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着力总结覆盖从备课、上课到课后作业等的系列方法,即:“优化——激趣——共鸣——创新——分层”,又叫做“增效五步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增效;五步法
作为一线化学教师,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寻找和探索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增效方法。那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能增效呢?笔者在长期的化学教学中,探索了一个覆盖从备课、上课到课后作业等的系列方法,即:“优化——激趣——共鸣——创新——分层”,我把它叫做“增效五步法”。
一、课堂优化增效
即优化课堂结构。有的老师经常出现化学课堂结构不好,甚至课堂杂乱无序的情况,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上好化学课,并使之提质增效,首先在于课堂有一个好的结构。要有一堂好的课堂结构,就需要重组课堂教学顺序,根据教材“因地制宜”地调整课堂顺序,通过优化学习顺序来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实现轻负增效。如教学“铁铜及其化合物应用”一课,教师可根据本课的教学特点提问:上节课学习铁与铜的有关知识,了解了在化学反应中铁与铜都充当了还原剂,那么请问,铁反应后的产物的价态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回答后,再次提问: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图形有些缺憾呢?这时,学生们会自然而然的想到+2价铁与+3价铁能不能转化。有了这两个问题作铺垫,就可加强教学力度,使学生在对课题知识有比较清晰的客观认识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步学习。按这个顺序上此课,就容易实现轻负增效了。
二、通过激趣增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趣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学教学也一样。一是问题激趣。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例如,教“盐类的水解”,针对“盐溶液是否都成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可将NaCl、CH3COONa、NH4Cl。
三种盐溶液分别盛入一个烧杯,让学生观察,推断这三种溶液的酸碱性,然后让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从而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是实验激趣。化学激趣的重点是与实验结合起来。高中阶段趣味实验还是比较多的,如在讲解铁的重要化合物时可以通过“魔壶”实验导入,取7只高腳酒杯,事先分别加入硫氰化钾溶液、硝酸银溶液、苯酚溶液、饱和醋酸钠溶液、饱和硫化钠溶液、亚铁氰化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1mL(看上去像似空杯)备用,表演时将7只高脚杯并排放好,从事先准备好的盛有氯化铁溶液的无色透明咖啡壶中,向各杯中依次倒入相应的氯化铁溶液,让学生观察各杯依次呈现的红色、乳白色、紫色、褐色、金黄色、青蓝色、红棕色。也可以通过“喷雾作画”导入。像这些带趣味性的实验,极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探究谜底的心理,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知识共鸣增效
“共鸣”是一堂课激起学生精神并保持注意力的重要标志。尤其课堂中段的“共鸣”是对课堂开端的“趁热打铁”,对整节课教学质量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这时的“共鸣”能让学生激起精神,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对课堂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到位。例如,在初步学习了教材中的原电池后,很多学生感觉教材的原电池跟他们的手机电池搭不上边,情绪开始低落,这时笔者又问学生:“你们手机电池的问题解决了吗?如果这么容易解决,那我们还要读那么多书做那么多练习干嘛?但是不掌握好这些知识,以后我们怎么解决问题呢?”学生一想,说得也对。学生也就释然了,又提起精神专注听课了。
四、创新实验增效
如第三点所说,学生迫切想知道实验结果,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势必驱使其主动探求知识。为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能透彻掌握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必须给学生提供独立实践和创新实践的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灵活运用知识,领悟实践和知识真谛。其中设计创新实验就是很好的办法。例如,在进行污水净化实验、蛋白质性质等实践性较高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让原本为单纯性的验证性实验发展为创新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探索。又如,在进行葡萄糖性质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制备的氢氧化铜分为三等份,将其中两份分别与乙醇、甘油发生化学反应,再将另一份氢氧化铜与葡萄糖溶液发生反应。通过氢氧化铜与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总结出“物质的结构对物质的性质存在决定性的影响”这一结论。
五、练习分层增效
练习分层增效,指结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将他们分出层次,根据化学知识的特点,用个性习题强化学生的能力。平时教师要通过作业、试卷清楚地了解并记住哪些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如何,从而对学生分出层次。上每一节化学课,对知识和能力也分出相关层次,布置练习时,教师就可结合学生的接受程度来编制和布置差异性的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建立难度不同的练习,尤其针对基础一般的学生,重在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在学“溶液pH的计算”时,教师就可以建立A、B、C3个等级的作业,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分发不同等级的作业,其中A级为基础知识,让学生回答溶液的酸碱性含义,利用pH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B级为中等计算,让学生进行混合强酸、强碱溶液pH的计算;C级为能力题,让学生探究弱酸弱碱溶液在不同条件下的pH变化。在分发作业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在作业上标出相应的等级,学生各自完成自己的等级作业,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希望,体味成功的喜悦,并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综上,“优化——激趣——共鸣——创新——分层”这一“增效五步法”,吸收了其他研究者和教师以及笔者的实践经验,涵盖了从备课到上课、布置课后作业的整个日常化学课堂的全过程,对增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有较好的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实验性的化学学科,课堂增效过程不宜过分依赖多媒体(PPT)等多媒体。
参考文献
[1] 张玉莲. 加强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2.
