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池塘秋季青虾养殖中普遍存在个体出现分化严重及大量秋繁苗等问题,对饲料投喂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二次投喂法,并与传统投喂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次投喂法满足了小虾的营养需求,适口性好,促进了小虾生长,提高了大规格虾比例,增加了商品虾的产量。
关键词 青虾;二次投喂法;传统投喂法;商品率
中图分类号 S966.12 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255-02
近年来,江苏青虾市场行情稳步上扬,养殖规模逐年扩大,据统计全省青虾养殖面积逾5万hm2,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养殖过程中根据青虾秋繁特性,池塘青虾的密度迅速增大,商品率降低,影响养殖经济效益。2015年笔者在江苏省溧阳市项目点进行试验,在秋季虾苗放养45~50 d后,青虾养殖个体出现分化且秋繁苗大量出现时,采用二次投喂法与传统投喂法进行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选在溧阳市社渚镇青虾精品园翔鹏圩养殖基地。试验池塘6口,每口4 802~5 336 m2,池深1.5 m以上,池底较平坦,池坡比为1∶3,进排水分开,进水口安装双层密网。
1.2 试验材料
6口试验池塘放养的虾苗均选用太湖1号青虾F1代,来源于苗种繁育点(淡水渔业中心)的同一批次,虾苗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伤、体质健壮。选用浙江恒兴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作为试验用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4%~42%。不同生长阶段饲料粗蛋白含量详见表1。
1.3 试验设计
按池塘编号,其中1#、2#、3#池塘采用二次投喂法,4#、5#、6#池塘正常投喂。其他试验条件一致。
1.4 池塘管理
具体包括:①清整消毒。加固池埂,堵塞漏洞,清除过多淤泥,保持淤泥不超过15 cm即可。虾苗放养前15 d,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池塘消毒,注水15~20 cm,用生石灰1 500~2 250 kg/hm2,用水完全化开全池泼洒,摈弃未化开的石灰块[1]。②增氧设备。铺设条状微孔增氧设施,功率为3 kW/hm2,放置条式微孔增氧管75根/hm2。③水草种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与茶树枝按比例搭配使用。池塘中间区域轮叶黑藻,周边为水花生,深水处或水草偏少处设置茶树枝。池塘消毒7~10 d后,开始种植水草和安放茶树枝,水草及茶树枝的总覆盖率控制在30%~40%,水草生长旺盛时及时割刈,保持覆盖率相对稳定[2]。④施肥。虾苗放养前7 d左右用80目外套100目筛绢做成的双层过滤网袋过滤进水50~60 cm,进水后施用生物肥水剂肥水,具体用量和方法按使用说明操作,并根据池塘肥瘦、新旧适当进行调整。
1.5 虾苗放养
1.5.1 密度与时间。放规格1.2 cm/尾左右虾苗180万尾/hm2,放养时间为7月14—16日。
1.5.2 注意事项。放养前应该取池水做好试水试验,确保池水对苗种无不利影响,才正式放养虾苗。捕苗和放养时间最好选择在半夜或凌晨,避免在晴好高温天气操作;带水操作,动作轻快,沿池塘四周放养,避免苗种堆压而影响成活率;在池塘中临时架设小网箱1只,暂养部分放养虾苗,48 h后观察虾苗成活情况,评估放养成活率。试验池苗种放养要求尽可能做到同步,即在同一场部、同一批苗种、同一放养时间。
1.6 饲养管理
1.6.1 投喂方法。养殖前期池水浅,应全池均匀泼洒,随着水位加深,应以浅滩处泼洒为主。日投2次,8:00—9:00投喂1次,占日投喂量的1/3,17:00—19:00投喂1次,占日投喂量的2/3。1#、2#、3#池塘饲养至10月,按照“先投大料,后投细料”的二次投喂法,即在正常投喂成虾料1 h后,适量加投幼虾料,4#、5#、6#池塘正常投喂。
