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接近完善的管理人格,绝不是强调男性高控制性、高竞争性的人格,而是注入女性管理人格营养的结合体。在这个“三·八”妇女节所在的月份里,作为一本“男刊”,我们责无旁贷地要扛起母性管理的大旗!
对管理话题的聚焦,使得《中外管理》杂志客观上让自己成了一本男性读者占大多数的刊物。但正值“三·八”妇女节所在的月份,我们为何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母性管理的理念呢?
想起两个印象很深的事情,或可见一斑:曾有一次,笔者看西方学者研究《老子》的书,很惊讶地发现:他们把老子哲学归纳为“雌性原则”。这个比喻太形象、贴切了。本来老子的智慧就是知其雄,守其雌,知其强,守其弱的,但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让人不好捅破这层窗户纸。
另有一事,是听说过一位老板的特殊习惯:他连续几年,每晚睡前都要读读《老子》,每天念一念,觉得对自己的思维有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几年下来,人的脾气小了,公司业务也从徘徊在几千万,终于突破亿元档次。按这位老板的说法,经常读《老子》,是在让一种柔性的东西软化自己的刚性,对公司发展非常有帮助。
一个接近完善的管理人格,绝不是简单强调男性高控制性、高竞争性的人格,而是注入女性管理人格营养的结合体。因此,作为一本男刊,我们责无旁贷地要扛起母性管理的大旗!
管理者的理想人格
这两件事情还只是经验层面的感悟。从人格心理学来讲,男女性人格同时具备的人,才是更接近完美人格的人!美国心理学家贝姆曾提出:在人格层面上,男性化和女性化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并非一个维度上的两个极端,这和人们想当然认为的“非男即女”不同——而且,贝姆的研究发现:双性化的个体,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可塑性!
甚至,美国心理学家曾对2000余名儿童作过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而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以及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
也就是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却大多在智力和性格上发展更全面。
也就是说,社会学意义的男性和女性并不绝对,一个人既可以对诗歌、缝纫、插花感兴趣,也可以同时喜欢踢足球、赛车或者打拳击;如果太强调一个男人的所谓男性特征,可能会在男性化情境里能够适应,而如果管理中需要表示出同情或敏感时,就力不从心了。
从贝姆的双性化理论出发,一个管理者,完全可以既充满男性化的力量,又做到有十足的母姓同情心和细腻的情感。而且,这样的管理者,才有适应性和可塑性最强的管理人格。换句话说,才更接近管理上的理想人格。
读者朋友如果在管理中感到困惑,完全可以反思下自己是否需要吸取一些母性管理的营养。
双性化是人的本性
其实所谓的双性化,并不是指刻意地让我们的性别角色“中和”起来,而是自然而然地还原自己本来的样子,不去压抑自己母性的一面而已。因为按贝姆的研究,男女不同的性别特色,并不是生理差异直接造成的,而主要是社会期望、后天训练等等的结果。
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绝对的男或女的社会属性,只是社会上对男女性的一种刻板印象和传统分工,强行地把男人身上的女性因素剥离开来,或者把女性身上的男性因子抽走而已。
所谓的完美人格,只是我们去除干扰后自然而然的样子。这和有意地让男人女性化,或者让女人男性化是完全不同的。
认同母性,是男人的自信
相比于前些年,中国的社会风尚有一点很不相同,正越来越崇尚血性。这一点从电影风格就能看出来,多数电影都要搞出点“中国人的血性”来。最近《金陵十三钗》开机,导演大改原著,强调:“要突出中国人的血性!”似乎不如此,难有票房保证。
对母性的强调,其实是男人自信的一种表现。而大张旗鼓地言必日血性,很可能是社会缺乏血性、呼唤血性、缺乏勇敢、独立品格的一种不自信表现。
而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血性、刚性,它们都比不上刚柔相济的韧性来得有价值——这也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雌性原则”的一种。而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也证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更能占据优势地位。
应该说,双性化的话题在中国是容易被理解的,男人阳刚,女人阴柔,中国文化是讲究刚柔相济之道的。但问题是:双性化在中国被接受则并不容易——人们接受女人男性化还相对容易,接受男人女性化则不易。即使小沈阳这样的演艺角色,也要不断强调“人家是纯爷们”,在面子上保持个平衡。所以,对母性管理的认真品味,在中国是非常有必要,也并不容易的。
用母性给他人一个空间
相对于阳刚而言,母性是一种柔性、无私而包容的情怀。在管理中,与传统男性角色的强烈控制欲相比,柔性的态度,有更多对员工成长过程的尊重和“不干预”。
很多管理者为员工成长慢、“不长进”而头疼,但反思一下,很多时候恰恰是干预多了的原因。刚性、威权乃至强悍的领导方式,实际上也在禁锢员工的能动性和潜力,影响了其成长过程。要知道,民主本身是带有一定母性的,正是柔性的态度和对多元性的接纳,给了人们更多自主和成长的空间。不然,公司里的新生力量怎么培养起来呢?
