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减速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hacmacy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心率减速力(DC)与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在兴化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29例CHF患者,按心功能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心功能Ⅱ级(NYHA分级)28例、Ⅲ级49例、Ⅳ级52例。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DC指标;比较各组间DC值,根据DC结果将CHF患者分成低危、中危和高危3组,随访12个月,观察不同DC危险分级对CHF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对各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DC值:心功能Ⅱ级组与心功能Ⅲ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Ⅳ级组[(4.56±1.35)ms对(4.32±1.06)ms];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4.32±1.06)ms对(3.41±0.94)m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DC低危组<DC中危组、DC低危组<DC高危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中危组与DC高危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住院率:DC低危组<DC中危组、DC低危组<DC高危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中危组与DC高危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DC低危组<DC高危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低危组与DC中危组、DC中危组与DC高危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C值可作为评估CHF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随着DC值的降低,CHF患者病情越严重,死亡风险也越高。DC检测技术可作为筛选DHF的一项新的无创技术在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构建阴沟肠杆菌blaNDM-1基因敲除株,并探讨blaNDM-1基因缺失对阴沟肠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阴沟肠杆菌blaNDM-1敲除株并通过PCR和RT-qPCR法进行验证,对原始菌株和blaNDM-1敲除株进行药敏试验、生长曲线绘制和体外竞争试验。结果PCR、DNA测序和RT-qPCR表明成功构建阴沟肠杆菌blaNDM-1敲除株。药敏试验显示原始菌株对亚胺培南、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为制定和改进本区麻疹免疫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抽样,男女各半,本市与流动人口各半,采集健康人群12个年龄组的390份血清,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麻疹IgG抗体浓度,按抗体阳性水平进行分组,对不同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比较分析。结果全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78.21%,保护性水平达41.28%。男女之间及本市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抗体阳性率差异
期刊
期刊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获取心房电机械传导时间,评估其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RFCA的阵发性房颤(PAF)患者144例(PAF组)和健康志愿者82例(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窦性心律下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超声心动图技术获取左心房容积指数以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指标。组织多
目的由于发作的突然性及偶然性,晕厥的原因往往很难通过传统检查方法得以明确。本文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对不明原因晕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8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就诊的不明原因晕厥的33例患者,植入ICM,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直至出现晕厥事件。随访时调取ICM记录的心电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705.0±389.4)d,2例患者
目的探讨抑制钙敏感受体(CaSR)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HF组和干预组(n=16),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异丙肾上腺素(ISO)及ISO+CaSR特异性抑制剂(NPS2143)连续腹腔注射2周。完成药物注射2周后行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在整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条件下行程控增频刺激,记录左心室前壁基底部(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