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课程,是我国的母语教育,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就学生自身而言,对于认知自己的民族,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最重要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兴趣培养
小学生刚刚进入校园,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为学生阅读创造好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要发挥好自己的辅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本文将简单介绍小学语文阅读的兴趣培养、环境创造以及阅读的层次性,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学生更多的是“玩”的心态,学生各种思维还不成熟,需要很好的引导。小学的阅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让学生体味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课改的深入,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课程标准给出了答案: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这种要求一改以前的生硬死板,不再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衡量标准。首先,这样的要求不再以结果作为考核标准,更多的是追求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也就更注重过程,这样让小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一直处于家长的呵护下,比较自由散漫,进入学校后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突然用严肃的态度要求他们,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阴影。学生“玩”的心态需要保持,但是“玩”的方式需要改变,阅读可以作为一个拓展的途径,成为学生玩的新方式,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和小伙伴进行交流,同样的阅读,不同的结果会启发学生们相互之间的学习。同时,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处于发育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阅读将打开学生认识世界的另一扇门,作品中的人物将在各个方面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一些读物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学生可以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阅读给学生的想象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机会。阅读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形成更是意义重大。其次,从这样的要求我们也可以看出,现在教学更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兴趣的培养。这也要求老师的教案和教材的选择要为学生的阅读创造条件。学生阅读的教材和材料要是多样性的,人物、情景、知识都要有,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收获信心和知识。阅读课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样,老师讲解学生听,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而不是老师规定死答案,同时要让学生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乐趣,每位学生获得的乐趣可能不同,带有个性化的色彩,不同乐趣的汇集与相互碰撞,必然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乐趣,也可能激发和产生更多的乐趣。因此,在开始培养学生阅读的时候,学生阅读乐趣比对于阅读材料认识的最后结论可能更重要,只要学生喜欢阅读,其他的事情也会随之迎刃而解,阅读乐趣的获得应该成为评价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个人完成的,阅读的感悟也是一个人的收获,然后才是大家交流相互沟通。所以,阅读需要一个相对独立自我的环境。因此,教学应该努力创造这种阅读的氛围,满足学生主动自由阅读的要求,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思想。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往往一些老师急于讲解内容,总是要求大家粗略看一遍,这就限制了学生阅读的时间,同时老师的讲解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这是满足学生阅读要求的必要条件,一些老师总是指望学生课下多花时间,要知道小学生最关心的还是玩耍,他们是不会把课下时间无私用在阅读上的,这方面一定要符合学生现阶段的特点。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造新的环境。以前总是利用学校的规则规范学生的一些行为,课堂上总是要求学生安心听讲,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老师主宰课堂,学生只是被迫在教室听讲。课改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阅读课而言,应该让学生自己把握阅读的思想,对于课文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老师的教案,要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大家相互交流。课堂上的阅读氛围非常重要,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活跃阅读氛围,而不是一味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利用更为灵活的方式搞活气氛,例如情景再现、对话、辩论等等,让学生自由发挥。同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感悟,所以,对学生不能过于苛刻,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认识,只有错误才能让学生知道正确。
阅读感悟具有层次性
有过阅读经历的人都知道,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时间阅读往往感受不同,这就是阅读的层次性。传统语文学习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吸收语言应遵循“披文人情”的基本规律,重视感悟语言的层次性,逐步培养良好的语感。亦如“乐感”之于对旋律的感受力,“美感”之于对审美的判断力,“球感”之于对技能的协调性一样,“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良好的语感能促进他们更好地感悟语言。阅读教学遵循“初读感知——精读品味——熟读成诵——迁移运用”的规律也是基于这一要求。所以,我们研究学生语感的特点,把握语感形成的规律,可以更有效地促使他们感悟文本,学好语文。首先,学生在阅读时要对文章有大概的认知,第一篇的感悟往往是以后的基础,以后的认知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如果第一次的感悟就有偏差,很难确保读者能够正确领悟作者的思想。其次,要能够再一次的细细品味,阅读是一个用时间来品味时间的事情,学生只读一遍往往不可能完全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需要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细细阅读。第二次的阅读也是细细品味的过程,也是学生感悟升华的过程。考虑到小学生的不成熟,很难要求他们能够阅读更多次数,也很难要求他们完全理解作者,但是一些必要的过程还是需要完成。
参考文献:
[1]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小学华文,小学高级华文[M]