1.6.2 投饲量。养殖前期日投喂量按全池虾总重的6.0% ~8.0%,养殖中、后期投喂量为4.0%~7.0%。实际投喂量以投饲后3 h内吃完为度,同时结合不同月份水温、天气、水质、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如遇阴雨天气,减少投喂量或投喂次数。为合理使用虾饲料,减少浪费,科学定量,在池塘浅滩处设一饵料台定期检查摄食情况[3]。
1.7 水质管理
1.7.1 水质要求。池塘透明度,前期25~30 cm,保持一定肥度,以防池塘生长青苔,中期30~40 cm,后期20~30 cm;溶氧保持在5 mg/L以上;pH值7.2~8.5。
1.7.2 水质调节。根据前、中、后3个养殖周期的透明度要求,及时追肥或加注新水。当水变清,适量追施生物肥水剂;当水变浓,适当注入新水,生物肥水剂施用参照使用说明,并根据池水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并选择性施用EM菌、枯草芽孢杆菌或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制剂,每隔10~15 d喷1次,也可在使用微生态制剂前先适量施用底质改良剂。施肥用药时应注意前期水浅,相应降低使用量。
1.7.3 水位调控。前期水深0.8~1.0 m,中期水深1.2~1.5 m,后期水深1.0~1.2 m。水位调节通常随水草的生长高度及时加换水;一般前期每10 d加水1次,每次10 cm;中期每7 d加水1次,每次10~15 cm。
1.7.4 水草管理。水草要均匀成簇分布在池塘中,及时割刈梳理,避免连成一片,保持水草丛独立成簇,间隔充裕,流动通畅。总体覆盖率相对稳定在30%~35%,后期要略高于前期。
1.8 日常管理
1.8.1 巡塘。每天清晨傍晚各巡塘1次,观察水色变化、虾活动摄食情况以及蜕壳情况;晴好天气21:00—22:00,可再巡塘1次,查看虾到池边活动情况。
1.8.2 增氧。试验塘口统一增氧,做到勤增氧、科学增氧。每天22:00开增氧机至翌日日出,晴天12:00—14:00开增氧机2 h,闷热或阴雨天应及时增氧或加冲新水。定期检测试验池溶氧,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增氧方法,确保底层溶氧达到5 mg/L以上[4]。 1.8.3 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定期使用碘制剂或二氧化氯消毒,出现纤毛虫及时杀灭。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喷涂配合饲料投喂,营造控制青虾疾病发生优良环节。
1.8.4 打样与记录。定期对养殖虾进行打样测定,其中秋季虾苗放养20 d后,进行第1次打样,此后每隔10 d打样1次。第1次和第2次用“茶树枝 抄网”结合,第3次开始采取密网地笼捕捞打样。第1、2次打样取一定量(第1次10 g、第2次20 g)混合均匀后作为打样样本,数总尾数后折算尾重,以后每次取样本200尾以上,个体抽样50尾以上,尽可能测雌雄各25尾。
根据试验要求,认真做好池塘清塘、苗种放养、环境(天气、气温)、水质(水温、透明度、溶氧、pH值)、饲料投喂、发病用药、青虾打样、日常管理、捕捞上市与全年收获等情况的塘口记录。每天定时记录水温、透明度、溶氧和pH值,测量并记录早晨、中午、凌晨的池塘溶氧,阴雨天增加测量记录次数[5]。
1.9 青虾捕捞
从10月开始采用抄网或地笼对抛头虾陆续起捕上市,捕大留小,轮捕上市。至11月中旬前捕完大规格上市虾,避免越冬死亡,地笼捕虾应避开蜕壳高峰期和阴雨天。存留在池塘的幼虾于12月后采用手抄网、拖网或干塘起捕过数并囤于池塘作为春季虾虾种进入越冬期管理。
2 结果与分析
如表2、3所示,各个塘口投喂饲料量维持总体一致,根据环境和吃食情况灵活掌握的原则,最终,1#、2#、3#共投喂饲料3 025.2 kg,4#、5#、6#共投喂2 822.65 kg,其中1#、2#、3#塘投放的饲料中9—11月投放的破碎料分别为154、148、165 kg,分别占10月投喂量的21.3%、21.8、23.2%。
