是,飞机的气动布局采用了静不安定鸭式布局方式。这是国内飞机首次采用此种电传方式。鸭式布局因飞机飞行时的状态类似于鸭子而得名,它使得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具有更好的作战机动性能。这是一种新型技术,材料显示,几年前,某大国著名资深设计研究中心的同类4架原型机在试飞中全部坠毁。而在此前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所有采用这种方式的飞机,在试飞中均发生过坠毁事故。
当天在现场的一位已经年过五旬的资深军旅记者后来对我说,起飞前,机场上出奇地安静,人们自觉地分站在安全区的两侧。现场那么多人,听到的声音只有两种:秒表声和心跳声。
听到心跳声的还有雷强。
在看到停机坪上静静伫立的熟悉的样机的那一刻,雷强的眼睛突然湿了,心跳得像打鼓。身旁的部队长看到了他通红的脸以及脖子上跳动的青筋,职业性地把手搭上他的脉搏,测了10秒:心率达到了152。
血压肯定也会高。这种情况是少有的。飞行20多年,雷强还从来没有过如此剧烈的生理反应。航医立刻来到了他的身边。
雷强摇了摇头,他想说:“这时候我全身沸腾,身体里的热血都能从天灵盖冲出去,血压能不高吗?”但他只轻轻地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平静了片刻,他向飞机走去。
这是一条熟悉的路,从塔台到战机,210米的距离,他走了13年。
13年,全国300多家科研院所及生产厂家为它集智攻关,通力协作。几万名科研人员拼尽一生的心血和努力,无数人夜以继日地呕心沥血,多少人黑发熬成白发,多少人甘当幕后英雄,更有以身许国的拳拳赤子,壮志未酬却英年早逝……
天空还有些淡淡的雾,气象数据报告来了,能见度依然不够理想。担任首飞指挥员的汤连刚从指挥室的窗边侧过脸来问雷强:“怎么样?飞不飞?”
汤连刚在试飞队伍中被称为老汤、汤头。老汤是试飞部队的老部队长了,叫他汤头不仅因为他姓汤,还有一个深厚的内涵:他是一锅长久地融汇了丰富内容并且翻滚着无穷智慧和经验的老汤。
老汤的话音很轻,语气淡得不行。雷强每个字都听懂了,他再次看天,想说:“汤头,这天气,比我们平时训练时的还要好呢。”但他没多说,汤头什么不知道呢?所以他只是一点头:“飞。”
汤连刚亦点头,说:“行。”
无须多言,共事十数年,他们彼此太了解对方了。
汤连刚拎过话筒,像一个大导演:“各部门就位。”
一瞬间指挥室内一片忙碌,人人挺直腰板,神情聚焦。片刻间,各种仪器声、呼叫声、传递报告声此起彼伏。
在场外一角,一群白大褂和灰大褂坐在一排排设备前,一些低低的声音在一问一答。这是各系统技术负责人在做起飞前最后的检测。一个接一个的人举起了标着“OK”的纸片,或者给出手势。所有的测试都正常。当然,所有的测试都只是地面的理论。
總设计师宋文骢走过来,此刻,一向稳重的他步子似乎有些晃,但声音还是沉静的:“飞机准备好了,就看你的了。”
雷强湿润的目光望向了宋总的头顶,顶着一头华发的总设计师在人群中格外醒目。这13年里他看着宋总一头的乌黑渐染霜雪。雷强一边戴头盔一边说:“宋总您放心,只要飞机的发动机还在,哪怕断胳膊断腿,我也会把飞机给您飞回来。”
雷强紧了下扣带,突然笑了一下:“就是摔,我也要摔在跑道上!我要让您知道,我们这十几年的心血、努力,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
热泪刷地涌出,宋文骢紧紧地握住雷强的手。
雷强深吸一口气,走向战机。
机场上的观众鸦雀无声,人们伫立不动,无数期待的目光无声地聚焦在那一点移动的橘红上。
试飞局长屈见忠走出塔台,一言不发地走到雷强面前,面色凝重地拉着雷强的手,两人并肩直行,彼此一路无语。一直走到飞机的舷梯下,屈见忠目送雷强登上舷梯,进入座舱。进舱回身的那一刻,雷强一抬头,看到了屈见忠脸上滚落的泪水——共事许多年,飞过无数次,他还是第一次看见自己的局长掉眼泪。
下午4时,两发绿色的信号弹冲向天空。
耳机里传来指挥员汤连刚的声音:“准备好了,开车!”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
全场的人屏住呼吸,看着飞机点火、发动、滑行、加速。随着一阵巨大的轰鸣声,机头在快速滑跑中昂起,前轮优美地抬起,瞬间,巨大的机身离地而起,呼啸着冲向蓝天。
啊,飞起来了!飞起来了!全场一片欢呼。
飞机开始爬升。加速。减速。调整油门响应。模拟减速下滑。下滑。高度降至500米,一切正常。通场,减油门。
一圈,两圈,三圈。三圈过后,预定的试飞动作完成。
这期间,雷强有意轻轻压了压杆,又试了试方向舵,检测坡度和滚转响应。真好!飞机的反应灵敏准确。这时候他已经明白了,这家伙就是这么一架机敏的飞机,每秒可达200多度的极限瞬时滚转角速度可真是够刺激的!
按照预定计划,该返场了,雷强看看油量还十分充足,于是请求加试一圈。得到指挥小组的同意后,他再次按规定动作通场一周。
17分钟后,飞机穿云而下,一个灵巧的下滑,宛若翩然起舞的芭蕾舞演员,瞬间收起舞姿,轻盈地落在了跑道正中央。 一次划时代的首飞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机场上再一次沸腾,人们欢呼着,泪流满面地彼此拥抱。所有的人都把手中早已准备好的鲜花、彩旗、帽子抛向天空,向伟大的飞机和试飞员致敬。
这就是中国自行研制的最新一代采用国际先进技术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军用战机——歼-10的首飞。
这是雷强有生以来最刻骨铭心的一次飞行,也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试飞。
这一天,标志着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国产战机问世,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够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机的国家之一。
因为新机尚在保密期,当天新闻媒体只做了有节制的报道:“四百多名国家部委、航空工业部门以及军隊各级领导,数以万计的研制科研人员,将整个机场指挥中心和塔台挤得满满的,机场四周的围墙边、草垛旁、屋顶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
一向不苟言笑的设计所所长被他的几个过分激动的年轻女下属搂抱得喘不过气来。他终于能够沉稳地站住后,看到被簇拥着过来的雷强和总设计师宋文骢。于是,他张开双臂,把和着赞美和哽咽的热泪洒在他们俩的肩膀上。
8年后,珠海航展中,新型战机才正式全新亮相,直到这一天全世界才知道了它的名字:歼-10。2006年12月29日,新华社正式向世界宣布:“由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歼-10战斗机,已成建制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在北京举行,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天安门广场。上午11时11分——选在这个时间是为了纪念人民空军于1949年11月11日成立——由151架各型飞机组成的空中梯队准时飞抵天安门广场上空。由10架歼-10组成的战斗机编队惊艳亮相,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歼-10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列为国家重大专项国防重点装备,空空作战能力(包括进攻和防御)被视为该型战斗机发展的主要需求,它也是中国空军在未来战争中夺取空中优势、实施战役突击的战略性武器。歼-10的横空出世,令中国成为全球第5个能够独立研制第三代战斗机的国家。至此,我们可以自豪地宣称,在世界歼击机研制领域,中国完成了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历史性跨越。
他叫李中华,人称“李大胆儿”,是第一批获得国际试飞员证书的中国空军试飞员之一。
沙葱、羊肉、烤土豆,外加一堆各式军用罐头,低矮的白条木桌——戈壁滩上的一个农家小院里炊烟袅袅,一次特别的聚餐正在进行。明天,李中华将要进行歼-10飞机低空大表速科目的试飞。
搞飞行的都知道,这一行有十分严苛的规定:第二天如有重要的试飞任务,前一天绝对禁酒,也严禁暴饮暴食。但是,这个傍晚,这个“壮行晚餐”却是组织上以任务小组的名义,为李中华明天的试飞特别准备的。在基地的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领导和专门赶至基地的空军相关部门领导都来参加了。
没有酒,只能以清茶入杯。这是领导专门带来的自用的好茶,只见片片绿叶在杯中盘旋激荡,仿佛此刻众人翻腾难抑的情绪。
李中华那张被紫外线过分关照的脸波澜不惊。“我准备好了。”他说。
每个人都举起自己面前高矮不等的茶杯:
“为中华——”
“为战机——”
“为空军——”
“为成功——”
“干!”全体仰脖,一饮而尽。
年届六十的试飞总工程师先红了眼睛,他握着李中华的手,却什么也没说。
李中华读到了他眼睛里的担忧。
试飞有一个十分重要且特殊的使命:突破安全边界。业内人士常用的术语叫作“飞包线”。
试飞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职业。试飞的内容极其复杂。如果说,试飞员在执行预定任务时,在空中遇到突发险情能够成功处理脱险叫作“绝境求生”的话,那么,明知危险却又要以身犯险的边界测试试飞,就是“向死而生”。
一架飞机定型试飞必须考核各种极限边界状态,因为所谓安全与危险之间,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什么样的数据范围内飞机是安全的,突破这个范围后飞机就会是非正常状况,这个数据范围,行业内叫作“包线边界”,包线有普通包线和极限包线。不难理解,极限包线是对飞机在能够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极限性能的界定。
包线边界试飞是危险等级最高的一类风险科目。
在李中华所担负的歼-10试飞任务中,光是一类风险科目,如包线边界试飞、极限数据采集,包括速度、高度、迎角、过载等项目就有数十个。
试飞包线边界、采集极限数据,就是要找出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突破这个临界点,就意味着安全没有保证。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每向前一步,后果都是未知的。曾任中国试飞研究院院长的沙长安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把这个试验的过程叫作“摸电门”。沙长安说:“谁都知道电流大到一定程度会电死人,所以一般人就算是知道电流量并不足够大也不会去碰它。当电流量大到足以置人于死地时,所有人无一例外地会退避三舍。但试飞不同,试飞员要做的是,明知有电,却偏偏要用手去摸。为了测试极限电流数据,会将电流量一点点增加,然后试飞员就这样一次次去摸——一直摸到既不至于被电死,又绝对不能再大了为止。”
对这个临界点的把握是难之又难的。如何界定每次的递增量是一个十分要命的选择:增量大了,说被电死就被电死了!但是,如果增量不够大,测试次数就会增加,抛开投入成本和周期这些不说,不管是微增量还是大增量,对于执行者来说,每一次的风险都是相同的。对飞机也一样,过度的包线测试会对飞机各部分系统产生复杂多变的影响。此外,每一次飞行,因气象、高度、飞机机体状态、发动机情况、飞行员驾驶习惯等不同,飞机在空中的动态情况是变化的、不可预知的,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中任何一条哪怕只有极小的变化发生,都会影响增量的变化,从而导致极端后果。 李中华和他的试飞员战友们的包线试飞,就是这样一次次去“摸电门”。
低空大表速,指的是战机在高度低于1000米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这是一项检验飞机结构强度和颤振特性的试飞。简单地说,飞机的速度越大,对机身机体的结构和强度要求越高。因此,这项指标是对飞机结构强度、振动特性和可靠性的最有力检验,是一型飞机能否最终定型的绝对必要参数。
同样是大表速试飞,高空与低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况。当飞机达到某个特定速度,在天空中如疾风闪电般穿梭的时候,飞行员面临着种种不可知的巨大风险。
第一,高空中空气稀薄,飞机与空气的摩擦作用较弱。而低于1000米的低空大气层大气稠密,飞行速度越快,飞机與空气的摩擦作用越强,机体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飞机的机身由若干块金属片铆接而成,在如此大的速度下,环行于机身周围的高速气流会将飞机机身的蒙皮分块撬起,甚至压扁双翼。
第二,高速飞行时飞机与空气振动,极易产生共振。一旦共振发生,在如此高的速度和如此大的空气压力下,飞行员甚至来不及做出反应,整架飞机转眼就会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解体成无数碎片。
第三,空中遇险,飞行员唯一的自救方式就是跳伞。但是大表速状态下飞行员甚至没有逃生的可能。假设飞机此时的速度是1000千米/小时,就算飞行员能够瞬间捕捉到共振产生,忽略个体反应和安全座舱弹出所花费的时间,那么即便飞行员能够及时弹出舱,但由于飞行员出舱时的飞行速度远小于飞机飞行速度,因此,在被弹离座舱的瞬间,他就会被迅疾扑过来的垂直尾翼撞得粉身碎骨。而低空大表速时的飞机速度,远远超过1000千米/小时。
在全世界范围内,低空大表速都是一级一类风险科目。大速度极易引发颤振。资料记载,事发时,飞机从出现颤振到空中解体,一共只有短短的2秒钟。
据可能搜寻到的统计资料,全世界在试飞这一科目时,有记录的机毁人亡的惨剧有50余起,其中数起是飞机空中解体。飞机一旦解体,所有的故障原因、数据就再也无从查考,损失掉的不仅仅是一架战机和一个优秀试飞员,更会导致一代型号研制的前功尽弃——原因很简单:故障原因不清就无法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没有应对的方法就无法再进行试飞,而未能通过包线试验的飞机是不能定型的。
在世界试飞史上,由于机毁人亡原因不明而导致新型战机“下马”的例子屡见不鲜。也许有人要问,既然这么危险,为什么要给飞机设计这么大的速度呢?
速度是战斗机最重要的战术技术指标之一,特别是对于远程攻击型战斗机。简要地说,速度决定战斗机的机动性和攻击性能。
第一,飞机的速度越大,远程奔袭接近目标的时间就越短,相应地,对手的空中拦截时间就越短。
第二,大速度使飞机在同样长的时间内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近目标,导弹距离越近能量越大,攻击范围和强度也相应增加。
第三,在通常情况下,速度与机动性成正比。大速度的飞机动力强劲,在同等载弹量的情况下攻击能力更强,空空作战时,进攻、对抗与脱离的机动性好,能适应多种战术要求。
歼-10是远程攻击型中型作战飞机。出于国防和空军战备的需要,歼-10设计时,主要的技术指标之一就是速度,设计提供的低空大表速速度值,远超当时号称先进的西方某“狮”型及美国F-16公布的设计速度,不仅在国内所有型号飞机中前所未有,在世界三代战机中也名列前茅,是体现歼-10优异性能的决定性参数。低空大表速试飞科目小组成立了,以李中华为主,一共六人。
这是试飞的一类风险科目中放在最后的最难啃的硬骨头。为了完成这一科目,李中华和他的试飞部队殚精竭虑。所有的人都十分清楚,这真是到了拼命的时刻,要完成这样一个科目,生死只在一瞬间。
试飞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前期几个试飞员集体攻关。进入后期,考虑到种种因素——经验、感觉的连续性、试飞员心理素质与技术磨炼的熟练性等——就由李中华独自担当了。每一次试飞,速度都在一点一点地增加,速度越增加,危险性越大,飞机飞行中出现的问题也越多。随着飞行次数增多,速度值增大,每次的增量亦渐渐减小:增加50千米,增加30千米,增加10千米……每前进一步,中国航空工业的纪录就被刷新一次。
速度达到离最大设计值还有将近200千米时,前起落架护板变形;速度达到离最大设计值还有100多千米时,因载荷太大,机翼的部分铆钉被吸出;速度达到离最大设计值只剩50千米了,飞机的油箱开始往外渗油……
再增加速度试飞会产生什么后果,谁心里也没底。从设计立项,到今天的定型试飞,这型举全国航空之力铸就的国产飞机,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18年,何止一代人的心血、期盼?上自试飞总指挥、中国试飞院院长沙长安,歼-10试飞总师周自全,下至普通机务人员,每个人都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隔日,云净天高。
这是在大漠深处的西线机场。茫茫戈壁,旷无人烟。
李中华像往常执行普通任务时一样,坚定从容地向飞机走去。
其他人的表情和目光,却与往常大不一样,担心中蓄满深情,期盼中饱含祈祷。有的与他紧紧握手,有的拍拍他的肩膀,有的眼中泪光闪闪。虽然没有人说话,但所有人目光中的内容李中华都读得懂。
试飞小组和总师给了他这次试飞许多特殊的权限,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他可以忽略地面监控,随时关掉加力。只要他认为需要。
也就是说,只要凭李中华个人认定的飞机状态需要,他不用申报,随时可以立即减速终止试飞。因为处于临界边界的飞机瞬间的状态变化,只有试飞员才能即时、实时感觉到,他需要分秒必争地处理,可能完全没有时间再用语言向地面指挥系统报告。
预定的时间到了。李中华缓步平静地登机,头也不回地跨进了座舱。
啪!绿色信号弹升起,歼-10战机腾空而起。 飞机瞬间就爬升到万米高空,调整好状态后,李中华把油门杆推到最大位置,全力加速向下俯冲。
飞机飞驰而下,如同一道闪电,从澄蓝的苍穹笔直地劈向大地!
