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长期在韩念龙部长领导下工作,耳濡目染,受益良多,此时此刻,心中不断激起对他的深切怀念。
茅台部长的茅台情
韩念龙是贵州茅台人。在他几十年的革命、外交生涯中,一直心系故乡,情结茅台。在外交活动中,他经常以茅台宴客,宾主总以茅台开题,谈兴浓浓,酒趣盎然。每当客人得知茅台产自他的故乡,宴席的气氛便顿时热烈起来,即使有严肃的重要话题要谈,也较容易取得一致,达成谅解。
韩念龙谈茅台,从不就茅台论茅台,他对茅台的评价平实准确,绝不过誉。他不在茅台的质、味和工艺等方面过多渲染,而对茅台生产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谈得详尽。最令人动情的是,他每谈茅台必然提及周恩来,对于周恩来关怀、扶植茅台赞颂不已。他讲到周恩来经常通过他了解、关心茅台酒厂的生产和发展情况,讲到周恩来欣赏、品评茅台的风雅趣闻,讲到周总理通晓中国酒文化的艺术品位和品味茅台的艺术风格,讲到周恩来亲自指示,禁止在茅台地区周围建立厂矿,严防水土空气污染,使茅台酒一直保持纯郁芳香、绵甜爽口的突出特点。他说,茅台原为贡酒和专供当地宫豪享用,红军长征途经茅台镇,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和许多指战员喝了茅台后赞叹不已。解放后这些同志分布全国各地,使茅台声播全国,成为特级名酒。周恩来把茅台用在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宴会上,用于招待外国贵宾,这才有了茅台的今天。韩念龙在为茅台酒厂作的一首诗中,也充分表达出他对故乡的深情和对周恩来的缅怀:“茅台清酌冠吾华,长征而后名益奢。榆扬最是周总理,驰誉环球曜邦家。”
韩念龙家常年备有茅台,并非专供自己喝,而是过年过节招待宾朋。他德高望重,颇具亲和力,每年春节都有许多同志登门拜年。他的夫人王珍是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也有许多干部去给她贺节拜年。不管来者身份高低,也不论来人是看望谁,他都要出面,拿出茅台酒热情招待大家。大家经常谈到关于茅台的珍闻雅趣,也谈到茅台的地理人文。韩念龙经常乐此不疲地回答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有人问,他的诗中为何用了“茅台清酌”?他说,茅台清酌为佳,更感味正醇浓,饮在口中,满嘴生香,咽甘舌爽,耐人品味。如果吃饭饮用,满口饭菜,酒味淡泊,口感大减。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难怪你每次都清酒招待大家。”也有人问,传说红军曾用茅台洗脚是否真实。他说:酒有消炎杀菌、消肿止痛之功效。红军长征时医药奇缺,在四渡赤水的战役中,不少人受伤,医生用茅台擦洗伤口消炎,促其愈合,有的腿脚挫伤扭伤,用茅台擦洗消肿。这出于特殊的需要,也是无奈,并不是红军穷奢极欲、挥霍无度、不惜浪费人民血汗。红军喝了茅台、用了茅台,才使茅台名声大噪。
大风大浪不动摇
韩念龙质文淳正,政治练达,从不追风逐势、有悖原则。“文革”中,“路线斗争”反反复复,恶风浊浪起伏跌宕,他始终极力保持自己的党性原则和独立人格。他对极“左”思潮影响下的群众不卑不亢,该尊重处则尊重,错误之处不顺从:对外交部领导层内的投机派、权势派,不即不离,工作上精诚合作,政治上保持距离、划清界限。他对“四人帮”深恶痛绝。谢静宜在体育馆做报告提出,走后门是对马列主义的背叛,其用心是为打倒老干部制造舆论。大家在讨论时纷纷发表不同意见。正在热烈之时,韩念龙走进会场,有人就问:“韩部长,走后门是对马列主义的背叛吗?”他不紧不慢地望望窗外说:“天要下雨。”又有人提醒:“韩部长,跟你说话呐。”他依然说:“天阴得很厉害,你们都带伞没有啊?”大家都笑了,理解他在回避,可是有谁理解那年月他心中对“四人帮”的满腹积愤和政治无奈啊?!
