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城市的牵挂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adonaargent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城市最终被人牵挂,不是这个城市有多好,只是因为这个城市里,有让我们始终难以忘记的某一个人。
  
  突发奇想,一个人去山里探险。不料脚受伤,傍晚又迷了路。没办法,只好借宿在农家。当我说明来意的时候,对方并不理会,院中一个晒太阳的老太太闭着眼睛,问我从哪里来的?
  我说出所在城市的名字。她突然睁开了双眼,且迅速地从藤椅上站了起来,靠近我,颤动着声音问,姑娘,你再说一次,哪个城市?
  我再次说出自己所在的那个小城的名字。老太太激动地上前拉过我的手,连忙说,成,成哩,今晚就在大娘家住下。
  不明所以,却万分感激。老太太对我一直嘘寒问暖,让我颇为感动。晚上,她执意要与我睡在一个床上,并且一直问着我所在的那个小城的一切。我一一讲解,然后问她,那里可是有您的旧识?
  老太太笑了笑,随即哽咽着说,算是亲人吧。随后老太太便跟我讲起了她的故事。原来,老太太当年跟我差不多大的时候,是一所女子学校的学生。当年抗日战争爆发,她参了军,随部队转战南北,在一个城市认识了一位教书先生,两人一见钟情,在那个小城的河边,双双许下终生,商量好战争一结束就成家。那个小城,就是如今我所在的城市。
  然而,抗日战争结束后,解放战争又开始了,她再次投身革命,从此,两人在战争中离散了,生死未卜。在掩护战友的途中,她受伤了,然后被组织安排在农村做地下工作。这一做就是几十年。后来,她托人四处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最后听说,在那场运动中,那位教师被迫害到了乡下,从此,再无消息。老太太彻底失望,从此隐姓埋名地在乡下过起了生活。但那个城市的一草一木却在她心里扎下了根。只是,当年的那个教师一直下落不明。
  老太太说,只要听到那个城市的名字,就感觉亲切,就会想起过去,如今看到我从那个城市走来,她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最后她又问我,城南那条河,如今还在么?河边倒数第三棵柳树树干上的疤痕还是碗口那么大么?
  我竟不知。对自己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城市,我原来还比不上眼前这位老太太熟悉。
  看着我迷惘的样子,老太太笑了,她说,不怪你哩,你不熟悉,是因为你没上心哩。
  我问她,有没有想过再去那个城市看看?
  她笑着摇头说,不去哩。去了怕会失望。不去的话,心里始终还会有个念想。
  终于明白,一个城市最终被人牵挂,不是这个城市有多好,只是因为这个城市里,有让我们始终难以忘记的某一个人。
其他文献
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农村金融》杂志也迎来30岁生日.从《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到《中国农村金融》,破土小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金改革发展的窗口、
期刊
EVS25,这是一场务实的盛宴.rn当众人散去,那些聚光灯下和觥筹交错背后的,不仅是我们对新能源汽车长长的思考,更是中国乃至新能源汽车时代迅猛来临的明示.rn能源短缺、环境污
期刊
知道梧桐树,是家乡流传着一句俗语“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梧桐作为一种吉祥的树种,便在心中占了一席之地,而让我另眼相看的不是它挺拔粗壮的枝干,硕大厚实的叶子,而是每年春末夏初那满树风铃的梧桐花。  每年的春末夏初,不经意间梧桐花就开放了,一朵一朵淡紫淡紫的花儿,挤挤挨挨地开着、摇曳着,挥洒着甜甜的花香,挥洒着一树的清雅洁净。清晨,站立梧桐树下,花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淡淡的清香中透着一股甜丝丝的
从《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到《中国农村金融》,杂志创刊至今已走过30个年头.每当我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那些与杂志相关的往事,总有一股暖流浸漫全身.真是回首往事似云烟,万般思
期刊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领导全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为了人民;始终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一切依靠人
1990年年末,我由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资金组织处调入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主办的《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成为一名美术编辑.rn早在1989年,我还在农业银行顺义支行储蓄科作美工
期刊
周末,顶着零星的细雨,搭乘由丹东开往沈阳的列车,与以往相同的是,一路上平淡的似乎让人在这段时间失去了记忆,车子在苏家屯站漫长的等待,让心急的人恨不得跳下车子跑到沈阳。这时一个农家打扮的中年妇女坐在了我对面那空闲的座位上,她有些怯怯的看了我一眼,便慌忙把目光移到了窗外。我用友善的目光打量了她。不知为什么,她的这一举动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忆!那个曾经在列车上邂逅的海伦大姐。  记不得是2007年的初冬抑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时候,重温小平同志关于群众观点的论述,受益匪浅.小平同志的群众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与《中国农村金融》已经相伴走过三十载春秋.rn三十年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创刊号在全国信合人的翘首期盼中悄然诞生.因为缘分,我幸运地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