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建筑保护与改造过程中,以注重功能性改造为主,从文化创意方面思考的较少,导致出现历史建筑只能是被参观的对象,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也慢慢失去了历史建筑的活力。本文通过对周村古商城建筑艺术与生态技术的有机融合研究,注重建筑改造过程从重视功能技术研究到重塑空间氛围的文创研究。
关键词:建筑改造;传统建筑艺术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老旧建筑修复、改造的研究开始于90年代中期,由于那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建筑师、设计师们在对旧建筑“门面”进行简单改造的同时,开始注重对旧建筑改造的技术研究。自2000年起,随着普通大众对旧建筑改造再利用认知的提升,优秀的实践作品大量涌现,尤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最为突出,对城市文脉传承和集体记忆保存起到极大的引导和推进作用。
周村自明清以来成为北方的商贸中心,历史建筑主要以古商城区域为主,分为商铺民居、作坊民居、普通民居等类型;2012年《周村大街古商城空间布局及建筑形态特征浅析》、2014年《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历史街区再生策略探讨——以淄博市周村为例》、2015年《周村古商城商业街区空间形式分析与研究》等研究成果主要从街区空间布局、古商城的建筑形式、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总结,但对于具体的历史建筑如何去适应新时代商业环境的需求缺乏具体建筑改造案例支撑。
(一)历史建筑古建修复技艺研究
集中于整体生态观下既存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为中心,通过对既存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研究,提出了符合生态观、历史文化观和经济价值观的旧建筑改造方式;集中于对旧建筑空间的改造和再生,例如由纺织厂房改建而成的远洋艺术中心,由华北无线电零部件厂改建的北京798公社等旧建筑改造的典型案例,大约可以体现以下观点:一是修复和补缺的部分要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总体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是降低它的艺术和信息价值;二是任何增添部分都必须和原来的部分有所区别,使人们能够区别哪些是修复的当代的东西,哪些是过去的原迹,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延续性和历史、艺术见证的真实性。
(二)从修旧如旧到修旧如故的古建修缮技艺应用研究
梁思成先生所倡导的“整旧如旧”首次正式见于1963年发表于《文物》杂志7月刊的文章《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众多研究“整旧如旧”的文章通常也都以该文为起点。有趣的是,同样在1963年,意大利著名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家切萨雷·布兰迪(Cesare Brandi,1906-1988)在其所著的《修复理论》中强有力地提出了“古锈”保护的理念。1964年起草的《威尼斯宪章》尽管并没有明确提到“古锈”这个词,但人们公认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并反映了布兰迪的保护与修复思想。今天对于建筑修缮、既有建筑改造加固、仿古建筑营造、城市更新改造工程、建筑安全修复、建筑的历史价值再造等研究都以修旧如旧为目标,最终修旧如故,形成可以阅读的建筑历史和可以情境化地体验。
(三)应用现代生态技术修复、改造历史建筑
2013年《非标准改造:当代旧建筑”非常规改造”技巧》通过案例分析对具体创意改造进行归纳和总结,是对当代旧建筑改造更新在设计中富有创意设计技巧运用所做的研究,主要研究对象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对旧建筑改造更新中的创意手法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2015年《旧建筑改造设计:基本原则与案例分析》着重对旧建筑与新增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总结出这些关系的各种类别,以使新旧之间能产生出一种令人满意的共生关联性,同时还提出了影响现存条件的因素,并分析为何需要采取某种特定的方式来解决。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经历国际主义风格后。城市更新与建筑改造的课题日益增多,逐渐受到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关的理论和工程实例随之大量出现。至20世纪80年代,旧建筑改造更是掀起一股热潮,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改造作品,其中不仅有卢浮宫这类充满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典建筑改造,更有对工业革命时期大量遗留的废弃旧厂房的改建再利用,如将酿酒厂、面粉厂、谷仓、煤气罐等改造为办公楼、公寓、博物馆、工作室、音乐厅等,以服务于城市生活为主的建筑功能,更大程度地顺应了城市功能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改造策略
近年来一些历史建筑改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避免了资源浪费,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节约型社会文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改造后失去了原有的特色,甚至出现本末倒置,抹去了历史建筑的文化特色、时代印记等。
