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天津港爆炸发生之后,青岛港的危险品存储慢了下来。
我是到了青岛之后才发现这个现象的。2015年8月,报社派三路记者前往宁波、上海、青岛,调查危险品仓库与周边设施的距离问题。我负责的是青岛。
青岛最先被自媒体公众号举报的是一家叫做福瑞森的物流公司。它位于青岛市黄岛区,下高铁之后坐了快两个小时的公交车才到达。它的位置并不好找,现在回想起来,要穿过好几个巷子和工地,才能看到这个大门比较破旧的公司处所。
由于到达时间已是傍晚,我一边开着地图软件,一边围绕着公司绕圈走着,试图把地图中的那些建材公司、精密机械公司等多家工矿企业,以及医院、宾馆、幼儿园、超市等公共建筑都找到。我还走到了地图标示的附近的几个村庄。
根据地图的测距功能,我发现这些村庄离这家公司的距离都在一千米以内。自媒体公号的举报属实。
第二天白天再来的时候,我发现公司似乎已经停产了,厂区里一片寂静。在我到达的几天前,公司大门已经贴上了一份停业通知,写着:“根据黄岛区安监局检查要求,我司进行停业整顿,停业期间停止一切业务往来及现场作业,由此带来的诸多不便请谅解。”
然而,走访发现,周围的员工、村民,或者对公司里储存着危险品并不了解,或者知道存着危险品但不知道有一千米的说法,又或者都清楚这些但觉得无所谓。
我以想存储危险品的名义联系了这家公司,但有的业务员说最近忙不过来,有的则说现在全青岛都不能接单了。事实并非如此,我联系了青岛市黄岛区安监局危化品科,工作人员说,公司是经青岛市安监局决定之后,才被暂扣许可证的。
在此之前,这是一家有些实力的企业,比如,它有资质进行危险品拆装箱作业,黄岛区仅3家公司有此资质。但同时,它也曾被环保部门发现没有经过环保验收就投入使用,实地走访还发现,公司的工商注册资料中对应的法定代表人,并不存在。
白天采访的同时,晚上,我们三路记者还通过微信交流,发现各地被举报的现象基本类似。经过讨论,我们三路都没有把精力放在原有的一家公司身上,在检索当地大型危化品仓储公司后,我们发现,不在一千米安全距离之外的现象并非个例。
我用类似的办法在接下来的时间继续走访了太阳工贸公司、青岛港。
为了了解一手素材,我有时候说自己打算去公司工作,询问周边村民以及在此公司工作的员工具体情况;有时候穿上工人的衣服、戴上头盔,进入港口里面看危险品仓库的详细构造;有时候继续以存储危险品的名义联系仓库,问如今的存储情况、要求等等具体如何。
在这过程中,一家公司在回函里说,仓库基本当做普通货物仓库在用,“从我司实际经营的危化品种类看,所有的危害不出公司院子全部可以解决,没有爆炸、火灾的风险。”所以,在他们看来,一千米的距离并不是问题。
负责宁波、上海的同事,也在当地安评专家的口中了解了实践中并不注重一千米这个红线的问题,原因包括当初设置一千米的初衷、土地规划实际问题等等。
法律有滞后性,任何标准都是如此,这个标准的完善问题再次激发我们思考。回到北京之后,我们联系了更多的标准的制定者、其他业内人士等,对于这个问题做了更多的分析。
2015年10月13日,经过一个多月的采访、打磨,《你身边“潜伏”的化学危险源》一组报道刊发了,并配上了H5专题。
报道刊发后,更多的整改已经开始。在我们采访的时候,上海、青岛等地已经在整改当地的危险品仓库问题,上海还开始了部分危险品仓库的迁移工作。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报道刊发之后,在这些地方如火如荼的整改进行的时候,有一家公司负责公关的人员却打来电话。和所有令人哭笑不得的说情电话一样,他问了接下来是否还有跟进报道之后,“宽容”而“友好”地说:哦,我就问问,我和你的哪位朋友很熟呢,报道没太大问题,就是几个数据有些不准确,没事儿。
事情过了将近一年了,很想问问:这些公司的危险品仓库,如今符合要求了吗?
