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因其自身生理与心理上的特殊性,对其个人生活、学习教育、工作就业等方面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基础设施的健全与人们观念的改变,现如今残疾人的生存状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的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残疾人的就业现状及影响他们就业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做出分析。
关键词:我国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残疾人事业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残疾人在日常就业、教育、收入等层面上都得到了大大的改观。目前,我国在版颁布一系列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我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建立起残疾人联合会,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同时,政府还设立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残疾人的生活与就业夯实了物质基础。
但鉴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残疾人群体数量较多以及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尚未健全,与非残疾人的就业情况相比较,残疾人的就业状况仍旧呈现出比较严峻的形式。由于残疾人在自身生理或心理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致使残疾人丧失了独立从事、参加某种活动的能力,对于残疾人的就业来说,这才是真正棘手的因素。帮助残疾人顺利就业,不仅能够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使其自食其力,改善自我的生活状况;同时,能够满足他们在心理上与精神上为社会做贡献的需求,找寻自我存在感,起到了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帮助残疾人就业,这更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促进残疾人的就业,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影响我国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一)自身素质影响残疾人就业
首先,残疾人由于生理与心理上的特殊性,其自身的身体状况并不是特别理想,且不允许其从事某些特定性的工作。这就限制了残疾人对于某些工作类型的选择,比如说建筑类等任务强度较大的工作。其次,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残疾人群体就业的重要因素。与非残疾人相比,在受教育程度上残疾人存在更大的不足。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所有的残疾人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数仅仅占到总人数的7.10%,更不用谈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数。综上所述,残疾人自身素质的欠缺,无论是从机体上还是知识水平上,都阻断了他们进入人才市场进行工作挑选的道路,从而阻碍了残疾人的就业。
(二)地域差异影响残疾人就业
1.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就业情况。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以及该区域的人口的密度,我国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许多人会认为在东部与中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就业资源,较西部地区来说,提供给残疾人的就业机会能够大大增多。但实际情况却恰恰与理论相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原因就是由于残疾人自身的特殊性,可供其选择的工作数量有限且数量上比非残疾人员要减少很多,在我国的东部与西部地区,人口密集且经济发达,主要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重工业、服务行业、技术行业居多。在这些大城市中,对人才的素质或是体力要求比较高,而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的残疾人群体就被挡在了求职门外。相对于东、中部地区来说,西部地区经济上欠发达,人口较稀疏,第一产业即农业占比重较大。残疾人无法选择对学历、技术要求水平高的职业,但对于农业劳动,他们更可以胜任后者。由此来说,残疾人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就业率要高于中、东部地区。
2.城市与农村间残疾人就业的差异。我国经济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因此,从一线城市来看,与上文所提及到残疾人在东、中部地区的就业率存在较低的情况相仿。一线城市虽然就业岗位、就业机会多于二、三线城市,但是由于残疾人无法符合招聘人对学历和专业技术的过高要求,就业率要低于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相反,在我国的二、三线城市,基础设施与福利制度要优越于农村地区,同时,人口也较为松散,岗位竞争有所减弱,企业招聘对人才的要求也有所降低。这吸引了大批的农村残疾人进城找工作,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此地区安家落户,就业率得到了提高。
二、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需采取的对策
(一)鼓励残疾人创业,带动就业
在國家政策的而帮扶和社会福利的优惠下,残疾人自主创业,自力更生,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为残疾人的就业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同时,能够发挥强有力的榜样效应,带动他人进行创业,为残疾人提供给多可选择的就业岗位,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政府应建立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
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仅仅依靠市场竞争是无法妥善解决的。政府作为市场调控的“无形之手”,要发挥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首先,政府应尽快完善《残疾人就业条例》和《残疾人就业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武器保障残疾人的基本利益,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残疾人的权益不受损害。其次,在国家财政、社会福利等方面,要加大对残疾人的帮持力度,拓宽其就业渠道,为残疾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机会。
(三)加强残疾人的职业培训,提高着自身素质
各地方政府应联系教育部门,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对残疾人进行就业培训,要帮助残疾人从自身出发,弥补自己在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上的缺点,努力学习,达到招聘商的标准与要求,解决就业困难。另外,在组织培训的同时,政府也应当及时关注残疾人在心理上、精神上的需求,帮助其健全人格,树立个人自尊心与自信心,跟进社会的步伐不掉队。
三、结语
残疾人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在生活、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加大对残疾人的帮扶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提供就业方式,提高就业率,也是我国贯彻“以人为本”基本方针的重要要求。帮扶残疾人就业,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解决残疾人的经济来源,稳定其就业,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另一方面,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能够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社会成员团结一致向前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芭芭拉·奥尔特曼,郑晓瑛,张国有等译.利用调查数据研究残疾问题:美国残疾人访问调查研究结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美]芭芭拉·奥尔特曼,沙龙·巴尼特等著,郑晓瑛,张国有等译.拓展社会科学对残疾问题的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巴志鹏,袁婷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残疾人就业问题[J].学理论,2013(22):99-101.
