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上旬,连日暴雨在日本西部的广岛县、冈山县、爱媛县等地造成200多人死亡,成为1982年罹难失踪数高达299人的“长崎大水害”以来,日本所发生的最严重同类灾害。普京、默克尔等外国首脑,纷纷致电安倍首相表示哀悼。但外人可能会感到奇怪的是,日本媒体对安倍的问责之声高涨,但对水灾罹难者的哀伤之情却异常平淡。
所以除了坟墓之外,日本家家户户多设佛坛,立牌位祭祀徘徊周遭的亡灵。每年8月中的“盂兰盆节”行事,就是集中飨祭归来的亡灵。其时80%以上的日本人都会参与“慰灵死者”“供养先祖”的传统行事。除了超度亡灵之外,这些仪式也是为了维系家族的亲情纽带,通过家族的传承,超越“死”以及“世代”,将一族的“生命”延续发展。
日本人习惯把“死去”叫做“往生”,就是强调其通往“彼世”的再生。从这个意义上,畅销作家村上春树就说:“死不是作为生的对极,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另一畅销作家永六辅也解释说:“往生就是前往而生,前往西方净土而得重生。”
死并非是“生”的终结,而是“生”的另一个开始,就如作家五木宽之所言:“死是为了完成,就像诞生一样,我们或许需要10个月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去对待。在此期间,我们静静地将死去的人们作为死者送出。”人气获奖影片《入殓师》,就描绘这一“送往”的细腻过程。“往生”的人际关怀,表现出日本人以审美的角度观察和应对“死”,视其为“生”的延续过程。
这让笔者想起江户时代儒者伊藤仁斋对死的看法,他说:“天地之道,有生则无死,有实则无散……父祖其身虽死,而其精神则传诸子孙,子孙又传子孙,生生无已,以至无穷,即可谓生则无死矣。”这种“生生不已”的自然生死观,打通了生与死的分际,让“个体”的“生”,在族类的繁衍承嗣中得以“永生”,所以没有必要怖惧死亡。
日本近年走红的男高音歌唱家秋川雅史,曾以一曲《化作千风》一夜成名,其歌词的首段为:“请不要在我坟前哭泣,那里没有我,我没有沉睡不起。我已化身千缕微风,吹拂在宽广无垠的天空里。”这既是对神道教传统“万物有灵”的具体诠释,又嵌入了新生代对“生死”的达观和超越。虽然歌词源于美国的一首诗作,却非常传神地唱出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所以除了坟墓之外,日本家家户户多设佛坛,立牌位祭祀徘徊周遭的亡灵。每年8月中的“盂兰盆节”行事,就是集中飨祭归来的亡灵。其时80%以上的日本人都会参与“慰灵死者”“供养先祖”的传统行事。除了超度亡灵之外,这些仪式也是为了维系家族的亲情纽带,通过家族的传承,超越“死”以及“世代”,将一族的“生命”延续发展。
日本人习惯把“死去”叫做“往生”,就是强调其通往“彼世”的再生。从这个意义上,畅销作家村上春树就说:“死不是作为生的对极,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另一畅销作家永六辅也解释说:“往生就是前往而生,前往西方净土而得重生。”
死并非是“生”的终结,而是“生”的另一个开始,就如作家五木宽之所言:“死是为了完成,就像诞生一样,我们或许需要10个月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去对待。在此期间,我们静静地将死去的人们作为死者送出。”人气获奖影片《入殓师》,就描绘这一“送往”的细腻过程。“往生”的人际关怀,表现出日本人以审美的角度观察和应对“死”,视其为“生”的延续过程。
这让笔者想起江户时代儒者伊藤仁斋对死的看法,他说:“天地之道,有生则无死,有实则无散……父祖其身虽死,而其精神则传诸子孙,子孙又传子孙,生生无已,以至无穷,即可谓生则无死矣。”这种“生生不已”的自然生死观,打通了生与死的分际,让“个体”的“生”,在族类的繁衍承嗣中得以“永生”,所以没有必要怖惧死亡。

日本近年走红的男高音歌唱家秋川雅史,曾以一曲《化作千风》一夜成名,其歌词的首段为:“请不要在我坟前哭泣,那里没有我,我没有沉睡不起。我已化身千缕微风,吹拂在宽广无垠的天空里。”这既是对神道教传统“万物有灵”的具体诠释,又嵌入了新生代对“生死”的达观和超越。虽然歌词源于美国的一首诗作,却非常传神地唱出了日本人的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