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乐之路

来源 :歌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tch_deam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宗容    女,壮族,广西龙州人,音乐教育家,教授。曾任广西艺术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顾问、广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第五届政協委员,武汉第一届政协委员。1938年参加学生军,从事抗战歌咏活动。1941年复员考入广西师资训练班高级班。1943年毕业,转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特别选科,专攻声乐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执教于中央戏剧学院音乐系、华中师范学院音乐系、湖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音乐人才。主要著作有《歌唱发声基本原理》《声乐教学札记》《发声训练中有关喉头的几个关键性问题》等。
   一、青少年:音乐之始和我的抗战音乐活动
   我1925年7月出生于广西龙州,自幼喜爱唱歌,且最早受到天琴的影响。在当地,人们会在为老人祝寿时,请被称为“仙婆”的人来祝寿,“仙婆”会在寿宴上边弹天琴边吟唱壮族歌,因此,只要听闻哪里有“仙婆”祝寿,我就会跟着去听,尽情徜徉在如梦如幻的时空中。除此之外,那时受到黎锦晖的儿童歌舞曲的影响,学唱《可怜的秋香》等儿童歌舞曲,也算是在清贫的岁月中获取几许欢乐。到了初中,音乐教师邓林旭老师除了教唱歌曲之外,还会经常组织学校的音乐活动,那时的活动我都会积极参加。
   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时,日寇投向龙州的第一颗炸弹摧毁了我的家,在我无家可归时,恰逢广西学生军招收兵员,妈妈思想很开明,怀着家仇国恨,支持我去参军,龙州中学的老师也动员大家报名参加。那年我13岁,而学生军的招收条件是16-24岁的知识青年,因我歌唱得好,可从事宣传工作,加上性格活泼开朗,深得招兵官喜欢,破格录取了我,成了学生军里最小的一员。当时学生军共4000余人,我们先是在桂林接受了两个月的军训,随后被分到司令部直属的艺宣队,队长是廖行健,他唱歌很好,在他的指导下,我学习了视唱和乐理相关课程,但三个月后艺宣队解散,我被分到了第三团。当时团里有个巡回剧团已经排好一部名为《魔窟》的四幕话剧,每次演出都会安排我在幕布开场前演唱陆华柏的《故乡》、张寒晖的《松花江上》等歌曲。每当我唱到《故乡》中:“故乡,我的母亲,我的家呢?哪一天才能回到你的怀里……”台下那些流亡来的青年观众便抽泣声一片。当又唱到《松花江上》:“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时,外地流亡来的观众也忍不住嚎啕大哭。这时,观众席中会爆发出涌动山河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回老家去!血债要用血来还!”之类的口号,接着学生军会派出代表指挥全场同唱麦新的《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全场沸腾。唱完以上这些,幕布才会正式拉开。在剧团的一年多时间,除了主要负责这一项工作外,其余闲暇时间,会去教儿童唱歌,下村镇做鼓动抗日的宣传等。
   1939年12月17日,我军向昆仑关反攻,想收复昆仑关,进而收复南宁,学生军被派去前线配合正规部队作战。30日傍晚,点名让我去执行任务,临上火线前,队长拿来两个手榴弹挂在我腰间,一再叮嘱要小心,万一遭遇鬼子,第一个手榴弹扔给他们,如若不幸被鬼子抓到,第二个手榴弹扔给自己,反正不能被鬼子抓去当“花姑娘”, 我就这样全副武装到了半山腰的战壕里。日本反战同盟的鹿地亘看到一切准备就绪后,宣布“开始”,先是学生军唱抗战歌曲,接着由鹿地亘用日语向日军喊话,大意是:放下你们的武器吧!日本人民是反对侵略中国的战争的。你们的父母、妻儿在日夜想念你们,我们是日本反战同盟,希望你们放下武器,结束战争,平安回家和亲人团聚……随后,我在话筒前,先是用日语唱了三遍《劝降歌》,大意为:日本兄弟哟,别为军阀把命卖,向后转,回老家,山岛樱花正盛开。接着鹿地亘继续对他们说道:“我把你们的孩子接到这里来了,请听孩子说话。”然后我一边放声大哭,一边用日语喊:“爸爸,快回来,我和妈妈等着你,我们好想念你……”越喊越凄凉,就这样,我配合着鹿地亘用日语喊话、唱日语歌攻心等方法,瓦解敌军士气。在喊话之前,我方已停止枪炮射击,开始日军还不断向我们喊话的地方攻击,经过反复喊话之后,日军炮火渐渐由密而疏,继而稍作暂停炮击,可见我军攻心战略成效显著。第二天,也就是12月31号,传来了昆仑关大捷的消息,我作为一名小小的兵能为祖国献上一份力,深感自豪,也是从那时起,我就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融合在一起,直至今日,作为一名抗战老兵,仍为当年的抗战经历感到无比光荣。
