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1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构建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共同体,旨在通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网络媒体平台、校园信息化设备构建师生共同体和生生共同体,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将主要介绍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构建师生共同体和生生共同体,从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与提升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师生共同体生生共同体构建策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核心素养培养大背景下,2019年合肥市首次将信息技术纳入中考,结合我校推行“先学后教”教学改革,明确提出追求学生“高效、愉悦”的学习体验的教学现状,对师生信息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此次课题研究指出通过构建师生共同体与生生共同体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让我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考与实践,并初有成效。
  一、通过“小组合作”构建生生共同体,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树立新的教学观,加强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构建生生共同体,发挥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课例:《家庭网络我会连》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第二单元第六课。通过对五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家里都开通了网络服务,并记得自家的无线网络名和安全密钥,但并不了解它们的设置过程。
  学校机房难以实现拨号上网,传统常规教学会利用flash软件进行模拟操作。但是flash软件仅可以对教材实例进行模拟,无法测试网络连接效果,难以让学生对这一过程有真切的感受。
  因此,我创设了一个可以拨号上网的网络实验室,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这可以让学生通过实体操作完成任务。
  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实验小组,实验环境为拨号上网的网络实验室,笔记本电脑、无线路由器、光纤猫每组一台,实验报告每人一份,网线若干根。各小组领取器材并进行任务分配,開始连接器材及设备。
  学生在无线路由器的设置过程中,容易将上网账号及口令与无线网络名及安全密钥混淆。为了使学生清晰区分二者的关系,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对比实验,合作探究,从而获得新知。最后通过组间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来检测网络连接效果。
  在学生层面以小组为载体,构建生生共同体,切实掌握了网络拨号的设置方法,并且学以致用,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建设方面,突破了传统教学环境和条件限制。这是一次创新实验课程,丰富了教师及学校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提升了师生的信息素养。该课例在2017年合肥市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实验说课中获得一等奖。该教学思路在2018年、2019年多次教学评比中被很多教师采纳引用。
  二、通过“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构建师生信息素养发展共同体,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师生信息素养发展共同体是指,在日常信息技术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畅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是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载体,能够在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并营造轻松的、创造性的学习氛围,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信息素养共同发展的愿景。我校推行教育模式变革,师生信息互养的构建与“先学后教”、打造“高效+愉悦”理想课堂的教学理念相结合,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课堂从教师的“教过”到“教会”,学生的“学过”到“学会”的信息能力及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能感知的机器人》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本课为机器人教学的第二课,重点让学生认识机器人的基本部件——传感器,同时了解机器人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机器人的组成是机器人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止于看和听。《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究获取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便借助于创客校本课程的硬件优势,大胆创设了本节拓展创新实验课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传感器的认知学习,而且为学生后续搭建、控制机器人及创客校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本次实验探究也是对我校创客校本课程体系的一次丰富和完善。
  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认真踏实,学习兴趣浓厚,具有一定的创客实验课程基础,但也受到如城乡差距、思维定式、教学媒介的影响。我思考是否能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上来克服学生这些方面的短板,因此在我校推行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我设计了“对比优化实验法”,让学生先学习讨论“楼道照明系统”,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形成“生生共同体”,获取相应的课前学习知识,为课程的实施与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我的逐步引导下,学生不断提出猜想并验证猜想,师生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指引下互动交流,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信息素养发展共同体”,自主探究优化教室照明系统的方法,学以致用,用从生活中提取的智慧来解决更多的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又升华为新的智慧。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实践创新、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
  在课程具体实施时,首先提出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传感器都有哪些应用呢?”学生很快想到楼道感应灯。借助于学生回答的契机,教师继续发问:“同学们能够利用所学传感器知识解决班级‘节能管理员’经常会忘记关灯的这一问题,为节能减排助力,为老师减负吗?”在我的激趣导入后,学生们学习情绪高涨,并且跃跃欲试。
  启发同学们针对问题:“如何利用传感器优化教室的照明灯,让它更节能?”进行思考与讨论。同学们自然联想到楼道智能照明系统,我又引导同学们思考:“楼道照明系统”可以完全满足我们教室对照明和节能的双向需求吗?同学们积极思考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课下教室无人但校园广播系统发出声响时教室灯会亮,怎么办?
  同学们都积极发言,探讨解决方案。通过对比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最终决定用红外传感器代替声控传感器。
  问题二:如何解决午休时段拉上窗帘光线较暗却不需开灯的问题?
  通过修改程序模块,控制午休时段教室灯的状态。
  本课摒弃了“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教学模式,在“先学后教”模式指引下,形成“师生共同体”,师生共同就教学任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精力集中,思维发散,体会学以致用的喜悦与成就感。
  本课例在2019年合肥市小学信息技术说课比赛中,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高度认可与好评,并获得了区一等奖、市二等奖的好成绩。
  总之,师生共同体和生生共同体的有效构建,对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高效性、创造性、实用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及效果,不断地促进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赵亮,王榕栩.“学习共同体”在自我管理能力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5):129-130.
  责任编辑:丁 蔚
其他文献
实践性知识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在教师教育中受到重视,Elbaz于1983年首次提出实践性知识的概念和内容。20世纪90年代起,教师实践性知识逐渐进入中国,引起国内一些学者的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是小儿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按是否合并室间隔缺损,分为室间隔完整型(TGA/IVS)和室间隔缺损型(TGA/VSD)。本院2006
为了实现高精确度飞行仿真转台直流力矩电机驱动内框的低速伺服目标,提出了在输入前馈和闭环PID控制的复合控制基础上构建Stribeck摩擦模型的等效控制电压模型进行摩擦超前补
多指(趾)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肢体畸形,绝大多数发生于单侧肢体,少数为双侧肢体同时发生,四肢多指(趾)畸形十分罕见。本院近期收治1例四肢六指(趾)畸形患儿,现报道如下。患儿,男,11个
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 BA)是引起3个月以内小儿阻塞性黄疸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婴幼儿死亡的重要肝脏疾病。在东方国家,其发病率约为1:6000~10000。胆道闭锁的病因病理尚未完全
在101.325kPa下用Ellis汽液平衡釜测定了丙烯腈+o-二甲苯、丙烯腈+m-二甲苯、丙烯腈+p-二甲苯3个二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并进行了恒压下热力学一致性的检验,用Wilson方程关联了
从巨大枝戟的全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2:5,6二-氧-异丙叉基-α-D-呋喃葡萄糖甙(1),1,2:4,5-二氧-异丙叉基-β-D吡喃果糖甙 (2),1,2氧-异丙叉基-α-D-呋喃葡萄糖(3),1,2-氧化-异丙叉基-β-D吡喃果糖甙(4),5-羟基甲基糖醛(5),5-甲氧基
我去“桐君山”看望叶浅予先生,他高兴地告诉我,戴爱莲从国外回来观光,他陪她游览了富春江、千岛湖和钓台,如果我早来几天,大家一起玩都好……叶先生说完就带我沿江边走街串
本文在文[1]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从 Kolmogorov 系统的常数解求它的扰动系统的周期解问题,在几种不同情况下解决了周期解的存在性、稳定性及解的近似表示式.
<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