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蛙狮”是乐昌三溪镇独有的舞狮艺术,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本文主要运用实地调查法对乐昌三溪青蛙狮的造型特征和制作工艺进行了梳理,以期丰富青蛙狮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青蛙狮;造型;工艺
三溪“青蛙狮”,俗称“蟾蜍狮”,又名“神狮子”,流传于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三溪镇一带,“是广东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拟兽舞蹈,是象征着勇敢和力量以及驱魔、避邪、保人平安、带来吉祥等民俗色彩的娱人娱神活动”。[1]2009年7月,三溪青蛙狮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 青蛙狮的造型特征
三溪青蛙狮造型独特,取狮子的威武气势与青蛙的形象特征结合而成,属于典型的复合造型,符合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和手法。
传统的青蛙狮头大如斗,整体呈半球形,底部直径约36厘米,头部高约25厘米。怒目圆瞪,眼球突出,但是眼睛较为狭长,长10厘米,宽4厘米。额头有高突的额丘,额丘正面成正圆形,直径8.5厘米。鼻子较为塌扁,含鼻翼宽为17厘米,鼻头高4厘米,鼻孔大而朝天。口大如盆,嘴角与狮头同宽,开口高度16厘米。脑后有锥形犄角5个,犄角底部直径7厘米,高5厘米,呈4边形分布,中间1个,4个角各1个。
2 青蛙狮的制作工艺
传统青蛙狮使用纸扑工艺制作而成,狮头的制作可分为制模、扑纸、脱模、上色、装饰几个步骤。
2.1 泥模制作
狮头泥模制作的选材容易,一堆红泥,一把小刀,一双巧手即可。挑选黏性好、杂质少的红泥作为主要材料,泥巴以软硬适中适宜塑形为准。如果泥巴太稀,则要放在通风处吹干到合适的湿度,否则堆起的泥模立不起来,容易塌陷;如果泥巴太干,黏度不够且塑形困难,则要捣碎,浇上适量的水浸泡一段时间,再进行捣炼直至合用。
泥模制作完成后,须在阴凉通风出风干,不能在太阳下暴晒,否则泥模内外湿度差别太大,收缩率不一样,会导致泥模开裂。
2.2 扑纸脱模
泥模晾干后,便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扑纸。扑纸之前,一般使用纱布或者报纸作为隔离材料在泥模上粘贴隔离层,否则会造成脱模困难。扑纸所使用的纸张,通常是当地的土纸或者砂纸,因为这些纸吸水性好,纤维较长,韧性好,相对不易破损。扑第一层纸叫“打水底”,目的也是为了脱模方便。做法是先把纸撕成小块,用水浸透,然后就一片片往模具上贴。打水底时要保证所有地方都要贴到并且厚度均匀,尽量一层铺满,水底做好后便可以开始扑第二层纸。扑纸时黏合剂要涂刷均匀,一层一层粘贴,直到厚度达到要求。每層纸片都要按紧压实,与狮头结构完全贴合,这样扑好的狮头才结实耐用。
扑好晾干的狮头脱模后对纸胎适当加以修整,然后在狮头下方开口处安装用竹篾围成的圆形加固纸胎,竹篾下方再绑上一根木板,方便舞狮者抓握,位置长短大约以狮子的两个嘴角为准。
2.3 着色上油
扑好纸、固定好的纸胎将会进入上色工序,使用颜料或者油漆在纸胎上画出各种图案。如果使用颜料上色,整个狮头上好色之后还要上一层清漆,笃定颜色也具有一定的防水作用。传统狮头的主色调有红色和绿色两种,分别在嘴唇、眼睛边缘等位置使用金黄色或者白色的绘制装饰图案。
青蛙狮的色彩特征正是中国民间美术的设色口诀“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的典型代表,反映了乐昌三溪民众对青蛙狮驱恶避邪的美好寄托,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直白的审美表达。
2.4 装饰美化
上好色的狮头还需要进一步装饰,让狮头更漂亮、威武,更符合表演的需要,更能够表达三溪人民对青蛙狮的心理诉求。
在装饰动机上,无论是嗔视的怒目还是如盘的大口,无不体现出狮子的王者气魄;而朝天的鼻孔、条形的纹样又彰显出青蛙的属性。
