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中国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动力同时也带来了问题。虚拟与现实世界连接中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隐私。
【关键词】 人肉搜索;法律;隐私
一、人肉搜索的发展
人肉搜索,近年来成为广为流传的网络词汇。根据最新百度百科解释,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人肉搜索发展至高潮阶段的代表性事件即是“死亡博客”事件。这一阶段的特征表现为:事件受关注程度更高,传统媒体在事件刚发生便积极介入报道,网络媒体还对此进行专题报道;人与计算机网络相互配合,黑客技术和人问人、人找人的传统方式联系更紧密;整个社会形成较广泛的关注度和规模效应。
二、人肉搜索与公民隐私权
隐私权一词最早发端于1890年,当时美国的两名律师塞缪尔·华伦和路易斯·布兰迪斯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名为《隐私权》的文章,将隐私权描述为“不受侵扰的权利”(The right to be let alone)。在网络时代,个人的隐私权更容易遭到侵犯,保护网络隐私权对维护网民合法权益、促进网络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功能的完善,互联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朋友,但互联网带来负面效应的事例也屡见不鲜。人肉搜索利用网络侵犯隐私权的具体行为类型包括两种。
(1)利用网络安全存在的隐患窃取他人隐私。部分通晓网络技术的网民利用利用黑客技术、流氓软件、网页漏洞和病毒邮件等方式,通过侵入人肉搜索对象经常访问的网站获取他在网站注册时所登记填入的个人信息,并公布于发布人肉搜索的帖子里,该信息瞬间即可被成千上万的网民知晓并加以再传播,如此循环往复,即使网络管理员时刻警惕,也仍然难以避免小部分人的继续传播,给消除侵害带来的极大困难。
(2)擅自在网上宣扬和公布他人隐私。这是指在未经权利人的许可,即将权利人的个人隐私在网络上予以公开、传播的行为。隐私权人对自己的隐私有隐瞒权,也享有维护权,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他人宣扬和公布。由于网络具有空前的自由性和广域性,从理论上说,几乎只要拥有计算机的网络用户都可能知悉网络上散布的隐私。在网上宣扬和公布他人隐私的行为表现为向被侵权人的熟人、朋友发送包含其隐私的电子邮件、在网络论坛中公然公布他人隐私信息、在公共聊天室里谈及他人隐私,以及利用即时聊天工具散布他人的个人信息等,这些行为在人肉搜索案例中对迅速定位被搜索人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由于是在熟人、朋友之间传播隐私,对被搜索人造成的影响更深,造成的伤害更大。
在人肉搜索事件中,由于参与者众多,受害人往往在维权时难以正确判断侵权主体。受害人面临的两难问题在于起诉时无法将参与该事件的全体网民一一作为被告,这一方面受到“法不责众”观念的影响和诉讼成本的限制,最重要的在于受害人无从确定侵权主体。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权的主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网络服务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另一类是网络用户。
三、网络隐私保护建议
1.制定专门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
由于当前对网络隐私权进行立法保护已经是各国通识,采取的立法模式不尽相同。有的国家主张修改现行法律;有的主张制定新的专门法。本文认为:在民事一般法里只需对一般隐私权进行规定,而对网络隐私权应当制定一部的网络隐私权保护专门法。肉搜索的侵权行为不宜通过刑法规制,正如社会学者周孝正所说,网络暴民并非真的暴民,因为处于虚拟的空间中,这种语言文字上的“暴”并不会对受害人的身体造成实质上的直接伤害。对网络服务商及其工作人员故意泄露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则另当别论。
2.成立隐私保护机构
可以由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主办的以维护网络用户隐私权为首要目标的非营利性独立法人组织,具有一定的行政处罚权和相对独立权。机构应围绕维护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打击非法利用他人隐私进行牟利或破坏活动的不法分子为宗旨,机构的全国主管机关为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受机构总部和省、市信息化办公室双重领导。该机构的经费可从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拨付、接受社会捐款、在核准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利息以及其他合法收入等方式中获取。
参考文献
[1]王军.《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
