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与好莱坞电影

来源 :天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Y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6月21日的《洛杉矶书评》网站上,刊载了布莱恩·R·雅各布森针对亨特·沃恩之著作《好莱坞最为肮脏的秘密:电影的隐形环境成本》,以及詹妮弗·费伊之著作《不宜居的世界:人类世时代的电影》的评论,题为《火中好莱坞》。
  众所周知,全球气候变化是最近的热门话题,但电影又与其存在怎样的关联呢?沃恩的著作告诉我们,能否制造出灾难性的大火,长久以来都是好莱坞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志——电影史上有名的例子很多,《飘》里的一场大火烧了外景地,就是其中之一。而沃恩想要说明的,就是这样的拍摄方法是需要巨大成本的。沃恩所关注的点,与近些年来电影研究的“物质转向”有很大关系:在很长时间里,电影研究似乎只局限于“赏析”或者与文学研究相似的“文本分析”,而其后的“新电影史”则使得电影研究的疆域大大拓展,一些以前大多被忽略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也借此重新得到审视。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沃恩的著作中看得更明白:例如,他在书中告诉我们,当年柯达公司之所以在纽约的罗切斯特建立实验室,原因之一就是它离安大略湖很近,而柯达公司在1920年代每天需要1200万加仑的水供给胶片需要。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最近这些年,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好萊坞灾难片层出不穷,它们似乎帮我们提升了环保意识,但我们仍然需要追问,这些电影在“娱乐升华”之余,是否又进一步强化了个人主义(灾难片中的英雄)的解决之道?它们是否还是对“技术”抱有足够的乐观、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借此解决?
  但费伊的著作《不宜居的世界:人类世时代的电影》中,观点却有所不同:费伊认为,借助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技术的两面性,即一方面,电影所呈现的是人造的奇观世界;但另一方面,它又彰显了人类创造一个全新人造星球的野心。而对于电影的“教育”功能,费伊也更为乐观——她认为,电影和电影理论能够帮助我们与自然、地球甚至人类世界之间建立起情感关系,而这又有助于我们形成更为重要的生态关联。
  雅各布森认为,即使我们同意电影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但其中的代价我们也不可不察:一方面,我们花在各种屏幕(特别是手机屏幕)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对于各种屏幕向我们传递的真实的环境威胁,我们又越发心惊胆战,然而,我们与外在世界之间这种 “有中介的联系”,究竟又意味着什么呢?
其他文献
十九世纪的喀什噶尔是什么样子?  站在人声喧哗的新疆喀什街头,我想起瑞典的东方学家贡纳尔·雅林曾这样描述过当年的他所看过的喀什噶尔:“那时的喀什噶尔如同现代回到中世纪,回到拍摄电影《一千零一夜》所设置的场景中。”  在那个年代,喀什噶尔城被大约十米高的结实的城墙环绕着,城墙是用晒干的土块加上填满土块缝之间的泥修筑成的,城墙顶部很宽,足以行驶一辆两轮马车,城墙里的人与外界的沟通是通过五个巨大的城门进
期刊
新近一期的《国际政治科学》刊载了阎学通的文章,就国际竞争的新趋势发表了看法。  首先,技术标准正成为国际规则制定权之争的重点。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在众多领域都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在制定国际规则包括国际技术标准上遇到的阻力较小。而如今,美国在通信技术领域的优势有所下降,其制定技术标准的主导权相对萎缩,因此在通信技术标准方面的竞争也就凸显起来。  自古以来,制定技术标准就是利益和權力的问题
