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的传播是社会也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活动。网络对知识传播的影响可以用来帮助人们理解它对社会的基本影响。知识经济将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之一,那么它与知识传播又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类是在有些名词的导引下进入新世纪的,如网络、基因等。它们意味着革命意味着带来社会变革和挑战。但有的名词承载着的是对人类社会持续性的影响和作用,如“知识”一词。培根有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而在世纪之交又开始盛行新词“知识经济”。笔者对知识经济这一概念的理解是社会出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新结构,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将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门,而知识经济则意味着社会将形成一个知识的生产这一更为基础性的生产部门。知识经济不是简单地将教育等部门产业化,而是要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作为经济的基础,同时又成为一个基础性的经济部门,其产值比例不断提高。
在传统的资本经济中,知识资源的基本作用是通过知识产权制度来体现的,即对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的保护。这其中不仅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也有代表市场经济经营和运作规则的商标,更有着表面上看起来处在生产体系之外用来保护作品及价值的著作权。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以保护社会的知识创造力和保障社会的文明规则为宗旨。可以通过理解知识产权的结构和整体性,来更好地理解知识经济的这一概念,尤其是理解它如何通过对知识传播过程的重建来形成社会经济的基础。知识经济仍以知识产权为传统的基础,但又有着本质不同的形态,因为它是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产物,代表着新的社会形态。
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完善的我国来说,是否一定要完善之后才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呢?笔者支持跨越式的发展思路,即坚持知识产权制度内含的精神和原则,寻求它们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社会的表现形式和规则。
知识的传播受载体的影响极大。以纸张为介质的书做为知识的主要载体,经历了千年。20世纪的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带来了大众传播时代,但仍不如今天网络给知识传播带来的影响深远。有不少人认为网络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载体,知识作为一种内容在网上的传播与纸质印刷品相比只是载体介质的差别。要真是这么想,就说明没有理解网络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全面影响。笔者在多篇文章中讨论过这一问题,可简单地复述为:网络使人类社会中的主要传播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很多社会传播活动将变得不象原来那样只反映为某种传播类型,而显示出由多种传播类型组合而成的特性,这一组合又是在网络传播的新形态中进行的。
在各种社会性的网络传播活动中,知识的传播具有普遍性、较为深刻和规则化,能较为典型地体现网络社会的价值基础和可能的文化空间。
言论和思想自由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两大意义:一是新闻传播意义上的,有助于形成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舆论,对社会上的各种力量进行监督;而另一个就是知识传播意义上的,是人们进行自由讨论探索真理的必要环境。在目前的网络传播活动中,以匿名或非匿名方式的言论和发表活动已经完全改变了有限大众传播媒介时代的状况。这主要是以互联网、新闻组和BBS讨论区等方式提供的的新型知识媒体,尽管在阅读方式、访问量等方面与纸质媒介有所不同,还有不少基本上是由原来纸介质内容上网的电子图书。总之,网络将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媒体。
在知识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超距离性的交流和互动作用是网络传播的巨大贡献。网络传播能够提供超越空间距离的虚拟社区和人际交往的方式,用于知识传播的目的或是以一种与别的传播目的相综合的方式。比如:科学家用来进行协作交流的新闻组,和大学生寓学于娱的电子公告板等等。