巨大的速度值下空气产生了巨大压力,将他的身体死死压向座椅后背,原本壮硕的身体几乎成了扁扁的一片。他的五官及面部肌肉被使劲地向耳后撕扯,他的脸庞剧烈而可怕地扭曲着。他咬紧牙关,闭拢嘴唇,瞪大眼睛紧盯着高度和速度显示表——它们已经在强烈的振动下剧烈地抖动着、哆嗦着。
飞机抖动得越来越剧烈,强大的过载压力使他的耳膜剧痛,轰鸣作响。但这一对久经考验的耳朵还是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准确地捕捉到了密布在整个机舱的尖锐刺耳的噪音——那是气流与机身摩擦产生的。他努力保持眼明耳聪,他必须完全凭借五官的感觉判定飞机的状态变化——哪怕仅仅是极其细微的异常声音。
突然,噪音减弱,又过了片刻,万籁俱寂,声息全无——这是跨越音障的一刻,标志着飞机已经进入超音速飞行。
之后,噪音重新响起,飞机继续加速俯冲。
油箱里的燃油井喷一样向发动机狂泄。此时飞行速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噪音和视觉反差都会增加10个单位。机舱内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都使人高度紧张。越来越稠密的大气与机身高速摩擦产生的噪音,完全盖过了发动机的轰鸣声。这真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时刻。试飞员没有胆小鬼,李中华的大胆更是战友们公认的,但在那一刻,他确确实实感觉到了恐惧。
高度越来越低,已经能够看到翼下大片红褐色扑面而来,那是戈壁大地。
之后他才知道,地面人员比他更紧张,监控室内的空气几乎要凝固。试飞院院长沙长安的头发一根根地竖立着。总师周自全大张着嘴,却说不出一个字……
飞机如同一颗闪亮的流星,掠过茫茫戈壁。显示屏上指示速度的数字在不停地向上跳跃。转眼,中国飞机最快低空飞行速度已被李中华甩在了身后。
试验已经成功,但李中华没有停止,头脑敏捷的他发现飞机仍有潜力。这个发现所带来的巨大喜悦让他对自己和飞机陡然增强了信心,他决定继续挑战极限。加速!
他继续驾驶战机加速急遽俯冲。
现在,视野里扑面而来的戈壁和沙丘已经模糊不清了。
地面上一个年轻的监控员忍不住叫起来,他下意识地捂住了嘴——因为,超过试飞计划速度的飞机距地面已经不到千米,在这样的速度下,一旦控制不好,或者飞机有问题,数秒钟之内,这只庞然大物就会直插地面……
但李中华驾驶的这架飞机仿佛被赋予了超级灵性,它在1秒钟后突然减速,然后迅速拉平,爬升——而在这1秒钟之前,“李大胆儿”用倾尽生命的决心,飞出了此型飞机飞行速度新的中国纪录。
历史记下了这辉煌的一刻:飞机时速达到并超出了设计数值,中国战机飞行速度的最高纪录被刷新!
可以想象李中华走下飞机时机场上沸腾的景象,人们不仅欢呼英雄的归来,更是表达对这一型号国产新機优秀性能及品质的骄傲和赞许。
直到欢乐的声浪平息后,人们才发现,因为低空高度实在太低,飞机大速度俯冲时所产生的强大振荡波,把方圆十数里范围内所有建筑的玻璃全部击碎了。
不就是百十件玻璃吗?我们保证一周之内全部修复。场站管理办的答复显得底气十足。与强大的国防技术指标相比,这个小小的代价不足挂齿,太值得了。
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
李中华的飞机落地之后,人们欢呼着向他涌来,其中就有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产品部部长晏翔老大姐。年届七旬的晏翔直接跑到了机翼下,李中华刚走下舷梯,她就一把抱住了他。
晏翔是在延安保育院长大的八路军后代,童年时她在马背摇篮上饱受日军轰炸之苦,所以她从少年时起就立志学航空,将自己的名字取了一个“翔”字,把自己的一辈子献给了航空事业。
晏翔抱着李中华喜极而放声大哭:“中华,谢谢你!你就是为歼-10的低空大表速而生的!”
至此,歼-10战机试飞科目全部胜利完成。
在歼-10战机的定型试飞中,李中华独创该机最大飞行表速、最大动升限、最大过载值、最大迎角、最大瞬时盘旋角速度、最小飞行速度等6项“中华”纪录。
2006年12月,中国第三代战机歼-10的外形图片曝光。
2008年,歼-10战机在珠海航展正式公开亮相后,官方公布了它的各种性能数据:歼-10战机的最大航程2500千米,作战半径1100千米。在悬挂两个副油箱的情况下载油量不超过5吨,战机最大载弹量为7吨。飞机正常起飞重量1107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9277千克。飞机推重比1.13左右。在上述这一系列指标中,有一串外行人眼中不起眼的数据:
高空最大速度:2.2马赫;低空最大表速:1250千米/小时。
这貌似平常的数据,寥寥一二十字,内中万千风云,只有试飞人才能懂得。
写完最后一个句号,再仔细看一遍,他把信纸小心折了两折,装进一只信封,平平整整地放进抽屉正中间,然后关上抽屉,将钥匙留在锁眼里。离开办公室前,他没忘记关上灯。
屋外是晴好的秋夜,月色皎洁。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明天是个好天。
没有人知道这个仲秋之夜,老试飞员黄炳新想了些什么。
一夜平静地度过。
第二天果然是个好天,关中平原微风轻拂,碧蓝的苍穹,云淡天高。对于试飞员来说,这是极好的飞行天气。特级飞行员黄炳新和一级飞行员杨步进阔步登机,他们将驾驶正在研制中的某重型“飞豹”战斗机,执行查明飞机异常颤振振源的试飞任务。
颤振是飞机在飞行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受附近气流涡流的影响,机翼可能发生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向的颤振,当颤振剧烈到一定程度时,飞机会在强烈颤振下瞬间解体,导致灾难性后果。因此,飞机在设计时都要考虑特殊颤振是否会发生以及发生后如何处理,而这就需要通过试飞来检验。 此型飞机在之前的两次试飞中,都出现了剧烈振动现象,机翼和垂尾异常颤振,垂尾的蒙皮及顶部因此一再出现损伤,方向舵根部连接部位也松动、变形。设计师及各设计研制厂所的技术人员一起排查,却总是找不出原因。没找出原因,就必须继续试飞。就在数月前的最后一次试飞中,试飞员只来得及报告一声“飞机颤振”,之后,飞机瞬间在高空解体,飞行员殒命长天。那是一位技术优异、经验丰富的老试飞员。除了最后这一句话,他没有来得及将事发时的任何信息留下来。解体后的飞机,也未能保留下试飞数据。
异常颤振的惨烈后果已经发生,但发生的原因却不清楚。在原因不清处置方式不明的情况下试飞,将会面临怎样的风险,谁都清楚。可是,如果不飞,问题无法查清,这一型飞机就不能完成定型,也就不能问世。时间一天天过去,进度一拖再拖,设计所从上到下人人焦虑难安。此型飞机的研制是国家重点项目,为了这个型号的飞机,从设计到制造到试飞,数年间无数人投进了无数的心血。
试飞是新型战斗机研制不可或缺的关键手段。飞机具有复杂的系统,许多在高空动态状态下才能发生的情况,在地面试验室中没有办法完全模拟完成,只有经过试飞才能发现在地面上用任何手段都无法发现的缺陷。
试飞院副院长张克荣是振动专家,他在一个傍晚走进黄炳新的办公室。办公室里烟雾弥漫,钻石级的老试飞员黄炳新坐在烟雾里,像块石头。
黄炳新抽烟,而且烟瘾很大。两人共事快20年了,彼此知根知底。张克荣待黄炳新抽了半支烟之后,开口了。关于任务科目的动员、启发、试探、激励等,种种的铺垫半个字也没有,张克荣就说了一句话:“老黄,你再飞一次吧!”
黄炳新丝毫没有犹豫地回答:“行,我来飞。”
很长时间以后,我在和黄炳新老英雄谈到这个细节时,他嘴里还像那天一样叼着烟,语气平淡地说:“我们干的,不就是试飞吗?”
这一句话就是承诺。
飞机还在向上爬升。今天的能見度极好,放眼望去,翼下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
飞机平稳极了,空中没有气流,就连耳机中都是静悄悄的,没有往日刺耳的噪音。这一切都那么宁静,仿佛预示着一场莫测的风险正在孕育。
按计划,他们开始逐项检查并报告:双发工作正常;操纵系统工作正常;仪表及通信导航系统工作正常;测试仪器在正常准备状态。
前舱的黄炳新精确、利索地完成着一项项操纵动作,后舱的杨步进则随着机长的动作注视飞机的反应,核对着关键仪表指示的每一个数据。
高度到达海拔3000米,开始引发颤振试验。
黄炳新平衡好飞机,打开仪器测试开关,接通动作序号记录器,分别做中等速度和亚音速飞行。飞机在水平直线和机动飞行中状态稳定,操控自如,没有任何振动的迹象。
高度8000米,试验引发颤振。黄炳新加大油门,接通双发加力平飞增速。当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飞机出现刚刚能感觉到的轻微振动,并随速度增大越来越明显。随着M(马赫)数表的指针滑过“1”,振动加剧,并伴有“嘟、嘟、嘟”的声音,整个飞机都在抖动,仪表的指示已模糊得无法辨清。黄炳新及时收油门关断加力,随着速度减小,振动逐渐减弱、消失。这一高度的试验成功。
为了获得更多、更准确的实测数据,他们按照《综合试飞任务单》的要求,改变高度继续试飞。高度表指针准确地指在5000米,这是此次试飞的关键高度。在5000米高度,飞机的发动机推力大,飞机增速极快。速度增至颤振边界值后,机体颤振区(如机翼、尾翼的局部区域)附近的气流流场变化迅速,飞机结构受力急剧增大,振动的出现和发展也相对剧烈。所以,在这个高度的颤振试验数据极为关键。
飞机突破了音障,进入超音速飞行。振动开始加剧。
随着飞行速度的持续增大,机身振动得异常剧烈。飞机座舱内,尽管安全带将黄炳新和杨步进的身体紧扣在座椅上,但他们仍然能强烈地感觉到整个身体连同座椅都在剧烈抖动,他们全身发麻,手几乎握不紧杆。更糟糕的是,舱内仪表板和仪表指针因高频抖动变得模糊,根本无法看清示度,耳际震荡着一连串刺耳的、令人心碎的怪声,地面指挥员的声音完全听不见。
黄炳新果断决定收油门关断加力,希望通过降低速度减轻振动。但就在他刚刚准备收油门时,飞机突然向两侧大幅度摇摆,接着,只听“咣当”一声闷响,飞机剧烈地偏摇起来。
黄炳新大声向地面报告:“飞机振动非常剧烈。”
耳机中是一连串的吱吱声,黄炳新终于捕捉到了指挥员下达的命令:“停止试飞,返场。”收了加力后,飞机减速很快,振动也随之减弱、消失。黄、杨二人遂驾机下降高度,转向机场,准备返航。
但是,黄炳新发现,新的问题出现了:振动发生之前还操纵自如的飞机忽然变得异常迟钝,形成坡度所需的压杆力和行程均比正常情况下大了约三分之一;左右蹬舵毫不费力地一下子蹬到底,飞机却毫无反应;侧滑仪的小球向一侧偏到头,丝毫不随蹬舵的动作移动!这说明飞机方向舵失灵。坐在舱里的黄炳新无法看到机尾,所以他并不知道,飞机方向舵已被震掉了。
飞机尚未进入视线,塔台收到的信息是方向舵失灵,还没有人知道飞机的方向舵其实已经不在了。尽管如此,这种故障还是令人震惊:方向舵失灵意味着飞机无法控制方向,而没有了方向的飞机,就成了一只飘在天上的巨大风筝,如何返场?如何对准跑道降落?
塔台内一片寂静。这突然出现的情况,让所有人,包括总设计师、指挥员们都哑然了。虽然之前在地面准备中,对试飞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了尽量充分的准备,但谁也没有想到,真正到了空中,会发生如此严重的情况。
黄炳新冷静地对杨步进说:“你别紧张,我也别紧张。万一飞机不行了,你跳伞,我把飞机飞回去。如果我牺牲了,你跳伞成功了,你就把这个情况向上面报告。” 杨步进坚定地说:“团长!你不跳,我也不跳,我要为你鼓劲儿,你往前飞,我跟你往前走!”
这是惊心动魄的考验,震撼苍天的一搏。
黄炳新推杆,驾机返航。他试着推左发动机油门,同时向右压驾驶杆,飞机向右滚转,在左右发动机推力的反差力矩作用下,机头缓缓地横侧,改变着方向。他就这样艰难而冷静地驾机飞向机场上空。
飞临机场了,熟悉的地标历历在目。
由于方向舵操纵失效,黄炳新建立了比正常情况下宽一些的起落航线,放好起落架后有意延迟进入三转弯。飞机压着坡度进入三转弯后,机头缓慢地向左转着,整个飞机划着大半径向起落航线外侧甩去。黄炳新立即将坡度增加修正状态,由于带着起落架,飞机速度已经减小,既不能增加坡度,也不能再多带杆,只得任机头慢慢左转。
飞机还没有进场的时候,在机场附近观看的人因为看不到飞机,还不了解此时高空中的危险状况,人们还在兴奋地期待着。等看到飞机的那一刻,看到飞机摇晃的状态,人人都知道——出事了!
