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市场应该以谨慎且乐观的态度看待这场“金融安全”整顿,以便从容应对市场出清与挤泡沫的风险。
“金融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2017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国家金融安全”对当下中国的重要性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我们认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是国策,其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对于投资领域和金融市场而言,更是如此。以投资的名义看国策,则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长期视角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度思辨,这对理解市场大方向和投资大问题不无裨益。
系统性风险是“阿喀琉斯之踵”。对于投资而言,结果是硬道理;对于国家金融安全而言,过程更重要,不以涨跌论英雄。
因此,长期投资的首要风险,是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了国家意志对于过程理性的核心关切,进而在策略选择中留下致命隐患。这一点对于中国投资尤为重要。
系统性风险是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威胁,而解决系统性风险则需要从风险形成、共振并相互激化的过程着力。实际上,无论是2015年的“股殇”,还是2016年的“人民币贬值心魔”,都充分表明,中国经济金融存在三重潜在割裂:实体经济与金融行业的割裂导致资产泡沫做大,混业趋势与分业监管的割裂导致监管协同困难,经济调控与法律权力的割裂导致金融违法惩戒力度有限。
三重割裂制约了政策效能,单一政策即便方向正确,也难以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从机制上解决系统性风险、保障过程稳健,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方向。
市场翘首以盼的金融监管改革,无论具体形式如何,都将着力于解决三种割裂,即通过机构改革增强监管协同、通过完善法规保护消费者权益、通过激励机制改革引导资本脱虚向实。如此背景下,中国投资更需重视金融监管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并规避监管改革指向的过程非理性。
具体而言,建议远离杠杆投机引致的资产泡沫,谨慎看待中国经济短周期反弹所伴生的市场亢奋,珍視中国经济微观崛起、消费崛起所带来的长期机遇,并对中国实体经济“腾笼换鸟”“减速增质”过程中产生的结构性机会保有关注。
投资世界里,退潮之后,人们才知道谁在裸泳。2017年以来,机构投资者表现迥异,大部分“裸泳者”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误判了人民币表现。2016年年初,人民币兑美元快速贬值伴随着两次“熔断”和“熔断”机制取消,全球市场经历了一轮罕见的“开门寒”,以至于很多投资者在随后一整年里都在努力爬出年初落下的深坑。
2016年的前车之鉴让机构投资者对2017年年初的人民币表现格外敏感,而在2016年岁末,市场内充斥着人民币即将迅速“破七”的言论,进而使得部分投资者在2017年初做出了过于保守的选择,进而错失了全球市场、特别是港股年初以来的上涨机会。我们认为,误判人民币表现的关键,在于投资者未能理解中国政策调控的核心基调。
中国政策调控在任何领域,都是有底线的。底线思维贯穿中国经济全局,在经济增长、汇率、利率、税改、国企改革等各个领域,都有体现。
基于底线思维,建议投资者,既不能对“激进式”改革保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也不能低估务实的改革推进和择时加速的开放进程。底线思维主导的改革开放,将是一个稳中有进的长期过程,这恰是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谨慎乐观的根本原因。
“金融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2017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国家金融安全”对当下中国的重要性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我们认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是国策,其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对于投资领域和金融市场而言,更是如此。以投资的名义看国策,则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长期视角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度思辨,这对理解市场大方向和投资大问题不无裨益。
系统性风险是“阿喀琉斯之踵”。对于投资而言,结果是硬道理;对于国家金融安全而言,过程更重要,不以涨跌论英雄。
因此,长期投资的首要风险,是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了国家意志对于过程理性的核心关切,进而在策略选择中留下致命隐患。这一点对于中国投资尤为重要。
系统性风险是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威胁,而解决系统性风险则需要从风险形成、共振并相互激化的过程着力。实际上,无论是2015年的“股殇”,还是2016年的“人民币贬值心魔”,都充分表明,中国经济金融存在三重潜在割裂:实体经济与金融行业的割裂导致资产泡沫做大,混业趋势与分业监管的割裂导致监管协同困难,经济调控与法律权力的割裂导致金融违法惩戒力度有限。
三重割裂制约了政策效能,单一政策即便方向正确,也难以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从机制上解决系统性风险、保障过程稳健,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方向。
市场翘首以盼的金融监管改革,无论具体形式如何,都将着力于解决三种割裂,即通过机构改革增强监管协同、通过完善法规保护消费者权益、通过激励机制改革引导资本脱虚向实。如此背景下,中国投资更需重视金融监管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并规避监管改革指向的过程非理性。
具体而言,建议远离杠杆投机引致的资产泡沫,谨慎看待中国经济短周期反弹所伴生的市场亢奋,珍視中国经济微观崛起、消费崛起所带来的长期机遇,并对中国实体经济“腾笼换鸟”“减速增质”过程中产生的结构性机会保有关注。
投资世界里,退潮之后,人们才知道谁在裸泳。2017年以来,机构投资者表现迥异,大部分“裸泳者”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误判了人民币表现。2016年年初,人民币兑美元快速贬值伴随着两次“熔断”和“熔断”机制取消,全球市场经历了一轮罕见的“开门寒”,以至于很多投资者在随后一整年里都在努力爬出年初落下的深坑。
2016年的前车之鉴让机构投资者对2017年年初的人民币表现格外敏感,而在2016年岁末,市场内充斥着人民币即将迅速“破七”的言论,进而使得部分投资者在2017年初做出了过于保守的选择,进而错失了全球市场、特别是港股年初以来的上涨机会。我们认为,误判人民币表现的关键,在于投资者未能理解中国政策调控的核心基调。
中国政策调控在任何领域,都是有底线的。底线思维贯穿中国经济全局,在经济增长、汇率、利率、税改、国企改革等各个领域,都有体现。
基于底线思维,建议投资者,既不能对“激进式”改革保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也不能低估务实的改革推进和择时加速的开放进程。底线思维主导的改革开放,将是一个稳中有进的长期过程,这恰是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谨慎乐观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