在装饰材料上,材料的选择具有典型的就地取材的特征:眼眶里装上一对用纸卷成的眼球,嘴里装上同样使用纸扑工艺做成的大大的舌头,下颚部缝上一条红布条,鼻根部插上两根长长的雉尾,最后装上用床单做成的狮披。所有的装饰材料在三溪镇都十分容易获得。
在装饰手法上,传统的青蛙狮狮头的装饰具有明显的程式化特征,色彩以红绿为主,以金黄、黑、白为辅,纹样以团花、条纹为主。如使用金色或者黄色在狮子嘴边画上装饰性的边线,舌头上画上金色的牙齿;眼睛周围绘有一圈或条纹或花瓣形图案,额丘前段部分画上金色或黄色;头顶沿着额丘的凸起一直到狮头底部通常使用金黄和黑色或白色间隔的条形纹样;两腮绘有梅花状或圆形图案等。总体而言,装饰内容和手法较为简单、粗犷。
3 青蛙狮制作现状
从笔者考察的情况看,青蛙狮的制作现状呈现出以下两种趋势:
一是现代的狮头制作工艺和材料越来越脱离传统,有向“醒狮”靠拢的趋势。在造型方面,为了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狮头的尺寸在增大,大的直径已经达到56厘米了。在工艺方面,笔者在乐昌调研时发现,舞台表演使用的狮头已经开始采用彩扎工艺制作了。在装饰手法方面,眼睛上方安装了耳朵状的绒毛,狮头额丘正面的图案也换成了圆形镜面。另外,部分狮头的眼球换成透明的塑料,内部装有灯光,眼睛周围装上了一圈LED光源。这些特点都与醒狮极为相似。
二是现代狮头的制作工艺呈现出越来越粗糙简化的趋势。相当一部分的彩色线条使用“即时贴”代替,因为狮头形状的不规则、纸胎扑制的不平整导致“即时贴”根本没有办法贴平整,狮头上到处贴满了透明胶。嘴唇和眼睛周边等难以使用即时贴的地方画的线条也十分粗糙,纸卷做成的眼球也被涂上黑色油漆的乒乓球替代。
青蛙狮的造型和制作工艺正在一点点发生变化,既有为了适应生存发展而主动调整的积极的一面,也有制作工艺逐渐流失、传承队伍组织松散等造成的遗憾的一面。三溪青蛙狮的生存和保护面对诸多挑战。
参考文献:
[1] 宛小丽.拟兽民间舞蹈——三溪青蛙狮的传承与保护[J].神州民俗,2012(04):20.
作者简介:周俊(1978—),男,安徽肥西人,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用户界面以及传统艺术符号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青蛙狮;造型;工艺
三溪“青蛙狮”,俗称“蟾蜍狮”,又名“神狮子”,流传于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三溪镇一带,“是广东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拟兽舞蹈,是象征着勇敢和力量以及驱魔、避邪、保人平安、带来吉祥等民俗色彩的娱人娱神活动”。[1]2009年7月,三溪青蛙狮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 青蛙狮的造型特征
三溪青蛙狮造型独特,取狮子的威武气势与青蛙的形象特征结合而成,属于典型的复合造型,符合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和手法。
传统的青蛙狮头大如斗,整体呈半球形,底部直径约36厘米,头部高约25厘米。怒目圆瞪,眼球突出,但是眼睛较为狭长,长10厘米,宽4厘米。额头有高突的额丘,额丘正面成正圆形,直径8.5厘米。鼻子较为塌扁,含鼻翼宽为17厘米,鼻头高4厘米,鼻孔大而朝天。口大如盆,嘴角与狮头同宽,开口高度16厘米。脑后有锥形犄角5个,犄角底部直径7厘米,高5厘米,呈4边形分布,中间1个,4个角各1个。
2 青蛙狮的制作工艺
传统青蛙狮使用纸扑工艺制作而成,狮头的制作可分为制模、扑纸、脱模、上色、装饰几个步骤。
2.1 泥模制作
狮头泥模制作的选材容易,一堆红泥,一把小刀,一双巧手即可。挑选黏性好、杂质少的红泥作为主要材料,泥巴以软硬适中适宜塑形为准。如果泥巴太稀,则要放在通风处吹干到合适的湿度,否则堆起的泥模立不起来,容易塌陷;如果泥巴太干,黏度不够且塑形困难,则要捣碎,浇上适量的水浸泡一段时间,再进行捣炼直至合用。
泥模制作完成后,须在阴凉通风出风干,不能在太阳下暴晒,否则泥模内外湿度差别太大,收缩率不一样,会导致泥模开裂。