先是看见飞机在左摇右摆,摇摇晃晃像只断了线的风筝。再近一些,看清了,飞机没有了方向舵。
观看的人群中,大多数都是与飞行打交道的行内人,他们都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没有方向舵的飞机在高速降落时,只能靠副翼不断变换方向,大角度侧滑飞行,飞机带着起落架和大角度着陆襟翼,同时速度又在不断减小,操纵变得越来越困难,只要出现一点点差错,飞机就可能失速,直接的结果就是机毁人亡。
“天啊——”人群中有人惊呼,一些胆小的女人用手捂住了眼睛。
塔台内,指挥员们屏住呼吸,不眨眼地盯着这架“扭着秧歌”冲向跑道的飞机。
蓝天、机场仿佛都凝固了,在场所有人的心都揪紧了,偌大的机场,只有风声在响着。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这架左摇右晃进场的飞机。随着高度降低,随着飞机一次次地飘移,人们的心一次又一次提到了嗓子眼……在这么低的高度上,跳伞逃生绝无可能。
黄炳新全力以赴地操纵飞机对向跑道中心线,杨步进则不间断地报出高度、速度数据,注视着飞机状态变化。
高度90米、80米、70米……
飞机仍在“扭秧歌”,但扭摆的幅度小了。就在离地高度约50米时,飞机在略偏右的位置对正了跑道,终于不再“扭秧歌”了,地面上的人们不约而同地舒了一口气。
大地升上来,跑道头就在眼前了。
黄炳新柔和地拉杆控制住飞机的下沉量,慢慢收光油门。随着机头高高仰起,四个主轮轻轻触地,一个漂亮的着陆!万万没有想到,就在机轮轻轻触地的一刹那,机头突然急剧地向右偏转三四十度,转眼间飞机就要偏出跑道!黄炳新毫不犹豫地用全力踩满左脚蹬,同时放出减速伞,飞机开始迅速减速。终于,速度减下来了,飞机虽然滑出了跑道,但最终停在滑行道上(后来查明是刹车防滑系统传感器故障,致使右起落架外侧轮胎爆破)。
黄炳新和杨步进跳下飞机,人群围了上去,只见飞机尾部整个方向舵不见了,依然高耸的垂直尾翼后部出现一个一人多高的缺口……
在人群的欢呼声中,黄炳新悄悄地离开了。他回到办公室,办公桌抽屉的钥匙还在锁眼里。他打开抽屉,拿出那封没有封口的信,打开,里面有一些钱,还有半张纸,纸上短短的几行字他可以背下来——这是他给爱人和组织写下的“遗书”。全文只有三句话:“即使我这次牺牲了,为国防发展也值得。这里面的钱,是我交给组织的最后一次党费。家人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他轻轻地将这封信撕碎,看着那些白色的碎片如蝴蝶一般起舞。
2012年底,辽宁号航母的正式亮相,于全世界而言,可谓是石破天惊之举,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目光都注视着这艘有着无比伟岸身姿的海上霸王。仅仅数月前,西方媒体还在自说自话地评点说:中国人要驾驶航母,至少还需要10年时间……
2012年11月23日,随着舰载机首次在辽宁号航母上着舰成功,包括歼-15舰载机在内的一系列国之重器的驾驶员和指挥员也随之解密。经过多年的隐身之后,他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被世人所知。
空军的招生简章里说: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是一名通晓40门以上学科的科學家,一名十项全能的飞行工程师。对于试飞员来说,在试飞生涯中能有一次担当首席试飞员的机会就十分难得,而他在2300多小时的飞行生涯中,曾先后5次担任首席试飞员,其中有两种是第三代新型战机,一种是第四代新型战机。他就是中国第一架舰载机歼-15的首飞试飞员李国恩。
生命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之所以无比宝贵,是因为它只有一次。牺牲与奉献虽然常常被提起,但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因为过于遥远而每每显得类乎矫饰。猝不及防的死亡威胁,令所有的高谈阔论与豪言壮语瞬间失色——坦然地笑对死神并不只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情节,对于试飞员来说,这是他每个飞行日,甚至每个飞行时刻都要面对的现实情境。驾驶着巨大的高速飞行器,在广袤无垠的天空中驰骋纵横,每一项科目,每一次极限挑战,都是对未知的生死探索,是与死神的惊险博弈。人们谈之色变的极限,在他,只是胸有千壑的坦然自若,笑看风云。
他叫李国恩。
14时18分,李国恩同往常一样,不紧不慢地跨进了座舱。
河南人李国恩是试飞部队公认的美男子。
头盔压住他的脸,但线条清晰的下巴还是透露了这张脸庞的信息。老话说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李国恩有宽阔的天庭和饱满的下颌,这让他整个人看上去如同他的性格,沉稳、端厚。由于座舱容积收缩及作战体能要求的原因,战斗机飞行员通常身体紧凑而瘦小,李国恩这样身材伟岸的,在年轻试飞员中,屈指可数。
北方的初春,白云似雪,晴空如碧。
这一天,李国恩驾驶某新型战机来到西北空军某试验基地。这是一种新型重点型号战机的空中转场,按计划要求,整个空转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战机从始发机场起飞后降落在这个西北机场;第二阶段,加油后再直飞目的地,进行下一阶段的科研试飞。对于李国恩来说,执行类似的转场任务司空见惯。从任务内容上说,这不是个复杂科目。 第一阶段的飞行十分顺利,这个中转机场他来过多次,对机场及周边情况都很熟悉,这一天近场天气情况良好,他顺利到达降落。下机后,机务人员准备飞机去了,他到飞行员休息室作短暂的休息。机场里认识他的人很多,一路上遇到好几个熟人,他笑呵呵地挥着头盔,向他们打着招呼。飞行员们就是这样,天南地北的人,两小时之后就能见面,可再过两小时,一加油门又相隔万里了。
个把小时后,飞行参谋来通知飞机准备好了,可以按计划起飞。他把杯子里的水喝净,走出休息室。
机务已经将飞机准备好,按照下段航程距离的要求给飞机加满了油,再加上各种外挂武器及装备,另外加挂了三个副油箱,飞机再次升空属于满载起飞。机场位于高原,空气密度低,燃油燃烧率低,为了保证顺利升空,要采用加力起飞。
李国恩按程序进行了最后的检查,确认各系统正常后便示意地面,塔台给出了起飞命令。14时19分,李国恩松开刹车,加油门,加速滑跑。此时发动机进入加力状态,他一边开加力一边观察,油门推到最大位置时,转数、喷口、加力信号灯等双发参数正常。
飞机在加力状态下几秒钟就达到离陆速度,李国恩正准备拉杆升空,发现飞机出现右偏,他一边保持方向,一边立刻蹬舵进行修正。但他感觉到,飞机在抬前轮时拉杆量很大,前轮抬起困难。他的眼睛扫视过去,发动机温变指示上,左发720摄氏度,右发635摄氏度,相差颇大。他立即判断可能是右发动机加力未点火。此时,飞机的滑跑距离已经超过跑道的四分之三,接近跑道尽头,没有条件地面助滑加速,亦无法中断起飞,李国恩果断决定继续拉起。飞机离陆了,但由于左右发动机严重的推力差,飞机出现了将近15度的右侧偏,而此时机身刚刚离陆,速度小,高度低,如果处置失败,试飞员连跳伞的机会都没有。千钧一发之际,他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多年的经验,迅疾地进行杆舵一致修正,同时保持飞机小角度上升。地面指挥员也发现飞机状态不正常,立即询问:“右发加力没接通吧?”
“是的。”李国恩一边操作一边平静地回答。
“保持好状态。”
“明白。”
没有干过飞行的人,很难明白“保持好状态”的含义。飞机出现特殊情况,能否保持正常状态是决定性的。
李国恩收起落架、襟翼,同时将右发油门推到最大位置,但是,并没有太多转机。当飞机爬升到100米左右高度时,突然“嘭”的一声,飞机发出强烈爆音,机身剧烈振动,右发转数、温度急剧下降——右发动机停车了。
在起飞阶段遭遇发动机停车,是最难处置的空中特殊情况之一。
飞机在起飞过程中失去动力是极度危险的,由于高度太低,飞机留空时间极短,留给飞行员反应和处置的时间只有短暂的几秒。尽管之前李国恩成功地处置过多次空中停车之类的特情,但在起飞过程中遭遇这种险情还是第一次。更糟糕的是,他现在处于高原机场,空气密度小,发动机动力较之在平原机场时会有相当程度的迟滞,此时哪怕任何一丝一毫的操作不当或不及时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他下意识地扫了一眼弹射拉环,立刻就恢复了平静,他知道,紧张对他没有任何帮助。
地面指挥员听到李国恩的报告:“右发停车。”声音不高,平静、清晰。
危急时刻李国恩非常镇静,他的脑子飞快地转着,空停的种种特情处置预案闪电一般掠过,他迅速进行了一连串的操作:杆舵一致修正,保持飞机小角度上升以调整飞机状态;接通点火开关进行空中开车;将油门收至慢车;调整飞机方向,对向机场;关掉左发加力——这一系列动作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但是,空中开车仍没有成功。
他关闭点火电门,向前移动油门,紧盯转速表,在发动机转速下降到适当值时,迅速收油门到停车位,又进行了第二次启动,但这一次依然没有成功,仪表显示右发报故(右发动机故障警报)。发动机出故障了,在原因不明的情况下不能再进行空中启动。
形势急转直下。李国恩必须凭借这仅有的一台发动机,在飞机满载的状态下返场着陆。指挥室里,壓抑的空气让众人喘不过气来。此时飞机处在勉强维持的状态,一台发动机已经发生故障,飞机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为保证飞行员的安全,必须尽快迫降着陆。作为一名资深试飞员,李国恩何尝不知道自己身处险境?他刚刚从起飞空停的死亡旋涡中挣脱出来,在空中每多停1秒,不可预测的潜在的危险就会增加不知多少倍。之前在空军部队已经发生了一起二等事故,他的心理压力不言而喻。
但是他更明白,这架满载的、挂着三个副油箱的故障飞机迫降,稍有不测,就会像一颗巨型重磅炸弹从天而落。这款新型的重点型号飞机,机上挂载了当今我国设备最先进、功能最全的验证机,是目前国内的唯一的一台。必须保住飞机,否则,无数人奋斗了数年的成果将毁于一旦。
指挥员听到了李国恩的报告:“我准备先投掉副油箱。”李国恩的声音听上去仍然是平静的。
没有任何迟疑,李国恩把危险留给了自己。
指挥室里有片刻的寂静,短到只有2秒,指挥员答复:“好的。”
果然艺高人胆大,李国恩重新调整好飞机状态,加力爬升,高度适合。他正准备投下副油箱,低头间发现机下忽然出现一片屋顶——原野里出现了几家工厂和一片居民区。他立刻停止了空投动作,带着飞机改变方向,继续寻找空旷地带。他一边小心地控制飞机飞行,一边适时在空中耗油,继续寻找合适的位置。时间在一分一秒地延续,他密切地观察各个仪表。他很清楚,这时在空中多停留1秒就多出许多危险,但为了保证地面人民财产的安全,他甘愿把更大的风险留给自己。
前面出现一座山,他的嘴角出现些许笑意:通常无人的山区是理想的抛掷点之一。果然,绕过山脊,在山的另一侧,一大片无人的丘陵地带出现在眼前。他小心翼翼地,以坚定的意志、过人的技术,单发爬升到3000米,同时做好另一台发动机也发生故障的最坏打算。他再一次确认了地面情况后,接连投下了副油箱。 飞机载重减轻了,但李国恩并没有感到轻松,因为飞机载油量仍然较大,远远超过允许着陆的最大载荷,他还要继续滞留在空中耗油。
驾驶舱里,标示发动机状态的警示灯亮了,电子音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右发故障。没有时间选择了,他必须立刻返场着陸。
指挥室里,指挥、通信、雷达各部门人员严阵以待,指挥员适时调整近场净空,为李国恩的归来做好准备。人人手心里都攥着一把汗:飞机一侧发动机出现故障,并且要超载落地。几十秒钟后,一架飞机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在指挥员的指挥下,李国恩下降高度做了一个漂亮的标准航线,放起落架、襟翼,随着一声长长的啸叫,飞机如蜻蜓点水般轻柔接地,停在春意朦胧的机场跑道上。
事后的事故调查发现,就在飞机接地的那一刻,右发附件全部告警,发动机转数及温度全部归零。好险啊!哪怕再晚上几秒,一切都将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李国恩的飞机是单发超载着陆,按照相关要求,在极限落地的情况下,要对飞机起落架进行探伤。事后探伤的结果表明,起落架没有任何问题,足见飞行员对落地的掌控非常完美。关车时,李国恩习惯性地看了一下仪表显示:15时14分。他伴着这架故障机,前后共达55分钟。
透过座舱玻璃,他看到一群人焦急地向他这里跑,里面有他认识的战友同行,他们一边跑一边冲他使劲挥手。他刚刚推开座舱盖,呼喊声就传到了面前:“李队快出来,快出来!”
他随即闻到了熟悉的燃油味,还带着某种金属烧焦的异味。顺着机翼下方人们的指示,他转身看到,飞机右侧发动机的喷嘴有明亮的火光赫然闪烁(事后判断是发动机里面有余油燃烧)。
“赶紧出来——”几个率先跑近的机务使劲比画着,“赶紧下来,后面还在着火呢!”李国恩笑起来,他笑得云淡风轻:“已经落地了,飞机屁股还离我那么远,怕什么!”
李国恩在右发停车、极限超载、高原机场的复杂情况下,驾机单发安全着陆,不仅保住了新型科研飞机和新型发动机,还保住了全部飞行试验数据,为后续的研制和改进提供了极为宝贵的依据和参考价值。李国恩脚步轻松地走下飞机,面对急切迎上来的领导和战友,他的脸上还是那一副淡淡的笑容:“今天这趟可是考验技术了。”
他风轻云淡地笑说:“春天第一大考呀!”