韩念龙对周恩来充满无限感情,把维护周恩来视为维护党的事业,把对待周恩来作为重大政治原则和是非标准。平时工作中,他经常提醒说,上呈的案子要考虑得细一些,“不要让总理太费心”。1974年,“批林批孔”时矛头直指周恩来,他极为气愤。一天,外交部食堂出现一张大字报,内有批评外交部“跟人不跟线”的提法,落款为“亚洲司部分群众”。这张大字报显然是影射外交部只跟周恩来,不跟毛泽东的革命路线。韩念龙把我叫去,问是什么人写的。我说,估计是几位年轻人写的。他说,光年轻人不会有这样的思想,也不了解情况。我又谈了分析的情况和可能的指使者。他微微点了点头,有几分激愤地说:“在外交部,紧跟周总理就是紧跟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反之,紧跟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就必须紧跟周总理。综观中国几十年的革命历史,周总理始终和毛主席肩并肩,辅佐毛主席领导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在几次紧要关头,是周总理起了关键、甚至决定性作用,包括在遵义会议上确立毛主席的领导地位。”稍停一下,他又说:“周总理才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才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忠实执行者和坚决捍卫者。他们(指林彪、‘四人帮’)反对周总理是‘清君侧’,是想架空毛主席。”这怒气之中满含着他对林彪、“四人帮”的深恶痛绝,也充满对周恩来的深深敬仰。
以关爱干部为本
韩念龙对干部非常亲切、关心。1965年10月的一个晚上,我送一份特急文件到他家,请他审批。他逐字斟酌签批后,见我是个新同志,就说:“你们很忙,有急件可让机要交通送。”他把我送至大门口,关心地说:“天凉了,多穿点,别感冒。”深秋的夜晚,凉气袭人,但他的话使我心里暖融融的。印尼“九三〇”事件发生后,韩念龙一度住在办公室里,晚上睡在行军床上,以便随时处理特别紧急的案件。他自己休息不好,但几乎每次我去给他送待批文件,都关照说:“你们很累,要注意生活和休息。”他对青年人特别关爱。中、印尼交恶后,双方展开了“照会战”,领导让我草拟照会,以便学习和锻炼。韩念龙鼓励说:“青年人要努力学习,尽快熟悉业务,增长才干,适应工作。”在印尼驻华大使查禾多向韩念龙递交一份抗议照会时,双方声色严厉地代表各自政府立场交涉完毕后,查禾多一收严肃态度,透露了他要辞去大使职务,留在中国专任亚非作协书记的打算。我当时在场作记录。客人一走,韩念龙严肃地嘱咐我:“此事不能外泄。”这是他随时教导青年人的典型一例,也是他直接为我上的第一堂保密课。
韩念龙常抽空下到他主管的司、处走走,也常找些干部聊聊。我因兼做亚洲司的支部工作,常被他叫去,问问各方面的情况。有一次,他问我同志们的住房情况,并指着案头的一摞信说:“都是要房子的。”我问他怎么处理这么多信,他说:“同志们都很克己,不是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会给我写信。我准备批给行政司,请他们认真研究考虑。”我对于他如此理解和关心干部,非常感动。还有一次,一位同志抱病 出国工作,路上病情加重,抵达后不幸去世。韩念龙看到有关电报后将我叫去,把电报向我面前一推,沉重地说:“看到没有?一个同志有病,你们为什么还让走啊?”听了批评,我申诉道:“她走的前一天晚上,我去她家阻止过,没有想到会出意外,怪我劝阻不力。”他说:“你们劝阻不住,可以给我打电话嘛!”他知道该同志去的国家不属于我的主管地区时,又把主管处长找来。这位处长申辩说:“她不属于我们处,是新闻司的干部。”韩念龙有点生气,提高了声音说:“都是党的干部嘛。”过了几天,驻西德大使张彤因罗瑞卿去访问要急返使馆,我和几位同志去看望他时,知他心脏不适正派人去买氧气袋。我们极力劝阻,担心无效,就直接报告了韩念龙。他立即拨通电话,以命令的口气不让张彤大使走,甚至几乎厉声说:“我们有过这种教训!”
