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是通过作文教学来进行的。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每学期写命题作文若干篇;教师先有指导,后有批改。这种教学导致的结果是:一提到作文,学生就叫苦;一上作文课,学生就烦心;教师视批改作文是最苦的差事……如何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取得实效呢?我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才能趟出一条路来。
一、从写作内容上改革
教学大纲指出:“学生要善于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和感受;能随时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可见每学期仅在作文本上写几篇命题作文,份量有限,难以达到大纲的要求。故教师应当更新命题的形式和写作内容,加大写作量。
1.命题作文题目宜“活”不宜“死”。多以半命题或限制内容范围为主要命题形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素材的权利。例如:写人。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人,人总是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的。写一个人,就要着力写出这一个人的个性特点,让学生任意选取某类熟悉的人来写;写事,用“一件_________的事”的形式命题,以叙事为主,由叙一件或几件事来写一个人,在叙事的起承转合中勾勒人物。让学生根据事件的性质、对自己的影响等构建框架,将空填好,再写作文。这样命题写出的文章,有实在内容,有真情实感。
2.随笔式。日记或读书札记内容宜更新,对学生的课外习作采取“宽大”政策,指导他们自由地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或写家庭琐事,或写校园生活,或写家乡风光,或写社会见闻,或写喜怒哀乐,或提要勾玄或写心得体会……让学生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成功与失败,欣喜与牢骚。这本身就是一件趣事,学生又有话可写,也就不厌烦写作了。写出文章定会内容充实,语言生动,形式活泼。
不过,写作内容的扩大开放,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各年级写作训练的要求进行,不得随意拔高;要确定好每期写作重点,安排好写作内容,使写作训练体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并注重循序渐进。
二、在写作形式上做文章
传统的作文教学以“在作文本上完成命题”为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单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主要有:
1.写日记、札记、片段。常写日记、读书札记和作文片段,能为课内命题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2.自写自编办班报。办报熔“读”与“写”于一炉,并给学生“练”的广阔天地,做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学生以能写出好文章并在班报上发表为荣,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适时指导,学生只要坚持下去,写作水平定能提高。
3.做“缩、扩、改、续”等形式的作文练习。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这种作文形式,打破了命题作文的老传统,是思想上的大解放,值得大大称赞。”教师应该重视这些作文形式,教给学生们写作的要领,让其练笔,作为命题作文的有益补充。
4.话题作文的训练。它以其形式的开放性、体裁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丰富性,不仅受学生喜爱,更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5.瞄准学生心理。鲁迅先生所痛绝的“看客”现象,实在是有其心理学依据。新闻现场、吵架、斗殴,交通事故……对埋头读书的学生而言,其诱惑力是不言而喻的。学生若身临其境对这些现象加以整理裁剪记忆,这样便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感走向和思想现状,并及时地给予相应点拔引导,起到变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的作用;同时,这种行为是学生自觉行为。学生习作时思想上无压力、放得开,这对学生作文的文从字顺,应该是有帮助的。
6.我以我笔记我情。经验告诉我们:人在激情积聚或委屈增加等的状态下,一旦碰到适合的场合、相宜的倾诉对象时,诉说起来,往往一发而不可收。其言,一泻千里;其情,真切动人,无浮言虚词。整理记录后,不就是一篇有血有肉、情文并茂的好文章吗?可惜的是:不少学生常常忽略了它的价值。往往不动笔,到追记时便有困难。教师明确这一点,讲明了这一做法的重要性,并指出其可行性,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
三、写作指导的开放
传统的作文指导在作文课上进行,虽有一定作用,但欠灵活,学生兴趣又不足,故应采用开放形式进行。