他用智慧、赤诚和勇敢向春天递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
随着辽宁舰巨大宏伟身姿的呈现,舰载机自然而然地成了人们热议的焦点。舰载机是航空母舰的作战利器,它不仅能对海、陆目标发动攻击,而且能保障区域制空权,在捍卫国家利益的行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2年11月24日,随着一声信号令响,中国第一架舰载机歼-15从辽宁舰甲板上昂首跃起。这美丽而雄健的一跃,实现了中国航空工业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歼-15是我国第一代舰载战斗机,它的昂然英姿令世人惊叹,歼-15的首飞试飞员就是李国恩。当然,出于保密的原因,人们从新闻上看到歼-15已经是他首飞几年之后的事情。歼-15的首飞是我军装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事,必将载入史册。
李国恩童年丧父,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他养大成人。李国恩终生都感激他亲爱的母亲——在那么拮据困难的家庭条件下,不仅给了他强健的身体,更教会他笑对人生。当飞行员,是李国恩对母亲唯一的一次忤逆。本来,他高中毕业时母亲希望他考师范院校,这样可以早点挣工资养家。但李国恩执意去当兵——不是普通士兵,而是当飞行员。“妈妈,您应该为我高兴,适合当老师的人有千千万万,而符合当飞行员条件的人却很少很少。感谢您给了我一副好身体,我该有多幸运,您有多光荣啊!”李国恩当年的一番劝说,终于打动了母亲。母亲顽强的基因遗传给了李国恩,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孩子成长为人民空军一名优秀的试飞员。
让我们回到他首飞歼-15的那一日。
2009年8月31日。中国北方某机场。
夏季明亮绚丽的阳光慷慨地洒满机场,今天的机场到处彩旗飘扬。上午10点,一行人走上观礼台。从他们中一些人制服上佩戴的略章和金灿灿的一长排星星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军方的高级别人士。跑道一头,一只巨大的战鹰以它天然的雄姿静静而立,特殊的宽阔机翼被阳光洗得灼目闪亮。
这一天,国产歼-15舰载机进行首次试飞。如战士出征,现场气氛紧张。歼-15舰载机首次飞行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所这些年来辛苦耕耘的创新成果,更关系到国家航母事业进程的推进。
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是沈飞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罗阳。身材高大、肤白貌端、仪态儒雅的罗阳缓缓地走到李国恩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停了片刻,只说了几个字:“兄弟,等着你回来。”
李国恩用他标志性的微笑回答了罗总。他们握手,轻轻地拥抱了一下。
新型舰载机的研发过程中,每一次试飞,只要在试飞现场,试飞员们登机前和下机后,罗阳都会走上前去,与他们握手、拥抱。罗阳既是专家又是管理者,工作严谨,思维缜密,同时又心地温厚、性情平和。上午10时30分,飞机慢慢滑入起飞跑道,它低低地轰响着,机场四周的空气跟着颤抖,视界中的建筑和树木都抖动起来。
10时50分,随着塔台首席指挥员毕红军一声令下,李国恩驾驶的这架我国自行研制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型战机,昂首升空,直射蓝天……
此刻,机场观礼台上总部、空军、海军首长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中航工业、沈飞集团公司、各有关工厂、飞机设计研究所的领导和科研人员,以及试飞现场员工,所有人的目光都随着战机飞上蓝天,正在期待并即将见证一个重要的时刻。罗阳一直抬头仰望,目光紧紧跟随着空中的飞机……
转眼间,新型战机呼啸而至,先低空盘旋一圈,又拉起,从人们的头顶呼啸而过,紧接着又是一个垂直跃升,机头潇洒地昂然抬起,尾部喷出的气流气势逼人,眨眼间,战机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冲霄汉。还没等人们从惊喜和震撼中回过神来,战机又来了一个小半径盘旋和S机动,宛如漂亮的空中芭蕾旋转,然后是一个低空大速度通场,风驰电掣,让人目不暇接。女人们尖叫不已,前排的观众用手捂住了眼睛。正当人们震撼不已的时候,战机又来了一个低空小速度通场,这回它像一只偌大的鲲鹏,在空中悠闲漫步。最后一个动作是空中应急放油,湛蓝的天空中顿时留下一条壮美的银龙…… 20分钟后,战机做了一个优美的小航线,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
“嘭!”战机安全着陆,轮胎与地面接触摩擦,冒出三股白烟。首飞成功!
罗阳刷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拼命地鼓掌。机场顿时沸腾了,鲜花、掌声、泪水、拥抱、欢呼……
一个全新的机种诞生了!从这天起,中国有了自己的舰载机!
李国恩刚跨下飞机,罗阳与政委张保库就上前紧紧拥抱住他。泪水从两个男子汉的眼眶中奔涌而出。
按规定,李国恩要和总设计师孙聪一起去向主席台的领导和首长报告首飞情况,但孙聪一直抱着李国恩呜呜地哭,鼻涕、眼泪把李国恩的抗荷服都染花了一片。李国恩当然也很激动,不过试飞员的心理素质还是强过总师的书生意气,他拍拍总师的背说:“哎哎,我这不是好好地在这里了吗?那边主席台还等我们汇报呢!”
总师孙聪破涕为笑。
当他们跑步至主席台前时,欢腾的会场有了片刻的宁静。李国恩激情满怀,麦克风将他洪亮而坚定的声音清晰地传向整个会场:“首长同志,国家重点工程歼-15型首架样机试飞完毕,各项性能指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请指示!”
全场再次掌声雷动。
新型战机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舰载航空装备的研制跨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并填补了我国舰载机领域的空白,这一次试飞具有里程碑意义。
总装备部的一位副部长在场,他是内行,下来的时候对李国恩说:“我见过很多型號的首飞,像你这样首飞就收起落架、低高度、带起落架通过,都还是第一次,飞得非常好!”
每个试飞员在新装备首飞过程中都是有心理压力的,这个压力不光来自执行这种未知任务的风险,更主要的是责任。因为每个型号都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及需求,最现实的是还凝结着广大科技人员和设计人员的心血,对于设计人员来讲,一辈子出一个型号就不得了了。因为是首飞的原型机,可能也存在一些技术风险认识不到的问题,出现部件或者结构故障。这是我国第一架舰载机,机翼是折叠的,与一般的作战飞机相比,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另外,舰载机因为着舰要求,不带减速伞,轮子刹车的特性也不一样,而首飞的地面跑道尽头没有拦阻网,因此就存在刹车出故障无法减速,飞机冲出跑道的风险……
鉴于新机的种种不确定性,为防止发生意外,西方国家通常的做法是,首飞小收起落架,只是完成升降,只要求离陆和返航落地,包括控制律的包线都受到限制,在首飞时不做扩展。
确定首飞方案的时候,李国恩看到了设计人员期盼的眼神。从设计系统来讲,他们希望飞机有个很好的表现,包括收放起落架、做些机动等,他也明白,上上下下都在关注这架新机的亮相。尽管在试验室里做了大量的试验,但没有真正的实际飞行,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摸透。任何形式的首飞,都可能出现技术上的问题,或者技术上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如果发生技术上的错误,造成型号上的损失,试飞员个人的责任就太大了。
尽管压力很大,李国恩还是笑一笑说,要收起落架,要做一些鉴定性机动。他亲切地看着总师孙聪说:“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设计人员,我相信我能够平安地回来。”
这几天,孙聪的脸看上去明显没有平时顺眼了,因为着急上火弄得他晚上睡不着觉,嘴唇里外起了水泡。从试飞前两周开始,李国恩就常常看见,夜已经深了,失眠的孙总师还在院子里来回踱着步。李国恩就说:“我的孙总啊,你不要来来回回地走了,你睡不着可我必须要睡着,我如果睡不着觉的话,状态就不在了。”孙聪盯着他的脑袋没吭声。设计师的眼睛是纤毫必纠的,孙聪看得到,自从飞上舰载机,美男子李国恩的头发明显地越来越稀了。
一架飞机源于一个构想,试飞员在跨入座舱的那一刻,开启的是一个从梦想到现实的征程。一架新的飞行器横空出世,意味着它从大地到天空的蜕变。
而这个蜕变,可能是化茧为蝶,也可能是凤凰涅。
“空中遇险你紧张吗?”我问。他微笑着说:“怎么你们都爱问这个问题?”
李国恩说,还曾经有人问过他,任务艰辛,风险巨大,是不是事先留有遗书。
他明确地摇头:“从不。”
“为什么?”
“试飞这个职业,在空中遇到特情是难免的,是正常的,没有特情反倒是不正常的,有的特情是设计任务给予的,有的是意外发生的,还有可能是设计特情产生了新的特情。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必须要做处置。紧张对你不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适度的紧张,对潜能有激发作用,但高度紧张会使你丧失基本的判断技能。”
“首飞那天你紧张吗?”
“还是有变化的。我平时血压不到110,那天120多,不过应该说调整得还比较好。我比较满意。”他浅浅地一笑。
李国恩率领的团队是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支试飞部队,同时也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英雄部队。这支部队先后成功试飞出了30多种型号数千架歼击机,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保卫祖国的安宁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开创我国航空事业的征程中,这支试飞部队以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态度、无畏的勇气、献身的精神,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开创了我国航空史上的许多第一,填补了一个个空白。
2010年11月16日这天,各大媒体都在醒目位置报道了一条新闻:
15日晚,第六届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仪式在珠海举行。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是中航传媒集团于2005年发起并主办的全行业大奖,以“弘扬行业精神、讴歌骨干精英、探索新知前沿”为宗旨,每年举办一届。奖项评选涵盖部队、民航、中外航空航天工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共设立携手合作奖、飞行精英奖、英雄无畏奖、闪耀新星奖、技术先锋奖、领导卓越奖、月桂风云奖和终身奉献奖共8项大奖,旨在弘扬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的业内人士,是业内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奖项。翻开历届获奖人员名录,映入眼帘的,全是令人瞩目的航空航天界精英。 李国恩曾5次承担国家重点型号飞机的研制试飞重任,多次成功处置空中特情,挽救科研飞机,填补多项国内空白,本届大会授予他英雄无畏奖,奖励他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他上台受奖时,有一个动人的小插曲——
主持人问:“舰载机首飞的时候,你老婆有没有为你担心?”
他回答:“一个男人为何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女人呢?我一个人承受这种压力就可以了。”观众疯狂鼓掌。
那一天,大屏幕上出现的颁奖词是:他是农民的孩子,低调谦逊,快乐纯朴;他是蓝天的骄子,功勋卓著,全军楷模。在试飞道路上,他宠辱不惊,无怨无悔,向巅峰默然前行。他说:“飞行是我的快乐,飞行是我的生命。”
他担任过5种机型的首席试飞员和首席指挥员,屡战空中特情,数救科研飞机,填补国内空白。
他的血脉中,有一种狂野而冷峻的声音,有一种澎湃而内敛的力量,让他穿越云霄,让他热血沸腾,让他沉着冷静,让他笑看风云。
灯光幻彩的舞臺上,李国恩站在那里,脸上还是那种淡然、自信的微笑,云淡风轻。
不久后,一个最新消息传来:我国第二种四代战机歼-31正式解密。这型飞机的首飞试飞员,还是李国恩,首飞时间是2012年10月31日10时32分。
对于当时被形象地称为“粽子机”的神秘新机的首飞,美国《连线》杂志评论文章报道说:中国最新型的隐形战机据称于10月31日上午从沈飞集团公司机场起飞,进行首次飞行试验。双发“鹘鹰”时长10分钟的处女秀标志着中国雄心勃勃的隐形战机项目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美国人的战争嗅觉的确敏锐,两年之后,歼-31向世界掀开了神秘的面纱。2014年11月,歼-31实机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首次亮相,并进行飞行表演。
歼-31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同时试飞两种四代机原型机的国家。歼-31与中国重型隐形战斗机歼-20形成“高低搭配”,专家普遍认为其可能发展成新一代航母舰载战斗机。
就在李国恩成功首飞歼-31近一个月后,2012年11月25日,也就是海军试飞员与空军试飞员向全世界展示中国舰载机首次着舰成功的次日,歼-15飞机设计总指挥罗阳同志因过度劳累,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在工作岗位上殉职,终年51岁。24日当天中午,得知舰载机着舰成功后,兴奋的李国恩曾给罗阳打过电话,但罗阳的电话一直占线。想到他那时一定十分忙碌,李国恩就收起了电话,但他没想到就此错过了与罗总的最后一次通话。
在晚上的电视新闻中,他看到了罗阳,直觉上觉得罗总熟悉的笑容中有些疲惫,人似乎也憔悴了许多。一向心细如发的李国恩感慨了一下,并没有多想。作为歼-15舰载机首席试飞员,他对这位歼-15舰载机研发项目总负责人的操劳和压力感同身受。他并不知道那是罗阳留给他的最后的身影。
第二天中午,他接到辽宁舰上某首长战友的电话,说罗阳离舰登车后,突发心脏病,一去不归……
李国恩一下子呆住了。
告别罗阳的追悼会那天,一大早李国恩就带着试飞部队所有试飞员赶到了灵堂,他们站在离罗阳遗体尽可能近的地方,目送这位战友领导最后一程。那天李国恩哭了,泣不成声,他已经很多年没这么流过泪了。
很多日子过去了,每次飞行下来,走过指挥塔台下,李国恩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一个位置——罗阳以前总是站立的地方。他恍然觉得那个肤色白净、笑容端厚的伙伴还站在那里。
那天与罗阳告别的时候,李国恩将胸前的白花取下,轻轻放在他的身边:罗总,你太累了,好好歇息吧。
一代新机问世,带走的何止是一代人的时光韶华,可能还有生命。
(本刊节选)
〔本刊责任编辑 姚 梅〕
〔原载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试飞英雄》〕
试飞事业考验试飞员们的意志、品德和操守,更考量他们的信念、智慧和忠诚。他们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保卫祖国的安宁,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发展我国航空事业的征程中,他们以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态度、无畏的勇气、献身的精神,开创了我国航空史上的许多个第一,填补了一个个空白。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
貌不惊人的001号
1998年3月23日,四川成都,温江机场。
天还未明,机场上的跑道灯提前亮了。
两位戴着胸牌的军官站立在路旁,挥手引领着数辆军用吉普驶入机场重地。荷枪的哨兵验过口令后,打开钢栅栏,放车队进去。5分钟后,一队士兵的身影出现在机场内,几束交叉的探照灯光无声地巡回扫过,压低了声音和控制了速度的车轮,以及许多双着军用胶鞋的脚,篦子一样篦过偌大机场内的每一寸土地。数小时后,这些士兵重新回到车上,在太阳跳出地平线时,所有人员和车子都在跑道的尽头消失了。
天亮了,这个号称“天府之国”的城市,在阳光和春风的沐浴下醒来。
早饭后,一些贴着特殊标记的车子穿过春意盎然的街头,一路向西驶过。与当年基蒂霍克小镇的居民没能及时目睹莱特兄弟试飞“飞行者一号”的遗憾不一样,这一天,一些早起出门的人预感到:今天,这个城市的某处,将有重大的事件发生。
车队行驶的方向是城西,那个被大片鲜花、绿树与围墙环绕的地方,是军事重地,老城区人管它叫“黄田坝”。“天府之国”的人们还不知道,从这一天的晚些时候起,全世界都将知道中国的这个地方。
上午10点,随着喧哗的锣鼓声进入机场的人们看到,越过草坪,在彩旗、警戒线和哨兵组成的多层安全带之内,一架飞机静静地停放在停机坪上。
今天,这里将进行一架国产新型战机的首飞。
首飞是严格保密的,见证首飞的除了总设计师及其带领的技术人员团队、首飞试飞小组成员、历年参与课题重要领域的设计生产制造的专业人士,还有就是这一领域军方和官方的领导及负责人,只有极少数经过严格审查的媒体被允许进入核心区,之前,他们每个人都接到了关于这次事件报道范围的明确要求。
同样是出于严格保密的要求,新机的机身没有做外观处理,甚至没有编码标识。许多年之后,一些军迷还频频提起,首飞当日的这一款原型机在初出闺门时是如何未加修饰素面朝天,与8年之后在珠海航展上亮相时艳压群芳的定型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后者那威风凛凛令人叹为观止的惊世容颜,是怎样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当天西方媒体在评价这一款新机时曾说:全世界都睁大了眼睛。
这一天的天气并不理想,阴且有雾,但并没有下雨。气象报告说午前的能见度不足500米,远达不到首飞的飞行要求。9点不到就赶到的人们看到,往日停放在机场跑道上的所有飞机一夜之间消失得干干净净,只有那架貌不惊人的飞机安静地停在跑道一头,鸭式外形,朴素的绿黄色机壳,流线型机身上只有几个醒目的鲜红色的字:001号。
