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这是作者在开篇中讲到的一句话。初识此句,虽有懵懂的感觉,但并不明晰。慢慢往下读,才觉得这句话讲的真对。虽说这本书名为《造房子》,但其内容浩瀚广阔,不仅仅是建筑学,更多的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自我修行的態度,颇有些东方哲学的味道。哲学恰恰就是个体内心世界的思想精髓,全书的前后呼应,不失为作者的高明之处。
作者本身并不是作家,他是一个获得过普利兹克奖的卓越建筑师。但他在书中表达的观点,却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他在书中提出三个关键词:意识、语言、对话。这些词精准地表达了作者对建筑与传统技艺、文化底蕴的看法与做法。
在“意识”中,作者以古代园林为核心进行叙述,讲述了顺应自然,人属于自然的看法,由浅入深,从二维的文人画到三维的立体空间,从古人的造园推进至自然形态与人类命运,从一座房子到一座虚构之城,层层递进,深刻但不难懂。他还将“自然”充分运用到建筑中,使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生命,变成一个独立于周边的小世界。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当我看到书籍中间页的插图时,心中一颤,这座学校真的很美。这座学校有一座小山,作者不能用常规的方式进行设计。他将传统书院的结构模式与场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落实为一种“大合院”的母题聚落,运用大量手工建造,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将校园变为一个具有归属感的中心场所,接续地方建造传统。房子间“形散神不散”,如中国书法自由摆动。读到此处,我惊叹不已。正如作者所言:“那些校园建筑不是被孤立地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在中国的建筑传统中,这样的建筑被称为‘园林’。”是的,天人合一,万物生长,这不就是人与自然最好的状态吗?而园林将二者有机结合,作者又将其与现代化的城市相结合,妙极,美极。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传统技艺的坚持与坚守。他在书中写道:“如果不能在大规模的现代建筑中推广传统匠作和现代创造技术相结合的做法,中国的建筑传统就将死在一个个博物馆和建筑师的空谈和诡辩中。”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宁波博物馆的建设中用“瓦爿”的工艺建造所有墙面。“瓦爿”是一种高超的砌筑技艺,以旧砖、瓦、石料和陶瓷碎片为原料,造出的墙有纹理的质感和古朴的味道,富有诗意。当这项技艺将近失传时,是作者发现了它,并再次使它在水泥森林中大放异彩,重获新生。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及价值的肯定与传承,让我久久动容。
造房子,不仅是建筑结构的运用,更是文化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愿你读完此书后,能在一幢幢沉默的房子中寻找美,寻找心。
熊菁媛: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二(4)班学生
指导老师:张苓
编辑 巴恬恬 [email protected]
作者本身并不是作家,他是一个获得过普利兹克奖的卓越建筑师。但他在书中表达的观点,却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他在书中提出三个关键词:意识、语言、对话。这些词精准地表达了作者对建筑与传统技艺、文化底蕴的看法与做法。
在“意识”中,作者以古代园林为核心进行叙述,讲述了顺应自然,人属于自然的看法,由浅入深,从二维的文人画到三维的立体空间,从古人的造园推进至自然形态与人类命运,从一座房子到一座虚构之城,层层递进,深刻但不难懂。他还将“自然”充分运用到建筑中,使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生命,变成一个独立于周边的小世界。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当我看到书籍中间页的插图时,心中一颤,这座学校真的很美。这座学校有一座小山,作者不能用常规的方式进行设计。他将传统书院的结构模式与场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落实为一种“大合院”的母题聚落,运用大量手工建造,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将校园变为一个具有归属感的中心场所,接续地方建造传统。房子间“形散神不散”,如中国书法自由摆动。读到此处,我惊叹不已。正如作者所言:“那些校园建筑不是被孤立地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在中国的建筑传统中,这样的建筑被称为‘园林’。”是的,天人合一,万物生长,这不就是人与自然最好的状态吗?而园林将二者有机结合,作者又将其与现代化的城市相结合,妙极,美极。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传统技艺的坚持与坚守。他在书中写道:“如果不能在大规模的现代建筑中推广传统匠作和现代创造技术相结合的做法,中国的建筑传统就将死在一个个博物馆和建筑师的空谈和诡辩中。”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宁波博物馆的建设中用“瓦爿”的工艺建造所有墙面。“瓦爿”是一种高超的砌筑技艺,以旧砖、瓦、石料和陶瓷碎片为原料,造出的墙有纹理的质感和古朴的味道,富有诗意。当这项技艺将近失传时,是作者发现了它,并再次使它在水泥森林中大放异彩,重获新生。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及价值的肯定与传承,让我久久动容。
造房子,不仅是建筑结构的运用,更是文化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愿你读完此书后,能在一幢幢沉默的房子中寻找美,寻找心。
熊菁媛: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二(4)班学生
指导老师:张苓
编辑 巴恬恬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