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冬季干旱少雨、气温偏高,“暖冬”现象不断出现,小麦红蜘蛛越冬基数逐年增加,加上红蜘蛛虫体较小,易被忽视,而一般杀虫剂防治效果不理想,使得红蜘蛛为害程度日益加重,逐渐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一般情况小麦减产15%~20%,严重地块减产达50%~70%。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对小麦红蜘蛛消长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基本摸清了其发生特点,并寻找到了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在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也较大提升了小麦品质。
一、形态特征
小麦红蜘蛛俗名火龙、赤蛛、火蜘蛛,属蛛形纲、蜱螨目。据调查,为害我县小麦的红蜘蛛有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两种。麦长腿蜘蛛成虫体长0.62~0.85毫米、宽约0.2毫米,体纺锤形,两端较尖,紫红色至褐绿色。麦圆蜘蛛成虫体长0.6~0.8毫米、宽0.43~0.65毫米,体形略圆,头胸部凸出,深红色。
二、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1. 生活习性
麦长腿蜘蛛每年发生3~4代,完成1个世代需24~46天,平均32天。麦圆蜘蛛每年发生2~3代,完成1个世代需46~80天,平均57.8天。两者都是以成虫和卵在植株根际和土缝中越冬,翌年2月中旬成虫开始活动,越冬卵孵化,3月中下旬虫口密度迅速增大,为害加重,5月中下旬麦株黄熟后,成虫数量急剧下降,以卵越夏。10月上中旬,越夏卵陆续孵化,在小麦幼苗上繁殖为害,12月以后若虫减少,越冬卵增多,以卵或成虫越冬。
2. 发生规律
本地区两种蜘蛛混合发生为害,但因不同麦田小气候(尤其是湿度)不同发生种类主次各异。
麦长腿蜘蛛喜温暖、干燥,最适温度为15~20℃,最适湿度50%以下,因此多分布在平原、丘陵、山区麦田,一般春旱少雨年份活动猖獗。每天日出后上升至叶片为害,以9~16时较多,其中又以15~16时数量最大,20时以后即退至麦株基部潜伏。对大气湿度较为敏感,遇小雨或露水大时即停止活动。
麦圆蜘蛛喜阴湿,怕高温、干燥,最适温度为8~15℃,适宜湿度为80%以上,多分布在水浇地或低洼、潮湿、阴凉的麦地,春季阴凉多雨时发生严重。在一天内的活动时间与麦长腿蜘蛛相反,主要在温度较低和湿度较高的早晚活动为害,以6~8时和18~22时为活动高峰,中午阳光充足,高温干燥,移至植株基部潜伏。气温低于8℃时很少活动。
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都进行孤雌生殖,有群集性和假死性,均靠爬行和风力扩大蔓延为害,所以在田间常呈现出从田边或田中央先点片发生、再蔓延到全田发生的特点。成虫、若虫均可为害小麦,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叶汁,首先为害小麦下部叶片,而后逐渐向中、上部蔓延。受害叶上最初出现黄白色斑点,以后随红蜘蛛增多,叶片出现红色斑块,受害叶片局部甚至全部卷缩,变黄色或红褐色,麦株生育不良,植株矮小,穗小粒轻,结实率降低、产量下降,严重时整株干枯。
三、综合防治
加强农业防治,重视田间虫情监测,及时发现,及早防治,将麦蜘蛛消灭于点片发生时期。
1. 农业防治
①灌水灭虫。在红蜘蛛潜伏期灌水,可使虫体被泥水粘于地表而死。灌水前先扫动麦株,使红蜘蛛假死落地,随即放水,收效更好。
②精细整地。早春中耕,能杀死大量虫体;麦收后浅耕灭茬,秋收后及早深耕,因地制宜进行轮作倒茬,可有效消灭越夏卵及成虫,减少虫源。
③加强田间管理。一要施足底肥,保证苗齐苗壮,并要增加磷钾肥的施入量,保证后期不脱肥,增强小麦自身抗病虫害能力。二要及时进行田间除草,对化学除草效果不好的地块,要及时采取人工除草办法,将杂草铲除干净,以有效减轻其为害。实践证明,一般田间不干旱、杂草少、小麦长势良好的麦田,小麦红蜘蛛很难发生。
2. 化学防治
小麦红蜘蛛虫体小、发生早且繁殖快,易被忽视,因此应加强虫情调查。从小麦返青后开始每5天调查1次,当麦垄单行33厘米有虫200头或每株有虫6头,大部分叶片密布白斑时,即可施药防治。检查时注意不可翻动需观测的麦苗,防止虫体受惊跌落。防治方法以挑治为主,即哪里有虫防治哪里、重点地块重点防治,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还可提高防治效果。小麦起身拔节期于中午喷药,小麦抽穗后气温较高,10时以前和16时以后喷药效果最好。可用人工背负式喷雾器加水50~75千克,药剂喷雾要求均匀周到、匀速进行。如用拖拉机带车载式喷雾器作业,要用二挡匀速进行喷雾,以保证叶背面及正面都能喷到药剂。