就是摔也要摔在跑道上
午后,天气开始转晴。
两辆车子从特别通道一直开到塔台楼下。现场指挥大力挥动着黄色的小旗,偌大的机场上,数万人突然静下来,静得只听得到风吹动旗帜的声音。
首席试飞员雷强从车上下来时,人群发出一阵喧哗声。所有人的目光,全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他左手拎着头盔,一身特制的橘黄色抗荷服使他在人群中格外出众。他今天将要执飞的这架飞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完全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和制造的全新一代战斗机。
世界上空军战机配置先进合理的国家,均采用“高低搭配”的方式,如美国的F-15和F-16、苏联的苏-27和米格-29、法国的“阵风”和“幻影”、美国的F-22和F-35等。鉴于此,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人民空军也开始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高低搭配”。彼时,中国空中防御最大的威胁是超音速轰炸机。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现代超音速轰炸机拥有较远的航程和较大的作战半径,并且凭借其完善的航空电子设备,在夜晚及恶劣气象条件下,在低空以复杂地形为掩护,进行高速突防,在深入上千千米纵深后,可用空地武器攻击我方重要目标。因此,防御此类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在其边境或者近我方纵深地区就将其拦截。这就要求中国空军歼击机要具备良好的超音速机动性能,以便能够快速起飞,迅速抵达战区拦截目标。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研制了歼-X型歼击机。该机主要用来拦截高空高速入侵目标,其最大时速可达2马赫,并首次配备了采用数据链的半自动化截击引导系统,大大提高了截击高速入侵目标的能力。时隔不久,苏联第三代歼击机苏-27问世并迅速装备部队。苏-27航程远,机动性能好,火力强,机载设备较为先进,可以执行较长距离的为轰炸机护航的任务。也就是说,苏-27可以在预警机的支援下,在轰炸机前形成一道拦击线,阻挡歼击机对轰炸机的攔截。而以歼-X的各项性能来看,要想突破其拦击线非常困难。因此,中国空军需要这样一种歼击机:既具备良好的远程拦截性能,又有良好的空中机动性能,以便有效对抗外军的F-16、苏-27等级别的战机。这意味着新型歼击机必须有代差的提升,包括气动布局、航空电子、机载武器都必须有质的提高。因此,新型歼击机不但对于中国空军,而且对于中国航空工业乃至整个国防工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机在设计研制过程中,需要解决多个第三代战机主要技术特征方面的难题,比如静不安定控制、翼身融合、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四余度电传等,这些代表着最前沿技术的成果在当时还鲜为人知,因此研制工作极为艰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立项,到科研样机诞生,历经十余载,攻关设计数千次,调整修改上万次。尽管如此,无论理论上的设计与构想多么周密,都仍然只是图纸上的假设、地面上的模拟。如果不经过试飞检验,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今天,作为首席试飞小组的首飞试飞员,雷强要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新型的、定位为三代机的战斗机飞上蓝天。那么,它能不能飞起来?飞起来后,还能不能飞回来? 世界航空研制史试飞成功的案例统计显示,新型飞机的新品率(指飞机新改进改动部分占原整机部分的比率)设计一般控制在20%左右,最高不超过30%。但这架新机,气动外形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综合化航电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部分完全是“脱胎换骨”的全新设计,新品率高达60%。通俗的解释是,新型飞机的新型设计部分达到整机的60%。这在世界航空研制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新型机还有一个特点是,飞机的气动布局采用了静不安定鸭式布局方式。这是国内飞机首次采用此种电传方式。鸭式布局因飞机飞行时的状态类似于鸭子而得名,它使得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具有更好的作战机动性能。这是一种新型技术,材料显示,几年前,某大国著名资深设计研究中心的同类4架原型机在试飞中全部坠毁。而在此前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所有采用这种方式的飞机,在试飞中均发生过坠毁事故。
当天在现场的一位已经年过五旬的资深军旅记者后来对我说,起飞前,机场上出奇地安静,人们自觉地分站在安全区的两侧。现场那么多人,听到的声音只有两种:秒表声和心跳声。
听到心跳声的还有雷强。
在看到停机坪上静静伫立的熟悉的样机的那一刻,雷强的眼睛突然湿了,心跳得像打鼓。身旁的部队长看到了他通红的脸以及脖子上跳动的青筋,职业性地把手搭上他的脉搏,测了10秒:心率达到了152。
血压肯定也会高。这种情况是少有的。飞行20多年,雷强还从来没有过如此剧烈的生理反应。航医立刻来到了他的身边。
雷强摇了摇头,他想说:“这时候我全身沸腾,身体里的热血都能从天灵盖冲出去,血压能不高吗?”但他只轻轻地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平静了片刻,他向飞机走去。
这是一条熟悉的路,从塔台到战机,210米的距离,他走了13年。
13年,全国300多家科研院所及生产厂家为它集智攻关,通力协作。几万名科研人员拼尽一生的心血和努力,无数人夜以继日地呕心沥血,多少人黑发熬成白发,多少人甘当幕后英雄,更有以身许国的拳拳赤子,壮志未酬却英年早逝……
天空还有些淡淡的雾,气象数据报告来了,能见度依然不够理想。担任首飞指挥员的汤连刚从指挥室的窗边侧过脸来问雷强:“怎么样?飞不飞?”
汤连刚在试飞队伍中被称为老汤、汤头。老汤是试飞部队的老部队长了,叫他汤头不仅因为他姓汤,还有一个深厚的内涵:他是一锅长久地融汇了丰富内容并且翻滚着无穷智慧和经验的老汤。
老汤的话音很轻,语气淡得不行。雷强每个字都听懂了,他再次看天,想说:“汤头,这天气,比我们平时训练时的还要好呢。”但他没多说,汤头什么不知道呢?所以他只是一点头:“飞。”
汤连刚亦点头,说:“行。”
无须多言,共事十数年,他们彼此太了解对方了。
汤连刚拎过话筒,像一个大导演:“各部门就位。”
一瞬间指挥室内一片忙碌,人人挺直腰板,神情聚焦。片刻间,各种仪器声、呼叫声、传递报告声此起彼伏。
在场外一角,一群白大褂和灰大褂坐在一排排设备前,一些低低的声音在一问一答。这是各系统技术负责人在做起飞前最后的检测。一个接一个的人举起了标着“OK”的纸片,或者给出手势。所有的测试都正常。当然,所有的测试都只是地面的理论。
總设计师宋文骢走过来,此刻,一向稳重的他步子似乎有些晃,但声音还是沉静的:“飞机准备好了,就看你的了。”
雷强湿润的目光望向了宋总的头顶,顶着一头华发的总设计师在人群中格外醒目。这13年里他看着宋总一头的乌黑渐染霜雪。雷强一边戴头盔一边说:“宋总您放心,只要飞机的发动机还在,哪怕断胳膊断腿,我也会把飞机给您飞回来。”
雷强紧了下扣带,突然笑了一下:“就是摔,我也要摔在跑道上!我要让您知道,我们这十几年的心血、努力,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
热泪刷地涌出,宋文骢紧紧地握住雷强的手。
雷强深吸一口气,走向战机。
机场上的观众鸦雀无声,人们伫立不动,无数期待的目光无声地聚焦在那一点移动的橘红上。
试飞局长屈见忠走出塔台,一言不发地走到雷强面前,面色凝重地拉着雷强的手,两人并肩直行,彼此一路无语。一直走到飞机的舷梯下,屈见忠目送雷强登上舷梯,进入座舱。进舱回身的那一刻,雷强一抬头,看到了屈见忠脸上滚落的泪水——共事许多年,飞过无数次,他还是第一次看见自己的局长掉眼泪。
下午4时,两发绿色的信号弹冲向天空。
耳机里传来指挥员汤连刚的声音:“准备好了,开车!”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
全场的人屏住呼吸,看着飞机点火、发动、滑行、加速。随着一阵巨大的轰鸣声,机头在快速滑跑中昂起,前轮优美地抬起,瞬间,巨大的机身离地而起,呼啸着冲向蓝天。
啊,飞起来了!飞起来了!全场一片欢呼。
飞机开始爬升。加速。减速。调整油门响应。模拟减速下滑。下滑。高度降至500米,一切正常。通场,减油门。
一圈,两圈,三圈。三圈过后,预定的试飞动作完成。
这期间,雷强有意轻轻压了压杆,又试了试方向舵,检测坡度和滚转响应。真好!飞机的反应灵敏准确。这时候他已经明白了,这家伙就是这么一架机敏的飞机,每秒可达200多度的极限瞬时滚转角速度可真是够刺激的!
按照预定计划,该返场了,雷强看看油量还十分充足,于是请求加试一圈。得到指挥小组的同意后,他再次按规定动作通场一周。
17分钟后,飞机穿云而下,一个灵巧的下滑,宛若翩然起舞的芭蕾舞演员,瞬间收起舞姿,轻盈地落在了跑道正中央。 一次划时代的首飞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机场上再一次沸腾,人们欢呼着,泪流满面地彼此拥抱。所有的人都把手中早已准备好的鲜花、彩旗、帽子抛向天空,向伟大的飞机和试飞员致敬。
这就是中国自行研制的最新一代采用国际先进技术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军用战机——歼-10的首飞。
这是雷强有生以来最刻骨铭心的一次飞行,也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试飞。
这一天,标志着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国产战机问世,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够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机的国家之一。
因为新机尚在保密期,当天新闻媒体只做了有节制的报道:“四百多名国家部委、航空工业部门以及军隊各级领导,数以万计的研制科研人员,将整个机场指挥中心和塔台挤得满满的,机场四周的围墙边、草垛旁、屋顶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
一向不苟言笑的设计所所长被他的几个过分激动的年轻女下属搂抱得喘不过气来。他终于能够沉稳地站住后,看到被簇拥着过来的雷强和总设计师宋文骢。于是,他张开双臂,把和着赞美和哽咽的热泪洒在他们俩的肩膀上。
8年后,珠海航展中,新型战机才正式全新亮相,直到这一天全世界才知道了它的名字:歼-10。2006年12月29日,新华社正式向世界宣布:“由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歼-10战斗机,已成建制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在北京举行,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天安门广场。上午11时11分——选在这个时间是为了纪念人民空军于1949年11月11日成立——由151架各型飞机组成的空中梯队准时飞抵天安门广场上空。由10架歼-10组成的战斗机编队惊艳亮相,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歼-10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列为国家重大专项国防重点装备,空空作战能力(包括进攻和防御)被视为该型战斗机发展的主要需求,它也是中国空军在未来战争中夺取空中优势、实施战役突击的战略性武器。歼-10的横空出世,令中国成为全球第5个能够独立研制第三代战斗机的国家。至此,我们可以自豪地宣称,在世界歼击机研制领域,中国完成了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历史性跨越。
极限飞行:无逃生备选
我准备好了
他叫李中华,人称“李大胆儿”,是第一批获得国际试飞员证书的中国空军试飞员之一。
沙葱、羊肉、烤土豆,外加一堆各式军用罐头,低矮的白条木桌——戈壁滩上的一个农家小院里炊烟袅袅,一次特别的聚餐正在进行。明天,李中华将要进行歼-10飞机低空大表速科目的试飞。
搞飞行的都知道,这一行有十分严苛的规定:第二天如有重要的试飞任务,前一天绝对禁酒,也严禁暴饮暴食。但是,这个傍晚,这个“壮行晚餐”却是组织上以任务小组的名义,为李中华明天的试飞特别准备的。在基地的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领导和专门赶至基地的空军相关部门领导都来参加了。
没有酒,只能以清茶入杯。这是领导专门带来的自用的好茶,只见片片绿叶在杯中盘旋激荡,仿佛此刻众人翻腾难抑的情绪。
李中华那张被紫外线过分关照的脸波澜不惊。“我准备好了。”他说。
每个人都举起自己面前高矮不等的茶杯:
“为中华——”
“为战机——”
“为空军——”
“为成功——”
“干!”全体仰脖,一饮而尽。
年届六十的试飞总工程师先红了眼睛,他握着李中华的手,却什么也没说。
李中华读到了他眼睛里的担忧。
试飞有一个十分重要且特殊的使命:突破安全边界。业内人士常用的术语叫作“飞包线”。
试飞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职业。试飞的内容极其复杂。如果说,试飞员在执行预定任务时,在空中遇到突发险情能够成功处理脱险叫作“绝境求生”的话,那么,明知危险却又要以身犯险的边界测试试飞,就是“向死而生”。
一架飞机定型试飞必须考核各种极限边界状态,因为所谓安全与危险之间,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什么样的数据范围内飞机是安全的,突破这个范围后飞机就会是非正常状况,这个数据范围,行业内叫作“包线边界”,包线有普通包线和极限包线。不难理解,极限包线是对飞机在能够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极限性能的界定。
包线边界试飞是危险等级最高的一类风险科目。
在李中华所担负的歼-10试飞任务中,光是一类风险科目,如包线边界试飞、极限数据采集,包括速度、高度、迎角、过载等项目就有数十个。
试飞包线边界、采集极限数据,就是要找出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突破这个临界点,就意味着安全没有保证。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每向前一步,后果都是未知的。曾任中国试飞研究院院长的沙长安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把这个试验的过程叫作“摸电门”。沙长安说:“谁都知道电流大到一定程度会电死人,所以一般人就算是知道电流量并不足够大也不会去碰它。当电流量大到足以置人于死地时,所有人无一例外地会退避三舍。但试飞不同,试飞员要做的是,明知有电,却偏偏要用手去摸。为了测试极限电流数据,会将电流量一点点增加,然后试飞员就这样一次次去摸——一直摸到既不至于被电死,又绝对不能再大了为止。”
对这个临界点的把握是难之又难的。如何界定每次的递增量是一个十分要命的选择:增量大了,说被电死就被电死了!但是,如果增量不够大,测试次数就会增加,抛开投入成本和周期这些不说,不管是微增量还是大增量,对于执行者来说,每一次的风险都是相同的。对飞机也一样,过度的包线测试会对飞机各部分系统产生复杂多变的影响。此外,每一次飞行,因气象、高度、飞机机体状态、发动机情况、飞行员驾驶习惯等不同,飞机在空中的动态情况是变化的、不可预知的,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中任何一条哪怕只有极小的变化发生,都会影响增量的变化,从而导致极端后果。 李中华和他的试飞员战友们的包线试飞,就是这样一次次去“摸电门”。
低空大表速
低空大表速,指的是战机在高度低于1000米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这是一项检验飞机结构强度和颤振特性的试飞。简单地说,飞机的速度越大,对机身机体的结构和强度要求越高。因此,这项指标是对飞机结构强度、振动特性和可靠性的最有力检验,是一型飞机能否最终定型的绝对必要参数。
同样是大表速试飞,高空与低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况。当飞机达到某个特定速度,在天空中如疾风闪电般穿梭的时候,飞行员面临着种种不可知的巨大风险。
第一,高空中空气稀薄,飞机与空气的摩擦作用较弱。而低于1000米的低空大气层大气稠密,飞行速度越快,飞机與空气的摩擦作用越强,机体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飞机的机身由若干块金属片铆接而成,在如此大的速度下,环行于机身周围的高速气流会将飞机机身的蒙皮分块撬起,甚至压扁双翼。
第二,高速飞行时飞机与空气振动,极易产生共振。一旦共振发生,在如此高的速度和如此大的空气压力下,飞行员甚至来不及做出反应,整架飞机转眼就会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解体成无数碎片。
第三,空中遇险,飞行员唯一的自救方式就是跳伞。但是大表速状态下飞行员甚至没有逃生的可能。假设飞机此时的速度是1000千米/小时,就算飞行员能够瞬间捕捉到共振产生,忽略个体反应和安全座舱弹出所花费的时间,那么即便飞行员能够及时弹出舱,但由于飞行员出舱时的飞行速度远小于飞机飞行速度,因此,在被弹离座舱的瞬间,他就会被迅疾扑过来的垂直尾翼撞得粉身碎骨。而低空大表速时的飞机速度,远远超过1000千米/小时。
在全世界范围内,低空大表速都是一级一类风险科目。大速度极易引发颤振。资料记载,事发时,飞机从出现颤振到空中解体,一共只有短短的2秒钟。
据可能搜寻到的统计资料,全世界在试飞这一科目时,有记录的机毁人亡的惨剧有50余起,其中数起是飞机空中解体。飞机一旦解体,所有的故障原因、数据就再也无从查考,损失掉的不仅仅是一架战机和一个优秀试飞员,更会导致一代型号研制的前功尽弃——原因很简单:故障原因不清就无法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没有应对的方法就无法再进行试飞,而未能通过包线试验的飞机是不能定型的。
在世界试飞史上,由于机毁人亡原因不明而导致新型战机“下马”的例子屡见不鲜。也许有人要问,既然这么危险,为什么要给飞机设计这么大的速度呢?
