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课程,教学方式要转变

来源 :新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ewy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新课程,教学方式要转变,这是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和即将参与课程改革实验教师的困惑与呼声,也是大家最为迫切的需求。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转变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以迎接2l世纪的挑战,基础教育体系伴随着风行全球的教育改革浪潮,戮力以赴。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也奏响了序曲,几年内,新课程走向了数以千计的试验区,走向了数以万计的试验学校,走进了课堂,走进了教室,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技能的变化”等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改革方案,似乎强烈影响着我们原本熟悉的教育环境,而对于这些具体观点和方案的研究与评述也是汗牛充栋,令广大教师目不暇接。转眼之间,来自四面八方的对教育和课程的意见越来越多,对改革的内容和方式也显现出众声喧哗的态势,整个教育界,不论是通过理论还是实践,大家都在行动。不过在议论和行动中,大部分人都体会到:只有教师,基层的、一线的、真正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教师,才是关系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人物。主要依靠教师自身来实践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落实新课程。面对新课程,教学方式要转变,这是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和即将参与课程改革实验教师的困惑与呼声,也是大家最为迫切的需求,故此仅就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谈点自己的感受。
  1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地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比如在常见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学不懂,于是就包办代替。新课程提倡,教是为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教师讲课。”
  2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教学弊端。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重点去记公式、定理。比如在教学多边形与圆的有关计算时,应师生共同推得有关计算公式,重视其过程,而不只是要求学生记住边心距、中心角等公式。
  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過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既长知识,又增才干。由此看出,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知识的概念、定理和规律的过程不了解,没有能力开发和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那就是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机械学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知识的发生过程,削弱学生从感知到概括的过程,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结果使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感知与概括的思维断层。有的教师喜欢对概括后的结论马上加以应用,甚至一开始就让学生做变式题,造成严重的“消化不良”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很显然这种“欲速则不迭”的做法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
  3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的培养。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以及教学质量的低下,就与一刀切、统一要求有关。因此,“必须实行差异性教育,因材施教”(汪广仁语)。
  4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认知过程,一个是情感过程。传统教学理论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才能大力推进和加强素质教育。
  
  收稿日期:2010-06-05
其他文献
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正常的教育情况下,此阶段幼儿词汇量已发展到3000个左右。幼儿阶段的语言学习不容忽视。由于此时幼儿对语言的学习完全凭借听、说来发展提高,这为幼儿学习第二种语言提供了可能。因此利用多种渠道,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幼儿的外语学习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  1 注意英语在各项活动中的使用,培养幼儿运用英语的能力 外语学习关键一点在于经常使用,在使用中达到脱口而出,成
期刊
【摘要】教师必须善于通过创设一种能够对学生已有心理能力提出挑战的教学环境来完成教学任务,结合学科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是职高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是实现职高语文素质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触动;提升;影响  Do pilot study of vocational students who  Zhang Quanhua   【Abstract】Must be good teachers
期刊
【摘要】教學活动总是在由师生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有教学手段所形成的自然现象、自然过程、社会形象等)构成一定的教学情景中进行的。教学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意过程,以激励学生进入学习的过程。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景,通过自己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情景创设;教学激情;学习激情    1 教学激情与学习激情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人
期刊
【摘要】无功电流仅仅与附近的用电设备相互交换,不流向网络其它点,在网络中无功电流的无功损耗和电压损耗小,既对系统补偿,也对用户内部无功损耗补偿,大大减少了电能损失,被补偿网络运行最经济。  【关键词】电力系统;功率补偿;作用方法  Power system 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functions and methods  Yin Xuanchun  【Abstr
期刊
【摘要】劳技实作是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头戏”,劳技实作突出的是因地制宜的实践和应用。在实践中以“引导情趣、明确目标、实习操作、成果展评、综合评价”为链条,形成五步实作教学法。  【关键词】因地制宜;引导情趣;实作;创新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and technology to local conditions  Zhu Yujun  【Abstract】Labor
期刊
【摘要】教学反思是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要想使教育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并很好地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以一个常新的头脑反思常新的问题,应对常新的世界,将“学”、“思”结合,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加快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步伐,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也能成为一个时尚达人。  【关键词】学;思;素质;终身学习  “Learning”, “thin
期刊
【摘要】英语教育近几年在我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英语基础课在职业中学的开展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开发适合我校特色的英语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为此,笔者就面试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内容形式、实施办法、课程评价和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面试英语;校本课程;就业指导  Of our school, “English interview” based
期刊
【摘要】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以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  【关键词】学会倾听;勤动手脑;富于想象  How to cultivate good habits of lectures  Chen Wanfu  【Abstract】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to stimulate students to par
期刊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是培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把逻辑规律引入教学,注意示范、点拨,显然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逻辑规律;引入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the logical rule introduces  L
期刊
【中图分类号】O157.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宗旨在于使“四色问题”的证明更公理化、系统化、严密化和科学化。并把证明上升到辩论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哲学的高度,因为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我们在证明时用到了,对立统一即矛盾规律,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同时为了说明问题也深入到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因果关系,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以及时空观等一系列的基本范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