我是到了青岛之后才发现这个现象的。2015年8月,报社派三路记者前往宁波、上海、青岛,调查危险品仓库与周边设施的距离问题。我负责的是青岛。
青岛最先被自媒体公众号举报的是一家叫做福瑞森的物流公司。它位于青岛市黄岛区,下高铁之后坐了快两个小时的公交车才到达。它的位置并不好找,现在回想起来,要穿过好几个巷子和工地,才能看到这个大门比较破旧的公司处所。
由于到达时间已是傍晚,我一边开着地图软件,一边围绕着公司绕圈走着,试图把地图中的那些建材公司、精密机械公司等多家工矿企业,以及医院、宾馆、幼儿园、超市等公共建筑都找到。我还走到了地图标示的附近的几个村庄。
根据地图的测距功能,我发现这些村庄离这家公司的距离都在一千米以内。自媒体公号的举报属实。
第二天白天再来的时候,我发现公司似乎已经停产了,厂区里一片寂静。在我到达的几天前,公司大门已经贴上了一份停业通知,写着:“根据黄岛区安监局检查要求,我司进行停业整顿,停业期间停止一切业务往来及现场作业,由此带来的诸多不便请谅解。”
然而,走访发现,周围的员工、村民,或者对公司里储存着危险品并不了解,或者知道存着危险品但不知道有一千米的说法,又或者都清楚这些但觉得无所谓。
我以想存储危险品的名义联系了这家公司,但有的业务员说最近忙不过来,有的则说现在全青岛都不能接单了。事实并非如此,我联系了青岛市黄岛区安监局危化品科,工作人员说,公司是经青岛市安监局决定之后,才被暂扣许可证的。
在此之前,这是一家有些实力的企业,比如,它有资质进行危险品拆装箱作业,黄岛区仅3家公司有此资质。但同时,它也曾被环保部门发现没有经过环保验收就投入使用,实地走访还发现,公司的工商注册资料中对应的法定代表人,并不存在。
白天采访的同时,晚上,我们三路记者还通过微信交流,发现各地被举报的现象基本类似。经过讨论,我们三路都没有把精力放在原有的一家公司身上,在检索当地大型危化品仓储公司后,我们发现,不在一千米安全距离之外的现象并非个例。
我用类似的办法在接下来的时间继续走访了太阳工贸公司、青岛港。
为了了解一手素材,我有时候说自己打算去公司工作,询问周边村民以及在此公司工作的员工具体情况;有时候穿上工人的衣服、戴上头盔,进入港口里面看危险品仓库的详细构造;有时候继续以存储危险品的名义联系仓库,问如今的存储情况、要求等等具体如何。
在这过程中,一家公司在回函里说,仓库基本当做普通货物仓库在用,“从我司实际经营的危化品种类看,所有的危害不出公司院子全部可以解决,没有爆炸、火灾的风险。”所以,在他们看来,一千米的距离并不是问题。
负责宁波、上海的同事,也在当地安评专家的口中了解了实践中并不注重一千米这个红线的问题,原因包括当初设置一千米的初衷、土地规划实际问题等等。
法律有滞后性,任何标准都是如此,这个标准的完善问题再次激发我们思考。回到北京之后,我们联系了更多的标准的制定者、其他业内人士等,对于这个问题做了更多的分析。
2015年10月13日,经过一个多月的采访、打磨,《你身边“潜伏”的化学危险源》一组报道刊发了,并配上了H5专题。
报道刊发后,更多的整改已经开始。在我们采访的时候,上海、青岛等地已经在整改当地的危险品仓库问题,上海还开始了部分危险品仓库的迁移工作。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报道刊发之后,在这些地方如火如荼的整改进行的时候,有一家公司负责公关的人员却打来电话。和所有令人哭笑不得的说情电话一样,他问了接下来是否还有跟进报道之后,“宽容”而“友好”地说:哦,我就问问,我和你的哪位朋友很熟呢,报道没太大问题,就是几个数据有些不准确,没事儿。
事情过了将近一年了,很想问问:这些公司的危险品仓库,如今符合要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