如果用柔性的、不干预的眼光来看,会发现:如果给每个人以足够的成长时间,谁都能成长为圣人的!只不过每个人目前面对的成长阶段不同而已。这样想对管理者自身的情绪不也是种缓解吗?
而更具柔性的母性管理,还可以给许多管理问题一个缓冲地带——并不是什么都要搞得很清楚,都要“浮出水面”才好的。
男人,也要对自己温柔一些!
另外,母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包括对内的自我管理。
为什么自我管理也需要些母性?因为传统文化对男人实在是太狠了。“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些”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男人也要学会为自己辩护——许多男人心里有个严厉的检察官盯着自己,而缺少一个为自己辩护的律师。看到一些心理咨询案例,很多男人不是被责备得不够而事业动力不足,反而是自责过了头,心里出现保护性反应而自动回避工作了。除了严厉的检察官之外,我们也需要一个有母性的“辩护律师”为自己辩解,从而让心态进入一个“适度紧张”的平衡区域。这样的“程序公正”,反而是心理动力系统最高效运转的状态。
如同给他人一个尊重和“不干预”的成长空间一样,对自己,也需要一些尊重和“不干预”的母性情怀。
责任编辑:化石
对管理话题的聚焦,使得《中外管理》杂志客观上让自己成了一本男性读者占大多数的刊物。但正值“三·八”妇女节所在的月份,我们为何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母性管理的理念呢?
想起两个印象很深的事情,或可见一斑:曾有一次,笔者看西方学者研究《老子》的书,很惊讶地发现:他们把老子哲学归纳为“雌性原则”。这个比喻太形象、贴切了。本来老子的智慧就是知其雄,守其雌,知其强,守其弱的,但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让人不好捅破这层窗户纸。
另有一事,是听说过一位老板的特殊习惯:他连续几年,每晚睡前都要读读《老子》,每天念一念,觉得对自己的思维有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几年下来,人的脾气小了,公司业务也从徘徊在几千万,终于突破亿元档次。按这位老板的说法,经常读《老子》,是在让一种柔性的东西软化自己的刚性,对公司发展非常有帮助。
一个接近完善的管理人格,绝不是简单强调男性高控制性、高竞争性的人格,而是注入女性管理人格营养的结合体。因此,作为一本男刊,我们责无旁贷地要扛起母性管理的大旗!
管理者的理想人格
这两件事情还只是经验层面的感悟。从人格心理学来讲,男女性人格同时具备的人,才是更接近完美人格的人!美国心理学家贝姆曾提出:在人格层面上,男性化和女性化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并非一个维度上的两个极端,这和人们想当然认为的“非男即女”不同——而且,贝姆的研究发现:双性化的个体,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可塑性!
