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拙答”,因拙利导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gr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就相关教学内容提问,学生回答错误,偏离了教师的规定预设,教师宣布学生回答错误并直接说出事先设计的正确答案。例如,下面是某教师上《故都的秋》一文时与学生之间的问答:
  师:“驯鸽的‘飞声’与驯鸽的‘叫声’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生1:“‘叫声’太直白了,不如‘飞声’含蓄委婉。”
  生2:“区别不大,看不出来什么不同。”
  生3:“用‘叫声’太难听了。”
  生4:“‘叫声’是鸽子叫而发出的的声音,‘飞声’是鸽子飞动而产生的声音。”
  师:“你们回答得都不准确。‘飞声’是飞的声音,是翅膀拍击扑腾,发出的声音,显出鸽子飞出时的迅疾、轻快,衬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偏向”了,教师“快刀斩乱麻”,否定了学生所答,并居高临下地给出了预设的答案。这样,教师自问自答,没有注意“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没有“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显然,这里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不应是答案本身,而应是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通过品味语言,调动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分析和判断,感受故都的秋的独特的清、静、悲凉的美,感受作者郁达夫独特的心灵美,感受语言的形象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就上述实例看,几位同学的“拙答”表明他们没有体会到“飞声”所包含的丰富信息,他们可能缺乏对“放飞驯鸽”生活现象的认知,缺乏对有关生活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缺乏对语言的细致品味,缺乏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教学中,教师不宜急于告知学生答案,而应根据学生的“拙状”,作出针对性的引导,以利于学生积极“补拙”:或自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来“完型”补拙;或合作,利用生与生、师与生的思维碰撞激趣释疑,使学生豁然开朗来补拙;或点拨,启发诱导,拨乱反正,帮助学生补拙;或创境,通过多媒体视听手段,适时补入学生欠缺的关键知识,实现补拙。
  一、自读补拙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出现“无知”的情况多数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生疏。试想:学生甚至课文一遍都没有读过,对于提出的问题又怎么能够一下子明白呢?如果让学生充分自读,认识自然会得到补充、完善,课堂中的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自读是学生自己阅读、自主阅读,通过自读,品析语言,吸收信息,调动已有经验,理解阅读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自读之前,教师可对自读的范围和重点提出要求,自读过程,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读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字斟句酌,圈点勾画,积极思考。自读,可以是默读,也可以是出声诵读。默读,读出见解,要潜下心来,与作者对话,做到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诵读,读出情感,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示例中,教师可先要求:“请同学们先默读本段文字,找出最能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景物来。”待学生有了思考,议论纷纷之际,教师再提出要求:“那么,驯鸽的飞声算不算呢?”“请同学们把‘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段话诵读诵读,品味‘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的形象之美”。这样,学生不难品味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也不难发现“飞声”的妙用了。
  二、合作补拙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往往能收到积极的效果,能较好地改变、弥补学生理解的偏差。合作探究中,每个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一定的任务分工,争相有所发现,帮助对方。在探究中出现意见分歧、思维矛盾和认知冲突又会促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动机,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继续深入地学习,促使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思想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敏捷性,语言表达能力都将得到相应的提高。
  针对示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对本段文字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品味“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句中“飞声”一词的表达效果,探究“飞声”与“叫声”的不同。待组内同学提出各自的发现和见解,经过充分的合作交流后,小组推选一名同学整合组员意见,代表小组发言,由组内交流扩大为组际交流。教师给足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进行过程调控,引导学生丰富各自的理解,弥补各自的不足。
  三、点拨补拙
  在阅读教学中,有时面对学生的“朴拙”表现,教师需要通过语言启发诱导,拨开学生思维上的迷雾,拨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当学生思考方向正确,但认识深度不够时,教师应顺势点拨,使学生的认识更加系统和深入;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给学生造阶搭梯,指点迷津;当学生因经验、知识等不足对问题认识模糊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思维方式的点拨,或发散,或聚合,得出准确答案;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不简单否定,而是让学生从自己的回答中导出明显的错误,然后幡然醒悟。
  示例中,针对学生对于“飞而发出的声音”是怎样的不能深入探究的情况,教师可借助有启发性的语言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作更进一步的思考:
  师:“‘飞而发出的声音’是由翅膀扑腾、拍击空气而发出的声音,那么,由此又可以想见环境的特点吗?”
  学生不难想象出环境的清幽与安静。
  师:“这是听觉形象,我们再想象能看到什么呢?”
  学生展开想象,不难想见驯鸽奋力展翅的迅捷身影,以及深秋时节,北方秋高气爽,环境澄澈空明的情形。
  师:“相形之下,‘叫声’会给我们什么印象呢?”
