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教学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提高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深化实践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可见,教学反思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品德课自然也不例外。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进行反思呢?我且行且思,尝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摸索、实践。
一、关注学情,正面反思
正面反思指以总结经验、以期进步为宗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培养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其核心是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凭借。对此,我们近年来一直借助品德与生活教学,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活动性、生活化等方面展开研究,尤其注意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的转变。
1.新课程理念催生品德课堂成功之花
近三年,笔者连续任教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总觉得轻车熟路。可今年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第十二册《科学技术的喜与忧》一课时,我尝试着一改过去的教法——让学生先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状况,再一一列举我国科技的巨大成就和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而是把新课程理念引入课堂,把教材当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工具。我这样设计:“卢老师来自农村,我们那儿的‘村村通’还未接通,我对新科技知之甚少,我想多了解一些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请大家给老师做回讲解员,好吗?”学生听我这么一说,顿时乐翻了天,纷纷根据预习单要求,翻课本,查资料,找实物,编广告词,调查访问……然后在课堂上多方位地展示了自己的活动成果,有的拿出了大量图片,有的拿出了实物作介绍,有的朗读科技小短文……有了学生的活动,原本枯燥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对此,我兴奋不已。
课后,我加以反思:这节课的成功就在于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作为认识对象,放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开辟信息通道,获得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起整合思考。有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了精妙的设计,学生走出了课本,走出了课堂,既动手又动脑,视野开阔了,综合能力提高了,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增加了,同时也为品德课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渐渐地,我悟出:教学反思还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通过看课,吸取别人的教学长处,研究他们的教学思想,在比较学习中,找出自己与别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前年,我聆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平安回家》一课。上课前,老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把教室布置成了一个简易的十字路口,安排学生面对面而坐。课堂上,老师设计了再现车祸真实场景、游戏认识交通标志、邀请交警现场指挥、设计交通安全用语几个活动,最后在《祝你平安》的音乐声中字幕显示:让平安伴随我们成长。整堂课,老师始终把学生带入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而使学生自觉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水到渠成。上课结束,这位老师便将这节课的教学得失整理了出来。
课后我也对这节课的成功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明白到我们的品德教学,是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引领生活,帮助学生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品德问题,具有可操作性,从而提升他们生命的品质。可见,反思在品德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生活化焕发品德课堂生命活力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德教学的有效度,其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上学期开学不久,学校组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我是评委。本校的薛老师执教了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单元《拉拉手 交朋友》一课。 上课时,薛老师为了消除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的小朋友对学校的陌生感和胆怯心理,颇费了一番心思:通过自我介绍找朋友,大家手拉手唱歌找朋友,让小朋友戴上头饰,围成一个大圆圈找朋友……整整一节课,学生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上课结束时,90%的学生都交上了朋友,甚至还有学生大胆地拉着薛老师的手,主动要和她交朋友。课后,薛老师在反思这节课时说:“新课程理念的注入,使得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主阵地,而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等实践活动为呈现的形态,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很多与他人交往的知识、生活化也因此焕发了品德课程的生命。”
以上案例,教者及时地把上课成功的经验总结提炼,听者则将听课的切身感受用心梳理,并融入后续的品德教学实践之中。这样的反思使得我们的品德教学一步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新课程理念,提升了我们的教育智慧。
二、分析问题,全面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不仅需要关注学情,更需要通过对教师、学生的全面反思,及时调整策略,采取补救设施,这对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形成,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记得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前,我在与学生平日的聊天中,发现有学生言语中流露出对爸妈的不满。于是我反问自己:这是为什么呢?
在一番深思后,我发现是父母过多的关爱反而让孩子失去了方向。于是,我适时调整了原来的课时计划,先期安排了一节主题班会——都是因为爱。其中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1.“体验做妈妈”。让学生把自己的书包挂在胸前,模拟十月怀胎的妈妈,蹲下洗菜,坐下换鞋,弯腰系鞋带……之后采访这些“妈妈们”感觉如何?接着,请学生反思:我们只做了几分钟妈妈就觉得累,我们的妈妈十月怀胎,滋味又如何? 2.“谈谈爸爸妈妈的一天”。在很多学生发言后,我做了小结:“其实,我们的爸爸、妈妈上的是两个班,一个在单位,每天八小时;一个在家里,每天下班回家,买菜烧饭,做家务,还要关注我们的学习。我们反思一下:我们有没有在爸妈很累时,还惹他们生气呢?”3.“说说爸妈对我们的爱”。学生联系实际,讲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这时,我让学生再次反思:“你体谅过父母的辛苦吗?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似有所悟,抱怨转化成了理解。有了前面的铺垫,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讲了许多体贴爸妈的做法。自此,学生沉睡的意识被唤醒了,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自然比预期的好。反思这节课,我以为:正是我学会了对老师和学生全面反思,才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寻求到解决的办法,即:课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反思,调整了教学策略;继而采取了与教学相匹配的主题班会形式让学生体验、反思;最后实施课堂教学,这不但让学生学会了理解,更学会了把这种理解化为爱的种子,生根,发芽,水到渠成。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很显然,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名优秀品德老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原有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则要寻找新的问题;成功处理完一个事件,我们则要反思成功的经验,及时推广。总之,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即整改,发现问题即反思,总结经验。这样,我们面对教学事件的机智,处理问题的能力,则会在不知不觉中螺旋上升。
品德教学,需要我们不断行走在反思的路上!
