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黄山区国有林场改制的实施情况和公益林场改革成效,分析该区国有林场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化改革的建议,以为深化和完善黄山区国有林场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林场;改革;安徽黄山;黄山区
中图分类号F32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252-02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辖有5个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达1.25万hm2,活立木蓄积量97.4万m3、毛竹120.4万根,森林覆盖率94.4%。1987年,以4个国有林场为主体,组建了黄山国家森林公园,辖千紫山、大洋湖、雾山、太平湖和黄金岛五大景区及1个森林公园接待中心,五景区与所在林场合署办公,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管理形式。2003年底,林场面临着严重“双危一落后”状况:一是资源危机。全区国有林场生态区位非常重要,有65.74%的林地被区划界定为生态公益林,以“木头”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可伐森林资源明显减少,使林场收入大幅下降。二是经济危机。林场债务高达1 218万元,职工工资难以发放,且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欠帐太多。三是管理落后。林场作为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既无事业经费又无企业自主权,职工既非产业工人,又和其他事业单位职工有很大区别[1]。为改变这种局面,促进林场健康、有序地发展,黄山区施行了国有林场改革,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国有林场改制的实施情况
1.1分类经营
全区5个国有林场共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8 219.73 hm2、商品用材林4 156.20 hm2。
1.2分制管理
一是公益林场留用一部分。除原林场区划界定的公益林和森林公园建设需保护的森林由黄山区政府整体划拨给公益林场管理外,将4个国有林场2 273.60 hm2的商品林整体划拨给新组建的4个公益型林场经营管理,所得收入用于公益林管护。二是分流职工物化一部分。将原属各林场经营的824.47 hm2商品林木资产,分配给以物化形式转换身份的职工,组建股份制林场,并开展自主经营。三是面向社会变现一部分。将剩余1 058.13 hm2商品林木资产,以处置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通过公开竞(拍)卖等形式面向社会进行处置变现。
1.3人员分流
一是对31名大学本科学历或取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职工,经考核后直接留用,同时公开选招了15名原林场职工入编。二是通过协保退养和提前退休安置82名职工。三是按照自愿选择原则,203名职工选择以物化形式置换身份,有53名职工选择以货币化形式置换身份。另外,解除29名合同工,离退休职工及遗属全部转入社保经办机构。
2黄山区公益林场改革成效
2.1坚持利益保障
改制后,保障职工利益共需资金达2 049.35万元,其中,原林场欠缴和在改制时按规定应缴的各项社保费用为947.55万元,通过与劳动部门签订分批分年支付协议,已全部缴纳支付;原林场所欠职工工资和在改制时职工身份置换等费用也已全部兑现。
2.2改革平稳过渡
由于宣传到位、工作到位、保障到位,整个改革工作没有出现一起上访现象,没有发生一起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林场呈现出平稳、向上发展的良好势头。
2.3社会效应明显
通过规范程序实施的商品林木资产竞卖,打破了黄山区商品林山场流转市场价格低且难以推动的被动局面,实现价格翻番,真正做到利益最大化,且极大活跃了黄山区商品林流转市场。
2.4生态建设加强
公益林场建立后,遭遇了2008、2009年特大雨雪冰冻灾害,5个国有林场通过采取各种有效自救措施,加大生态恢复力度,使灾情损失降到最低点。共完成更新造林509.60 hm2、补植补造497.80 hm2、幼林抚育1 776.07 hm2、中龄林抚育2 616.60 hm2。编制了全区国有林场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规划,完成幼林抚育416.07 hm2、竹林培育145.13 hm2、杉木大经材培育222.00 hm2,森林质量明显改善。
2.5林场经济增量
改制后,全区5个国有林场利用林场资源发展的民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2009年全年实现经济收入32 66.7万元,是2004年经济总量的3倍多;民营经济由2004年的70多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2 305万元,增加了近32倍。
2.6基础设施改善
到2009年底,累计完成隔离带造林53 km、防火道修建150 km、林区道路230 km、防火通道155 km,林区道路网密度增加到35.85 m/hm2。新建1个场部办公楼,改造3个场部安全饮用水设施。
3存在的问题
3.1林场管理体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公益林场成立后,虽然主要任务转变为公益林管护,但林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没有完全体现,每年区财政仅拨给5万元防火经费,林场职工工资、运转、保护等费用仍然通过“木头”经济来维持。
3.2林场经营机制不灵活
作为公益林场,管理应与经营分开。但由于2种体制并没有分开,致使林场不能自主经营,不能利用优势的森林资源与招商引进的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利用,仅能获取廉价租金[2]。
3.3林场金融性债务未能解决
林场改革虽然对金融性债务由林业局代表政府与金融机构商谈实行挂帐处理,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3.4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太多