   二、青年:求学之路和我的旅行演出
   1941年8月学生军解散后,因我年纪尚小领导动员我去复学读书,当时龙州和南宁相继沦陷,所幸战火还未殃及桂林、柳州,因此我领了三个月的遣散费去了桂林的逸仙中学。只是生活贫苦,尽管学校免我学费以及偶尔会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却依然承担不起日常的伙食费,无法维持日常所需。恰好那时听说艺师班(现广西艺术学院前身)招考,学校不但免学费、包吃住,毕业后还负责分配。于是,在廖行健老师的建议下,我以艺名甘露报考了艺师班高级班,尽管我钢琴、视唱的什么都不懂,还是以99分声乐专业高分考了进去。
   1941年下半年正式在艺师班就读,我开始接受音乐专业的正规教育。在艺师班,我有幸遇到桂林文化城内的女高音演唱家狄润君老师,她师从著名的俄裔声乐教育家苏石林。狄老师上课认真又严厉,她教导我西方美声唱法,教学采用的都是西洋歌曲,如《小夜曲》或《紫罗兰》等。这是我初次领略到西方歌唱艺术的魅力,能够在专业院校学习声乐也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因此,我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艺师班里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比如马卫之、刘式昕、姚牧、陆华柏等。陆华柏是我的老伴,那时他作为桂林的作曲家代表也在艺师班任教,《故乡》是陆华柏的代表作,是当时众人传唱的曲目。与他的第一次认识是我刚进艺师班不久。一天清晨,我在琴房唱《故乡》,突然一个20多岁的青年踢门而入,怒声说:“你怎么乱唱?这是一首艺术歌曲,你不能这样唱,附点音符也没唱出来,简直乱七八糟!”当时看到他那副凶相,把我吓哭了,一看原来是我在学生军时曾去教我们唱他作曲的《学生军军歌》的陆华柏老师,说道:“陆先生,我认识你,你去教过我们唱歌,我是刚考进来的新生,什么都没学好,不好意思。”当他得知我曾是学生军,便对我客气三分,并且坐下来耐心讲解《故乡》这种艺术歌曲的唱法,这也是我初次听到艺术歌曲这种专业名词。从那以后,他只要在琴房听见我在练声,就会进来辅导我。狄润君老师布置给我的大多都是《小夜曲》之类的西洋经典作品,而我是唱抗战歌曲出身,对于贝多芬、舒伯特、莫扎特等大家的作品,风格把握的不准确,陆华柏便帮我分析不同歌曲的区别和风格,该用怎样的音色、感情表达。
其他文献
蝦仔籺
期刊
海上人家
期刊
早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作曲家陈黔受美国两所大学委托,先后完成两部管乐作品《荣归》和《更进酒》。随后陈黔跻身于国际作曲家的行列,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成为国际管乐界判定中国管乐风格与水平的重要标尺。本文为大家介绍的是陈黔2016年完成的为纪念1937年发生的南京大屠杀而创作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日两国邦交的不断深化,“南京大屠杀”一直是中日外交关系中永恒的焦点问题。在一次次处理中日外交
期刊
愛是一个海
期刊
依仔乖
期刊
風吹外沙桥
期刊
老楊公公撑渡船
期刊
呢螺呢
期刊
[摘 要]伴随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音乐与社交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音乐所起到的社交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以唱吧为例,音乐社交功能成为唱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唱吧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中,唱吧需要不断发挥音乐社交优势,并将这种优势扩展到传统媒体上,实现互利共赢。与此同时,还应注重音乐的质量,使人们在欣赏优秀音乐、翻唱优秀音乐、制作优秀音乐的过程中实现人与人的深度精神交流。  [关键词]媒体融合;音乐社交;
期刊
现年已94岁的甘宗容教授,是我的恩师。老师曾是抗战时期广西学生军的一员,曾是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艺术学院院长。甘老师1925年7月出生于广西龙州,幼年喜好唱歌,因唱歌破格录取为广西学生军,1941年以99分声乐专业高分考入艺师班(现广西艺术学院前身),师从狄润君老师,也在此间与陆华柏老师相识、相知、相伴。之后辗转在福建音专、江西体专、湖南音专、湖北教育学院、北京戏剧学院、华中师范学院教授声乐课程。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