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戏剧家亚历山大·万比洛夫在其短暂的艺术生命中创作了为数不多的戏剧作品,作品被搬上荧幕是在其去世之后。其作品的象征性、严肃性、艺术性、荒诞性、写实性等特征尤为突出。本文仅从荒诞性和写实性的角度分析万比洛夫的写作特点,并通过对二者融合的阐述,帮助清晰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关键词:荒诞性;写实性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06-01
亚历山大·万比洛夫(1937-1972)被后世称为是前苏联著名的剧作家。(以下简称万比洛夫。)在前苏联及俄罗斯戏剧文学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其作品的影响下形成了“万比洛夫流派”,很多人在其后的创作中深受影响。万比洛夫曾以“萨宁”的笔名在其出生地伊尔库茨克发表了十篇幽默短篇故事,此为其创作生涯的开端,后这十篇短篇小说被收录成册,以《巧合》之名当地出版。万比洛夫在其短暂的35年生命中,创作了为数不多的戏剧作品,其中有《六月的离别》、《长子》、《打野鸭》、《与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钟》、《密特朗巴什事件》,《窗子朝向田野的房子》及《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
从万比洛夫的戏剧作品中不难看出其创作的现实主义特点,同时也不乏存在着将其评价为“荒诞性”的代表之作的评论。本文主要强调其创作手法上表现出的“荒诞”及内容的写实性。
一、创作手法的“荒诞”
万比洛夫的作品中的确不乏荒诞的情节,但笔者认为,万比洛夫的作品本身并不荒诞,其主题极为严肃,只是在表现手法上,为了突出戏剧效果,以一定的“荒诞性”表现出来,在情节设计上以荒诞的形式使人吃惊、发笑。例如在《打野鸭》这部戏剧作品中,作者在一种极为平静的气氛下,设计了一个健康,30岁不到,活着的男人奇洛夫突然收到似乎是在为其送终的花圈和挽联。《与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钟》更是将这种荒诞性描写得出神入化。该剧荒诞性的表现手法体现在一个自愿掏出一百卢布去帮助急需用钱的发货员乌加洛夫和司机安丘金的农艺师赫木托夫却遭到众人的怀疑,甚至将其捆绑起来审问。此处情节设计似乎脱离了现实,但又恰恰突出强调了现实。人们荒诞的举动将事件发展推向高潮,使观众大呼不可思议的同时又不得不使人深省,如果身处其中,自己会是什么样的角色。情节设计上的荒诞性更有助于观众为其着迷并发人深省。《长子》中大学生布西金为了求得借宿的机会不惜冒充老人的儿子,但却与老人的女儿互生情愫,在其道出真相之后,老人却仍然坚持认为布西金就是自己的儿子……情节设计上的诸多转折体现了作家创作手法上的“荒诞”,看似不合情理又顺其自然。《密特朗巴什事件》中市侩的旅馆小老板无意间侮骂了来自莫斯科的密特朗巴什,因为其不知道密特朗巴什是排字工的意思,还以为得罪了大官,不惜装病蒙混,竟最终导致真病。作家情节设计看似荒诞,实则大有深意。
万比洛夫的戏剧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憧憬。但在这样的作品中又蒙上一层悲剧的迷雾,使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不知所措,不得不称其为“荒诞”。《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中作品的一开始便是不断修理栅栏的瓦莲金娜,这是万比洛夫乐观主义态度的写照,随后瓦莲金娜遭人凌辱,但其仍然坚强地生活,继续修补那在全剧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栅栏”。悲剧色彩与剧中刻画出的喜剧特征强烈碰撞在一起,使人感慨唏嘘。万比洛夫戏剧中的冲突性并非只是单层面的,在他的每一部剧作中都蕴藏着多重的或社会的,或个人的,或道德等的多重矛盾。以上所举只是从某一个别角度对其荒诞性进行说明。
二、作品内容的写实性
万比洛夫的作品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小人物的命运,又对知识分子着意青睐。一方面描述的是日常生活累积出来的矛盾,一方面又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反映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物对自身命运的纠结,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而导致的种种冲突。其写实性的内容既囊括了当时社会暴露出的问题,同时也收纳了即使是现在仍然纠结、困惑人们的社会、道德、人性等诸多现象。所以万比洛夫又被称为““明天”的作家”。(论亚历山大·万比洛夫的戏剧 董晓)例如《长子》中大学生由于没能赶上最后一班车不得不求宿,但屡遭拒绝。当时前苏联处于极为不稳定时期,个人生活大多处于或物质或精神难以得到保障时期,谁又会去接受一个陌生人留宿在自己家中呢!还记得当时从一户人家中传来这样的声音“我们这的流氓已经够多了!”而剧中老人为人善良、纯洁、刚正不阿,却因不能逢迎拍马而丢掉工作,这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呢?而且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是否是屡见不鲜呢!老人有自己的亲生孩子,无法从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却从冒充之子中体验到了天伦,这是不是足以说明老人生活状态的孤独,及长久以来人们对亲情的漠视呢!现在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不是我们也可以从万比洛夫当年的剧作中略见一般呢!这种种写实让人不得不认为,作家似乎并不是在创作文艺作品,而只是在向我们描述生活中存在的现状,只是以戏剧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已。《窗子朝向田野的房子》和《六月的离别》中更是向观众或读者抛出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爱情与前程的抉择。