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然而,这两“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令部分教师感到困惑。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有效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好教师和学生这两者的功能,使教学真正达到有效?本文在实践中总结、分析这两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落实该教育理念的原则与策略。
【关键词】主导 主体 落实 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在合适的条件下,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新课标强调教育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要求,抓住了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元素,指明了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好的这对概念间的关系问题。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叶圣陶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那么,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1.倡导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的文化特质、学习技术和人文性。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一平台,倡导学科的人文价值,并在日常教学中充分扩展、泛化和渗透。这其中既包括课程内容蕴含的人文知识,又包括教学过程应弘扬的关怀人、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还包括学科学习中应特别重视的识记、理解、推理、归纳、创造和想象等学习方法。
2.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的教贵在一个“引”字。我们可以利用学科特性,引导学生想象与思考,并辅以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
3.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教的内容,更要研究学生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寻求问题的解法,而不仅是记住过程;指导学生探求新的思路,而不仅是套用公式;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而不仅是简单重复。
4.疏导 学生受基础知识、思维定势、读题判意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思维障碍。此时,我们不必给予学生现成的答案,而应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联想等方法对症结进行仔细分析,细心点拨,帮助学生自行解惑。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就提出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九十年代末,裴娣娜教授又提出了“主体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叶澜教授提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这些教育理念都致力于充分发展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是强调其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中最根本的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具体而言就是学生从事学习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实践活动等。然而,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作用于客体的能力都不是很强,他们的主体性需要我们教师的培养和引导。
1.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基础。有关的实验证明,学生学业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学习品质不高,即集中注意、坚持不懈及对挫折的耐受性等意志和情感方面的品质较差。动机的作用正是通过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增强这些重要的品质来保证学习质量。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是布鲁纳所刻意强调的,也是我们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时必须给以极大关注的一个问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主动进入学习情境。
2.形成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根本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整理知识信息的能力,迁移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思维的广泛性(发散性)和深刻性为原则,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功能,引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相互合作探索,使学生相互吸收、相互完善,激发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火花,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
3.营造学生主体性地位发挥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营造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氛围和环境。
(1)充分信任、理解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主体参与的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活跃人的思维,发挥人的智力潜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从发现中创设让学生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体验享受收获的快乐。
(2)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形式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育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为了选择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情。教师作为引导者、设计者,精心备课,要从备新课标、备教材,转向更多地备学生;从备教法转向备学法,备如何为创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处理教材,进行创造性劳动。在教学实践中,要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 (3)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把教师的外部控制转变成学生的自我控制的过程,也就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这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角,开展现疑、析疑、辩疑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去收获知识真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科学治学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接受成功与挫折的体验,从而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落实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原则
落实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首先要注重和谐性原则,也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发现、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引导的关系。从教育过程来说,应当是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而不是“专制”的;从教育方法来说,应当是服务的、全面负责的,而不是只管不“教”的;从工作目标来说,应当是着眼于未来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而不只是看到眼前的。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为落实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奠定环境基础。
其次,要突出教育教学中的多元化原则。多元化原则强调的是学生的多元思维,也就是创新思维。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师不能凭自己的主观独断,对学生一刀切。要给学生较高的自主和较多的选择,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态度,强调自我发展;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从错误和失败中汲取教训;要让学生去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第三,要强调“主导”为“主体”服务的原则。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主体功能的诠释。新的时期里,教师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调控者,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探究者、体验者、合作者、表演者。因此,教师的主体作用是“导”,服务于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其服务性建立在学生的需要上,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策划与调控上,成就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整体提高上。
总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前提是教师的“导”,关键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导的层次,决定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也决定了学生学的层次。导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我们的“导”要建立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深入研究学法的基础之上。一句话:导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
作者单位:云南保山市隆阳区第一中学。
【关键词】主导 主体 落实 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在合适的条件下,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新课标强调教育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要求,抓住了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元素,指明了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好的这对概念间的关系问题。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叶圣陶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那么,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1.倡导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的文化特质、学习技术和人文性。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一平台,倡导学科的人文价值,并在日常教学中充分扩展、泛化和渗透。这其中既包括课程内容蕴含的人文知识,又包括教学过程应弘扬的关怀人、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还包括学科学习中应特别重视的识记、理解、推理、归纳、创造和想象等学习方法。
2.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的教贵在一个“引”字。我们可以利用学科特性,引导学生想象与思考,并辅以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
3.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教的内容,更要研究学生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寻求问题的解法,而不仅是记住过程;指导学生探求新的思路,而不仅是套用公式;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而不仅是简单重复。
4.疏导 学生受基础知识、思维定势、读题判意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思维障碍。此时,我们不必给予学生现成的答案,而应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联想等方法对症结进行仔细分析,细心点拨,帮助学生自行解惑。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就提出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九十年代末,裴娣娜教授又提出了“主体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叶澜教授提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这些教育理念都致力于充分发展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是强调其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中最根本的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具体而言就是学生从事学习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实践活动等。然而,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作用于客体的能力都不是很强,他们的主体性需要我们教师的培养和引导。
1.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基础。有关的实验证明,学生学业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学习品质不高,即集中注意、坚持不懈及对挫折的耐受性等意志和情感方面的品质较差。动机的作用正是通过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增强这些重要的品质来保证学习质量。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是布鲁纳所刻意强调的,也是我们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时必须给以极大关注的一个问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主动进入学习情境。
2.形成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根本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整理知识信息的能力,迁移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思维的广泛性(发散性)和深刻性为原则,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功能,引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相互合作探索,使学生相互吸收、相互完善,激发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火花,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
3.营造学生主体性地位发挥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营造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氛围和环境。
(1)充分信任、理解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主体参与的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活跃人的思维,发挥人的智力潜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从发现中创设让学生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体验享受收获的快乐。
(2)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形式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育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为了选择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情。教师作为引导者、设计者,精心备课,要从备新课标、备教材,转向更多地备学生;从备教法转向备学法,备如何为创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处理教材,进行创造性劳动。在教学实践中,要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 (3)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把教师的外部控制转变成学生的自我控制的过程,也就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这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角,开展现疑、析疑、辩疑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去收获知识真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科学治学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接受成功与挫折的体验,从而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落实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原则
落实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首先要注重和谐性原则,也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发现、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引导的关系。从教育过程来说,应当是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而不是“专制”的;从教育方法来说,应当是服务的、全面负责的,而不是只管不“教”的;从工作目标来说,应当是着眼于未来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而不只是看到眼前的。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为落实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奠定环境基础。
其次,要突出教育教学中的多元化原则。多元化原则强调的是学生的多元思维,也就是创新思维。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师不能凭自己的主观独断,对学生一刀切。要给学生较高的自主和较多的选择,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态度,强调自我发展;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从错误和失败中汲取教训;要让学生去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第三,要强调“主导”为“主体”服务的原则。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主体功能的诠释。新的时期里,教师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调控者,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探究者、体验者、合作者、表演者。因此,教师的主体作用是“导”,服务于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其服务性建立在学生的需要上,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策划与调控上,成就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整体提高上。
总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前提是教师的“导”,关键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导的层次,决定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也决定了学生学的层次。导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我们的“导”要建立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深入研究学法的基础之上。一句话:导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
作者单位:云南保山市隆阳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