如表4所示,1#、2#、3#总产量2 551.3 kg,较4#、5#、6#总产量(2 014.25 kg)提高了26.67%;大、中商品虾总产量分别为1 571.1、1 103.8 kg,大、中商品虾比例提高了7.18%,产量提高42.3%;虾种规格从1 040尾/kg提高到850尾/kg。试验塘平均产值119 100元/hm2,效益68 100元/hm2,对照塘平均产值78 750元/hm2,效益30 150元/hm2。产量由1 437 kg/hm2提高到1 721.25 kg/hm2,提高了19.78%。
将体长小于3.5 cm的青虾划归为小规格虾,体长为3.5~4.5 cm的青虾划归为中等规格虾,体长大于4.5 cm的青虾划归为大规格虾。如表5所示,10月仍有10%的青虾体长低于3.5 cm,针对大虾育肥、小虾生长的综合时期,二次投喂法既不影响大虾的育肥,又可以满足小规格青虾生长营养需求。
有学者对武湖野生青虾食性做周年跟踪分析显示,浮游植物、植物碎片、有机碎屑在3种规格的虾胃中的出现频率均为100%;小规格虾主要偏向轮虫与枝角类等小型动物;大规格虾主要偏向水生昆虫与水生寡毛类等大型动物;中等规格虾的食物组成介于二者之间,但偏向于小规格虾的食物组成,主要以轮虫、原生动物为主。因此,人工养殖时,中规格虾更偏向于小料。
3 结论与讨论
二次投喂法在秋季虾苗放养45~50 d,放养的苗种生长出现分化,虾池中存有部分秋繁苗,为促使小苗生长,采用“先投大料,后投细料”的二次投喂法,即在正常投喂成虾料1 h后,适量加投幼虾料,促进小规格虾苗的生长。上述技术措施的应用,是给小规格虾苗“开小灶”,满足了小虾营养需求,适口性好,促进了小虾生长,提高了大规格虾比例,增加了商品虾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
4 参考文献
[1] 刘军,龚世园,何绪刚,等.武湖日本沼虾食性的研究[J].淡水渔业,2005(1):25-28.
[2] 戴璐.青虾养殖技术效率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3] 陆建珍,邢丽荣,袁新华,等.青虾池塘养殖环境效率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8):1097-1104.
[4] 李家乐,陈蓝荪,刘其根.中国青虾养殖产业的发展模式[J].水产科技情报,2011(2):86-91.
[5] 戴璐,袁新华,王凯.江苏省青虾养殖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3(2):72-80.
关键词 青虾;二次投喂法;传统投喂法;商品率
中图分类号 S966.12 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255-02
近年来,江苏青虾市场行情稳步上扬,养殖规模逐年扩大,据统计全省青虾养殖面积逾5万hm2,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养殖过程中根据青虾秋繁特性,池塘青虾的密度迅速增大,商品率降低,影响养殖经济效益。2015年笔者在江苏省溧阳市项目点进行试验,在秋季虾苗放养45~50 d后,青虾养殖个体出现分化且秋繁苗大量出现时,采用二次投喂法与传统投喂法进行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选在溧阳市社渚镇青虾精品园翔鹏圩养殖基地。试验池塘6口,每口4 802~5 336 m2,池深1.5 m以上,池底较平坦,池坡比为1∶3,进排水分开,进水口安装双层密网。
1.2 试验材料
6口试验池塘放养的虾苗均选用太湖1号青虾F1代,来源于苗种繁育点(淡水渔业中心)的同一批次,虾苗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伤、体质健壮。选用浙江恒兴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作为试验用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4%~42%。不同生长阶段饲料粗蛋白含量详见表1。
1.3 试验设计
按池塘编号,其中1#、2#、3#池塘采用二次投喂法,4#、5#、6#池塘正常投喂。其他试验条件一致。
1.4 池塘管理