[2]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建国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汇编(1949一1985[z].北京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兴趣培养
小学生刚刚进入校园,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为学生阅读创造好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要发挥好自己的辅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本文将简单介绍小学语文阅读的兴趣培养、环境创造以及阅读的层次性,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学生更多的是“玩”的心态,学生各种思维还不成熟,需要很好的引导。小学的阅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让学生体味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课改的深入,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课程标准给出了答案: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这种要求一改以前的生硬死板,不再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衡量标准。首先,这样的要求不再以结果作为考核标准,更多的是追求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也就更注重过程,这样让小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一直处于家长的呵护下,比较自由散漫,进入学校后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突然用严肃的态度要求他们,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阴影。学生“玩”的心态需要保持,但是“玩”的方式需要改变,阅读可以作为一个拓展的途径,成为学生玩的新方式,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和小伙伴进行交流,同样的阅读,不同的结果会启发学生们相互之间的学习。同时,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处于发育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阅读将打开学生认识世界的另一扇门,作品中的人物将在各个方面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一些读物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学生可以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阅读给学生的想象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机会。阅读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形成更是意义重大。其次,从这样的要求我们也可以看出,现在教学更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兴趣的培养。这也要求老师的教案和教材的选择要为学生的阅读创造条件。学生阅读的教材和材料要是多样性的,人物、情景、知识都要有,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收获信心和知识。阅读课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样,老师讲解学生听,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而不是老师规定死答案,同时要让学生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乐趣,每位学生获得的乐趣可能不同,带有个性化的色彩,不同乐趣的汇集与相互碰撞,必然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乐趣,也可能激发和产生更多的乐趣。因此,在开始培养学生阅读的时候,学生阅读乐趣比对于阅读材料认识的最后结论可能更重要,只要学生喜欢阅读,其他的事情也会随之迎刃而解,阅读乐趣的获得应该成为评价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个人完成的,阅读的感悟也是一个人的收获,然后才是大家交流相互沟通。所以,阅读需要一个相对独立自我的环境。因此,教学应该努力创造这种阅读的氛围,满足学生主动自由阅读的要求,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思想。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往往一些老师急于讲解内容,总是要求大家粗略看一遍,这就限制了学生阅读的时间,同时老师的讲解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这是满足学生阅读要求的必要条件,一些老师总是指望学生课下多花时间,要知道小学生最关心的还是玩耍,他们是不会把课下时间无私用在阅读上的,这方面一定要符合学生现阶段的特点。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造新的环境。以前总是利用学校的规则规范学生的一些行为,课堂上总是要求学生安心听讲,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老师主宰课堂,学生只是被迫在教室听讲。课改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阅读课而言,应该让学生自己把握阅读的思想,对于课文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老师的教案,要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大家相互交流。课堂上的阅读氛围非常重要,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活跃阅读氛围,而不是一味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利用更为灵活的方式搞活气氛,例如情景再现、对话、辩论等等,让学生自由发挥。同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感悟,所以,对学生不能过于苛刻,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认识,只有错误才能让学生知道正确。
阅读感悟具有层次性
有过阅读经历的人都知道,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时间阅读往往感受不同,这就是阅读的层次性。传统语文学习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吸收语言应遵循“披文人情”的基本规律,重视感悟语言的层次性,逐步培养良好的语感。亦如“乐感”之于对旋律的感受力,“美感”之于对审美的判断力,“球感”之于对技能的协调性一样,“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良好的语感能促进他们更好地感悟语言。阅读教学遵循“初读感知——精读品味——熟读成诵——迁移运用”的规律也是基于这一要求。所以,我们研究学生语感的特点,把握语感形成的规律,可以更有效地促使他们感悟文本,学好语文。首先,学生在阅读时要对文章有大概的认知,第一篇的感悟往往是以后的基础,以后的认知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如果第一次的感悟就有偏差,很难确保读者能够正确领悟作者的思想。其次,要能够再一次的细细品味,阅读是一个用时间来品味时间的事情,学生只读一遍往往不可能完全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需要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细细阅读。第二次的阅读也是细细品味的过程,也是学生感悟升华的过程。考虑到小学生的不成熟,很难要求他们能够阅读更多次数,也很难要求他们完全理解作者,但是一些必要的过程还是需要完成。
参考文献:
[1]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小学华文,小学高级华文[M]
[2]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建国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汇编(1949一1985[z].北京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