[4]徐俊燕.改善农村残疾人就业状况的路径研究——以万州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3.
关键词:我国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残疾人事业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残疾人在日常就业、教育、收入等层面上都得到了大大的改观。目前,我国在版颁布一系列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我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建立起残疾人联合会,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同时,政府还设立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残疾人的生活与就业夯实了物质基础。
但鉴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残疾人群体数量较多以及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尚未健全,与非残疾人的就业情况相比较,残疾人的就业状况仍旧呈现出比较严峻的形式。由于残疾人在自身生理或心理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致使残疾人丧失了独立从事、参加某种活动的能力,对于残疾人的就业来说,这才是真正棘手的因素。帮助残疾人顺利就业,不仅能够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使其自食其力,改善自我的生活状况;同时,能够满足他们在心理上与精神上为社会做贡献的需求,找寻自我存在感,起到了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帮助残疾人就业,这更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促进残疾人的就业,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影响我国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一)自身素质影响残疾人就业
首先,残疾人由于生理与心理上的特殊性,其自身的身体状况并不是特别理想,且不允许其从事某些特定性的工作。这就限制了残疾人对于某些工作类型的选择,比如说建筑类等任务强度较大的工作。其次,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残疾人群体就业的重要因素。与非残疾人相比,在受教育程度上残疾人存在更大的不足。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所有的残疾人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数仅仅占到总人数的7.10%,更不用谈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数。综上所述,残疾人自身素质的欠缺,无论是从机体上还是知识水平上,都阻断了他们进入人才市场进行工作挑选的道路,从而阻碍了残疾人的就业。
(二)地域差异影响残疾人就业
1.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就业情况。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以及该区域的人口的密度,我国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许多人会认为在东部与中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就业资源,较西部地区来说,提供给残疾人的就业机会能够大大增多。但实际情况却恰恰与理论相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原因就是由于残疾人自身的特殊性,可供其选择的工作数量有限且数量上比非残疾人员要减少很多,在我国的东部与西部地区,人口密集且经济发达,主要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重工业、服务行业、技术行业居多。在这些大城市中,对人才的素质或是体力要求比较高,而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的残疾人群体就被挡在了求职门外。相对于东、中部地区来说,西部地区经济上欠发达,人口较稀疏,第一产业即农业占比重较大。残疾人无法选择对学历、技术要求水平高的职业,但对于农业劳动,他们更可以胜任后者。由此来说,残疾人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就业率要高于中、东部地区。
2.城市与农村间残疾人就业的差异。我国经济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因此,从一线城市来看,与上文所提及到残疾人在东、中部地区的就业率存在较低的情况相仿。一线城市虽然就业岗位、就业机会多于二、三线城市,但是由于残疾人无法符合招聘人对学历和专业技术的过高要求,就业率要低于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相反,在我国的二、三线城市,基础设施与福利制度要优越于农村地区,同时,人口也较为松散,岗位竞争有所减弱,企业招聘对人才的要求也有所降低。这吸引了大批的农村残疾人进城找工作,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此地区安家落户,就业率得到了提高。
二、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需采取的对策
(一)鼓励残疾人创业,带动就业
在國家政策的而帮扶和社会福利的优惠下,残疾人自主创业,自力更生,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为残疾人的就业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同时,能够发挥强有力的榜样效应,带动他人进行创业,为残疾人提供给多可选择的就业岗位,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政府应建立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
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仅仅依靠市场竞争是无法妥善解决的。政府作为市场调控的“无形之手”,要发挥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首先,政府应尽快完善《残疾人就业条例》和《残疾人就业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武器保障残疾人的基本利益,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残疾人的权益不受损害。其次,在国家财政、社会福利等方面,要加大对残疾人的帮持力度,拓宽其就业渠道,为残疾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机会。
(三)加强残疾人的职业培训,提高着自身素质
各地方政府应联系教育部门,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对残疾人进行就业培训,要帮助残疾人从自身出发,弥补自己在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上的缺点,努力学习,达到招聘商的标准与要求,解决就业困难。另外,在组织培训的同时,政府也应当及时关注残疾人在心理上、精神上的需求,帮助其健全人格,树立个人自尊心与自信心,跟进社会的步伐不掉队。
三、结语
残疾人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在生活、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加大对残疾人的帮扶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提供就业方式,提高就业率,也是我国贯彻“以人为本”基本方针的重要要求。帮扶残疾人就业,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解决残疾人的经济来源,稳定其就业,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另一方面,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能够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社会成员团结一致向前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芭芭拉·奥尔特曼,郑晓瑛,张国有等译.利用调查数据研究残疾问题:美国残疾人访问调查研究结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美]芭芭拉·奥尔特曼,沙龙·巴尼特等著,郑晓瑛,张国有等译.拓展社会科学对残疾问题的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巴志鹏,袁婷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残疾人就业问题[J].学理论,2013(22):99-101.
[4]徐俊燕.改善农村残疾人就业状况的路径研究——以万州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