由于改革前的主要收入是解决“工资人头费”,造成林区道路、供电、安全饮用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欠帐太多,特别是职工住房和办公用房破旧,亟需改造。
4深化改革的建议
4.1加快发展,赋予国有林场主体地位
国有林管理局与黄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合署办公,以现有5个国有公益林场和森林公园管理处人员财政核定经费为基数,核定为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在经营机制上,整合国有林场成立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集团化经营实体,行使企业经营职能,进行市场化运作,负责经营开发利用商品林、景观林和存量土地等在内的国有资产,把发展第二、三产业作为今后的主攻方向[3]。
4.2促进发展,赋予财政激励政策
国有林管理局可按照“核定基数,按比例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或享受工业园区同等财政模式与机制,核定国有林管理局年度纳税基数和按乡镇同等或略低比例返还标准,建立财政激励机制,逐步向一级财政体制过渡。按比例返还资金,也可理解作为政府对国有林场生态屏障和示范推广基地作用的补偿经费[4]。
4.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享受同等惠农政策
加快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步伐,加强林区道路建设,加强安全饮用水建设,加强供电能力建设,加强广播电视与通讯工程建设。
4.4科学编制规划,提升发展水平
通过建立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国有林场管理新体制、新机制,科学编制国有林区三次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与项目发展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巩固第一产业,发展和壮大第二、三产业,积极探索少砍树甚至不砍树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现代林业发展新举措,使林场经济向区域经济尽快转型,按照国家林业局提出的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的现代林业建设要求,把黄山区国有林场建设成为“经营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备、森林优质高效、产业发展充分、资源经营持续、林区富裕和谐”的现代林场。
5参考文献
[1] 赵华.安徽省国有林场的困惑与发展对策[J].林业经济,2002(7):59-60.
[2] 马如兴,桂正文.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之我见[J].安徽林业,2002(3):6.
[3] 李德弟,李兰英.体制转换下国有林场改革探索[J].华东森林经理,2003,17(4):11-15.
[4] 汪建敏,丰炳财.国有林场深化改革的探讨[J].林业经济,2000(5):69-72.
关键词国有林场;改革;安徽黄山;黄山区
中图分类号F32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252-02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辖有5个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达1.25万hm2,活立木蓄积量97.4万m3、毛竹120.4万根,森林覆盖率94.4%。1987年,以4个国有林场为主体,组建了黄山国家森林公园,辖千紫山、大洋湖、雾山、太平湖和黄金岛五大景区及1个森林公园接待中心,五景区与所在林场合署办公,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管理形式。2003年底,林场面临着严重“双危一落后”状况:一是资源危机。全区国有林场生态区位非常重要,有65.74%的林地被区划界定为生态公益林,以“木头”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可伐森林资源明显减少,使林场收入大幅下降。二是经济危机。林场债务高达1 218万元,职工工资难以发放,且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欠帐太多。三是管理落后。林场作为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既无事业经费又无企业自主权,职工既非产业工人,又和其他事业单位职工有很大区别[1]。为改变这种局面,促进林场健康、有序地发展,黄山区施行了国有林场改革,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国有林场改制的实施情况
1.1分类经营
全区5个国有林场共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8 219.73 hm2、商品用材林4 156.20 hm2。
1.2分制管理
一是公益林场留用一部分。除原林场区划界定的公益林和森林公园建设需保护的森林由黄山区政府整体划拨给公益林场管理外,将4个国有林场2 273.60 hm2的商品林整体划拨给新组建的4个公益型林场经营管理,所得收入用于公益林管护。二是分流职工物化一部分。将原属各林场经营的824.47 hm2商品林木资产,分配给以物化形式转换身份的职工,组建股份制林场,并开展自主经营。三是面向社会变现一部分。将剩余1 058.13 hm2商品林木资产,以处置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通过公开竞(拍)卖等形式面向社会进行处置变现。
1.3人员分流
一是对31名大学本科学历或取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职工,经考核后直接留用,同时公开选招了15名原林场职工入编。二是通过协保退养和提前退休安置82名职工。三是按照自愿选择原则,203名职工选择以物化形式置换身份,有53名职工选择以货币化形式置换身份。另外,解除29名合同工,离退休职工及遗属全部转入社保经办机构。