速度是战斗机最重要的战术技术指标之一,特别是对于远程攻击型战斗机。简要地说,速度决定战斗机的机动性和攻击性能。
第一,飞机的速度越大,远程奔袭接近目标的时间就越短,相应地,对手的空中拦截时间就越短。
第二,大速度使飞机在同样长的时间内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近目标,导弹距离越近能量越大,攻击范围和强度也相应增加。
第三,在通常情况下,速度与机动性成正比。大速度的飞机动力强劲,在同等载弹量的情况下攻击能力更强,空空作战时,进攻、对抗与脱离的机动性好,能适应多种战术要求。
歼-10是远程攻击型中型作战飞机。出于国防和空军战备的需要,歼-10设计时,主要的技术指标之一就是速度,设计提供的低空大表速速度值,远超当时号称先进的西方某“狮”型及美国F-16公布的设计速度,不仅在国内所有型号飞机中前所未有,在世界三代战机中也名列前茅,是体现歼-10优异性能的决定性参数。低空大表速试飞科目小组成立了,以李中华为主,一共六人。
这是试飞的一类风险科目中放在最后的最难啃的硬骨头。为了完成这一科目,李中华和他的试飞部队殚精竭虑。所有的人都十分清楚,这真是到了拼命的时刻,要完成这样一个科目,生死只在一瞬间。
试飞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前期几个试飞员集体攻关。进入后期,考虑到种种因素——经验、感觉的连续性、试飞员心理素质与技术磨炼的熟练性等——就由李中华独自担当了。每一次试飞,速度都在一点一点地增加,速度越增加,危险性越大,飞机飞行中出现的问题也越多。随着飞行次数增多,速度值增大,每次的增量亦渐渐减小:增加50千米,增加30千米,增加10千米……每前进一步,中国航空工业的纪录就被刷新一次。
速度达到离最大设计值还有将近200千米时,前起落架护板变形;速度达到离最大设计值还有100多千米时,因载荷太大,机翼的部分铆钉被吸出;速度达到离最大设计值只剩50千米了,飞机的油箱开始往外渗油……
再增加速度试飞会产生什么后果,谁心里也没底。从设计立项,到今天的定型试飞,这型举全国航空之力铸就的国产飞机,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18年,何止一代人的心血、期盼?上自试飞总指挥、中国试飞院院长沙长安,歼-10试飞总师周自全,下至普通机务人员,每个人都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隔日,云净天高。
这是在大漠深处的西线机场。茫茫戈壁,旷无人烟。
李中华像往常执行普通任务时一样,坚定从容地向飞机走去。
其他人的表情和目光,却与往常大不一样,担心中蓄满深情,期盼中饱含祈祷。有的与他紧紧握手,有的拍拍他的肩膀,有的眼中泪光闪闪。虽然没有人说话,但所有人目光中的内容李中华都读得懂。
试飞小组和总师给了他这次试飞许多特殊的权限,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他可以忽略地面监控,随时关掉加力。只要他认为需要。
也就是说,只要凭李中华个人认定的飞机状态需要,他不用申报,随时可以立即减速终止试飞。因为处于临界边界的飞机瞬间的状态变化,只有试飞员才能即时、实时感觉到,他需要分秒必争地处理,可能完全没有时间再用语言向地面指挥系统报告。
预定的时间到了。李中华缓步平静地登机,头也不回地跨进了座舱。
啪!绿色信号弹升起,歼-10战机腾空而起。 飞机瞬间就爬升到万米高空,调整好状态后,李中华把油门杆推到最大位置,全力加速向下俯冲。
飞机飞驰而下,如同一道闪电,从澄蓝的苍穹笔直地劈向大地!
巨大的速度值下空气产生了巨大压力,将他的身体死死压向座椅后背,原本壮硕的身体几乎成了扁扁的一片。他的五官及面部肌肉被使劲地向耳后撕扯,他的脸庞剧烈而可怕地扭曲着。他咬紧牙关,闭拢嘴唇,瞪大眼睛紧盯着高度和速度显示表——它们已经在强烈的振动下剧烈地抖动着、哆嗦着。
飞机抖动得越来越剧烈,强大的过载压力使他的耳膜剧痛,轰鸣作响。但这一对久经考验的耳朵还是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准确地捕捉到了密布在整个机舱的尖锐刺耳的噪音——那是气流与机身摩擦产生的。他努力保持眼明耳聪,他必须完全凭借五官的感觉判定飞机的状态变化——哪怕仅仅是极其细微的异常声音。
突然,噪音减弱,又过了片刻,万籁俱寂,声息全无——这是跨越音障的一刻,标志着飞机已经进入超音速飞行。
之后,噪音重新响起,飞机继续加速俯冲。
油箱里的燃油井喷一样向发动机狂泄。此时飞行速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噪音和视觉反差都会增加10个单位。机舱内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都使人高度紧张。越来越稠密的大气与机身高速摩擦产生的噪音,完全盖过了发动机的轰鸣声。这真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时刻。试飞员没有胆小鬼,李中华的大胆更是战友们公认的,但在那一刻,他确确实实感觉到了恐惧。
高度越来越低,已经能够看到翼下大片红褐色扑面而来,那是戈壁大地。
之后他才知道,地面人员比他更紧张,监控室内的空气几乎要凝固。试飞院院长沙长安的头发一根根地竖立着。总师周自全大张着嘴,却说不出一个字……
飞机如同一颗闪亮的流星,掠过茫茫戈壁。显示屏上指示速度的数字在不停地向上跳跃。转眼,中国飞机最快低空飞行速度已被李中华甩在了身后。
试验已经成功,但李中华没有停止,头脑敏捷的他发现飞机仍有潜力。这个发现所带来的巨大喜悦让他对自己和飞机陡然增强了信心,他决定继续挑战极限。加速!
他继续驾驶战机加速急遽俯冲。
现在,视野里扑面而来的戈壁和沙丘已经模糊不清了。
地面上一个年轻的监控员忍不住叫起来,他下意识地捂住了嘴——因为,超过试飞计划速度的飞机距地面已经不到千米,在这样的速度下,一旦控制不好,或者飞机有问题,数秒钟之内,这只庞然大物就会直插地面……
但李中华驾驶的这架飞机仿佛被赋予了超级灵性,它在1秒钟后突然减速,然后迅速拉平,爬升——而在这1秒钟之前,“李大胆儿”用倾尽生命的决心,飞出了此型飞机飞行速度新的中国纪录。
历史记下了这辉煌的一刻:飞机时速达到并超出了设计数值,中国战机飞行速度的最高纪录被刷新!
可以想象李中华走下飞机时机场上沸腾的景象,人们不仅欢呼英雄的归来,更是表达对这一型号国产新機优秀性能及品质的骄傲和赞许。
直到欢乐的声浪平息后,人们才发现,因为低空高度实在太低,飞机大速度俯冲时所产生的强大振荡波,把方圆十数里范围内所有建筑的玻璃全部击碎了。
不就是百十件玻璃吗?我们保证一周之内全部修复。场站管理办的答复显得底气十足。与强大的国防技术指标相比,这个小小的代价不足挂齿,太值得了。
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
李中华的飞机落地之后,人们欢呼着向他涌来,其中就有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产品部部长晏翔老大姐。年届七旬的晏翔直接跑到了机翼下,李中华刚走下舷梯,她就一把抱住了他。
晏翔是在延安保育院长大的八路军后代,童年时她在马背摇篮上饱受日军轰炸之苦,所以她从少年时起就立志学航空,将自己的名字取了一个“翔”字,把自己的一辈子献给了航空事业。
晏翔抱着李中华喜极而放声大哭:“中华,谢谢你!你就是为歼-10的低空大表速而生的!”
至此,歼-10战机试飞科目全部胜利完成。
在歼-10战机的定型试飞中,李中华独创该机最大飞行表速、最大动升限、最大过载值、最大迎角、最大瞬时盘旋角速度、最小飞行速度等6项“中华”纪录。
2006年12月,中国第三代战机歼-10的外形图片曝光。
2008年,歼-10战机在珠海航展正式公开亮相后,官方公布了它的各种性能数据:歼-10战机的最大航程2500千米,作战半径1100千米。在悬挂两个副油箱的情况下载油量不超过5吨,战机最大载弹量为7吨。飞机正常起飞重量1107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9277千克。飞机推重比1.13左右。在上述这一系列指标中,有一串外行人眼中不起眼的数据:
高空最大速度:2.2马赫;低空最大表速:1250千米/小时。
这貌似平常的数据,寥寥一二十字,内中万千风云,只有试飞人才能懂得。
翼下秦川八百里
钥匙留在锁眼里
写完最后一个句号,再仔细看一遍,他把信纸小心折了两折,装进一只信封,平平整整地放进抽屉正中间,然后关上抽屉,将钥匙留在锁眼里。离开办公室前,他没忘记关上灯。
屋外是晴好的秋夜,月色皎洁。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明天是个好天。
没有人知道这个仲秋之夜,老试飞员黄炳新想了些什么。
一夜平静地度过。
第二天果然是个好天,关中平原微风轻拂,碧蓝的苍穹,云淡天高。对于试飞员来说,这是极好的飞行天气。特级飞行员黄炳新和一级飞行员杨步进阔步登机,他们将驾驶正在研制中的某重型“飞豹”战斗机,执行查明飞机异常颤振振源的试飞任务。
颤振是飞机在飞行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受附近气流涡流的影响,机翼可能发生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向的颤振,当颤振剧烈到一定程度时,飞机会在强烈颤振下瞬间解体,导致灾难性后果。因此,飞机在设计时都要考虑特殊颤振是否会发生以及发生后如何处理,而这就需要通过试飞来检验。 此型飞机在之前的两次试飞中,都出现了剧烈振动现象,机翼和垂尾异常颤振,垂尾的蒙皮及顶部因此一再出现损伤,方向舵根部连接部位也松动、变形。设计师及各设计研制厂所的技术人员一起排查,却总是找不出原因。没找出原因,就必须继续试飞。就在数月前的最后一次试飞中,试飞员只来得及报告一声“飞机颤振”,之后,飞机瞬间在高空解体,飞行员殒命长天。那是一位技术优异、经验丰富的老试飞员。除了最后这一句话,他没有来得及将事发时的任何信息留下来。解体后的飞机,也未能保留下试飞数据。
异常颤振的惨烈后果已经发生,但发生的原因却不清楚。在原因不清处置方式不明的情况下试飞,将会面临怎样的风险,谁都清楚。可是,如果不飞,问题无法查清,这一型飞机就不能完成定型,也就不能问世。时间一天天过去,进度一拖再拖,设计所从上到下人人焦虑难安。此型飞机的研制是国家重点项目,为了这个型号的飞机,从设计到制造到试飞,数年间无数人投进了无数的心血。
试飞是新型战斗机研制不可或缺的关键手段。飞机具有复杂的系统,许多在高空动态状态下才能发生的情况,在地面试验室中没有办法完全模拟完成,只有经过试飞才能发现在地面上用任何手段都无法发现的缺陷。
试飞院副院长张克荣是振动专家,他在一个傍晚走进黄炳新的办公室。办公室里烟雾弥漫,钻石级的老试飞员黄炳新坐在烟雾里,像块石头。
黄炳新抽烟,而且烟瘾很大。两人共事快20年了,彼此知根知底。张克荣待黄炳新抽了半支烟之后,开口了。关于任务科目的动员、启发、试探、激励等,种种的铺垫半个字也没有,张克荣就说了一句话:“老黄,你再飞一次吧!”
黄炳新丝毫没有犹豫地回答:“行,我来飞。”
很长时间以后,我在和黄炳新老英雄谈到这个细节时,他嘴里还像那天一样叼着烟,语气平淡地说:“我们干的,不就是试飞吗?”
这一句话就是承诺。
飞机还在向上爬升。今天的能見度极好,放眼望去,翼下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
飞机平稳极了,空中没有气流,就连耳机中都是静悄悄的,没有往日刺耳的噪音。这一切都那么宁静,仿佛预示着一场莫测的风险正在孕育。
按计划,他们开始逐项检查并报告:双发工作正常;操纵系统工作正常;仪表及通信导航系统工作正常;测试仪器在正常准备状态。
前舱的黄炳新精确、利索地完成着一项项操纵动作,后舱的杨步进则随着机长的动作注视飞机的反应,核对着关键仪表指示的每一个数据。
高度到达海拔3000米,开始引发颤振试验。
黄炳新平衡好飞机,打开仪器测试开关,接通动作序号记录器,分别做中等速度和亚音速飞行。飞机在水平直线和机动飞行中状态稳定,操控自如,没有任何振动的迹象。
高度8000米,试验引发颤振。黄炳新加大油门,接通双发加力平飞增速。当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飞机出现刚刚能感觉到的轻微振动,并随速度增大越来越明显。随着M(马赫)数表的指针滑过“1”,振动加剧,并伴有“嘟、嘟、嘟”的声音,整个飞机都在抖动,仪表的指示已模糊得无法辨清。黄炳新及时收油门关断加力,随着速度减小,振动逐渐减弱、消失。这一高度的试验成功。
为了获得更多、更准确的实测数据,他们按照《综合试飞任务单》的要求,改变高度继续试飞。高度表指针准确地指在5000米,这是此次试飞的关键高度。在5000米高度,飞机的发动机推力大,飞机增速极快。速度增至颤振边界值后,机体颤振区(如机翼、尾翼的局部区域)附近的气流流场变化迅速,飞机结构受力急剧增大,振动的出现和发展也相对剧烈。所以,在这个高度的颤振试验数据极为关键。
你跳伞,我把飞机飞回去
飞机突破了音障,进入超音速飞行。振动开始加剧。
随着飞行速度的持续增大,机身振动得异常剧烈。飞机座舱内,尽管安全带将黄炳新和杨步进的身体紧扣在座椅上,但他们仍然能强烈地感觉到整个身体连同座椅都在剧烈抖动,他们全身发麻,手几乎握不紧杆。更糟糕的是,舱内仪表板和仪表指针因高频抖动变得模糊,根本无法看清示度,耳际震荡着一连串刺耳的、令人心碎的怪声,地面指挥员的声音完全听不见。
黄炳新果断决定收油门关断加力,希望通过降低速度减轻振动。但就在他刚刚准备收油门时,飞机突然向两侧大幅度摇摆,接着,只听“咣当”一声闷响,飞机剧烈地偏摇起来。
黄炳新大声向地面报告:“飞机振动非常剧烈。”
耳机中是一连串的吱吱声,黄炳新终于捕捉到了指挥员下达的命令:“停止试飞,返场。”收了加力后,飞机减速很快,振动也随之减弱、消失。黄、杨二人遂驾机下降高度,转向机场,准备返航。
但是,黄炳新发现,新的问题出现了:振动发生之前还操纵自如的飞机忽然变得异常迟钝,形成坡度所需的压杆力和行程均比正常情况下大了约三分之一;左右蹬舵毫不费力地一下子蹬到底,飞机却毫无反应;侧滑仪的小球向一侧偏到头,丝毫不随蹬舵的动作移动!这说明飞机方向舵失灵。坐在舱里的黄炳新无法看到机尾,所以他并不知道,飞机方向舵已被震掉了。
飞机尚未进入视线,塔台收到的信息是方向舵失灵,还没有人知道飞机的方向舵其实已经不在了。尽管如此,这种故障还是令人震惊:方向舵失灵意味着飞机无法控制方向,而没有了方向的飞机,就成了一只飘在天上的巨大风筝,如何返场?如何对准跑道降落?
