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用建筑精品记录前进中的中国

来源 :时代邮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ira_lacu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兴建虎门海战博物馆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科技馆到惊艳世界的“东方之冠”中国馆,他用2000多个建筑精品生动记录了前进中的中国。同时,他的人生也与新中国同频进步。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

深圳科学馆,开启事业新征程


  何镜堂1938年出生在广东东莞,自幼喜爱绘画,1956年,考入华南工学院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时又因学业优异被推荐为研究生,攻读民用建筑专业。
  1973年,何镜堂工作调动,来到首都轻工业部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他不仅在工作中完成了办公楼、厂区规划的设计任务,还在业余时间参加建筑绘画、小型铁路客站、农村住宅设计等竞赛。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设,何镜堂心中“捂”了十几年的建筑师激情,也期待着有机会尽情燃烧。他专程去了一次深圳,看到昔日荒凉的地方正成为繁忙的建筑工地,他感受到了“热土”的含义,内心也跟着沸腾了起来。
  1983年,何镜堂带着家人从北京回到母校华南工学院。回来的第三天,他就接到一个竞赛任务设计深圳科学馆。“本来还想去买点安家的东西,一听到竞赛,我想‘机会来了’,立刻放下手头其他事情。”于是,何镜堂和同为建筑师的妻子李绮霞一起工作了20多天,把深圳科学馆的方案和模型做了出来。“改革开放前沿地的速度确实是快。我的模型中午送到,下午就开始评选,傍晚便通知我中选了。”在45岁的那年,何镜堂打响了人生第一炮。
  何镜堂告诫青年人:“只要肯努力永远都不迟。”
  此后的36年,何镜堂先后主持设计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天津博物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映秀震中纪念地等2000多个建筑精品、200多项重大工程。
  这些重大标志性工程见证了包括反法西斯战争、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抗震救灾、“一带一路”等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精神。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成就事业巅峰


  1999年年底,何镜堂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中国建筑界最高奖首届梁思成建筑奖。有人觉得何镜堂可以歇一歇了,毕竟那个时候的他已经61岁了,但是,何镜堂没有停歇下来,他的身影依然活跃在全国各大设计招标现场和建筑施工现场。“这个时代令我倍受鼓舞。整个社会在推着你往前走,你不走,就太对不起社会了。”他说。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一项万众瞩目的工程,也是何镜堂的巅峰之作。此作品将何镜堂只争朝夕的干劲儿、合作共事的风范、与时俱进的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2007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设计方案。彼时,已经做了8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何镜堂,觉得这是一项崇高的历史重任,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欣喜的同时也倍感压力。他立刻组织自己的团队参加竞赛。在设计之初,何镜堂给予了中国馆“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定位,其设计方案历经多轮残酷的竞选最终胜出。何镜堂以“东方之冠”构思中国馆的外观主题,表达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以及今日中国的大国风范,并在设计中追求尽可能多的开放空间,实现多元化的人文交流。该作品获得了人们的高度评价,成为上海世博会乃至全球建筑界近年来的标志性建筑。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建筑的背后,当时已近70岁高龄的何镜堂有着怎样的付出。以中国馆外墙的颜色为例,大家都认为要采用代表着喜庆、热烈的“中国红”,但确定这个红色的数值到底是多少,团队就花费了一番心思。“参考的意见很多,争议也很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中国红。”何镜堂回忆说:“我们想过用天安门的红、国旗的红,甚至是中华牌香烟的红……各个层次的讨论就不下20次。”
  另外,这种红色的外观,用什么材料制成最适宜?能不能经受长期的雨淋日晒?如此大体量的红色建筑,做出来是什么样子,大家心里都很忐忑,连何镜堂自己心里也没底。他提议成立了顾问委员会,协助设计团队攻克这一难题,而他自己,更是全身心扑到了这个项目上。有一次,为了确认材料的效果,他一天内飞了北京、上海、天津三个地方;而“中国红”的最佳數值,也在长达半年的反复比对筛选后得以确定。
  中国馆建成后,有人说它像个粮仓,建筑界的人说像个斗拱,重庆人说像个火锅,成都人说是打麻将的桌子……听到这些评价,何镜堂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很欣慰:“建筑就应该接地气,这正是每个人心中理解的中国,如果大家都说像同一个东西那就代表不了中国,而好的建筑是有灵魂、有感情的,比起它的功能性,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内涵。”
  意大利著名建筑评论家卡萨帝认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具有典型中国建筑风格,整个过程用了现代主义手法,表达一种现代建筑风格,但又保留中国韵味,把“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分水岭,开创了中国建筑设计的一个新时代。
  何镜堂觉得作为一名中国建筑师,有责任把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向全世界做一次自信而友好的表达。通过中国馆,他做到了。