具体包括:①清整消毒。加固池埂,堵塞漏洞,清除过多淤泥,保持淤泥不超过15 cm即可。虾苗放养前15 d,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池塘消毒,注水15~20 cm,用生石灰1 500~2 250 kg/hm2,用水完全化开全池泼洒,摈弃未化开的石灰块[1]。②增氧设备。铺设条状微孔增氧设施,功率为3 kW/hm2,放置条式微孔增氧管75根/hm2。③水草种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与茶树枝按比例搭配使用。池塘中间区域轮叶黑藻,周边为水花生,深水处或水草偏少处设置茶树枝。池塘消毒7~10 d后,开始种植水草和安放茶树枝,水草及茶树枝的总覆盖率控制在30%~40%,水草生长旺盛时及时割刈,保持覆盖率相对稳定[2]。④施肥。虾苗放养前7 d左右用80目外套100目筛绢做成的双层过滤网袋过滤进水50~60 cm,进水后施用生物肥水剂肥水,具体用量和方法按使用说明操作,并根据池塘肥瘦、新旧适当进行调整。
1.5 虾苗放养
1.5.1 密度与时间。放规格1.2 cm/尾左右虾苗180万尾/hm2,放养时间为7月14—16日。
1.5.2 注意事项。放养前应该取池水做好试水试验,确保池水对苗种无不利影响,才正式放养虾苗。捕苗和放养时间最好选择在半夜或凌晨,避免在晴好高温天气操作;带水操作,动作轻快,沿池塘四周放养,避免苗种堆压而影响成活率;在池塘中临时架设小网箱1只,暂养部分放养虾苗,48 h后观察虾苗成活情况,评估放养成活率。试验池苗种放养要求尽可能做到同步,即在同一场部、同一批苗种、同一放养时间。
1.6 饲养管理
1.6.1 投喂方法。养殖前期池水浅,应全池均匀泼洒,随着水位加深,应以浅滩处泼洒为主。日投2次,8:00—9:00投喂1次,占日投喂量的1/3,17:00—19:00投喂1次,占日投喂量的2/3。1#、2#、3#池塘饲养至10月,按照“先投大料,后投细料”的二次投喂法,即在正常投喂成虾料1 h后,适量加投幼虾料,4#、5#、6#池塘正常投喂。
1.6.2 投饲量。养殖前期日投喂量按全池虾总重的6.0% ~8.0%,养殖中、后期投喂量为4.0%~7.0%。实际投喂量以投饲后3 h内吃完为度,同时结合不同月份水温、天气、水质、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如遇阴雨天气,减少投喂量或投喂次数。为合理使用虾饲料,减少浪费,科学定量,在池塘浅滩处设一饵料台定期检查摄食情况[3]。
1.7 水质管理
1.7.1 水质要求。池塘透明度,前期25~30 cm,保持一定肥度,以防池塘生长青苔,中期30~40 cm,后期20~30 cm;溶氧保持在5 mg/L以上;pH值7.2~8.5。
1.7.2 水质调节。根据前、中、后3个养殖周期的透明度要求,及时追肥或加注新水。当水变清,适量追施生物肥水剂;当水变浓,适当注入新水,生物肥水剂施用参照使用说明,并根据池水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并选择性施用EM菌、枯草芽孢杆菌或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制剂,每隔10~15 d喷1次,也可在使用微生态制剂前先适量施用底质改良剂。施肥用药时应注意前期水浅,相应降低使用量。
1.7.3 水位调控。前期水深0.8~1.0 m,中期水深1.2~1.5 m,后期水深1.0~1.2 m。水位调节通常随水草的生长高度及时加换水;一般前期每10 d加水1次,每次10 cm;中期每7 d加水1次,每次10~15 cm。
1.7.4 水草管理。水草要均匀成簇分布在池塘中,及时割刈梳理,避免连成一片,保持水草丛独立成簇,间隔充裕,流动通畅。总体覆盖率相对稳定在30%~35%,后期要略高于前期。
1.8 日常管理
1.8.1 巡塘。每天清晨傍晚各巡塘1次,观察水色变化、虾活动摄食情况以及蜕壳情况;晴好天气21:00—22:00,可再巡塘1次,查看虾到池边活动情况。
1.8.2 增氧。试验塘口统一增氧,做到勤增氧、科学增氧。每天22:00开增氧机至翌日日出,晴天12:00—14:00开增氧机2 h,闷热或阴雨天应及时增氧或加冲新水。定期检测试验池溶氧,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增氧方法,确保底层溶氧达到5 mg/L以上[4]。 1.8.3 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定期使用碘制剂或二氧化氯消毒,出现纤毛虫及时杀灭。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喷涂配合饲料投喂,营造控制青虾疾病发生优良环节。
