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在想在目前国际形势如此复杂而国内形势又如此和谐的情况下,我应该说什么,朝着什么方面说。说不好,我担心自己流于那些拿着孔孟圣贤的口水话当令箭说教的遗老;倘若说好了,我又担心我们媒介的尺度和成人电影一样是限制级的,弄不好,就把广大青年才俊当成未成年人给限制了。毕竟周立波说我们国家已经是一个很开放的国家,只有两个不允许,就是这也不允许,那也不允许。
之前有媒体报道说国外一些高级智库花重金研究中国课题,其中一个被重点研究的课题是中国“愤怒的青年”这一现象。针对国外高级智库的这一举动,评论员胡安东如此说:“在开放的语境下,我们的舆论和智库,更多的应该去研究‘愤青’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提升,研究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而不应把这个应尽义务拱手让给那些外国智库。”
“愤怒的青年”是一个比较饱和的说法,而在中国却有另一个极具贬义的说法是“愤青”。作为“愤青”,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和普遍社会价值取向之下,总显得一无是处而不入流,多少有点痞子味道,而且是要被和谐掉的。
关于愤青的定义,天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有个绝妙的说法——“愤青只知道事物的价格而不知道事物的价值。”估计人们也和王尔德一样如此认为愤青从头到尾都—无是处,即使拉出来的大便放到农地里也无法具备肥效,帮助植物生长。我想指出的是,那些认为愤青一无是处的人其实也只知道愤青的愤怒而不知道愤青的价值,这些人也是愤怒的,只是不再年轻,于是只能做“愤老”了。
对于愤青,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表示理解中国的愤青行为,并认为“中国愤怒的青年是推动世界前进的正面力量,他们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将对中国未来产生开明的影响。”高中时读英国大文豪萧伯纳的剧本《巴巴拉少校》,有场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业巨头安德谢夫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斯泰芬,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一切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老爷子把自己的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我看到这段文字时不到二十岁,虽然萧伯纳把“明辨是非”狠狠地讽刺了一下,但是我当时还是痛下决心,说这辈子我可以在科学、文艺、法律等方面一无所长,但一定要让自己有一项长处,那就是:明辨是非。
但是直到现在我也还不确定我自己是否真的具备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只要你明辨是非,只要你说出真相,只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你就会很危险地落入“愤怒的青年”的陷阱里。
QQ群里有一个疯子在骂娘,问“云雨”为何物。无人理睬,独自像潜艇般沉下又浮起。某哥们适时出现,搅浑了这江春水。骆驼在沙漠里干着意淫绿洲的勾当。然而,绿洲从无所谓有。一只野鸡扭着屁股走过,天骤然下雨。某些时候,经过社会磨损而消失多年的想法又突然装满了头脑,像放环后意外怀孕,让人有些难堪。一成不变的日子干篇一律的生活,很多人想逃离却无能为力,想呐喊却唯有一声叹息,而很多人就在这一声叹息中老去。更加悲哀的是,有的人连叹息的机会也没有。
人们喜欢用社会的标准来衡量青年,却忘记了用青年的标准来衡量社会。如果用一个社会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一个青年,那么这个青年的全部错误乃在于愤怒。我们的社会只不过是一个驯兽师,并不代表一种良性而美好的教育。但是我想要说的是,现在就开始离经叛道吧,别等老了头发胡子全白了的时候才竖起中指说“这个社会对不起我”。
我认为,年轻人就要有年轻人的态度,不要大学一毕业就老成的不行,像中年男人一样。一副肾亏体力不支的样子。该泡妞把妹的就泡妞把妹,该烂醉如泥的就烂醉如泥,该流浪的就流浪,该愤怒的就愤怒,该迷惘的就迷惘,该垮掉的就垮掉,该拼命的就拼命,该奋斗的就奋斗,该干嘛的就干嘛。就如同《猜火车》里所说的那样;你无法阻止我选择垮掉,我选择用哪种方式垮掉实际上并不重要,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做梦,而是为了清醒。所以,不管你是作为文艺青年,2B青年,还是傻B青年,或者愤怒青年,总之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姿态,一定要清醒。当然了,这样的清醒绝对不是每个月被几千块的房贷逼的睡不着觉的清醒。
丹尼洛·契斯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做《对一个青年作家的忠告》,这篇忠告虽然针对性很强,但是对青年的针对更强。这不是诱惑,而是告诉你:培养自己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威们的怀疑。相信你自己比社会普遍价值更有价值,而且不要把社会普遍价值作为一个量杆。不要相信统计、图形,或公众的陈述,肉眼是看不见真实的。不要访问工厂、集体农场或建筑工地,肉眼是看不见进步的。不要满足于你的命运,只有傻瓜才会满足。谨防“可怕的一致性”。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你是—个社会寄生虫。不要歌功颂德,因为你将会后悔。最后——我仍然相信陈独秀在《敬告青年》里提到的六点——“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最后的最后,继续相信但丁说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之前有媒体报道说国外一些高级智库花重金研究中国课题,其中一个被重点研究的课题是中国“愤怒的青年”这一现象。针对国外高级智库的这一举动,评论员胡安东如此说:“在开放的语境下,我们的舆论和智库,更多的应该去研究‘愤青’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提升,研究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而不应把这个应尽义务拱手让给那些外国智库。”