塔台内一片寂静。这突然出现的情况,让所有人,包括总设计师、指挥员们都哑然了。虽然之前在地面准备中,对试飞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了尽量充分的准备,但谁也没有想到,真正到了空中,会发生如此严重的情况。
黄炳新冷静地对杨步进说:“你别紧张,我也别紧张。万一飞机不行了,你跳伞,我把飞机飞回去。如果我牺牲了,你跳伞成功了,你就把这个情况向上面报告。” 杨步进坚定地说:“团长!你不跳,我也不跳,我要为你鼓劲儿,你往前飞,我跟你往前走!”
这是惊心动魄的考验,震撼苍天的一搏。
黄炳新推杆,驾机返航。他试着推左发动机油门,同时向右压驾驶杆,飞机向右滚转,在左右发动机推力的反差力矩作用下,机头缓缓地横侧,改变着方向。他就这样艰难而冷静地驾机飞向机场上空。
飞临机场了,熟悉的地标历历在目。
由于方向舵操纵失效,黄炳新建立了比正常情况下宽一些的起落航线,放好起落架后有意延迟进入三转弯。飞机压着坡度进入三转弯后,机头缓慢地向左转着,整个飞机划着大半径向起落航线外侧甩去。黄炳新立即将坡度增加修正状态,由于带着起落架,飞机速度已经减小,既不能增加坡度,也不能再多带杆,只得任机头慢慢左转。
飞机还没有进场的时候,在机场附近观看的人因为看不到飞机,还不了解此时高空中的危险状况,人们还在兴奋地期待着。等看到飞机的那一刻,看到飞机摇晃的状态,人人都知道——出事了!
先是看见飞机在左摇右摆,摇摇晃晃像只断了线的风筝。再近一些,看清了,飞机没有了方向舵。
观看的人群中,大多数都是与飞行打交道的行内人,他们都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没有方向舵的飞机在高速降落时,只能靠副翼不断变换方向,大角度侧滑飞行,飞机带着起落架和大角度着陆襟翼,同时速度又在不断减小,操纵变得越来越困难,只要出现一点点差错,飞机就可能失速,直接的结果就是机毁人亡。
“天啊——”人群中有人惊呼,一些胆小的女人用手捂住了眼睛。
塔台内,指挥员们屏住呼吸,不眨眼地盯着这架“扭着秧歌”冲向跑道的飞机。
蓝天、机场仿佛都凝固了,在场所有人的心都揪紧了,偌大的机场,只有风声在响着。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这架左摇右晃进场的飞机。随着高度降低,随着飞机一次次地飘移,人们的心一次又一次提到了嗓子眼……在这么低的高度上,跳伞逃生绝无可能。
黄炳新全力以赴地操纵飞机对向跑道中心线,杨步进则不间断地报出高度、速度数据,注视着飞机状态变化。
高度90米、80米、70米……
飞机仍在“扭秧歌”,但扭摆的幅度小了。就在离地高度约50米时,飞机在略偏右的位置对正了跑道,终于不再“扭秧歌”了,地面上的人们不约而同地舒了一口气。
大地升上来,跑道头就在眼前了。
黄炳新柔和地拉杆控制住飞机的下沉量,慢慢收光油门。随着机头高高仰起,四个主轮轻轻触地,一个漂亮的着陆!万万没有想到,就在机轮轻轻触地的一刹那,机头突然急剧地向右偏转三四十度,转眼间飞机就要偏出跑道!黄炳新毫不犹豫地用全力踩满左脚蹬,同时放出减速伞,飞机开始迅速减速。终于,速度减下来了,飞机虽然滑出了跑道,但最终停在滑行道上(后来查明是刹车防滑系统传感器故障,致使右起落架外侧轮胎爆破)。
黄炳新和杨步进跳下飞机,人群围了上去,只见飞机尾部整个方向舵不见了,依然高耸的垂直尾翼后部出现一个一人多高的缺口……
在人群的欢呼声中,黄炳新悄悄地离开了。他回到办公室,办公桌抽屉的钥匙还在锁眼里。他打开抽屉,拿出那封没有封口的信,打开,里面有一些钱,还有半张纸,纸上短短的几行字他可以背下来——这是他给爱人和组织写下的“遗书”。全文只有三句话:“即使我这次牺牲了,为国防发展也值得。这里面的钱,是我交给组织的最后一次党费。家人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他轻轻地将这封信撕碎,看着那些白色的碎片如蝴蝶一般起舞。
递向春天的答卷
2012年底,辽宁号航母的正式亮相,于全世界而言,可谓是石破天惊之举,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目光都注视着这艘有着无比伟岸身姿的海上霸王。仅仅数月前,西方媒体还在自说自话地评点说:中国人要驾驶航母,至少还需要10年时间……
2012年11月23日,随着舰载机首次在辽宁号航母上着舰成功,包括歼-15舰载机在内的一系列国之重器的驾驶员和指挥员也随之解密。经过多年的隐身之后,他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被世人所知。
空军的招生简章里说: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是一名通晓40门以上学科的科學家,一名十项全能的飞行工程师。对于试飞员来说,在试飞生涯中能有一次担当首席试飞员的机会就十分难得,而他在2300多小时的飞行生涯中,曾先后5次担任首席试飞员,其中有两种是第三代新型战机,一种是第四代新型战机。他就是中国第一架舰载机歼-15的首飞试飞员李国恩。
穿云沐雾风笑看
生命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之所以无比宝贵,是因为它只有一次。牺牲与奉献虽然常常被提起,但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因为过于遥远而每每显得类乎矫饰。猝不及防的死亡威胁,令所有的高谈阔论与豪言壮语瞬间失色——坦然地笑对死神并不只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情节,对于试飞员来说,这是他每个飞行日,甚至每个飞行时刻都要面对的现实情境。驾驶着巨大的高速飞行器,在广袤无垠的天空中驰骋纵横,每一项科目,每一次极限挑战,都是对未知的生死探索,是与死神的惊险博弈。人们谈之色变的极限,在他,只是胸有千壑的坦然自若,笑看风云。
他叫李国恩。
14时18分,李国恩同往常一样,不紧不慢地跨进了座舱。
河南人李国恩是试飞部队公认的美男子。
头盔压住他的脸,但线条清晰的下巴还是透露了这张脸庞的信息。老话说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李国恩有宽阔的天庭和饱满的下颌,这让他整个人看上去如同他的性格,沉稳、端厚。由于座舱容积收缩及作战体能要求的原因,战斗机飞行员通常身体紧凑而瘦小,李国恩这样身材伟岸的,在年轻试飞员中,屈指可数。
北方的初春,白云似雪,晴空如碧。
这一天,李国恩驾驶某新型战机来到西北空军某试验基地。这是一种新型重点型号战机的空中转场,按计划要求,整个空转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战机从始发机场起飞后降落在这个西北机场;第二阶段,加油后再直飞目的地,进行下一阶段的科研试飞。对于李国恩来说,执行类似的转场任务司空见惯。从任务内容上说,这不是个复杂科目。 第一阶段的飞行十分顺利,这个中转机场他来过多次,对机场及周边情况都很熟悉,这一天近场天气情况良好,他顺利到达降落。下机后,机务人员准备飞机去了,他到飞行员休息室作短暂的休息。机场里认识他的人很多,一路上遇到好几个熟人,他笑呵呵地挥着头盔,向他们打着招呼。飞行员们就是这样,天南地北的人,两小时之后就能见面,可再过两小时,一加油门又相隔万里了。
个把小时后,飞行参谋来通知飞机准备好了,可以按计划起飞。他把杯子里的水喝净,走出休息室。
机务已经将飞机准备好,按照下段航程距离的要求给飞机加满了油,再加上各种外挂武器及装备,另外加挂了三个副油箱,飞机再次升空属于满载起飞。机场位于高原,空气密度低,燃油燃烧率低,为了保证顺利升空,要采用加力起飞。
李国恩按程序进行了最后的检查,确认各系统正常后便示意地面,塔台给出了起飞命令。14时19分,李国恩松开刹车,加油门,加速滑跑。此时发动机进入加力状态,他一边开加力一边观察,油门推到最大位置时,转数、喷口、加力信号灯等双发参数正常。
飞机在加力状态下几秒钟就达到离陆速度,李国恩正准备拉杆升空,发现飞机出现右偏,他一边保持方向,一边立刻蹬舵进行修正。但他感觉到,飞机在抬前轮时拉杆量很大,前轮抬起困难。他的眼睛扫视过去,发动机温变指示上,左发720摄氏度,右发635摄氏度,相差颇大。他立即判断可能是右发动机加力未点火。此时,飞机的滑跑距离已经超过跑道的四分之三,接近跑道尽头,没有条件地面助滑加速,亦无法中断起飞,李国恩果断决定继续拉起。飞机离陆了,但由于左右发动机严重的推力差,飞机出现了将近15度的右侧偏,而此时机身刚刚离陆,速度小,高度低,如果处置失败,试飞员连跳伞的机会都没有。千钧一发之际,他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多年的经验,迅疾地进行杆舵一致修正,同时保持飞机小角度上升。地面指挥员也发现飞机状态不正常,立即询问:“右发加力没接通吧?”
“是的。”李国恩一边操作一边平静地回答。
“保持好状态。”
“明白。”
没有干过飞行的人,很难明白“保持好状态”的含义。飞机出现特殊情况,能否保持正常状态是决定性的。
李国恩收起落架、襟翼,同时将右发油门推到最大位置,但是,并没有太多转机。当飞机爬升到100米左右高度时,突然“嘭”的一声,飞机发出强烈爆音,机身剧烈振动,右发转数、温度急剧下降——右发动机停车了。
在起飞阶段遭遇发动机停车,是最难处置的空中特殊情况之一。
飞机在起飞过程中失去动力是极度危险的,由于高度太低,飞机留空时间极短,留给飞行员反应和处置的时间只有短暂的几秒。尽管之前李国恩成功地处置过多次空中停车之类的特情,但在起飞过程中遭遇这种险情还是第一次。更糟糕的是,他现在处于高原机场,空气密度小,发动机动力较之在平原机场时会有相当程度的迟滞,此时哪怕任何一丝一毫的操作不当或不及时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他下意识地扫了一眼弹射拉环,立刻就恢复了平静,他知道,紧张对他没有任何帮助。
地面指挥员听到李国恩的报告:“右发停车。”声音不高,平静、清晰。
危急时刻李国恩非常镇静,他的脑子飞快地转着,空停的种种特情处置预案闪电一般掠过,他迅速进行了一连串的操作:杆舵一致修正,保持飞机小角度上升以调整飞机状态;接通点火开关进行空中开车;将油门收至慢车;调整飞机方向,对向机场;关掉左发加力——这一系列动作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但是,空中开车仍没有成功。
他关闭点火电门,向前移动油门,紧盯转速表,在发动机转速下降到适当值时,迅速收油门到停车位,又进行了第二次启动,但这一次依然没有成功,仪表显示右发报故(右发动机故障警报)。发动机出故障了,在原因不明的情况下不能再进行空中启动。
形势急转直下。李国恩必须凭借这仅有的一台发动机,在飞机满载的状态下返场着陆。指挥室里,壓抑的空气让众人喘不过气来。此时飞机处在勉强维持的状态,一台发动机已经发生故障,飞机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为保证飞行员的安全,必须尽快迫降着陆。作为一名资深试飞员,李国恩何尝不知道自己身处险境?他刚刚从起飞空停的死亡旋涡中挣脱出来,在空中每多停1秒,不可预测的潜在的危险就会增加不知多少倍。之前在空军部队已经发生了一起二等事故,他的心理压力不言而喻。
但是他更明白,这架满载的、挂着三个副油箱的故障飞机迫降,稍有不测,就会像一颗巨型重磅炸弹从天而落。这款新型的重点型号飞机,机上挂载了当今我国设备最先进、功能最全的验证机,是目前国内的唯一的一台。必须保住飞机,否则,无数人奋斗了数年的成果将毁于一旦。
指挥员听到了李国恩的报告:“我准备先投掉副油箱。”李国恩的声音听上去仍然是平静的。
没有任何迟疑,李国恩把危险留给了自己。
指挥室里有片刻的寂静,短到只有2秒,指挥员答复:“好的。”
果然艺高人胆大,李国恩重新调整好飞机状态,加力爬升,高度适合。他正准备投下副油箱,低头间发现机下忽然出现一片屋顶——原野里出现了几家工厂和一片居民区。他立刻停止了空投动作,带着飞机改变方向,继续寻找空旷地带。他一边小心地控制飞机飞行,一边适时在空中耗油,继续寻找合适的位置。时间在一分一秒地延续,他密切地观察各个仪表。他很清楚,这时在空中多停留1秒就多出许多危险,但为了保证地面人民财产的安全,他甘愿把更大的风险留给自己。
前面出现一座山,他的嘴角出现些许笑意:通常无人的山区是理想的抛掷点之一。果然,绕过山脊,在山的另一侧,一大片无人的丘陵地带出现在眼前。他小心翼翼地,以坚定的意志、过人的技术,单发爬升到3000米,同时做好另一台发动机也发生故障的最坏打算。他再一次确认了地面情况后,接连投下了副油箱。 飞机载重减轻了,但李国恩并没有感到轻松,因为飞机载油量仍然较大,远远超过允许着陆的最大载荷,他还要继续滞留在空中耗油。
驾驶舱里,标示发动机状态的警示灯亮了,电子音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右发故障。没有时间选择了,他必须立刻返场着陸。
指挥室里,指挥、通信、雷达各部门人员严阵以待,指挥员适时调整近场净空,为李国恩的归来做好准备。人人手心里都攥着一把汗:飞机一侧发动机出现故障,并且要超载落地。几十秒钟后,一架飞机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在指挥员的指挥下,李国恩下降高度做了一个漂亮的标准航线,放起落架、襟翼,随着一声长长的啸叫,飞机如蜻蜓点水般轻柔接地,停在春意朦胧的机场跑道上。
事后的事故调查发现,就在飞机接地的那一刻,右发附件全部告警,发动机转数及温度全部归零。好险啊!哪怕再晚上几秒,一切都将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李国恩的飞机是单发超载着陆,按照相关要求,在极限落地的情况下,要对飞机起落架进行探伤。事后探伤的结果表明,起落架没有任何问题,足见飞行员对落地的掌控非常完美。关车时,李国恩习惯性地看了一下仪表显示:15时14分。他伴着这架故障机,前后共达55分钟。
透过座舱玻璃,他看到一群人焦急地向他这里跑,里面有他认识的战友同行,他们一边跑一边冲他使劲挥手。他刚刚推开座舱盖,呼喊声就传到了面前:“李队快出来,快出来!”