2017年10月17日,《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淄博市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违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搞房产开发、拆除歷史建筑等问题。针对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要利用3-5年时间逐步整治或改造现有的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恢复街区的历史空间格局和环境。
周村古商城历史文化街区、淄博矿务局历史地段、淄川柳泉聊斋历史地段及若干历史建筑等历史街区的建筑在失去它的作用的同时,也渐失了商业形象的根本。连区成片的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修复保护和改造工程必须纳入城市鲁商文化、齐文化的传承脉络。
在具体的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过程中,以注重功能性改造为主,从文化创意方面思考的较少,导致出现历史建筑只能是被参观的对象,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也慢慢失去了历史建筑的活力。为此,希望通过以下的研究解决此问题。
(一)建筑艺术与生态技术的有机融合研究
建筑改造艺术与生态技术的融合研究:在生态技术基础上,以艺术性与适应性为研究方向。针对建筑改造的条件制约,如何能使适宜生态技术体现建筑改造的创意设计为研究重点。
(二)历史建筑改造中的文化创意设计研究
以生态技术为支撑,人文精神为追求,从老旧建筑的历史出发,挖掘传承本地的传统建筑文化为主要创意来源,避免出现“千城一面”。
(三)建筑改造过程从重视功能技术研究到重塑空间氛围的文创研究
在具体的改造设计中,不仅仅关注生态设计的创新应用,更要关注如何在改造后的建筑环境中持续影响人的心理行为,从被影响地“自我”状态到“自觉”状态的改变。使建筑改造的功能技术(被动接受)+空间氛围营造(主动参与)=实现建筑的人文艺术价值。
(四)注重研究历史建筑改造的相关学科交叉性研究
通过运用艺术学、建筑学、设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念,利用人文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在老旧建筑改造中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尝试探索一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人文主义设计观。
作者简介:
侯双庆,山东轻工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专业实践应用研究。李金领,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与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研究。
作者单位:1.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2.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关键词:建筑改造;传统建筑艺术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老旧建筑修复、改造的研究开始于90年代中期,由于那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建筑师、设计师们在对旧建筑“门面”进行简单改造的同时,开始注重对旧建筑改造的技术研究。自2000年起,随着普通大众对旧建筑改造再利用认知的提升,优秀的实践作品大量涌现,尤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最为突出,对城市文脉传承和集体记忆保存起到极大的引导和推进作用。
周村自明清以来成为北方的商贸中心,历史建筑主要以古商城区域为主,分为商铺民居、作坊民居、普通民居等类型;2012年《周村大街古商城空间布局及建筑形态特征浅析》、2014年《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历史街区再生策略探讨——以淄博市周村为例》、2015年《周村古商城商业街区空间形式分析与研究》等研究成果主要从街区空间布局、古商城的建筑形式、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总结,但对于具体的历史建筑如何去适应新时代商业环境的需求缺乏具体建筑改造案例支撑。
(一)历史建筑古建修复技艺研究
集中于整体生态观下既存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为中心,通过对既存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研究,提出了符合生态观、历史文化观和经济价值观的旧建筑改造方式;集中于对旧建筑空间的改造和再生,例如由纺织厂房改建而成的远洋艺术中心,由华北无线电零部件厂改建的北京798公社等旧建筑改造的典型案例,大约可以体现以下观点:一是修复和补缺的部分要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总体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是降低它的艺术和信息价值;二是任何增添部分都必须和原来的部分有所区别,使人们能够区别哪些是修复的当代的东西,哪些是过去的原迹,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延续性和历史、艺术见证的真实性。
(二)从修旧如旧到修旧如故的古建修缮技艺应用研究