当然在今天看来个人追求无谓对错,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无可厚非,但是,这一问题是不是应该得到重视,重新加以审视!《与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钟》中人们对掏出一百卢布去帮助别人的农艺师持怀疑态度,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在当时那个社会,还是在现在这个社会,都是一种弊病。幸运的是,无论是在万比洛夫的剧作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有愿意去相信人性之善,从而给人以向上的力量,使人充满希望,这一点也恰恰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中沙曼诺夫的境遇是值得思考的。一个本来正直不阿、年轻有为的法律工作者在面对社会黑暗时感受到无力伸张正义,现实的打击使他退缩在自己的保护层里,并无望地生活。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万比洛夫的戏剧中,也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好在瓦莲京娜身上的善良、坚持、对生活的热爱等诸多优秀的特质感染了剧中每一个人,使人们走原本应该走的路。万比洛夫通过戏剧描写了生活,更是透过生活创造了戏剧。他的作品达到了戏剧和现实生活难以割裂的统一。
三、荒诞与写实的结合
万比洛夫的作品中虽然不乏荒诞派戏剧的因素,但是其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中的写实性也是不可小觑的。其作品情节荒诞,却在内容上极为写实,作家将二者有机的融合起来,既不失情节上的引人入胜,又在主题上让人回味。故事内容本身是极其严肃的、可悲的, 但作者却用荒诞的形式和讽刺的手法表现出来, 表面看来很不谐调, 但却更加符合生活的真实。作家用其独到的创作手法将我们带入到所要揭示主题的深思中。对小人物真实生活的描写,再辅以荒诞性的创作手法铸就了一部部经典戏剧作品。
万比洛夫以细腻的心里刻画,独到的观察能力将生活中存在的一个又一个代表性的原型浓缩,搬到了戏剧的舞台上。作品主题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跨时代的特征,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这位“明天的作家”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学艺术上的财富,更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洗礼。对其作品的学习、分析、研究不仅对文学艺术,也对社会生活以及人性方面的思考都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俄罗斯文学简史》 任光宣主编 2006.
[2]《外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 张先主编 2005.
[3]《叙事:意义与策略》 傅修延著 1999.
[4]论万比洛夫戏剧中的荒诞 孙大满戏剧丛刊2013.
[5]论亚历山大_万比洛夫的戏剧 董晓当代外国文学 2002.
关键词:荒诞性;写实性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06-01
亚历山大·万比洛夫(1937-1972)被后世称为是前苏联著名的剧作家。(以下简称万比洛夫。)在前苏联及俄罗斯戏剧文学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其作品的影响下形成了“万比洛夫流派”,很多人在其后的创作中深受影响。万比洛夫曾以“萨宁”的笔名在其出生地伊尔库茨克发表了十篇幽默短篇故事,此为其创作生涯的开端,后这十篇短篇小说被收录成册,以《巧合》之名当地出版。万比洛夫在其短暂的35年生命中,创作了为数不多的戏剧作品,其中有《六月的离别》、《长子》、《打野鸭》、《与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钟》、《密特朗巴什事件》,《窗子朝向田野的房子》及《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
从万比洛夫的戏剧作品中不难看出其创作的现实主义特点,同时也不乏存在着将其评价为“荒诞性”的代表之作的评论。本文主要强调其创作手法上表现出的“荒诞”及内容的写实性。
一、创作手法的“荒诞”
万比洛夫的作品中的确不乏荒诞的情节,但笔者认为,万比洛夫的作品本身并不荒诞,其主题极为严肃,只是在表现手法上,为了突出戏剧效果,以一定的“荒诞性”表现出来,在情节设计上以荒诞的形式使人吃惊、发笑。例如在《打野鸭》这部戏剧作品中,作者在一种极为平静的气氛下,设计了一个健康,30岁不到,活着的男人奇洛夫突然收到似乎是在为其送终的花圈和挽联。《与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钟》更是将这种荒诞性描写得出神入化。该剧荒诞性的表现手法体现在一个自愿掏出一百卢布去帮助急需用钱的发货员乌加洛夫和司机安丘金的农艺师赫木托夫却遭到众人的怀疑,甚至将其捆绑起来审问。此处情节设计似乎脱离了现实,但又恰恰突出强调了现实。人们荒诞的举动将事件发展推向高潮,使观众大呼不可思议的同时又不得不使人深省,如果身处其中,自己会是什么样的角色。情节设计上的荒诞性更有助于观众为其着迷并发人深省。《长子》中大学生布西金为了求得借宿的机会不惜冒充老人的儿子,但却与老人的女儿互生情愫,在其道出真相之后,老人却仍然坚持认为布西金就是自己的儿子……情节设计上的诸多转折体现了作家创作手法上的“荒诞”,看似不合情理又顺其自然。《密特朗巴什事件》中市侩的旅馆小老板无意间侮骂了来自莫斯科的密特朗巴什,因为其不知道密特朗巴什是排字工的意思,还以为得罪了大官,不惜装病蒙混,竟最终导致真病。作家情节设计看似荒诞,实则大有深意。