甚至,美国心理学家曾对2000余名儿童作过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而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以及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
也就是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却大多在智力和性格上发展更全面。
也就是说,社会学意义的男性和女性并不绝对,一个人既可以对诗歌、缝纫、插花感兴趣,也可以同时喜欢踢足球、赛车或者打拳击;如果太强调一个男人的所谓男性特征,可能会在男性化情境里能够适应,而如果管理中需要表示出同情或敏感时,就力不从心了。
从贝姆的双性化理论出发,一个管理者,完全可以既充满男性化的力量,又做到有十足的母姓同情心和细腻的情感。而且,这样的管理者,才有适应性和可塑性最强的管理人格。换句话说,才更接近管理上的理想人格。
读者朋友如果在管理中感到困惑,完全可以反思下自己是否需要吸取一些母性管理的营养。
双性化是人的本性
其实所谓的双性化,并不是指刻意地让我们的性别角色“中和”起来,而是自然而然地还原自己本来的样子,不去压抑自己母性的一面而已。因为按贝姆的研究,男女不同的性别特色,并不是生理差异直接造成的,而主要是社会期望、后天训练等等的结果。
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绝对的男或女的社会属性,只是社会上对男女性的一种刻板印象和传统分工,强行地把男人身上的女性因素剥离开来,或者把女性身上的男性因子抽走而已。
所谓的完美人格,只是我们去除干扰后自然而然的样子。这和有意地让男人女性化,或者让女人男性化是完全不同的。
认同母性,是男人的自信
相比于前些年,中国的社会风尚有一点很不相同,正越来越崇尚血性。这一点从电影风格就能看出来,多数电影都要搞出点“中国人的血性”来。最近《金陵十三钗》开机,导演大改原著,强调:“要突出中国人的血性!”似乎不如此,难有票房保证。
对母性的强调,其实是男人自信的一种表现。而大张旗鼓地言必日血性,很可能是社会缺乏血性、呼唤血性、缺乏勇敢、独立品格的一种不自信表现。
而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血性、刚性,它们都比不上刚柔相济的韧性来得有价值——这也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雌性原则”的一种。而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也证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更能占据优势地位。
应该说,双性化的话题在中国是容易被理解的,男人阳刚,女人阴柔,中国文化是讲究刚柔相济之道的。但问题是:双性化在中国被接受则并不容易——人们接受女人男性化还相对容易,接受男人女性化则不易。即使小沈阳这样的演艺角色,也要不断强调“人家是纯爷们”,在面子上保持个平衡。所以,对母性管理的认真品味,在中国是非常有必要,也并不容易的。
用母性给他人一个空间
相对于阳刚而言,母性是一种柔性、无私而包容的情怀。在管理中,与传统男性角色的强烈控制欲相比,柔性的态度,有更多对员工成长过程的尊重和“不干预”。
很多管理者为员工成长慢、“不长进”而头疼,但反思一下,很多时候恰恰是干预多了的原因。刚性、威权乃至强悍的领导方式,实际上也在禁锢员工的能动性和潜力,影响了其成长过程。要知道,民主本身是带有一定母性的,正是柔性的态度和对多元性的接纳,给了人们更多自主和成长的空间。不然,公司里的新生力量怎么培养起来呢?
如果用柔性的、不干预的眼光来看,会发现:如果给每个人以足够的成长时间,谁都能成长为圣人的!只不过每个人目前面对的成长阶段不同而已。这样想对管理者自身的情绪不也是种缓解吗?
而更具柔性的母性管理,还可以给许多管理问题一个缓冲地带——并不是什么都要搞得很清楚,都要“浮出水面”才好的。
男人,也要对自己温柔一些!
另外,母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包括对内的自我管理。
为什么自我管理也需要些母性?因为传统文化对男人实在是太狠了。“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些”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男人也要学会为自己辩护——许多男人心里有个严厉的检察官盯着自己,而缺少一个为自己辩护的律师。看到一些心理咨询案例,很多男人不是被责备得不够而事业动力不足,反而是自责过了头,心里出现保护性反应而自动回避工作了。除了严厉的检察官之外,我们也需要一个有母性的“辩护律师”为自己辩解,从而让心态进入一个“适度紧张”的平衡区域。这样的“程序公正”,反而是心理动力系统最高效运转的状态。
如同给他人一个尊重和“不干预”的成长空间一样,对自己,也需要一些尊重和“不干预”的母性情怀。
责任编辑: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