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兴趣的培养,则应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动机。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老生常谈的问题,结合我在教学中的真实体会,就如何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阐述几点浅陋的观点:
一、利用新颖的导课艺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泼生动的导课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故事情境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巧编故事,可使学生一上课就能进入引人入胜的数学世界。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是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新课的:唐僧带着3个徒弟去西天取经,有一天孙悟空摘来一个西瓜要让师傅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到了就急着要去抱西瓜。孙悟空大喝一声:“呆子,你是想吃这个西瓜的[15]还是[110]呢?”八戒想:10比5大,于是连忙说:“我吃[110]!”悟空就切了这个西瓜的[110]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再看看悟空他们吃的西瓜疑惑不解。同学们,你们认为[15]大还是[110]大呢?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2.问题情境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这样导入:“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甲、乙两杯水都是100克,甲杯水中放入50克糖,乙杯水中放入10克糖,哪一杯甜?为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接着问:“如果甲杯水38克,乙杯水56克,甲杯水放入12克糖,乙杯水放入25克糖,你认为哪一杯甜呢?”学生不能一下子回答,这时老师再导入新课。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自然地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了下一环节的学习之中。
3.悬念情境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许多事情都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应鼓励学生这种勤学好问、喜欢探索的精神,并利用这一特点巧设悬念。如教学“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一课,教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整数,教师判断能否被2和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说出较大的数想难住老师,但教师却判断得又快又准,在充满好奇的求知欲时,教师告诉学生“葵花宝典”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铺设了一条通往新知的桥梁。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动态教学效果
没有魅力的教学是乏味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艺术性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录像等电教设备进行教学,使生硬的书本知识,具有动态的效果,让学生入情入境。这对于优化数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情境不受时空的限制,再现于学生眼前,它集画面、声音于一体,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段内容:桌子上的盘子里有四张饼,爷爷给小明和小刚分饼,这时每人能够平均分得两张饼;第二次分时,盘子里只有一张饼,要平均分给两个人,应该怎样分呢?画面上爷爷用刀把饼平均分成两份,并把这两块饼重合比较,使学生清楚看到它们的大小是相同的,教师这时可以给学生讲解他们每人分得的是二分之一。在问题提出的同时,画面显示爷爷分饼的方法,巧妙地利用文字与动画的结合,将“分数的认识”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很适合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还积极调动了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与智能的发展,也多在无意识下完成,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多迎合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觉得学习有兴趣,从而愿学,乐学,做到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多媒体计算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三、灵活组织教学,课堂中创设“动”的氛围
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数学课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去观察、操作、讨论、思考,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又可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数学故事、数学游戏、数学谜语等,也可开展数学竞赛。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師先将全班学生分组,每组给定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圆柱、圆锥和沙子,然后提出问题:“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直到倒满为止,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边操作,边思考,边议论,兴趣甚浓,有的同学总结出:“用圆锥装了三次沙子就能装满圆柱。”也有的同学说:“用圆锥装了五次沙子才将圆柱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因势利导:“请你们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分别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通过比较:同学们恍然大悟,发现如果直径和高度相等,圆锥的体积就等于圆柱体积的[13],从而深刻理解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远值得探索的课题,如何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让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意义,又如何让学生在枯燥无味的课堂上真正领略到数学世界里的奇妙风采,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引路人发挥自己的才智,时刻做一个有心人,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作者单位:涟水县实验小学 江苏】
一、利用新颖的导课艺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泼生动的导课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故事情境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巧编故事,可使学生一上课就能进入引人入胜的数学世界。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是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新课的:唐僧带着3个徒弟去西天取经,有一天孙悟空摘来一个西瓜要让师傅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到了就急着要去抱西瓜。孙悟空大喝一声:“呆子,你是想吃这个西瓜的[15]还是[110]呢?”八戒想:10比5大,于是连忙说:“我吃[110]!”悟空就切了这个西瓜的[110]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再看看悟空他们吃的西瓜疑惑不解。同学们,你们认为[15]大还是[110]大呢?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2.问题情境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这样导入:“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甲、乙两杯水都是100克,甲杯水中放入50克糖,乙杯水中放入10克糖,哪一杯甜?为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接着问:“如果甲杯水38克,乙杯水56克,甲杯水放入12克糖,乙杯水放入25克糖,你认为哪一杯甜呢?”学生不能一下子回答,这时老师再导入新课。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自然地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了下一环节的学习之中。
3.悬念情境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许多事情都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应鼓励学生这种勤学好问、喜欢探索的精神,并利用这一特点巧设悬念。如教学“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一课,教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整数,教师判断能否被2和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说出较大的数想难住老师,但教师却判断得又快又准,在充满好奇的求知欲时,教师告诉学生“葵花宝典”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铺设了一条通往新知的桥梁。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动态教学效果
没有魅力的教学是乏味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艺术性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录像等电教设备进行教学,使生硬的书本知识,具有动态的效果,让学生入情入境。这对于优化数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情境不受时空的限制,再现于学生眼前,它集画面、声音于一体,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段内容:桌子上的盘子里有四张饼,爷爷给小明和小刚分饼,这时每人能够平均分得两张饼;第二次分时,盘子里只有一张饼,要平均分给两个人,应该怎样分呢?画面上爷爷用刀把饼平均分成两份,并把这两块饼重合比较,使学生清楚看到它们的大小是相同的,教师这时可以给学生讲解他们每人分得的是二分之一。在问题提出的同时,画面显示爷爷分饼的方法,巧妙地利用文字与动画的结合,将“分数的认识”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很适合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还积极调动了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与智能的发展,也多在无意识下完成,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多迎合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觉得学习有兴趣,从而愿学,乐学,做到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多媒体计算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三、灵活组织教学,课堂中创设“动”的氛围
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数学课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去观察、操作、讨论、思考,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又可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数学故事、数学游戏、数学谜语等,也可开展数学竞赛。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師先将全班学生分组,每组给定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圆柱、圆锥和沙子,然后提出问题:“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直到倒满为止,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边操作,边思考,边议论,兴趣甚浓,有的同学总结出:“用圆锥装了三次沙子就能装满圆柱。”也有的同学说:“用圆锥装了五次沙子才将圆柱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因势利导:“请你们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分别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通过比较:同学们恍然大悟,发现如果直径和高度相等,圆锥的体积就等于圆柱体积的[13],从而深刻理解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远值得探索的课题,如何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让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意义,又如何让学生在枯燥无味的课堂上真正领略到数学世界里的奇妙风采,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引路人发挥自己的才智,时刻做一个有心人,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作者单位:涟水县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