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新课程,教学方式要转变,这是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和即将参与课程改革实验教师的困惑与呼声,也是大家最为迫切的需求。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转变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以迎接2l世纪的挑战,基础教育体系伴随着风行全球的教育改革浪潮,戮力以赴。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也奏响了序曲,几年内,新课程走向了数以千计的试验区,走向了数以万计的试验学校,走进了课堂,走进了教室,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技能的变化”等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改革方案,似乎强烈影响着我们原本熟悉的教育环境,而对于这些具体观点和方案的研究与评述也是汗牛充栋,令广大教师目不暇接。转眼之间,来自四面八方的对教育和课程的意见越来越多,对改革的内容和方式也显现出众声喧哗的态势,整个教育界,不论是通过理论还是实践,大家都在行动。不过在议论和行动中,大部分人都体会到:只有教师,基层的、一线的、真正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教师,才是关系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人物。主要依靠教师自身来实践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落实新课程。面对新课程,教学方式要转变,这是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和即将参与课程改革实验教师的困惑与呼声,也是大家最为迫切的需求,故此仅就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谈点自己的感受。
1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地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比如在常见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学不懂,于是就包办代替。新课程提倡,教是为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教师讲课。”
2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教学弊端。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重点去记公式、定理。比如在教学多边形与圆的有关计算时,应师生共同推得有关计算公式,重视其过程,而不只是要求学生记住边心距、中心角等公式。
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過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既长知识,又增才干。由此看出,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知识的概念、定理和规律的过程不了解,没有能力开发和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那就是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机械学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知识的发生过程,削弱学生从感知到概括的过程,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结果使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感知与概括的思维断层。有的教师喜欢对概括后的结论马上加以应用,甚至一开始就让学生做变式题,造成严重的“消化不良”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很显然这种“欲速则不迭”的做法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
3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的培养。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以及教学质量的低下,就与一刀切、统一要求有关。因此,“必须实行差异性教育,因材施教”(汪广仁语)。
4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认知过程,一个是情感过程。传统教学理论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才能大力推进和加强素质教育。
收稿日期:2010-06-05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转变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以迎接2l世纪的挑战,基础教育体系伴随着风行全球的教育改革浪潮,戮力以赴。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也奏响了序曲,几年内,新课程走向了数以千计的试验区,走向了数以万计的试验学校,走进了课堂,走进了教室,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技能的变化”等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改革方案,似乎强烈影响着我们原本熟悉的教育环境,而对于这些具体观点和方案的研究与评述也是汗牛充栋,令广大教师目不暇接。转眼之间,来自四面八方的对教育和课程的意见越来越多,对改革的内容和方式也显现出众声喧哗的态势,整个教育界,不论是通过理论还是实践,大家都在行动。不过在议论和行动中,大部分人都体会到:只有教师,基层的、一线的、真正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教师,才是关系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人物。主要依靠教师自身来实践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落实新课程。面对新课程,教学方式要转变,这是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和即将参与课程改革实验教师的困惑与呼声,也是大家最为迫切的需求,故此仅就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谈点自己的感受。
1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地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比如在常见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学不懂,于是就包办代替。新课程提倡,教是为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教师讲课。”
2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教学弊端。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重点去记公式、定理。比如在教学多边形与圆的有关计算时,应师生共同推得有关计算公式,重视其过程,而不只是要求学生记住边心距、中心角等公式。
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過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既长知识,又增才干。由此看出,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知识的概念、定理和规律的过程不了解,没有能力开发和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那就是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机械学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知识的发生过程,削弱学生从感知到概括的过程,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结果使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感知与概括的思维断层。有的教师喜欢对概括后的结论马上加以应用,甚至一开始就让学生做变式题,造成严重的“消化不良”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很显然这种“欲速则不迭”的做法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
3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的培养。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以及教学质量的低下,就与一刀切、统一要求有关。因此,“必须实行差异性教育,因材施教”(汪广仁语)。
4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认知过程,一个是情感过程。传统教学理论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才能大力推进和加强素质教育。
收稿日期:201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