网络传播使不同学科的知识有了更多交融的机会,有利于交叉学科、跨学科的发展。比较重要的是从知识的产生到应用或被学习吸收的周期大大缩短了,如果其他社会实践环节的速度也能配套跟上的话,那么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知识再生产频率就加快了。
将网络的知识传播过程与传统的进行深入比较。传统的纸介质知识生产过程是这样的:科学家或学者的论文或专著由具备审稿能力或制度的专业编辑部或出版社把关,然后印刷出版发行到图书馆或通过其他途径到读者手中。这个过程缓慢但又稳妥。一个社会的知识文献系统又通过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等规则对知识进行整理和恰当地进行评价。无疑,网上的知识传播已经将上述这一程序打破。但学术界仍然踞守着纸介质内容的权威性。文献和情报服务机构则开始将纸介质内容数字化后上网,并试探性地利用网络传播的一些特性和方式开展服务,在数据库及检索服务方面也显现了很大的市场。但同时也带来了纸介质内容上网后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目前在网上的作品传播中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凡是在网上写作和发表的作品,作者(当然大多数都只是网虫)一般只在乎作者的精神权利,而对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很不在意;而那些纸介质作品上网后却老有著作权被侵犯的感觉。
网络传播通过技术方式对知识传播还有一些更深层面的影响。如互联网的超文本很不同于传统的文本,它为知识的传播建立了一种更为突出内容价值的超文本结构。随着其它各种技术的引入,笔者也期待着业界会在网络上建立起一种完全超越纸介质文献体系的知识和文献系统。
现在人们一般把一个国家的网络及互联网建设称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人将上述的知识和文献系统称之为国家知识基础建设。以笔者的观点,不希望一个国家的知识基础建设只是将原有纸介质学术刊物搬上网,还应该进一步结合网络传播的特性,有可能的话,在知识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的家知识基础。
传统纸介质文献系统较好地维护了知识的专业性、科学性,尤其是通过引用、引证等关系体现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建立了核心知识即学术的规则。在学术界,互联网的网址(URL)能否作为引文出处已引起人们的争论。笔者的观点是,也许还应该尊重传统纸介质文献的习惯,但凡在网上首发的论文或文章,URL的引用必成自然。
在这里,要对知识与新闻、信息相互间的引用及导致的相互关系进行一番讨论,这有助于人们认识未来网络社会的知识与文化生态。在论文中对网上某则新闻的引用,基本上应该算是利用新闻中的事实。在论文中与网上某则信息的相互引用则有可能是相互阐发意义,即论文中的论点有助于人们认识信息中所包含的价值和机会,而论点因为有发现和阐明作用而体现自身价值。
知识与信息的关系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信息化需要知识基础,人们在编制信息时是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的。另外,人们常说知识爆炸,实际上是知识量本身的爆炸,不是知识的爆炸。网上的知识传播包含了这样一种使命和责任,即知识不要被信息所淹没。社会的信息化与网络化之间有着一层重要的关联,即知识网络化是信息化的基础。
在讨论知识与新闻、信息的相互引用关系中,我们既看到了传统纸介质文献体系在象牙塔里的小样,也认识到由于网络媒体文档易变动而有可能使这种引用关系变得脆弱和不稳定。所以,有必要呼吁建立互联网及互联网世界稳定和长期的域名与文档规范,或者建立稳定和规范的二次文献市场。
在纸介质文献系统中,通过对引文索引数据的统计分析,其结果具有学术评价功能。如一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越多则越好。这种价值规律在互联网世界得到了延续,但可能目的不限于此。互联网的引用关系一般是用超链接等技术方式来实现的。但如果把网络上的引用关系(超链接)只看作类似纸介质文献中的引文关系那就错了。
这是非常突出的一点,在网络传播的超文本浏览过程中会导致更深刻的实质性交互行为,如引发一次电子商务活动。这时候,信息和知识的价值马上现实化了。这就是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结果,也是知识经济的常态。知识传播的过程也包含在利用网络进行生产、管理、协作、开发等所有社会活动中。
网上知识传播的概念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头脑里现有的“知识是靠书本进行传播”的这一传统观念,培养和建立一种新的学习知识和发挥利用知识的方式。
从网上知识传播不难看出网络对教育的影响是革命性的。网络在使自己变成一个基本的课堂,不仅有知识,更有知识发挥作用的方式。这将使传统的小学、中学、大学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同时,各类学校也应相信自己基本的文化性质,在利用网络或者在与网络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提升网络的文化质量和道德环境。大学也仍然可能是社会的知识和学术中心,但前提应是被网络化了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