2黄山区公益林场改革成效
2.1坚持利益保障
改制后,保障职工利益共需资金达2 049.35万元,其中,原林场欠缴和在改制时按规定应缴的各项社保费用为947.55万元,通过与劳动部门签订分批分年支付协议,已全部缴纳支付;原林场所欠职工工资和在改制时职工身份置换等费用也已全部兑现。
2.2改革平稳过渡
由于宣传到位、工作到位、保障到位,整个改革工作没有出现一起上访现象,没有发生一起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林场呈现出平稳、向上发展的良好势头。
2.3社会效应明显
通过规范程序实施的商品林木资产竞卖,打破了黄山区商品林山场流转市场价格低且难以推动的被动局面,实现价格翻番,真正做到利益最大化,且极大活跃了黄山区商品林流转市场。
2.4生态建设加强
公益林场建立后,遭遇了2008、2009年特大雨雪冰冻灾害,5个国有林场通过采取各种有效自救措施,加大生态恢复力度,使灾情损失降到最低点。共完成更新造林509.60 hm2、补植补造497.80 hm2、幼林抚育1 776.07 hm2、中龄林抚育2 616.60 hm2。编制了全区国有林场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规划,完成幼林抚育416.07 hm2、竹林培育145.13 hm2、杉木大经材培育222.00 hm2,森林质量明显改善。
2.5林场经济增量
改制后,全区5个国有林场利用林场资源发展的民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2009年全年实现经济收入32 66.7万元,是2004年经济总量的3倍多;民营经济由2004年的70多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2 305万元,增加了近32倍。
2.6基础设施改善
到2009年底,累计完成隔离带造林53 km、防火道修建150 km、林区道路230 km、防火通道155 km,林区道路网密度增加到35.85 m/hm2。新建1个场部办公楼,改造3个场部安全饮用水设施。
3存在的问题
3.1林场管理体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公益林场成立后,虽然主要任务转变为公益林管护,但林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没有完全体现,每年区财政仅拨给5万元防火经费,林场职工工资、运转、保护等费用仍然通过“木头”经济来维持。
3.2林场经营机制不灵活
作为公益林场,管理应与经营分开。但由于2种体制并没有分开,致使林场不能自主经营,不能利用优势的森林资源与招商引进的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利用,仅能获取廉价租金[2]。
3.3林场金融性债务未能解决
林场改革虽然对金融性债务由林业局代表政府与金融机构商谈实行挂帐处理,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3.4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太多
由于改革前的主要收入是解决“工资人头费”,造成林区道路、供电、安全饮用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欠帐太多,特别是职工住房和办公用房破旧,亟需改造。
4深化改革的建议
4.1加快发展,赋予国有林场主体地位
国有林管理局与黄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合署办公,以现有5个国有公益林场和森林公园管理处人员财政核定经费为基数,核定为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在经营机制上,整合国有林场成立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集团化经营实体,行使企业经营职能,进行市场化运作,负责经营开发利用商品林、景观林和存量土地等在内的国有资产,把发展第二、三产业作为今后的主攻方向[3]。
4.2促进发展,赋予财政激励政策
国有林管理局可按照“核定基数,按比例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或享受工业园区同等财政模式与机制,核定国有林管理局年度纳税基数和按乡镇同等或略低比例返还标准,建立财政激励机制,逐步向一级财政体制过渡。按比例返还资金,也可理解作为政府对国有林场生态屏障和示范推广基地作用的补偿经费[4]。
4.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享受同等惠农政策
加快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步伐,加强林区道路建设,加强安全饮用水建设,加强供电能力建设,加强广播电视与通讯工程建设。
4.4科学编制规划,提升发展水平
通过建立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国有林场管理新体制、新机制,科学编制国有林区三次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与项目发展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巩固第一产业,发展和壮大第二、三产业,积极探索少砍树甚至不砍树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现代林业发展新举措,使林场经济向区域经济尽快转型,按照国家林业局提出的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的现代林业建设要求,把黄山区国有林场建设成为“经营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备、森林优质高效、产业发展充分、资源经营持续、林区富裕和谐”的现代林场。
5参考文献
[1] 赵华.安徽省国有林场的困惑与发展对策[J].林业经济,2002(7):59-60.
[2] 马如兴,桂正文.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之我见[J].安徽林业,2002(3):6.
[3] 李德弟,李兰英.体制转换下国有林场改革探索[J].华东森林经理,2003,17(4):11-15.
[4] 汪建敏,丰炳财.国有林场深化改革的探讨[J].林业经济,2000(5):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