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以及相关文献研究,探讨研究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在数学课堂上的一些做法,从而便于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基本理念;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高中数学课程应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空间, 要使我们的数学教育能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提高数学素养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发挥数学课程对培养新世纪所需要优秀人才的作用”. 如何在数学课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就成了数学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探究的一个课题. 以下是笔者探讨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做法的思考和几点做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倡导素质教育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三个面向”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主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未来人生作好数学准备,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1.?摇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新课程内容的呈现,注重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 数学新课程在知识上注意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立足于思维过程的展开,注意了概念、规律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改变了过去重结论轻过程的情况,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内容展开上注意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探究活动的规律、技能和技巧,加强了数学方法的训练, 从而有利于学生深刻全面地认识数学,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必修1》的“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这节中,从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象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函数的“上升”、“下降”区间,思考“上升”、“下降”所对应的数学意义,进而把它们转化为“若x1 2. 以恰当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问题是培养思维的媒介,以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课本给出了“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究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例如在《必修4》“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这节,给出了一个探究问题:给定一个角α,角π-α,π+α,2π-α,-α的终边与角α的终边有什么关系?它们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探究需要用到负角、正角概念,观察终边的位置关系,用定义分析对应三角函数之间的等量关系,且涉及在单位圆中思考三角函数的方法. 这很好的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知识,又了解了角终边之间的对称关系,体验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快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 重视数学应用,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起源于现实生活,能够用它刻画和研究的客观对象很多. 由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形成数学问题,再应用数学语言与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客观世界的简化而又本质的描述. 数学应用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观察、理解,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具有迎接未来社会竞争的能力. 如教材在《必修3》中设立了数据处理、统计、概率等内容,以及设立的E系列课程(即应用系列专题,由E1—E4共四个专题组成),这些反映数学本质的材料,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了学生“做数学”和“用数学”的意识.
素质教育在数学教育中的体现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品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1. 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数学教育
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 在数学教育中要着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关键. 新课标的数学教材有大量的“思考”、“探究”、“研究性学习”等项目,都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非智力素质也是数学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 在教学方式上,鼓励平等、融洽、和谐的气氛活泼的课堂,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在平时学习探究中,教师要有意改变问题条件,增强问题的挑战性,给学生创造挫折教育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2. 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思维能启迪、培养、发展人的科学思维. 数学的真理观,有助于“不迷信权威、不感情用事,不含糊马虎”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构建等科学思维过程. 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思维的一个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例如,在学习《必修2》“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这节课时,课本安排一个实际的应用题(例5),训练学生的建模意识,使实际问题变成一个直线位置关系的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来思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锻炼了类比、抽象概括等数学建模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素质教育;基本理念;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高中数学课程应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空间, 要使我们的数学教育能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提高数学素养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发挥数学课程对培养新世纪所需要优秀人才的作用”. 如何在数学课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就成了数学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探究的一个课题. 以下是笔者探讨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做法的思考和几点做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倡导素质教育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三个面向”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主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未来人生作好数学准备,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1.?摇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新课程内容的呈现,注重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 数学新课程在知识上注意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立足于思维过程的展开,注意了概念、规律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改变了过去重结论轻过程的情况,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内容展开上注意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探究活动的规律、技能和技巧,加强了数学方法的训练, 从而有利于学生深刻全面地认识数学,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必修1》的“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这节中,从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象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函数的“上升”、“下降”区间,思考“上升”、“下降”所对应的数学意义,进而把它们转化为“若x1
问题是培养思维的媒介,以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课本给出了“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究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例如在《必修4》“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这节,给出了一个探究问题:给定一个角α,角π-α,π+α,2π-α,-α的终边与角α的终边有什么关系?它们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探究需要用到负角、正角概念,观察终边的位置关系,用定义分析对应三角函数之间的等量关系,且涉及在单位圆中思考三角函数的方法. 这很好的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知识,又了解了角终边之间的对称关系,体验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快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 重视数学应用,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起源于现实生活,能够用它刻画和研究的客观对象很多. 由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形成数学问题,再应用数学语言与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客观世界的简化而又本质的描述. 数学应用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观察、理解,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具有迎接未来社会竞争的能力. 如教材在《必修3》中设立了数据处理、统计、概率等内容,以及设立的E系列课程(即应用系列专题,由E1—E4共四个专题组成),这些反映数学本质的材料,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了学生“做数学”和“用数学”的意识.
素质教育在数学教育中的体现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品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1. 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数学教育
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 在数学教育中要着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关键. 新课标的数学教材有大量的“思考”、“探究”、“研究性学习”等项目,都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非智力素质也是数学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 在教学方式上,鼓励平等、融洽、和谐的气氛活泼的课堂,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在平时学习探究中,教师要有意改变问题条件,增强问题的挑战性,给学生创造挫折教育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2. 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思维能启迪、培养、发展人的科学思维. 数学的真理观,有助于“不迷信权威、不感情用事,不含糊马虎”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构建等科学思维过程. 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思维的一个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例如,在学习《必修2》“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这节课时,课本安排一个实际的应用题(例5),训练学生的建模意识,使实际问题变成一个直线位置关系的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来思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锻炼了类比、抽象概括等数学建模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