一、关注学情,正面反思
正面反思指以总结经验、以期进步为宗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培养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其核心是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凭借。对此,我们近年来一直借助品德与生活教学,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活动性、生活化等方面展开研究,尤其注意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的转变。
1.新课程理念催生品德课堂成功之花
近三年,笔者连续任教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总觉得轻车熟路。可今年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第十二册《科学技术的喜与忧》一课时,我尝试着一改过去的教法——让学生先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状况,再一一列举我国科技的巨大成就和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而是把新课程理念引入课堂,把教材当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工具。我这样设计:“卢老师来自农村,我们那儿的‘村村通’还未接通,我对新科技知之甚少,我想多了解一些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请大家给老师做回讲解员,好吗?”学生听我这么一说,顿时乐翻了天,纷纷根据预习单要求,翻课本,查资料,找实物,编广告词,调查访问……然后在课堂上多方位地展示了自己的活动成果,有的拿出了大量图片,有的拿出了实物作介绍,有的朗读科技小短文……有了学生的活动,原本枯燥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对此,我兴奋不已。
课后,我加以反思:这节课的成功就在于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作为认识对象,放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开辟信息通道,获得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起整合思考。有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了精妙的设计,学生走出了课本,走出了课堂,既动手又动脑,视野开阔了,综合能力提高了,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增加了,同时也为品德课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渐渐地,我悟出:教学反思还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通过看课,吸取别人的教学长处,研究他们的教学思想,在比较学习中,找出自己与别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前年,我聆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平安回家》一课。上课前,老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把教室布置成了一个简易的十字路口,安排学生面对面而坐。课堂上,老师设计了再现车祸真实场景、游戏认识交通标志、邀请交警现场指挥、设计交通安全用语几个活动,最后在《祝你平安》的音乐声中字幕显示:让平安伴随我们成长。整堂课,老师始终把学生带入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而使学生自觉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水到渠成。上课结束,这位老师便将这节课的教学得失整理了出来。
课后我也对这节课的成功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明白到我们的品德教学,是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引领生活,帮助学生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品德问题,具有可操作性,从而提升他们生命的品质。可见,反思在品德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生活化焕发品德课堂生命活力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德教学的有效度,其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上学期开学不久,学校组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我是评委。本校的薛老师执教了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单元《拉拉手 交朋友》一课。 上课时,薛老师为了消除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的小朋友对学校的陌生感和胆怯心理,颇费了一番心思:通过自我介绍找朋友,大家手拉手唱歌找朋友,让小朋友戴上头饰,围成一个大圆圈找朋友……整整一节课,学生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上课结束时,90%的学生都交上了朋友,甚至还有学生大胆地拉着薛老师的手,主动要和她交朋友。课后,薛老师在反思这节课时说:“新课程理念的注入,使得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主阵地,而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等实践活动为呈现的形态,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很多与他人交往的知识、生活化也因此焕发了品德课程的生命。”
以上案例,教者及时地把上课成功的经验总结提炼,听者则将听课的切身感受用心梳理,并融入后续的品德教学实践之中。这样的反思使得我们的品德教学一步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新课程理念,提升了我们的教育智慧。
二、分析问题,全面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不仅需要关注学情,更需要通过对教师、学生的全面反思,及时调整策略,采取补救设施,这对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形成,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记得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前,我在与学生平日的聊天中,发现有学生言语中流露出对爸妈的不满。于是我反问自己:这是为什么呢?
在一番深思后,我发现是父母过多的关爱反而让孩子失去了方向。于是,我适时调整了原来的课时计划,先期安排了一节主题班会——都是因为爱。其中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1.“体验做妈妈”。让学生把自己的书包挂在胸前,模拟十月怀胎的妈妈,蹲下洗菜,坐下换鞋,弯腰系鞋带……之后采访这些“妈妈们”感觉如何?接着,请学生反思:我们只做了几分钟妈妈就觉得累,我们的妈妈十月怀胎,滋味又如何? 2.“谈谈爸爸妈妈的一天”。在很多学生发言后,我做了小结:“其实,我们的爸爸、妈妈上的是两个班,一个在单位,每天八小时;一个在家里,每天下班回家,买菜烧饭,做家务,还要关注我们的学习。我们反思一下:我们有没有在爸妈很累时,还惹他们生气呢?”3.“说说爸妈对我们的爱”。学生联系实际,讲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这时,我让学生再次反思:“你体谅过父母的辛苦吗?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似有所悟,抱怨转化成了理解。有了前面的铺垫,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讲了许多体贴爸妈的做法。自此,学生沉睡的意识被唤醒了,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自然比预期的好。反思这节课,我以为:正是我学会了对老师和学生全面反思,才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寻求到解决的办法,即:课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反思,调整了教学策略;继而采取了与教学相匹配的主题班会形式让学生体验、反思;最后实施课堂教学,这不但让学生学会了理解,更学会了把这种理解化为爱的种子,生根,发芽,水到渠成。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很显然,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名优秀品德老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原有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则要寻找新的问题;成功处理完一个事件,我们则要反思成功的经验,及时推广。总之,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即整改,发现问题即反思,总结经验。这样,我们面对教学事件的机智,处理问题的能力,则会在不知不觉中螺旋上升。
品德教学,需要我们不断行走在反思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