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渐提升、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配网规模不断扩大,而在配网规模的扩大和人们对配网调度标准的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提高配网系统运行的安全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加大,配网调度作为配网技术支撑系统建设的主体,其集约化发展程度对配网的发展建设水平和方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配网调度集约化及其技术支撑系统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配网调度集约化及其技术支撑系统方面的内容,以供参阅。
关键词:配网调度;集约化;技术支撑系统
1配网调度的集约化
电力企业一般隶属于事业单位,我国的电力企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政治特色。因此在配网调度上进行集约化需要横向处理好各个方面的问题,做好信息沟通和政策学习,对待不同的地域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落实好配网设计的首要工作。十八大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资源的优化上各级政府正在积极地将配网调度与宏观管理挂钩,在行政上也将电网改革纳人市政工作的常规项目。因此城市化在管理上给配网调度施加了一定压力,政府也正在向集中管理的模式上逐步过渡,电网作为基础工程,集约化改革和建设也是必然的趋势。集约化的管理也符合配网调度的本质,满足地方政府对资源集中管理和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在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配网调度的集约化是新的组织模式,需要将电网的规模和相应的技术支撑系统结合起来,不单单是对配网调度的模式进行整改,更深层次的改进是对配网调度的技术进行更新升级,以适应供电企业的组织架构设计和管理。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升级,小型变电的输送已经实现了专业化的配送和调度管理。针对配网调度集约化的发展,集约化的程度的最小单位为县级的供电所,未来可能在新型技术的支撑下可以直接进行地级管理调度。
2我国配网的集约化管理模式分析
配网调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使供电系统的停电故障实现快速的隔离和复电,以提升供电的可靠性,强调管理的重要性,所以配电调度在配网发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不仅要强化原有的运行、操作、事故处理业务,实现对配网系统的全局掌握,而且要注重对以电力用户为对象的配网运行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实现对有效资源的科学调配和充分利用。在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刺激下,传统以行政区划和政府相对应的配网划分管理方式开始向集约的地市级集中,以此推动调度效果水平的提升,以“N”模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分布式模式、以“N+1”模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城区+市县或区的过渡分布模式和以“1”模式为主要表现模式的地区大集中目标模式是我国配网集约化发展的三个阶段。“N”模式,以地区供电局调通中心作为全地区配网调度的管理核心,以各地方城区、郊区供电局调度机构设置负责具体管辖范围内配网调度业务的调度班和具有配网运行方式与二次管理專责的部门为分支,其在不影响现有电网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既结合了我国地方配电网的装备和管理水平,又实现了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的主、配网综合停电管理,实现了地方调度在调度、后续保护、运行方式、自动化管理等专业的统一管理。“N+1”模式在“N”模式地调中心的基础上设置专业的配网调度班组或机构,负责配网的专业职能管理,并归口管理城市区配网的运行和二次专业,而各郊区、市县区域仍坚持“N”模式下的部门设置,可见“N+1”模式建立在“N”模式的基础上,其要求城区具备相对完善的配网,而且地方建有符合标准的地区供电局,是在地方调度和监控集约化程度的基础上进行集约化的表现,使城区和各县区配电网在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和对调度运行核心的监控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而“1”模式是在地调设置于地区调度中心职能分离的配网调度专业,实现对地区配网调度的管理和值班,使地调相应部门负责配网的运行方式和二次管理,可见其要求城区和市县区域在电网的装备管理水平差异较小,而且调度和监控职能已经完成了集约化建设,在“1”模式下,调度与区局、客服、变电部门等之间都已建立了双向联系,在管理上可协同作业,提升电网可靠性的同时建立了已调度运行为核心的监控管理系统。
3技术支撑系统建设
配电网的调度工作只有依托科学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才能高效完成,才能促进配网调度水平的提高,因此调度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确保配电网集约化的顺利进行。同样的技术支撑系统的建立也需要电力部门人员循序渐进地进行建设,按照从低到高,从简到繁的原则对配电网的技术进行建设。与配电网集约化管理模式的建设相同,配电网的技术支撑系统建设也要经过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目标是要实现配电网调度业务的必备功能,因此:①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资料图纸管理系统,保证配电网建设和调度的图纸和资料的完整性。这套系统在建立起来后要及时进行维护和更新工作,使配电网的调度工作有数据资料可依。⑦配合EMS系统对配电站内的线路开关进行监控,随时掌握配电网内各设备的开关情况和运行状态。③应用DMIS系统实现配电网调度人员的科学有效管理和业务效率的提升。(2)中级阶段。中级阶段是在初阶段的基础上增加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配电网的线路功能并且能够对电源的路径进行分析。(3)是高级阶段。高级阶段则是在上面中级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DMS系统,从而实现对EMS系统和SCADA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调配功能,将配电网的技术构成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同时开发负荷分析和拓扑关系等高级应用,完成技术支撑系统的建立。届时,配电网调度就会拥有一套先进高效的技术支撑体系。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不断强化传统的调度效率,从运行和操作以及事故的反应上突破传统的不足,加强配网系统的技术支撑,建立新式的技术系统和培训机制,以大数据的技术发展和应用为契机,整合资源,对配网运行信息进行深人的调研和分析,逐渐形成完整的生态化的配网调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宁.配网调度集约化及其技术支撑系统[J].科技展望.2016(02).
[2]葛清,梁芙蓉.配网调度集约化及其技术支撑系统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5(12).