2.2 扑纸脱模
泥模晾干后,便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扑纸。扑纸之前,一般使用纱布或者报纸作为隔离材料在泥模上粘贴隔离层,否则会造成脱模困难。扑纸所使用的纸张,通常是当地的土纸或者砂纸,因为这些纸吸水性好,纤维较长,韧性好,相对不易破损。扑第一层纸叫“打水底”,目的也是为了脱模方便。做法是先把纸撕成小块,用水浸透,然后就一片片往模具上贴。打水底时要保证所有地方都要贴到并且厚度均匀,尽量一层铺满,水底做好后便可以开始扑第二层纸。扑纸时黏合剂要涂刷均匀,一层一层粘贴,直到厚度达到要求。每層纸片都要按紧压实,与狮头结构完全贴合,这样扑好的狮头才结实耐用。
扑好晾干的狮头脱模后对纸胎适当加以修整,然后在狮头下方开口处安装用竹篾围成的圆形加固纸胎,竹篾下方再绑上一根木板,方便舞狮者抓握,位置长短大约以狮子的两个嘴角为准。
2.3 着色上油
扑好纸、固定好的纸胎将会进入上色工序,使用颜料或者油漆在纸胎上画出各种图案。如果使用颜料上色,整个狮头上好色之后还要上一层清漆,笃定颜色也具有一定的防水作用。传统狮头的主色调有红色和绿色两种,分别在嘴唇、眼睛边缘等位置使用金黄色或者白色的绘制装饰图案。
青蛙狮的色彩特征正是中国民间美术的设色口诀“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的典型代表,反映了乐昌三溪民众对青蛙狮驱恶避邪的美好寄托,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直白的审美表达。
2.4 装饰美化
上好色的狮头还需要进一步装饰,让狮头更漂亮、威武,更符合表演的需要,更能够表达三溪人民对青蛙狮的心理诉求。
在装饰动机上,无论是嗔视的怒目还是如盘的大口,无不体现出狮子的王者气魄;而朝天的鼻孔、条形的纹样又彰显出青蛙的属性。
在装饰材料上,材料的选择具有典型的就地取材的特征:眼眶里装上一对用纸卷成的眼球,嘴里装上同样使用纸扑工艺做成的大大的舌头,下颚部缝上一条红布条,鼻根部插上两根长长的雉尾,最后装上用床单做成的狮披。所有的装饰材料在三溪镇都十分容易获得。
在装饰手法上,传统的青蛙狮狮头的装饰具有明显的程式化特征,色彩以红绿为主,以金黄、黑、白为辅,纹样以团花、条纹为主。如使用金色或者黄色在狮子嘴边画上装饰性的边线,舌头上画上金色的牙齿;眼睛周围绘有一圈或条纹或花瓣形图案,额丘前段部分画上金色或黄色;头顶沿着额丘的凸起一直到狮头底部通常使用金黄和黑色或白色间隔的条形纹样;两腮绘有梅花状或圆形图案等。总体而言,装饰内容和手法较为简单、粗犷。
3 青蛙狮制作现状
从笔者考察的情况看,青蛙狮的制作现状呈现出以下两种趋势:
一是现代的狮头制作工艺和材料越来越脱离传统,有向“醒狮”靠拢的趋势。在造型方面,为了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狮头的尺寸在增大,大的直径已经达到56厘米了。在工艺方面,笔者在乐昌调研时发现,舞台表演使用的狮头已经开始采用彩扎工艺制作了。在装饰手法方面,眼睛上方安装了耳朵状的绒毛,狮头额丘正面的图案也换成了圆形镜面。另外,部分狮头的眼球换成透明的塑料,内部装有灯光,眼睛周围装上了一圈LED光源。这些特点都与醒狮极为相似。
二是现代狮头的制作工艺呈现出越来越粗糙简化的趋势。相当一部分的彩色线条使用“即时贴”代替,因为狮头形状的不规则、纸胎扑制的不平整导致“即时贴”根本没有办法贴平整,狮头上到处贴满了透明胶。嘴唇和眼睛周边等难以使用即时贴的地方画的线条也十分粗糙,纸卷做成的眼球也被涂上黑色油漆的乒乓球替代。
青蛙狮的造型和制作工艺正在一点点发生变化,既有为了适应生存发展而主动调整的积极的一面,也有制作工艺逐渐流失、传承队伍组织松散等造成的遗憾的一面。三溪青蛙狮的生存和保护面对诸多挑战。
参考文献:
[1] 宛小丽.拟兽民间舞蹈——三溪青蛙狮的传承与保护[J].神州民俗,2012(04):20.
作者简介:周俊(1978—),男,安徽肥西人,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用户界面以及传统艺术符号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