  学生不难体会出“叫而发出的声音”显得单调、缺乏美感。
  经过系列点拨性的问题的造阶搭梯,学生感受“飞声”二字所创造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感受美妙的北国之秋的意境。
  四、造境补拙
  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视频、音频展示或动作模拟来创造情境,提供认知背景和停靠点,促进学生理解和思维,以生活中的视觉、听觉形象辅助学生更真切地品味语言形象,进而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示例中面对学生缺乏对“放飞驯鸽”生活现象的认知,教师可以展示放飞训鸽的视频、音频,或模拟训鸽奋飞时翅膀扑腾的情景,这些“造境”手段可以增进学生对训鸽“飞声”的认知,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造境补拙还可以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实现。示例中,面对学生的朴拙回答,教师可以对“庭院静对”的整段文字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尽显本段语言的独特形象。在听读中,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飞,如闻其声,头脑中浮现青天下驯鸽奋飞的情境,感受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其他文献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文学园地,李清照以女性作家的身份跻身其中,并占据了一席之地。她运用女性化的话语方式,以女性独有的细腻而敏锐的艺术触觉,细致地记录了自己的生活际遇、情绪变化与心理感受,抒发了古代女子内心或欢快或思念或愁苦的真情实感,与一般“男子而作闺音”的诗词截然不同,表现出强烈鲜明的女性色彩。  一、温软熨帖、通俗别致的话语方式  清初词人彭孙遹在《金粟词话》中评价易安体为“用浅俗之语,发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并按照一定的线索有机组合,使高中的诗歌教学既不拘泥于教材,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积淀、鉴赏诗歌能力的目的。苏教版在诗歌教学板块选用了《唐诗宋词选读》和《古代诗歌读本》两个诗歌阅读范本。无论是从板块的切割、篇目的选择还是课后问题的设置上都做了精心安排,给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供了极好的阅读鉴赏素材。教
初中阶段的古文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教学组成,在整个的初中语文的教学阶段,古文教学是重要的一环,也是关键性的一环。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依然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实施效率不高等问题。在下文中,笔者将着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来论述如何开展初中语文的古文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但是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得到这位好老师的帮助,从而激发学
语文课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了改变学生“无米下锅”的现象,就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贴近生活,多听、多看、多想,做生活的有心人,并创设表达情境,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来充实作文内容,同时要善于抓住作文的契机,丰富作文的题材。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有说不完的写作素材,写出来的文章具有真情实感,丰富而充盈,真正做到了“活色生香”。  一、引导多听多看,找寻创作源泉  作文的素材来自于生活,生活就是写
【摘 要】新课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关键,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新课标下教学活动的新特点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教学质量    新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教育的有效培养。新课标充分展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
“花儿”,盛开在西北大地的一朵娇妍的民歌奇葩,野芳幽香,浪漫迷人,旋律动人,韵味独特,歌词淳朴清新,蕴含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具有独特而珍贵的艺术价值。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地带,历来有传唱“花儿”的风俗习惯。我们要结合本地实际,利用地方资源,让“花儿”进校园,发掘西北“花儿”的教育功能,让“花儿”民歌在校园绽放。  一、“花儿”进校园,是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生动形式。  “
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语文教学适应素质教育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本文就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做些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一、尊重培养个性,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和分析角度常常不同,因而思考和理解的结果也就往往因人而异。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对于同一则语言材料的认识和理解,是多姿多彩,不一而足的。汉民族语言特
人类认识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体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上,小学课本的插图明显多于中学。这就需要初高中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文章的内容设计一些简洁明了、直观形象的“图示”,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训练思维能力,又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从无意识的信手涂鸦到有意识的运用“图示”,深切的感受到每当这个时候,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好奇心最强,兴趣最浓
心理异常者更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干预与影响,诸如为了自己曾经的“犯罪”而忏悔,千方百计想去赎罪,由此构成自虐心理的一类源头。对于感性的人,特别是广大女性,更可能会因为认知偏差,成为她们的一大心灵毒瘤。  在铁凝的作品《大浴女》中塑造了一个对自己所犯的罪行,耿耿于怀,长时间难以释怀的形象——尹小跳。尹小跳因为自己曾有过的杀人念头,在尹小荃堕井后,受到莫名的“罪行”长期缠绕,难以摆脱,希冀赎罪而痛苦不堪。
现在如果有人给我一个公字,让我不思考就说出它的意思,那我一定会说公就是雄性的统称,还有就是公平公正的意思。但是,实际上这样的解释并不完整。  朋友之间有人玩游戏,偶然之间兴趣大来,在朋友跟我大谈特谈游戏之时,我便顺口问了他的ID,名称非常简单,就叫做公子。一般来说,“公子”这个称呼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但是,现代社会中已经很少有人习惯称呼男生为公子了,在清代,公子这个称呼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