“愤怒的青年”是一个比较饱和的说法,而在中国却有另一个极具贬义的说法是“愤青”。作为“愤青”,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和普遍社会价值取向之下,总显得一无是处而不入流,多少有点痞子味道,而且是要被和谐掉的。
关于愤青的定义,天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有个绝妙的说法——“愤青只知道事物的价格而不知道事物的价值。”估计人们也和王尔德一样如此认为愤青从头到尾都—无是处,即使拉出来的大便放到农地里也无法具备肥效,帮助植物生长。我想指出的是,那些认为愤青一无是处的人其实也只知道愤青的愤怒而不知道愤青的价值,这些人也是愤怒的,只是不再年轻,于是只能做“愤老”了。
对于愤青,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表示理解中国的愤青行为,并认为“中国愤怒的青年是推动世界前进的正面力量,他们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将对中国未来产生开明的影响。”高中时读英国大文豪萧伯纳的剧本《巴巴拉少校》,有场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业巨头安德谢夫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斯泰芬,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一切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老爷子把自己的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我看到这段文字时不到二十岁,虽然萧伯纳把“明辨是非”狠狠地讽刺了一下,但是我当时还是痛下决心,说这辈子我可以在科学、文艺、法律等方面一无所长,但一定要让自己有一项长处,那就是:明辨是非。
但是直到现在我也还不确定我自己是否真的具备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只要你明辨是非,只要你说出真相,只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你就会很危险地落入“愤怒的青年”的陷阱里。
QQ群里有一个疯子在骂娘,问“云雨”为何物。无人理睬,独自像潜艇般沉下又浮起。某哥们适时出现,搅浑了这江春水。骆驼在沙漠里干着意淫绿洲的勾当。然而,绿洲从无所谓有。一只野鸡扭着屁股走过,天骤然下雨。某些时候,经过社会磨损而消失多年的想法又突然装满了头脑,像放环后意外怀孕,让人有些难堪。一成不变的日子干篇一律的生活,很多人想逃离却无能为力,想呐喊却唯有一声叹息,而很多人就在这一声叹息中老去。更加悲哀的是,有的人连叹息的机会也没有。
人们喜欢用社会的标准来衡量青年,却忘记了用青年的标准来衡量社会。如果用一个社会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一个青年,那么这个青年的全部错误乃在于愤怒。我们的社会只不过是一个驯兽师,并不代表一种良性而美好的教育。但是我想要说的是,现在就开始离经叛道吧,别等老了头发胡子全白了的时候才竖起中指说“这个社会对不起我”。
我认为,年轻人就要有年轻人的态度,不要大学一毕业就老成的不行,像中年男人一样。一副肾亏体力不支的样子。该泡妞把妹的就泡妞把妹,该烂醉如泥的就烂醉如泥,该流浪的就流浪,该愤怒的就愤怒,该迷惘的就迷惘,该垮掉的就垮掉,该拼命的就拼命,该奋斗的就奋斗,该干嘛的就干嘛。就如同《猜火车》里所说的那样;你无法阻止我选择垮掉,我选择用哪种方式垮掉实际上并不重要,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做梦,而是为了清醒。所以,不管你是作为文艺青年,2B青年,还是傻B青年,或者愤怒青年,总之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姿态,一定要清醒。当然了,这样的清醒绝对不是每个月被几千块的房贷逼的睡不着觉的清醒。
丹尼洛·契斯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做《对一个青年作家的忠告》,这篇忠告虽然针对性很强,但是对青年的针对更强。这不是诱惑,而是告诉你:培养自己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威们的怀疑。相信你自己比社会普遍价值更有价值,而且不要把社会普遍价值作为一个量杆。不要相信统计、图形,或公众的陈述,肉眼是看不见真实的。不要访问工厂、集体农场或建筑工地,肉眼是看不见进步的。不要满足于你的命运,只有傻瓜才会满足。谨防“可怕的一致性”。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你是—个社会寄生虫。不要歌功颂德,因为你将会后悔。最后——我仍然相信陈独秀在《敬告青年》里提到的六点——“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最后的最后,继续相信但丁说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