万比洛夫的戏剧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憧憬。但在这样的作品中又蒙上一层悲剧的迷雾,使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不知所措,不得不称其为“荒诞”。《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中作品的一开始便是不断修理栅栏的瓦莲金娜,这是万比洛夫乐观主义态度的写照,随后瓦莲金娜遭人凌辱,但其仍然坚强地生活,继续修补那在全剧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栅栏”。悲剧色彩与剧中刻画出的喜剧特征强烈碰撞在一起,使人感慨唏嘘。万比洛夫戏剧中的冲突性并非只是单层面的,在他的每一部剧作中都蕴藏着多重的或社会的,或个人的,或道德等的多重矛盾。以上所举只是从某一个别角度对其荒诞性进行说明。
二、作品内容的写实性
万比洛夫的作品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小人物的命运,又对知识分子着意青睐。一方面描述的是日常生活累积出来的矛盾,一方面又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反映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物对自身命运的纠结,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而导致的种种冲突。其写实性的内容既囊括了当时社会暴露出的问题,同时也收纳了即使是现在仍然纠结、困惑人们的社会、道德、人性等诸多现象。所以万比洛夫又被称为““明天”的作家”。(论亚历山大·万比洛夫的戏剧 董晓)例如《长子》中大学生由于没能赶上最后一班车不得不求宿,但屡遭拒绝。当时前苏联处于极为不稳定时期,个人生活大多处于或物质或精神难以得到保障时期,谁又会去接受一个陌生人留宿在自己家中呢!还记得当时从一户人家中传来这样的声音“我们这的流氓已经够多了!”而剧中老人为人善良、纯洁、刚正不阿,却因不能逢迎拍马而丢掉工作,这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呢?而且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是否是屡见不鲜呢!老人有自己的亲生孩子,无法从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却从冒充之子中体验到了天伦,这是不是足以说明老人生活状态的孤独,及长久以来人们对亲情的漠视呢!现在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不是我们也可以从万比洛夫当年的剧作中略见一般呢!这种种写实让人不得不认为,作家似乎并不是在创作文艺作品,而只是在向我们描述生活中存在的现状,只是以戏剧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已。《窗子朝向田野的房子》和《六月的离别》中更是向观众或读者抛出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爱情与前程的抉择。当然在今天看来个人追求无谓对错,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无可厚非,但是,这一问题是不是应该得到重视,重新加以审视!《与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钟》中人们对掏出一百卢布去帮助别人的农艺师持怀疑态度,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在当时那个社会,还是在现在这个社会,都是一种弊病。幸运的是,无论是在万比洛夫的剧作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有愿意去相信人性之善,从而给人以向上的力量,使人充满希望,这一点也恰恰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中沙曼诺夫的境遇是值得思考的。一个本来正直不阿、年轻有为的法律工作者在面对社会黑暗时感受到无力伸张正义,现实的打击使他退缩在自己的保护层里,并无望地生活。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万比洛夫的戏剧中,也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好在瓦莲京娜身上的善良、坚持、对生活的热爱等诸多优秀的特质感染了剧中每一个人,使人们走原本应该走的路。万比洛夫通过戏剧描写了生活,更是透过生活创造了戏剧。他的作品达到了戏剧和现实生活难以割裂的统一。
三、荒诞与写实的结合
万比洛夫的作品中虽然不乏荒诞派戏剧的因素,但是其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中的写实性也是不可小觑的。其作品情节荒诞,却在内容上极为写实,作家将二者有机的融合起来,既不失情节上的引人入胜,又在主题上让人回味。故事内容本身是极其严肃的、可悲的, 但作者却用荒诞的形式和讽刺的手法表现出来, 表面看来很不谐调, 但却更加符合生活的真实。作家用其独到的创作手法将我们带入到所要揭示主题的深思中。对小人物真实生活的描写,再辅以荒诞性的创作手法铸就了一部部经典戏剧作品。
万比洛夫以细腻的心里刻画,独到的观察能力将生活中存在的一个又一个代表性的原型浓缩,搬到了戏剧的舞台上。作品主题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跨时代的特征,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这位“明天的作家”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学艺术上的财富,更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洗礼。对其作品的学习、分析、研究不仅对文学艺术,也对社会生活以及人性方面的思考都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俄罗斯文学简史》 任光宣主编 2006.
[2]《外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 张先主编 2005.
[3]《叙事:意义与策略》 傅修延著 1999.
[4]论万比洛夫戏剧中的荒诞 孙大满戏剧丛刊2013.
[5]论亚历山大_万比洛夫的戏剧 董晓当代外国文学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