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语文教育界在阅读教育活动中的创新探索,有别于单篇精读教学,教师开始尝试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通过多文本的遴选组合让学生更广泛地获取信息获得知识,从而全方位的思考和理解核心议题,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思辨性。
笔者将本次教学的议题定为“文人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主要以课文《离骚》节选为引,联系屈原、司马迁、苏东坡三人的作品进行对比探究。《离骚》节选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离骚》作为楚辞的代表,充分展示了这一诗体的风貌,同时体现了屈原浓重的个人色彩和情感内涵。深入体会《离骚》的情感是充分理解屈原的经历和选择的关键。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历史上有很多类似屈原经历的文人在面临困境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最终的精神实质殊途同归。由此加以对比,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因此笔者索性以课文《离骚》为契机,尝试对“文人面对困境时的选择”这一议题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探索,从屈原的人物赏析拓展到典型文人的精神选择,从而深入议题的探究。
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文化修养,所以在几篇选文的处理上,只要教师导之以法,他们就能够准确掌握。提前安排学生课下阅读八篇选文,并给出辅助阅读的问题:司马迁和苏轼都曾作文评价屈原,结合他们的作品和你对他们的了解,思考他们对屈原是怎样的态度?课堂上教师就《屈原列传》、《报任安书》的字词难点进行讲解点拨。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就阅读心得和思考成果相互交流讨论。学生活动:阅读八篇文章,思考交流问题。
明确:司马迁和苏轼在各自描写屈原的文章中对屈原高度的赞扬和肯定。《屈原列传》夹叙夹议,认为屈原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有着高尚的气节。《屈原塔》 通过侧面烘托和直抒胸臆相结合的方法赞美了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设计意图:通过群文阅读,加深学生对三位文人经历的了解和回忆,并通过他们对彼此的评价来进一步走进文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的阅读思维。采用小组讨论的模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老师将千百年来文人心中的屈原形象给同学们打印了出来,请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离骚中的描写以此为基础手绘屈原,进一步完善他的形象并为其填色。然后结合课文思考由此可以体现屈原怎样的内在特點。
由此可见,在司马迁和苏轼的眼里屈原是一个拥有伟大人格的人物,他们赞扬屈原,甚至崇拜屈原。如果说屈原的人生是颠沛流离充满坎坷,那么通过群文阅读我们知道司马迁和苏轼的人生更是险象环生,荆棘遍布。多年前的汨罗江畔,屈原选择了视死如归,五百年后司马迁咬碎尊严咀选择隐忍,千年之后的苏东坡败走黄州,选择了归隐式的生活。赞扬屈原的他们却选择了和屈原截然相反的路。屈原、司马迁、苏轼,为什么一个要毅然决然地死,一个要忍辱负重地活,一个要舍掉一切去隐。结合《橘颂》《报任安书》《东坡突围》这几篇文章,你如何理解他们选择?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前面对屈原的评价以及课前自读的几篇文章,思考问题,谈自己的感受。明确:择生还是择死,归根结底都是一个人自己的选择,选择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背后的理由。对于三位文人而言,他们的选择看似截然不同,实则背后的理由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自己的理想坚持。在屈原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理想,楚国的灭亡意味着理想幻灭,所以他选择了死;在司马迁心中,《史记》是他要坚持的理想,所以即使身受宫刑之辱,他依旧选择了“苟且”地活;在苏东坡的生命中,豁达乐观的个性是他的文人信仰,在仕途不顺的时期文学给了宣泄的途径和生存的理由,所以他选择了在山水中隐逸而存。综上所述,文人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虽然各不相同,但是精神实质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心中的理想。设计意图:从前面的阅读和分析中找到矛盾点,从而得到一个主问题。用这个主问题将几篇文章按照逻辑关系组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碎片化的文本中提炼线索,更好地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单位: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
笔者将本次教学的议题定为“文人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主要以课文《离骚》节选为引,联系屈原、司马迁、苏东坡三人的作品进行对比探究。《离骚》节选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离骚》作为楚辞的代表,充分展示了这一诗体的风貌,同时体现了屈原浓重的个人色彩和情感内涵。深入体会《离骚》的情感是充分理解屈原的经历和选择的关键。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历史上有很多类似屈原经历的文人在面临困境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最终的精神实质殊途同归。由此加以对比,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因此笔者索性以课文《离骚》为契机,尝试对“文人面对困境时的选择”这一议题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探索,从屈原的人物赏析拓展到典型文人的精神选择,从而深入议题的探究。
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文化修养,所以在几篇选文的处理上,只要教师导之以法,他们就能够准确掌握。提前安排学生课下阅读八篇选文,并给出辅助阅读的问题:司马迁和苏轼都曾作文评价屈原,结合他们的作品和你对他们的了解,思考他们对屈原是怎样的态度?课堂上教师就《屈原列传》、《报任安书》的字词难点进行讲解点拨。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就阅读心得和思考成果相互交流讨论。学生活动:阅读八篇文章,思考交流问题。
明确:司马迁和苏轼在各自描写屈原的文章中对屈原高度的赞扬和肯定。《屈原列传》夹叙夹议,认为屈原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有着高尚的气节。《屈原塔》 通过侧面烘托和直抒胸臆相结合的方法赞美了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设计意图:通过群文阅读,加深学生对三位文人经历的了解和回忆,并通过他们对彼此的评价来进一步走进文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的阅读思维。采用小组讨论的模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老师将千百年来文人心中的屈原形象给同学们打印了出来,请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离骚中的描写以此为基础手绘屈原,进一步完善他的形象并为其填色。然后结合课文思考由此可以体现屈原怎样的内在特點。
由此可见,在司马迁和苏轼的眼里屈原是一个拥有伟大人格的人物,他们赞扬屈原,甚至崇拜屈原。如果说屈原的人生是颠沛流离充满坎坷,那么通过群文阅读我们知道司马迁和苏轼的人生更是险象环生,荆棘遍布。多年前的汨罗江畔,屈原选择了视死如归,五百年后司马迁咬碎尊严咀选择隐忍,千年之后的苏东坡败走黄州,选择了归隐式的生活。赞扬屈原的他们却选择了和屈原截然相反的路。屈原、司马迁、苏轼,为什么一个要毅然决然地死,一个要忍辱负重地活,一个要舍掉一切去隐。结合《橘颂》《报任安书》《东坡突围》这几篇文章,你如何理解他们选择?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前面对屈原的评价以及课前自读的几篇文章,思考问题,谈自己的感受。明确:择生还是择死,归根结底都是一个人自己的选择,选择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背后的理由。对于三位文人而言,他们的选择看似截然不同,实则背后的理由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自己的理想坚持。在屈原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理想,楚国的灭亡意味着理想幻灭,所以他选择了死;在司马迁心中,《史记》是他要坚持的理想,所以即使身受宫刑之辱,他依旧选择了“苟且”地活;在苏东坡的生命中,豁达乐观的个性是他的文人信仰,在仕途不顺的时期文学给了宣泄的途径和生存的理由,所以他选择了在山水中隐逸而存。综上所述,文人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虽然各不相同,但是精神实质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心中的理想。设计意图:从前面的阅读和分析中找到矛盾点,从而得到一个主问题。用这个主问题将几篇文章按照逻辑关系组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碎片化的文本中提炼线索,更好地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单位: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