梁思成先生所倡导的“整旧如旧”首次正式见于1963年发表于《文物》杂志7月刊的文章《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众多研究“整旧如旧”的文章通常也都以该文为起点。有趣的是,同样在1963年,意大利著名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家切萨雷·布兰迪(Cesare Brandi,1906-1988)在其所著的《修复理论》中强有力地提出了“古锈”保护的理念。1964年起草的《威尼斯宪章》尽管并没有明确提到“古锈”这个词,但人们公认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并反映了布兰迪的保护与修复思想。今天对于建筑修缮、既有建筑改造加固、仿古建筑营造、城市更新改造工程、建筑安全修复、建筑的历史价值再造等研究都以修旧如旧为目标,最终修旧如故,形成可以阅读的建筑历史和可以情境化地体验。
(三)应用现代生态技术修复、改造历史建筑
2013年《非标准改造:当代旧建筑”非常规改造”技巧》通过案例分析对具体创意改造进行归纳和总结,是对当代旧建筑改造更新在设计中富有创意设计技巧运用所做的研究,主要研究对象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对旧建筑改造更新中的创意手法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2015年《旧建筑改造设计:基本原则与案例分析》着重对旧建筑与新增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总结出这些关系的各种类别,以使新旧之间能产生出一种令人满意的共生关联性,同时还提出了影响现存条件的因素,并分析为何需要采取某种特定的方式来解决。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经历国际主义风格后。城市更新与建筑改造的课题日益增多,逐渐受到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关的理论和工程实例随之大量出现。至20世纪80年代,旧建筑改造更是掀起一股热潮,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改造作品,其中不仅有卢浮宫这类充满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典建筑改造,更有对工业革命时期大量遗留的废弃旧厂房的改建再利用,如将酿酒厂、面粉厂、谷仓、煤气罐等改造为办公楼、公寓、博物馆、工作室、音乐厅等,以服务于城市生活为主的建筑功能,更大程度地顺应了城市功能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改造策略
近年来一些历史建筑改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避免了资源浪费,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节约型社会文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改造后失去了原有的特色,甚至出现本末倒置,抹去了历史建筑的文化特色、时代印记等。
2017年10月17日,《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淄博市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违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搞房产开发、拆除歷史建筑等问题。针对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要利用3-5年时间逐步整治或改造现有的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恢复街区的历史空间格局和环境。
周村古商城历史文化街区、淄博矿务局历史地段、淄川柳泉聊斋历史地段及若干历史建筑等历史街区的建筑在失去它的作用的同时,也渐失了商业形象的根本。连区成片的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修复保护和改造工程必须纳入城市鲁商文化、齐文化的传承脉络。
在具体的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过程中,以注重功能性改造为主,从文化创意方面思考的较少,导致出现历史建筑只能是被参观的对象,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也慢慢失去了历史建筑的活力。为此,希望通过以下的研究解决此问题。
(一)建筑艺术与生态技术的有机融合研究
建筑改造艺术与生态技术的融合研究:在生态技术基础上,以艺术性与适应性为研究方向。针对建筑改造的条件制约,如何能使适宜生态技术体现建筑改造的创意设计为研究重点。
(二)历史建筑改造中的文化创意设计研究
以生态技术为支撑,人文精神为追求,从老旧建筑的历史出发,挖掘传承本地的传统建筑文化为主要创意来源,避免出现“千城一面”。
(三)建筑改造过程从重视功能技术研究到重塑空间氛围的文创研究
在具体的改造设计中,不仅仅关注生态设计的创新应用,更要关注如何在改造后的建筑环境中持续影响人的心理行为,从被影响地“自我”状态到“自觉”状态的改变。使建筑改造的功能技术(被动接受)+空间氛围营造(主动参与)=实现建筑的人文艺术价值。
(四)注重研究历史建筑改造的相关学科交叉性研究
通过运用艺术学、建筑学、设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念,利用人文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在老旧建筑改造中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尝试探索一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人文主义设计观。
作者简介:
侯双庆,山东轻工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专业实践应用研究。李金领,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与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研究。
作者单位:1.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2.山东工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