1.8.4 打样与记录。定期对养殖虾进行打样测定,其中秋季虾苗放养20 d后,进行第1次打样,此后每隔10 d打样1次。第1次和第2次用“茶树枝 抄网”结合,第3次开始采取密网地笼捕捞打样。第1、2次打样取一定量(第1次10 g、第2次20 g)混合均匀后作为打样样本,数总尾数后折算尾重,以后每次取样本200尾以上,个体抽样50尾以上,尽可能测雌雄各25尾。
根据试验要求,认真做好池塘清塘、苗种放养、环境(天气、气温)、水质(水温、透明度、溶氧、pH值)、饲料投喂、发病用药、青虾打样、日常管理、捕捞上市与全年收获等情况的塘口记录。每天定时记录水温、透明度、溶氧和pH值,测量并记录早晨、中午、凌晨的池塘溶氧,阴雨天增加测量记录次数[5]。
1.9 青虾捕捞
从10月开始采用抄网或地笼对抛头虾陆续起捕上市,捕大留小,轮捕上市。至11月中旬前捕完大规格上市虾,避免越冬死亡,地笼捕虾应避开蜕壳高峰期和阴雨天。存留在池塘的幼虾于12月后采用手抄网、拖网或干塘起捕过数并囤于池塘作为春季虾虾种进入越冬期管理。
2 结果与分析
如表2、3所示,各个塘口投喂饲料量维持总体一致,根据环境和吃食情况灵活掌握的原则,最终,1#、2#、3#共投喂饲料3 025.2 kg,4#、5#、6#共投喂2 822.65 kg,其中1#、2#、3#塘投放的饲料中9—11月投放的破碎料分别为154、148、165 kg,分别占10月投喂量的21.3%、21.8、23.2%。
如表4所示,1#、2#、3#总产量2 551.3 kg,较4#、5#、6#总产量(2 014.25 kg)提高了26.67%;大、中商品虾总产量分别为1 571.1、1 103.8 kg,大、中商品虾比例提高了7.18%,产量提高42.3%;虾种规格从1 040尾/kg提高到850尾/kg。试验塘平均产值119 100元/hm2,效益68 100元/hm2,对照塘平均产值78 750元/hm2,效益30 150元/hm2。产量由1 437 kg/hm2提高到1 721.25 kg/hm2,提高了19.78%。
将体长小于3.5 cm的青虾划归为小规格虾,体长为3.5~4.5 cm的青虾划归为中等规格虾,体长大于4.5 cm的青虾划归为大规格虾。如表5所示,10月仍有10%的青虾体长低于3.5 cm,针对大虾育肥、小虾生长的综合时期,二次投喂法既不影响大虾的育肥,又可以满足小规格青虾生长营养需求。
有学者对武湖野生青虾食性做周年跟踪分析显示,浮游植物、植物碎片、有机碎屑在3种规格的虾胃中的出现频率均为100%;小规格虾主要偏向轮虫与枝角类等小型动物;大规格虾主要偏向水生昆虫与水生寡毛类等大型动物;中等规格虾的食物组成介于二者之间,但偏向于小规格虾的食物组成,主要以轮虫、原生动物为主。因此,人工养殖时,中规格虾更偏向于小料。
3 结论与讨论
二次投喂法在秋季虾苗放养45~50 d,放养的苗种生长出现分化,虾池中存有部分秋繁苗,为促使小苗生长,采用“先投大料,后投细料”的二次投喂法,即在正常投喂成虾料1 h后,适量加投幼虾料,促进小规格虾苗的生长。上述技术措施的应用,是给小规格虾苗“开小灶”,满足了小虾营养需求,适口性好,促进了小虾生长,提高了大规格虾比例,增加了商品虾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
4 参考文献
[1] 刘军,龚世园,何绪刚,等.武湖日本沼虾食性的研究[J].淡水渔业,2005(1):25-28.
[2] 戴璐.青虾养殖技术效率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3] 陆建珍,邢丽荣,袁新华,等.青虾池塘养殖环境效率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8):1097-1104.
[4] 李家乐,陈蓝荪,刘其根.中国青虾养殖产业的发展模式[J].水产科技情报,2011(2):86-91.
[5] 戴璐,袁新华,王凯.江苏省青虾养殖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3(2):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