期刊
那个冬夜是睡在野外的。睡在湖心的一条座船上,也是睡在牛奶般黏稠的冷雾里。进入湖洲之上,时间就变得模糊。从早上出发到暮色降临,湖上一直在起雾,在一片茫茫中繁衍另一片茫茫。雾气弥漫,眼界愈加看不清晰天与地,边与际。白天经过的几条寥落的船,都隐匿了,那些万里迢迢飞来越冬的鸟,连同弥渡湖一起消失了。  晚饭就在座船上吃的。一条到了冬天就被主人闲置的座船,陷在沼泽般的湿地中央。是他介绍的朋友的船,到时由我们
期刊
生活看起来五花八门,甚至离奇古怪,但说到底皆是人性的展开、实现与完成。如何穷尽人性的可能,让人在更充分的意义上成其为人,避免陷入非人的境地,或非人地对待自身,是一个不该忽略的问题。对人性的理解与设定,直接影响到我们接受生命的态度和生命福祉的给予、布施与领受,更影响到生命开展的深广。近世以来,随着工具理性的突破与应用,人对物性的认识有长足的推进,对自身的认识却不能与之并驾齐驱,迷惘和无明的雾霾似乎与
期刊
叫花子  印象中以前的叫花子都是从西面、北面来的。日头落山的时候,他左手拧紧一只搭在背后的蛇皮袋,右手托了个破碗,蓬头垢面地出现在你家门口。  我分明看见他在不远处的池塘边蹲下身来,双手并拢掬了几捧清凉的水解了下渴,为何不随手洗把脸呢?所以我怀疑,他有点儿有意,他脸上甚至抹了些屋旁韭菜地上的草木灰。  落日却那么干净,如他随身别上的故乡。  他的碗永远不是完整的那种,破也破不到哪去,有个小豁口,一
期刊
手记一  按照扶贫工作的要求,我是去给他弟弟照相、签字、摁手印的,没想到回来的时候脑海里全是哥哥的影子。影子里的哥哥,不苟言笑,太普通,没有多少的独特和亮闪的地方,就如乡村中随处可见的水,不喧嚣狂浪,平平静静,清清亮亮。  其实,这是一对再寻常不过的兄弟,与千千万万家的兄弟一样。再说,哥哥照顾弟弟、帮衬弟弟,在乡村,在中国,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然,也正是千万个这样普普通通的哥哥,构成了中国式的亲
期刊
2019年5月29日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上,刊载了安娜·凯瑟琳·沙夫纳的文章,题为《肥胖是个事儿》,在文中,沙夫纳对“为什么肥胖”这个问题进行了评述。  沙夫纳指出,迄今为止,对于胖子的歧视,基本都基于以下判断:肥胖是因为不佳的个性特征(贪婪、软弱、缺乏自控力),肥胖是對于资源的浪费(特别是食品和医疗资源),肥胖是对于健康、基因和国家未来的无耻扰乱——总之,在一般人看来,肥胖纯属个人生活方式问题
期刊
燕忆  燕子飞回来的那天,春天正带着忧郁的面孔,在追赶门前的流水。燕子不知道春天为何要追赶流水,它们只知道自己赶了很远很远的路,才疲倦地飞回到故乡。这是一对恋旧的燕子,自从去岁离开老巢后,它们就被乡愁和寂寞所困扰。它们把孩子带去了远方,也把自己的记忆带进了炼狱。它们在冬天里盼望春天,在流浪的不安中想念弥漫在旧屋内的橘黄色的灯光——那灯光曾温暖过它们的睡眠,也曾镀亮过它们的梦想。故在返回的途中,它们
期刊
1  一般谈论中国现代文学,似乎只有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才是文学,其他都不算。其中,小说一超独霸,一枝独秀,散文的定义则过于狭窄,似乎只有描写抒情叙事的散文才是文艺性散文,也就是美文,发议论的就不算,比如杂文。鲁迅杂文是个特例,没有人敢否认他的杂文的“文学性”,但别人的杂文是否属于文学,就很难说了。其实,周作人最初提倡的“美文”,主要的恰恰是“论文”,而不是描写抒情和叙事之文。  近年来,中国文
期刊
比接到一个C级投诉电话更让人崩溃的是收到一封标准模板的电子退稿信,只是在抬头的下划线处假模假样地填上你的名字,他们甚至不屑于提及作品标题。  你们怎么能这样!狗屎!都是狗屎!  办公室里冷气很足,但仍然冷却不了我的怒火,当然,我的脸上还是如一潭死水,因为在我脑袋右侧斜上方四十五度角位置有一个540线彩色高清摄像头正对着我。是的,我早就学会如何控制表情肌和声带,哪怕是再极端的情绪波动,深吸一口气,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