[2]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2004(2)
[3]方家平.《把脉互联网“亚健康”》.《中国国情国力》.2006(10)
【关键词】 人肉搜索;法律;隐私
一、人肉搜索的发展
人肉搜索,近年来成为广为流传的网络词汇。根据最新百度百科解释,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人肉搜索发展至高潮阶段的代表性事件即是“死亡博客”事件。这一阶段的特征表现为:事件受关注程度更高,传统媒体在事件刚发生便积极介入报道,网络媒体还对此进行专题报道;人与计算机网络相互配合,黑客技术和人问人、人找人的传统方式联系更紧密;整个社会形成较广泛的关注度和规模效应。
二、人肉搜索与公民隐私权
隐私权一词最早发端于1890年,当时美国的两名律师塞缪尔·华伦和路易斯·布兰迪斯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名为《隐私权》的文章,将隐私权描述为“不受侵扰的权利”(The right to be let alone)。在网络时代,个人的隐私权更容易遭到侵犯,保护网络隐私权对维护网民合法权益、促进网络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功能的完善,互联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朋友,但互联网带来负面效应的事例也屡见不鲜。人肉搜索利用网络侵犯隐私权的具体行为类型包括两种。
(1)利用网络安全存在的隐患窃取他人隐私。部分通晓网络技术的网民利用利用黑客技术、流氓软件、网页漏洞和病毒邮件等方式,通过侵入人肉搜索对象经常访问的网站获取他在网站注册时所登记填入的个人信息,并公布于发布人肉搜索的帖子里,该信息瞬间即可被成千上万的网民知晓并加以再传播,如此循环往复,即使网络管理员时刻警惕,也仍然难以避免小部分人的继续传播,给消除侵害带来的极大困难。
(2)擅自在网上宣扬和公布他人隐私。这是指在未经权利人的许可,即将权利人的个人隐私在网络上予以公开、传播的行为。隐私权人对自己的隐私有隐瞒权,也享有维护权,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他人宣扬和公布。由于网络具有空前的自由性和广域性,从理论上说,几乎只要拥有计算机的网络用户都可能知悉网络上散布的隐私。在网上宣扬和公布他人隐私的行为表现为向被侵权人的熟人、朋友发送包含其隐私的电子邮件、在网络论坛中公然公布他人隐私信息、在公共聊天室里谈及他人隐私,以及利用即时聊天工具散布他人的个人信息等,这些行为在人肉搜索案例中对迅速定位被搜索人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由于是在熟人、朋友之间传播隐私,对被搜索人造成的影响更深,造成的伤害更大。
在人肉搜索事件中,由于参与者众多,受害人往往在维权时难以正确判断侵权主体。受害人面临的两难问题在于起诉时无法将参与该事件的全体网民一一作为被告,这一方面受到“法不责众”观念的影响和诉讼成本的限制,最重要的在于受害人无从确定侵权主体。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权的主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网络服务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另一类是网络用户。
三、网络隐私保护建议
1.制定专门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
由于当前对网络隐私权进行立法保护已经是各国通识,采取的立法模式不尽相同。有的国家主张修改现行法律;有的主张制定新的专门法。本文认为:在民事一般法里只需对一般隐私权进行规定,而对网络隐私权应当制定一部的网络隐私权保护专门法。肉搜索的侵权行为不宜通过刑法规制,正如社会学者周孝正所说,网络暴民并非真的暴民,因为处于虚拟的空间中,这种语言文字上的“暴”并不会对受害人的身体造成实质上的直接伤害。对网络服务商及其工作人员故意泄露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则另当别论。
2.成立隐私保护机构
可以由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主办的以维护网络用户隐私权为首要目标的非营利性独立法人组织,具有一定的行政处罚权和相对独立权。机构应围绕维护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打击非法利用他人隐私进行牟利或破坏活动的不法分子为宗旨,机构的全国主管机关为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受机构总部和省、市信息化办公室双重领导。该机构的经费可从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拨付、接受社会捐款、在核准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利息以及其他合法收入等方式中获取。
参考文献
[1]王军.《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
[2]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2004(2)
[3]方家平.《把脉互联网“亚健康”》.《中国国情国力》.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