[3]陆锦培.配网调度集约化及其技术支撑系统[J].农村电气化.2012(06).
(作者单位: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闽侯县供电公司)
关键词:配网调度;集约化;技术支撑系统
1配网调度的集约化
电力企业一般隶属于事业单位,我国的电力企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政治特色。因此在配网调度上进行集约化需要横向处理好各个方面的问题,做好信息沟通和政策学习,对待不同的地域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落实好配网设计的首要工作。十八大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资源的优化上各级政府正在积极地将配网调度与宏观管理挂钩,在行政上也将电网改革纳人市政工作的常规项目。因此城市化在管理上给配网调度施加了一定压力,政府也正在向集中管理的模式上逐步过渡,电网作为基础工程,集约化改革和建设也是必然的趋势。集约化的管理也符合配网调度的本质,满足地方政府对资源集中管理和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在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配网调度的集约化是新的组织模式,需要将电网的规模和相应的技术支撑系统结合起来,不单单是对配网调度的模式进行整改,更深层次的改进是对配网调度的技术进行更新升级,以适应供电企业的组织架构设计和管理。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升级,小型变电的输送已经实现了专业化的配送和调度管理。针对配网调度集约化的发展,集约化的程度的最小单位为县级的供电所,未来可能在新型技术的支撑下可以直接进行地级管理调度。
2我国配网的集约化管理模式分析
配网调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使供电系统的停电故障实现快速的隔离和复电,以提升供电的可靠性,强调管理的重要性,所以配电调度在配网发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不仅要强化原有的运行、操作、事故处理业务,实现对配网系统的全局掌握,而且要注重对以电力用户为对象的配网运行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实现对有效资源的科学调配和充分利用。在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刺激下,传统以行政区划和政府相对应的配网划分管理方式开始向集约的地市级集中,以此推动调度效果水平的提升,以“N”模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分布式模式、以“N+1”模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城区+市县或区的过渡分布模式和以“1”模式为主要表现模式的地区大集中目标模式是我国配网集约化发展的三个阶段。“N”模式,以地区供电局调通中心作为全地区配网调度的管理核心,以各地方城区、郊区供电局调度机构设置负责具体管辖范围内配网调度业务的调度班和具有配网运行方式与二次管理專责的部门为分支,其在不影响现有电网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既结合了我国地方配电网的装备和管理水平,又实现了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的主、配网综合停电管理,实现了地方调度在调度、后续保护、运行方式、自动化管理等专业的统一管理。“N+1”模式在“N”模式地调中心的基础上设置专业的配网调度班组或机构,负责配网的专业职能管理,并归口管理城市区配网的运行和二次专业,而各郊区、市县区域仍坚持“N”模式下的部门设置,可见“N+1”模式建立在“N”模式的基础上,其要求城区具备相对完善的配网,而且地方建有符合标准的地区供电局,是在地方调度和监控集约化程度的基础上进行集约化的表现,使城区和各县区配电网在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和对调度运行核心的监控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而“1”模式是在地调设置于地区调度中心职能分离的配网调度专业,实现对地区配网调度的管理和值班,使地调相应部门负责配网的运行方式和二次管理,可见其要求城区和市县区域在电网的装备管理水平差异较小,而且调度和监控职能已经完成了集约化建设,在“1”模式下,调度与区局、客服、变电部门等之间都已建立了双向联系,在管理上可协同作业,提升电网可靠性的同时建立了已调度运行为核心的监控管理系统。
3技术支撑系统建设
配电网的调度工作只有依托科学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才能高效完成,才能促进配网调度水平的提高,因此调度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确保配电网集约化的顺利进行。同样的技术支撑系统的建立也需要电力部门人员循序渐进地进行建设,按照从低到高,从简到繁的原则对配电网的技术进行建设。与配电网集约化管理模式的建设相同,配电网的技术支撑系统建设也要经过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目标是要实现配电网调度业务的必备功能,因此:①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资料图纸管理系统,保证配电网建设和调度的图纸和资料的完整性。这套系统在建立起来后要及时进行维护和更新工作,使配电网的调度工作有数据资料可依。⑦配合EMS系统对配电站内的线路开关进行监控,随时掌握配电网内各设备的开关情况和运行状态。③应用DMIS系统实现配电网调度人员的科学有效管理和业务效率的提升。(2)中级阶段。中级阶段是在初阶段的基础上增加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配电网的线路功能并且能够对电源的路径进行分析。(3)是高级阶段。高级阶段则是在上面中级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DMS系统,从而实现对EMS系统和SCADA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调配功能,将配电网的技术构成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同时开发负荷分析和拓扑关系等高级应用,完成技术支撑系统的建立。届时,配电网调度就会拥有一套先进高效的技术支撑体系。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不断强化传统的调度效率,从运行和操作以及事故的反应上突破传统的不足,加强配网系统的技术支撑,建立新式的技术系统和培训机制,以大数据的技术发展和应用为契机,整合资源,对配网运行信息进行深人的调研和分析,逐渐形成完整的生态化的配网调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宁.配网调度集约化及其技术支撑系统[J].科技展望.2016(02).
[2]葛清,梁芙蓉.配网调度集约化及其技术支撑系统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5(12).
[3]陆锦培.配网调度集约化及其技术支撑系统[J].农村电气化.2012(06).
(作者单位: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闽侯县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