他随即闻到了熟悉的燃油味,还带着某种金属烧焦的异味。顺着机翼下方人们的指示,他转身看到,飞机右侧发动机的喷嘴有明亮的火光赫然闪烁(事后判断是发动机里面有余油燃烧)。
“赶紧出来——”几个率先跑近的机务使劲比画着,“赶紧下来,后面还在着火呢!”李国恩笑起来,他笑得云淡风轻:“已经落地了,飞机屁股还离我那么远,怕什么!”
李国恩在右发停车、极限超载、高原机场的复杂情况下,驾机单发安全着陆,不仅保住了新型科研飞机和新型发动机,还保住了全部飞行试验数据,为后续的研制和改进提供了极为宝贵的依据和参考价值。李国恩脚步轻松地走下飞机,面对急切迎上来的领导和战友,他的脸上还是那一副淡淡的笑容:“今天这趟可是考验技术了。”
他风轻云淡地笑说:“春天第一大考呀!”
他用智慧、赤诚和勇敢向春天递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砺月驰星剑长歌
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
随着辽宁舰巨大宏伟身姿的呈现,舰载机自然而然地成了人们热议的焦点。舰载机是航空母舰的作战利器,它不仅能对海、陆目标发动攻击,而且能保障区域制空权,在捍卫国家利益的行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2年11月24日,随着一声信号令响,中国第一架舰载机歼-15从辽宁舰甲板上昂首跃起。这美丽而雄健的一跃,实现了中国航空工业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歼-15是我国第一代舰载战斗机,它的昂然英姿令世人惊叹,歼-15的首飞试飞员就是李国恩。当然,出于保密的原因,人们从新闻上看到歼-15已经是他首飞几年之后的事情。歼-15的首飞是我军装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事,必将载入史册。
李国恩童年丧父,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他养大成人。李国恩终生都感激他亲爱的母亲——在那么拮据困难的家庭条件下,不仅给了他强健的身体,更教会他笑对人生。当飞行员,是李国恩对母亲唯一的一次忤逆。本来,他高中毕业时母亲希望他考师范院校,这样可以早点挣工资养家。但李国恩执意去当兵——不是普通士兵,而是当飞行员。“妈妈,您应该为我高兴,适合当老师的人有千千万万,而符合当飞行员条件的人却很少很少。感谢您给了我一副好身体,我该有多幸运,您有多光荣啊!”李国恩当年的一番劝说,终于打动了母亲。母亲顽强的基因遗传给了李国恩,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孩子成长为人民空军一名优秀的试飞员。
让我们回到他首飞歼-15的那一日。
2009年8月31日。中国北方某机场。
夏季明亮绚丽的阳光慷慨地洒满机场,今天的机场到处彩旗飘扬。上午10点,一行人走上观礼台。从他们中一些人制服上佩戴的略章和金灿灿的一长排星星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军方的高级别人士。跑道一头,一只巨大的战鹰以它天然的雄姿静静而立,特殊的宽阔机翼被阳光洗得灼目闪亮。
这一天,国产歼-15舰载机进行首次试飞。如战士出征,现场气氛紧张。歼-15舰载机首次飞行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所这些年来辛苦耕耘的创新成果,更关系到国家航母事业进程的推进。
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是沈飞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罗阳。身材高大、肤白貌端、仪态儒雅的罗阳缓缓地走到李国恩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停了片刻,只说了几个字:“兄弟,等着你回来。”
李国恩用他标志性的微笑回答了罗总。他们握手,轻轻地拥抱了一下。
新型舰载机的研发过程中,每一次试飞,只要在试飞现场,试飞员们登机前和下机后,罗阳都会走上前去,与他们握手、拥抱。罗阳既是专家又是管理者,工作严谨,思维缜密,同时又心地温厚、性情平和。上午10时30分,飞机慢慢滑入起飞跑道,它低低地轰响着,机场四周的空气跟着颤抖,视界中的建筑和树木都抖动起来。
10时50分,随着塔台首席指挥员毕红军一声令下,李国恩驾驶的这架我国自行研制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型战机,昂首升空,直射蓝天……
此刻,机场观礼台上总部、空军、海军首长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中航工业、沈飞集团公司、各有关工厂、飞机设计研究所的领导和科研人员,以及试飞现场员工,所有人的目光都随着战机飞上蓝天,正在期待并即将见证一个重要的时刻。罗阳一直抬头仰望,目光紧紧跟随着空中的飞机……
转眼间,新型战机呼啸而至,先低空盘旋一圈,又拉起,从人们的头顶呼啸而过,紧接着又是一个垂直跃升,机头潇洒地昂然抬起,尾部喷出的气流气势逼人,眨眼间,战机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冲霄汉。还没等人们从惊喜和震撼中回过神来,战机又来了一个小半径盘旋和S机动,宛如漂亮的空中芭蕾旋转,然后是一个低空大速度通场,风驰电掣,让人目不暇接。女人们尖叫不已,前排的观众用手捂住了眼睛。正当人们震撼不已的时候,战机又来了一个低空小速度通场,这回它像一只偌大的鲲鹏,在空中悠闲漫步。最后一个动作是空中应急放油,湛蓝的天空中顿时留下一条壮美的银龙…… 20分钟后,战机做了一个优美的小航线,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
“嘭!”战机安全着陆,轮胎与地面接触摩擦,冒出三股白烟。首飞成功!
罗阳刷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拼命地鼓掌。机场顿时沸腾了,鲜花、掌声、泪水、拥抱、欢呼……
一个全新的机种诞生了!从这天起,中国有了自己的舰载机!
李国恩刚跨下飞机,罗阳与政委张保库就上前紧紧拥抱住他。泪水从两个男子汉的眼眶中奔涌而出。
按规定,李国恩要和总设计师孙聪一起去向主席台的领导和首长报告首飞情况,但孙聪一直抱着李国恩呜呜地哭,鼻涕、眼泪把李国恩的抗荷服都染花了一片。李国恩当然也很激动,不过试飞员的心理素质还是强过总师的书生意气,他拍拍总师的背说:“哎哎,我这不是好好地在这里了吗?那边主席台还等我们汇报呢!”
总师孙聪破涕为笑。
当他们跑步至主席台前时,欢腾的会场有了片刻的宁静。李国恩激情满怀,麦克风将他洪亮而坚定的声音清晰地传向整个会场:“首长同志,国家重点工程歼-15型首架样机试飞完毕,各项性能指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请指示!”
全场再次掌声雷动。
新型战机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舰载航空装备的研制跨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并填补了我国舰载机领域的空白,这一次试飞具有里程碑意义。
总装备部的一位副部长在场,他是内行,下来的时候对李国恩说:“我见过很多型號的首飞,像你这样首飞就收起落架、低高度、带起落架通过,都还是第一次,飞得非常好!”
每个试飞员在新装备首飞过程中都是有心理压力的,这个压力不光来自执行这种未知任务的风险,更主要的是责任。因为每个型号都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及需求,最现实的是还凝结着广大科技人员和设计人员的心血,对于设计人员来讲,一辈子出一个型号就不得了了。因为是首飞的原型机,可能也存在一些技术风险认识不到的问题,出现部件或者结构故障。这是我国第一架舰载机,机翼是折叠的,与一般的作战飞机相比,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另外,舰载机因为着舰要求,不带减速伞,轮子刹车的特性也不一样,而首飞的地面跑道尽头没有拦阻网,因此就存在刹车出故障无法减速,飞机冲出跑道的风险……
鉴于新机的种种不确定性,为防止发生意外,西方国家通常的做法是,首飞小收起落架,只是完成升降,只要求离陆和返航落地,包括控制律的包线都受到限制,在首飞时不做扩展。
确定首飞方案的时候,李国恩看到了设计人员期盼的眼神。从设计系统来讲,他们希望飞机有个很好的表现,包括收放起落架、做些机动等,他也明白,上上下下都在关注这架新机的亮相。尽管在试验室里做了大量的试验,但没有真正的实际飞行,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摸透。任何形式的首飞,都可能出现技术上的问题,或者技术上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如果发生技术上的错误,造成型号上的损失,试飞员个人的责任就太大了。
尽管压力很大,李国恩还是笑一笑说,要收起落架,要做一些鉴定性机动。他亲切地看着总师孙聪说:“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设计人员,我相信我能够平安地回来。”
这几天,孙聪的脸看上去明显没有平时顺眼了,因为着急上火弄得他晚上睡不着觉,嘴唇里外起了水泡。从试飞前两周开始,李国恩就常常看见,夜已经深了,失眠的孙总师还在院子里来回踱着步。李国恩就说:“我的孙总啊,你不要来来回回地走了,你睡不着可我必须要睡着,我如果睡不着觉的话,状态就不在了。”孙聪盯着他的脑袋没吭声。设计师的眼睛是纤毫必纠的,孙聪看得到,自从飞上舰载机,美男子李国恩的头发明显地越来越稀了。
一架飞机源于一个构想,试飞员在跨入座舱的那一刻,开启的是一个从梦想到现实的征程。一架新的飞行器横空出世,意味着它从大地到天空的蜕变。
而这个蜕变,可能是化茧为蝶,也可能是凤凰涅
“空中遇险你紧张吗?”我问。他微笑着说:“怎么你们都爱问这个问题?”
李国恩说,还曾经有人问过他,任务艰辛,风险巨大,是不是事先留有遗书。
他明确地摇头:“从不。”
“为什么?”
“试飞这个职业,在空中遇到特情是难免的,是正常的,没有特情反倒是不正常的,有的特情是设计任务给予的,有的是意外发生的,还有可能是设计特情产生了新的特情。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必须要做处置。紧张对你不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适度的紧张,对潜能有激发作用,但高度紧张会使你丧失基本的判断技能。”
“首飞那天你紧张吗?”
“还是有变化的。我平时血压不到110,那天120多,不过应该说调整得还比较好。我比较满意。”他浅浅地一笑。
李国恩率领的团队是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支试飞部队,同时也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英雄部队。这支部队先后成功试飞出了30多种型号数千架歼击机,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保卫祖国的安宁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开创我国航空事业的征程中,这支试飞部队以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态度、无畏的勇气、献身的精神,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开创了我国航空史上的许多第一,填补了一个个空白。
2010年11月16日这天,各大媒体都在醒目位置报道了一条新闻:
15日晚,第六届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仪式在珠海举行。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是中航传媒集团于2005年发起并主办的全行业大奖,以“弘扬行业精神、讴歌骨干精英、探索新知前沿”为宗旨,每年举办一届。奖项评选涵盖部队、民航、中外航空航天工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共设立携手合作奖、飞行精英奖、英雄无畏奖、闪耀新星奖、技术先锋奖、领导卓越奖、月桂风云奖和终身奉献奖共8项大奖,旨在弘扬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的业内人士,是业内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奖项。翻开历届获奖人员名录,映入眼帘的,全是令人瞩目的航空航天界精英。 李国恩曾5次承担国家重点型号飞机的研制试飞重任,多次成功处置空中特情,挽救科研飞机,填补多项国内空白,本届大会授予他英雄无畏奖,奖励他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他上台受奖时,有一个动人的小插曲——
主持人问:“舰载机首飞的时候,你老婆有没有为你担心?”
他回答:“一个男人为何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女人呢?我一个人承受这种压力就可以了。”观众疯狂鼓掌。
那一天,大屏幕上出现的颁奖词是:他是农民的孩子,低调谦逊,快乐纯朴;他是蓝天的骄子,功勋卓著,全军楷模。在试飞道路上,他宠辱不惊,无怨无悔,向巅峰默然前行。他说:“飞行是我的快乐,飞行是我的生命。”
他担任过5种机型的首席试飞员和首席指挥员,屡战空中特情,数救科研飞机,填补国内空白。
他的血脉中,有一种狂野而冷峻的声音,有一种澎湃而内敛的力量,让他穿越云霄,让他热血沸腾,让他沉着冷静,让他笑看风云。
灯光幻彩的舞臺上,李国恩站在那里,脸上还是那种淡然、自信的微笑,云淡风轻。
不久后,一个最新消息传来:我国第二种四代战机歼-31正式解密。这型飞机的首飞试飞员,还是李国恩,首飞时间是2012年10月31日10时32分。
对于当时被形象地称为“粽子机”的神秘新机的首飞,美国《连线》杂志评论文章报道说:中国最新型的隐形战机据称于10月31日上午从沈飞集团公司机场起飞,进行首次飞行试验。双发“鹘鹰”时长10分钟的处女秀标志着中国雄心勃勃的隐形战机项目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美国人的战争嗅觉的确敏锐,两年之后,歼-31向世界掀开了神秘的面纱。2014年11月,歼-31实机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首次亮相,并进行飞行表演。
歼-31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同时试飞两种四代机原型机的国家。歼-31与中国重型隐形战斗机歼-20形成“高低搭配”,专家普遍认为其可能发展成新一代航母舰载战斗机。
就在李国恩成功首飞歼-31近一个月后,2012年11月25日,也就是海军试飞员与空军试飞员向全世界展示中国舰载机首次着舰成功的次日,歼-15飞机设计总指挥罗阳同志因过度劳累,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在工作岗位上殉职,终年51岁。24日当天中午,得知舰载机着舰成功后,兴奋的李国恩曾给罗阳打过电话,但罗阳的电话一直占线。想到他那时一定十分忙碌,李国恩就收起了电话,但他没想到就此错过了与罗总的最后一次通话。
在晚上的电视新闻中,他看到了罗阳,直觉上觉得罗总熟悉的笑容中有些疲惫,人似乎也憔悴了许多。一向心细如发的李国恩感慨了一下,并没有多想。作为歼-15舰载机首席试飞员,他对这位歼-15舰载机研发项目总负责人的操劳和压力感同身受。他并不知道那是罗阳留给他的最后的身影。
第二天中午,他接到辽宁舰上某首长战友的电话,说罗阳离舰登车后,突发心脏病,一去不归……
李国恩一下子呆住了。
告别罗阳的追悼会那天,一大早李国恩就带着试飞部队所有试飞员赶到了灵堂,他们站在离罗阳遗体尽可能近的地方,目送这位战友领导最后一程。那天李国恩哭了,泣不成声,他已经很多年没这么流过泪了。
很多日子过去了,每次飞行下来,走过指挥塔台下,李国恩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一个位置——罗阳以前总是站立的地方。他恍然觉得那个肤色白净、笑容端厚的伙伴还站在那里。
那天与罗阳告别的时候,李国恩将胸前的白花取下,轻轻放在他的身边:罗总,你太累了,好好歇息吧。
一代新机问世,带走的何止是一代人的时光韶华,可能还有生命。
(本刊节选)
〔本刊责任编辑 姚 梅〕
〔原载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试飞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