通过多年田间应用试验,防治红蜘蛛最佳药剂为1.8%虫螨克5000~600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其次是15%哒螨灵乳油2000~3000倍液、1.8%阿维菌素3000倍液、20%扫螨净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20%绿保素(螨虫素 辛硫磷)乳油3000~4000倍液,防治效果达80%以上;防治效果最差的为氧化乐果,仅为60%左右。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省襄城县农业局 邮编:461700)
一、形态特征
小麦红蜘蛛俗名火龙、赤蛛、火蜘蛛,属蛛形纲、蜱螨目。据调查,为害我县小麦的红蜘蛛有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两种。麦长腿蜘蛛成虫体长0.62~0.85毫米、宽约0.2毫米,体纺锤形,两端较尖,紫红色至褐绿色。麦圆蜘蛛成虫体长0.6~0.8毫米、宽0.43~0.65毫米,体形略圆,头胸部凸出,深红色。
二、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1. 生活习性
麦长腿蜘蛛每年发生3~4代,完成1个世代需24~46天,平均32天。麦圆蜘蛛每年发生2~3代,完成1个世代需46~80天,平均57.8天。两者都是以成虫和卵在植株根际和土缝中越冬,翌年2月中旬成虫开始活动,越冬卵孵化,3月中下旬虫口密度迅速增大,为害加重,5月中下旬麦株黄熟后,成虫数量急剧下降,以卵越夏。10月上中旬,越夏卵陆续孵化,在小麦幼苗上繁殖为害,12月以后若虫减少,越冬卵增多,以卵或成虫越冬。
2. 发生规律
本地区两种蜘蛛混合发生为害,但因不同麦田小气候(尤其是湿度)不同发生种类主次各异。
麦长腿蜘蛛喜温暖、干燥,最适温度为15~20℃,最适湿度50%以下,因此多分布在平原、丘陵、山区麦田,一般春旱少雨年份活动猖獗。每天日出后上升至叶片为害,以9~16时较多,其中又以15~16时数量最大,20时以后即退至麦株基部潜伏。对大气湿度较为敏感,遇小雨或露水大时即停止活动。
麦圆蜘蛛喜阴湿,怕高温、干燥,最适温度为8~15℃,适宜湿度为80%以上,多分布在水浇地或低洼、潮湿、阴凉的麦地,春季阴凉多雨时发生严重。在一天内的活动时间与麦长腿蜘蛛相反,主要在温度较低和湿度较高的早晚活动为害,以6~8时和18~22时为活动高峰,中午阳光充足,高温干燥,移至植株基部潜伏。气温低于8℃时很少活动。
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都进行孤雌生殖,有群集性和假死性,均靠爬行和风力扩大蔓延为害,所以在田间常呈现出从田边或田中央先点片发生、再蔓延到全田发生的特点。成虫、若虫均可为害小麦,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叶汁,首先为害小麦下部叶片,而后逐渐向中、上部蔓延。受害叶上最初出现黄白色斑点,以后随红蜘蛛增多,叶片出现红色斑块,受害叶片局部甚至全部卷缩,变黄色或红褐色,麦株生育不良,植株矮小,穗小粒轻,结实率降低、产量下降,严重时整株干枯。
三、综合防治
加强农业防治,重视田间虫情监测,及时发现,及早防治,将麦蜘蛛消灭于点片发生时期。
1. 农业防治
①灌水灭虫。在红蜘蛛潜伏期灌水,可使虫体被泥水粘于地表而死。灌水前先扫动麦株,使红蜘蛛假死落地,随即放水,收效更好。
②精细整地。早春中耕,能杀死大量虫体;麦收后浅耕灭茬,秋收后及早深耕,因地制宜进行轮作倒茬,可有效消灭越夏卵及成虫,减少虫源。
③加强田间管理。一要施足底肥,保证苗齐苗壮,并要增加磷钾肥的施入量,保证后期不脱肥,增强小麦自身抗病虫害能力。二要及时进行田间除草,对化学除草效果不好的地块,要及时采取人工除草办法,将杂草铲除干净,以有效减轻其为害。实践证明,一般田间不干旱、杂草少、小麦长势良好的麦田,小麦红蜘蛛很难发生。
2. 化学防治
小麦红蜘蛛虫体小、发生早且繁殖快,易被忽视,因此应加强虫情调查。从小麦返青后开始每5天调查1次,当麦垄单行33厘米有虫200头或每株有虫6头,大部分叶片密布白斑时,即可施药防治。检查时注意不可翻动需观测的麦苗,防止虫体受惊跌落。防治方法以挑治为主,即哪里有虫防治哪里、重点地块重点防治,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还可提高防治效果。小麦起身拔节期于中午喷药,小麦抽穗后气温较高,10时以前和16时以后喷药效果最好。可用人工背负式喷雾器加水50~75千克,药剂喷雾要求均匀周到、匀速进行。如用拖拉机带车载式喷雾器作业,要用二挡匀速进行喷雾,以保证叶背面及正面都能喷到药剂。
通过多年田间应用试验,防治红蜘蛛最佳药剂为1.8%虫螨克5000~600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其次是15%哒螨灵乳油2000~3000倍液、1.8%阿维菌素3000倍液、20%扫螨净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20%绿保素(螨虫素 辛硫磷)乳油3000~4000倍液,防治效果达80%以上;防治效果最差的为氧化乐果,仅为60%左右。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省襄城县农业局 邮编:46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