学无止境,把每天的工作当生活


  何镜堂的很多建筑作品都强调场所精神的表达,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就是他这种建筑理念最为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
  他和团队把主题设定为“从战争到和平”。下沉广场的设计营造了肃穆的场所精神,300位抗战英烈的名字,镌刻于抛光黑色大理石之上,伫立于广场一侧。这是希望人们可以在参观后感到震撼,永远记住这个历史事件,最终把人类带向共同的文明道路。
  近年来,由何镜堂领衔设计的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撼的作品不断问世。令他感到荣幸的是,这些重大标志性工程,一起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精神。“我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个人追求要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这是非常重要的。”他的大半辈子都在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设计研究。
  有一天,何镜堂在广州大学城观看完演出,和夫人李绮霞在校园散步时,一个女学生跑过来,给他深深鞠了一躬。她替自己的父亲给何镜堂鞠躬她的父亲说,感谢何镜堂设计了这么美的校园,让女儿可以在画一般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何镜堂表示,那一刻是自己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何镜堂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已有18人获得了全国青年建筑师奖,成为全国建筑设计和教育领域的骨干力量。2011年,在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后,何镜堂将所获奖金200万元全部捐出,并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牵头各方累计捐赠1100多万元,奖励优秀青年学生以及教师,激励年轻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
  有句老话说:“建筑师是个晚熟的职业。”“不怕输,不怕向年轻人学习”的何镜堂院士,83岁的他仍活跃在建筑设计的舞台上,带领着他的设计团队,成为在很多国际竞赛和重要工程中频频亮相的“热门赢家”。
其他文献
摘 要:郑振铎先生对“俗文学”内涵的界定以及对俗文学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贡献,但他认为“俗文学就是大众文学”这一观点稍欠严谨。“俗文学并不等同于大众文学”,“大众文学”也不是对传统俗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更不应该被贴上“俗”的标签,发展大众文学应超越雅俗之分;在当今迅猛发展的自媒体时代,大众文学迎来了亘古未有的发展时机,建构与新媒体技术相适应的当代大众文学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郑振铎 俗文学观
2018年4月4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现场,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战胜北大硕士彭敏,获得总冠军。爆冷门的比赛结果,让雷海为成为“网红”。  7岁起读诗,喜欢文字的韵律感,至今仍随身携带一本《唐诗三百首》。从20岁离家起,雷海为已经在外漂泊17年,尽管物质生活并不如意,也一直未成家,但是在他看来,“诗与远方”是一种永恒追求,读古诗词,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午休时间读《汉语语音史》  记者
摘 要:王安忆是新时期文坛上一位风格多变而又多产的女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大多表现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挚爱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女性生活困境的探索与思考。在《我爱比尔》这部小说中,她也以上海为背景,描述了一位知识女性在求爱过程中的一系列遭遇以及最后走向个人堕落的历程。本文主要从对阿三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探讨其精神困境及最后的自我救赎,体现王安忆对现代女性身份归属的思考。  关键词:阿三 身份归属
翻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自“京味文学”的开创者老舍先生,到汪曾祺、邓友梅、林斤澜,再到肖复兴、叶广芩、刘恒、王朔……北京城在变,书写北京城的作者在变,作者笔端的北京城亦在变。本书写的是刘一达记忆深处的胡同范儿,一页页穿透笔端的记忆里,有醇厚朴实的北京味儿,有人与城相互守望的脉脉温情。  “胡同是北京文化的根儿,四合院是北京文化的魂。”一座文脉绵长的城市,不能没有根儿;一座气度雍容的城市,不能没有魂。
2019年春节,由成龙、钟楚曦和阮经天主演的奇幻古装电影《神探蒲松龄》正式上映,电影上映后反响平平,反倒是影片的推广曲《兰若仙踪》空灵唯美、轻柔婉转,让不少人为之沉醉。而《兰若仙踪》的演唱者魏允熙,不仅是成龙团队的专用女声,还是一位实力唱将。真正的实力派,运气都不差  魏允熙是地道的东北女孩,她自小喜欢唱歌,8岁起开始学习声乐。靠着稳扎稳打的基本功,魏允熙在2008年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男
孩子们的球场 摄影/视觉中国练太极 摄影/视觉中国北京中關村广场上运动的青少年 摄影/视觉中国
一直很向往农村单调的生活,喜欢看一片片的高粱地,看一缕缕的炊烟袅袅。现在终于知道了,自己只是在逃避都市的压力与烦躁,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设防。  公司职员 小优  乡村的田园风光宛如一幅长轴画卷徐徐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把美丽的画卷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彩、生动迷人,却是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和大自然巧妙融合的徐徐展现。黄昏时候,耕耘了一天的人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收工回来,他们扛着锄头,在乡村的田埂上漫步走来,霞光
关于转轮手枪的列装问题,各有不同观点,褒贬不一,笔者也就此谈谈个人看法。  警用武器一直选用军用装备,已很难满足使用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公安部门没有设置专门的武器研究开发机构,警用武器一直选用军用武器,如54式手枪,64式手枪,77式手枪等,已经装备多年。现在这些枪支早已被军方撤装,换装为92式5.8mm及92式9mm手枪,而且由于多年没有订贷,工厂生产换装前手枪的相关生产线已经撤线。公安部门装
卞荣宣 编译  德国的兵器爱好者在餐桌上推杯问盏时,往往会不无自豪地说:“别看卡拉什尼柯夫名声显赫,他的设计思想还不是从我们德国StG44突击步枪上抄过去的嘛!要说牛气,还应该是StG44的设计师雨果·希买司。”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抄袭之说不可信     上世纪20~30年代,苏联与德国保持着非常秘密与紧密的经济与军事关系。德国企业不仅支援了苏联的工业建设,包括提供机械设备和技
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  人生路,已走过大半,回望来路,会想象,如果重回年轻时候,是否会选择另一条路,经历不一样的生命旅程?  当年轻的你面臨选择时,总会听到各种声音,“这条路不适合你”“这是一条弯路”“我不希望你走我的老路”“这样挺好,多安稳呀”“现在的工作多好,别瞎折腾了”,然而少有人跟你说,听从你的内心,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走你自己的路,我永远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