1.结合讲读课文进行作文指导。结合课文进行写作指导,能将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能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如学习某一篇议论文,可以让学生出同类的题目,在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思路后,让学生仿照课文进行口头作文。这样,大部分学生能把握住议论文结构的三部分,在本论部分也能像课文中那样罗列现象,分析危害性,挖掘错误的根源等。课后再布置学生整理,一篇文章就写成了。坚持讲读课文教学与作文指导相结合,学生感受直接客观到位,领悟写作技法快。
2.组织活动,现场指导作文。许多学生写文章是闭门造车,没有实在内容,无真情实感。教师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指导学生观察,进行现场指导。如写游记,写景抒情散文,程序、实物说明文等,就组织学生看一看,游一游,在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的同时,指导学生选材、组材、立意、安排写作顺序等。在活动中指导,学生不易忘记写作要领,写出的文章有内容、有新意。
另外,也可成立写作兴趣小组进行指导或进行个别指导等,将这些指导形式与写前指导相结合,定有实效。
四、写后评改求变
传统的作文评改基本上是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这把教师束缚在作文堆里,教师好不容易移掉这座山,学生却不买帐,发下作文本对评语看都不看就写下一篇作文,教师的汗水白流了。要想评改有实效,也得改革。
1.评改方式的改革。大纲指出:“学生要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教师要从观念上转变单一封闭式的全批全改的做法,应让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可采用的形式有:教师指导学生自改,互改;教师每次应将有代表性的作文重点轮流批改;教师个别面改;指导学生小组(或集体)评改;把典型的文章印发给学生,师生共同评改等。这些方法各有所长,穿插运用,效果较好。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批改,尤其是学生自改、互改,教师应是评改活动的指导者,要有点评有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这样,学生能在参与评改中记住作文的要求,互相取长补短。
2.评语的改革。教师给学生作文下评语,传统方式是从语言运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甚至是标点等方面去评其优劣,下鉴定式评语,但这种评语学生不爱看。评语应有侧重,要灵活,可采用谈心式评语,但这种评语融进了教师的真情实感,是在和学生说心里话的同时融进写作技法的评价。这种评语学生爱看,易接受,评语也就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当然,搞好作文教学,仅从以上几方面入手还是不够的。不过,作文教学走改革之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为进一步学习产生更大动力,定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反之,则有可能哀叹:路有千条,路在何方?
一、从写作内容上改革
教学大纲指出:“学生要善于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和感受;能随时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可见每学期仅在作文本上写几篇命题作文,份量有限,难以达到大纲的要求。故教师应当更新命题的形式和写作内容,加大写作量。
1.命题作文题目宜“活”不宜“死”。多以半命题或限制内容范围为主要命题形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素材的权利。例如:写人。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人,人总是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的。写一个人,就要着力写出这一个人的个性特点,让学生任意选取某类熟悉的人来写;写事,用“一件_________的事”的形式命题,以叙事为主,由叙一件或几件事来写一个人,在叙事的起承转合中勾勒人物。让学生根据事件的性质、对自己的影响等构建框架,将空填好,再写作文。这样命题写出的文章,有实在内容,有真情实感。
2.随笔式。日记或读书札记内容宜更新,对学生的课外习作采取“宽大”政策,指导他们自由地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或写家庭琐事,或写校园生活,或写家乡风光,或写社会见闻,或写喜怒哀乐,或提要勾玄或写心得体会……让学生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成功与失败,欣喜与牢骚。这本身就是一件趣事,学生又有话可写,也就不厌烦写作了。写出文章定会内容充实,语言生动,形式活泼。
不过,写作内容的扩大开放,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各年级写作训练的要求进行,不得随意拔高;要确定好每期写作重点,安排好写作内容,使写作训练体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并注重循序渐进。
二、在写作形式上做文章
传统的作文教学以“在作文本上完成命题”为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单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主要有:
1.写日记、札记、片段。常写日记、读书札记和作文片段,能为课内命题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2.自写自编办班报。办报熔“读”与“写”于一炉,并给学生“练”的广阔天地,做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学生以能写出好文章并在班报上发表为荣,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适时指导,学生只要坚持下去,写作水平定能提高。
3.做“缩、扩、改、续”等形式的作文练习。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这种作文形式,打破了命题作文的老传统,是思想上的大解放,值得大大称赞。”教师应该重视这些作文形式,教给学生们写作的要领,让其练笔,作为命题作文的有益补充。
4.话题作文的训练。它以其形式的开放性、体裁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丰富性,不仅受学生喜爱,更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5.瞄准学生心理。鲁迅先生所痛绝的“看客”现象,实在是有其心理学依据。新闻现场、吵架、斗殴,交通事故……对埋头读书的学生而言,其诱惑力是不言而喻的。学生若身临其境对这些现象加以整理裁剪记忆,这样便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感走向和思想现状,并及时地给予相应点拔引导,起到变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的作用;同时,这种行为是学生自觉行为。学生习作时思想上无压力、放得开,这对学生作文的文从字顺,应该是有帮助的。
6.我以我笔记我情。经验告诉我们:人在激情积聚或委屈增加等的状态下,一旦碰到适合的场合、相宜的倾诉对象时,诉说起来,往往一发而不可收。其言,一泻千里;其情,真切动人,无浮言虚词。整理记录后,不就是一篇有血有肉、情文并茂的好文章吗?可惜的是:不少学生常常忽略了它的价值。往往不动笔,到追记时便有困难。教师明确这一点,讲明了这一做法的重要性,并指出其可行性,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
三、写作指导的开放
传统的作文指导在作文课上进行,虽有一定作用,但欠灵活,学生兴趣又不足,故应采用开放形式进行。
1.结合讲读课文进行作文指导。结合课文进行写作指导,能将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能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如学习某一篇议论文,可以让学生出同类的题目,在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思路后,让学生仿照课文进行口头作文。这样,大部分学生能把握住议论文结构的三部分,在本论部分也能像课文中那样罗列现象,分析危害性,挖掘错误的根源等。课后再布置学生整理,一篇文章就写成了。坚持讲读课文教学与作文指导相结合,学生感受直接客观到位,领悟写作技法快。
2.组织活动,现场指导作文。许多学生写文章是闭门造车,没有实在内容,无真情实感。教师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指导学生观察,进行现场指导。如写游记,写景抒情散文,程序、实物说明文等,就组织学生看一看,游一游,在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的同时,指导学生选材、组材、立意、安排写作顺序等。在活动中指导,学生不易忘记写作要领,写出的文章有内容、有新意。
另外,也可成立写作兴趣小组进行指导或进行个别指导等,将这些指导形式与写前指导相结合,定有实效。
四、写后评改求变
传统的作文评改基本上是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这把教师束缚在作文堆里,教师好不容易移掉这座山,学生却不买帐,发下作文本对评语看都不看就写下一篇作文,教师的汗水白流了。要想评改有实效,也得改革。
1.评改方式的改革。大纲指出:“学生要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教师要从观念上转变单一封闭式的全批全改的做法,应让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可采用的形式有:教师指导学生自改,互改;教师每次应将有代表性的作文重点轮流批改;教师个别面改;指导学生小组(或集体)评改;把典型的文章印发给学生,师生共同评改等。这些方法各有所长,穿插运用,效果较好。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批改,尤其是学生自改、互改,教师应是评改活动的指导者,要有点评有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这样,学生能在参与评改中记住作文的要求,互相取长补短。
2.评语的改革。教师给学生作文下评语,传统方式是从语言运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甚至是标点等方面去评其优劣,下鉴定式评语,但这种评语学生不爱看。评语应有侧重,要灵活,可采用谈心式评语,但这种评语融进了教师的真情实感,是在和学生说心里话的同时融进写作技法的评价。这种评语学生爱看,易接受,评语也就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当然,搞好作文教学,仅从以上几方面入手还是不够的。不过,作文教学走改革之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为进一步学习产生更大动力,定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反之,则有可能哀叹:路有千条,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