[2] 李欢.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 孙彩红. 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1,(20):84.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增效;五步法
作为一线化学教师,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寻找和探索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增效方法。那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能增效呢?笔者在长期的化学教学中,探索了一个覆盖从备课、上课到课后作业等的系列方法,即:“优化——激趣——共鸣——创新——分层”,我把它叫做“增效五步法”。
一、课堂优化增效
即优化课堂结构。有的老师经常出现化学课堂结构不好,甚至课堂杂乱无序的情况,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上好化学课,并使之提质增效,首先在于课堂有一个好的结构。要有一堂好的课堂结构,就需要重组课堂教学顺序,根据教材“因地制宜”地调整课堂顺序,通过优化学习顺序来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实现轻负增效。如教学“铁铜及其化合物应用”一课,教师可根据本课的教学特点提问:上节课学习铁与铜的有关知识,了解了在化学反应中铁与铜都充当了还原剂,那么请问,铁反应后的产物的价态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回答后,再次提问: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图形有些缺憾呢?这时,学生们会自然而然的想到+2价铁与+3价铁能不能转化。有了这两个问题作铺垫,就可加强教学力度,使学生在对课题知识有比较清晰的客观认识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步学习。按这个顺序上此课,就容易实现轻负增效了。
二、通过激趣增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趣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学教学也一样。一是问题激趣。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例如,教“盐类的水解”,针对“盐溶液是否都成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可将NaCl、CH3COONa、NH4Cl。
三种盐溶液分别盛入一个烧杯,让学生观察,推断这三种溶液的酸碱性,然后让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从而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是实验激趣。化学激趣的重点是与实验结合起来。高中阶段趣味实验还是比较多的,如在讲解铁的重要化合物时可以通过“魔壶”实验导入,取7只高腳酒杯,事先分别加入硫氰化钾溶液、硝酸银溶液、苯酚溶液、饱和醋酸钠溶液、饱和硫化钠溶液、亚铁氰化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1mL(看上去像似空杯)备用,表演时将7只高脚杯并排放好,从事先准备好的盛有氯化铁溶液的无色透明咖啡壶中,向各杯中依次倒入相应的氯化铁溶液,让学生观察各杯依次呈现的红色、乳白色、紫色、褐色、金黄色、青蓝色、红棕色。也可以通过“喷雾作画”导入。像这些带趣味性的实验,极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探究谜底的心理,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知识共鸣增效
“共鸣”是一堂课激起学生精神并保持注意力的重要标志。尤其课堂中段的“共鸣”是对课堂开端的“趁热打铁”,对整节课教学质量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这时的“共鸣”能让学生激起精神,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对课堂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到位。例如,在初步学习了教材中的原电池后,很多学生感觉教材的原电池跟他们的手机电池搭不上边,情绪开始低落,这时笔者又问学生:“你们手机电池的问题解决了吗?如果这么容易解决,那我们还要读那么多书做那么多练习干嘛?但是不掌握好这些知识,以后我们怎么解决问题呢?”学生一想,说得也对。学生也就释然了,又提起精神专注听课了。
四、创新实验增效
如第三点所说,学生迫切想知道实验结果,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势必驱使其主动探求知识。为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能透彻掌握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必须给学生提供独立实践和创新实践的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灵活运用知识,领悟实践和知识真谛。其中设计创新实验就是很好的办法。例如,在进行污水净化实验、蛋白质性质等实践性较高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让原本为单纯性的验证性实验发展为创新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探索。又如,在进行葡萄糖性质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制备的氢氧化铜分为三等份,将其中两份分别与乙醇、甘油发生化学反应,再将另一份氢氧化铜与葡萄糖溶液发生反应。通过氢氧化铜与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总结出“物质的结构对物质的性质存在决定性的影响”这一结论。
五、练习分层增效
练习分层增效,指结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将他们分出层次,根据化学知识的特点,用个性习题强化学生的能力。平时教师要通过作业、试卷清楚地了解并记住哪些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如何,从而对学生分出层次。上每一节化学课,对知识和能力也分出相关层次,布置练习时,教师就可结合学生的接受程度来编制和布置差异性的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建立难度不同的练习,尤其针对基础一般的学生,重在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在学“溶液pH的计算”时,教师就可以建立A、B、C3个等级的作业,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分发不同等级的作业,其中A级为基础知识,让学生回答溶液的酸碱性含义,利用pH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B级为中等计算,让学生进行混合强酸、强碱溶液pH的计算;C级为能力题,让学生探究弱酸弱碱溶液在不同条件下的pH变化。在分发作业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在作业上标出相应的等级,学生各自完成自己的等级作业,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希望,体味成功的喜悦,并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综上,“优化——激趣——共鸣——创新——分层”这一“增效五步法”,吸收了其他研究者和教师以及笔者的实践经验,涵盖了从备课到上课、布置课后作业的整个日常化学课堂的全过程,对增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有较好的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实验性的化学学科,课堂增效过程不宜过分依赖多媒体(PPT)等多媒体。
参考文献
[1] 张玉莲. 加强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2.
[2] 李欢.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 孙彩红. 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1,(2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