第二亚洲司副司长朱青的父亲朱少屏,抗日战争时期在当时的中国驻马尼拉总领事馆任领事。日本侵略者占领马尼拉后,无视外交公约,把朱少屏等8位外交官员抓起来,逼迫他们宣布效忠汪伪政府,替日本侵略者向当地华侨募捐钱款,并把中国“国民政府”在美国印刷的、经马尼拉转运中国的大量法币交给日本。朱少屏等人严词拒绝,至死不屈,遭到野蛮杀害。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爱国至上、不屈外辱、壮烈殉国的典型事件。朱青参加革命几十年,个人因私出国是不可能的,一直没有机会赴马尼拉扫墓祭灵。1981年,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菲律宾,韩念龙让朱青随团工作,顺便让使馆安排她去为父亲扫墓。这一关怀干部的人性化做法,引起了一些人私议,说菲律宾归“一亚”管,怎么让“二亚”的人随团出访,一定是走了韩念龙的“后门”。韩念龙耳闻后,把我叫去说:“朱青的父亲是民族烈士,为了祖国的尊严和利益,献出了生命。给朱青一个机会去扫扫墓,对逝者生者都是应该的。”他的语气很平和,显得很耐心。我解释道,有人主要是对她本人提这种要求有微词。韩念龙继续说:“本应领导上早考虑到,她本人提出是对领导的提醒,不然又会错过一个机会。”他还说,在严酷的战争岁月,在急行军中,战士路过家乡,只要情况允许,还要放他回家与亲人照上一面。我回司谈到此事,大家都说韩念龙对干部关心得细,工作做得细。
韩念龙对领导干部要求特别严格,展示出他关心教育干部的另一面。1981年,我国政府领导人访问东南亚某国,使馆翻译将一个重要的文件袋忘在会谈场所,后被对方发现送回。这使文件长时间失控,无疑对我方的会谈底牌造成可能的失密。极为错误的是大使不让报告国内,掩盖错误达半年之久。韩念龙知道后,非常恼火,立即把曾任该使馆政务参赞的国务院外办副主任叫来,亲自调查核实,并给大使记过处分。该国属我的主管范围,他还曾半是疑问、半是责备地问我:“你就真的一点也不知道?!”这件事给予我们深刻的保密教育和组织纪律性教育。
对待一般干部,韩念龙非常宽容。1967年10月后,外交部的“文化大革命”处于关键阶段,围绕“批极左,抓坏人”运动,两派群众的斗争白热化。这期间,尼泊尔王储访华,第一亚洲司拟派一位“极左思潮头面人物”参加接待。一部分还有“派性”和“极左思潮”残余的群众,极力支持。我当时作为领导运动的“司联委”负责人,和大部分积极批判“极左思潮”的群众坚决反对,以防增加“批极左”的阻力。双方僵持不下,司领导左右为难,报请韩念龙决定。韩念龙亲自给我打电话,以商量的口气说:“刘一斌同志,我看可以吧(指让该同志参加接待),相信他会顾全大局、内外有别的,也不会对总理不恭。”我当时“年少气盛”,又受“文革”错误思潮的影响,口气生硬地断然拒绝了韩念龙耐心说服的意见,一味强调该同志有“严重的”极左和无政府主义思潮,难免他在周恩来面前有“出言不逊”或“情绪过激”。接着,我和另一同志联名,写信给周恩来,用最快捷的方式送到总理办公室。过了一会儿,周恩来的秘书钱嘉栋打电话,向我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可以参加接待,做后台工作。”周恩来的指示和韩念龙的意见虽做法有别,但精神一致,即正确对待犯了错误的群众。有些领导干部对“文革”中冲击过自己的群众心怀成见,甚至“嫉恶如仇”,暗自报复者有之,韩念龙却表现得胸怀博大,爱护有加。这件事一直深深地教育着我。
茅台部长的茅台情
韩念龙是贵州茅台人。在他几十年的革命、外交生涯中,一直心系故乡,情结茅台。在外交活动中,他经常以茅台宴客,宾主总以茅台开题,谈兴浓浓,酒趣盎然。每当客人得知茅台产自他的故乡,宴席的气氛便顿时热烈起来,即使有严肃的重要话题要谈,也较容易取得一致,达成谅解。
韩念龙谈茅台,从不就茅台论茅台,他对茅台的评价平实准确,绝不过誉。他不在茅台的质、味和工艺等方面过多渲染,而对茅台生产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谈得详尽。最令人动情的是,他每谈茅台必然提及周恩来,对于周恩来关怀、扶植茅台赞颂不已。他讲到周恩来经常通过他了解、关心茅台酒厂的生产和发展情况,讲到周恩来欣赏、品评茅台的风雅趣闻,讲到周总理通晓中国酒文化的艺术品位和品味茅台的艺术风格,讲到周恩来亲自指示,禁止在茅台地区周围建立厂矿,严防水土空气污染,使茅台酒一直保持纯郁芳香、绵甜爽口的突出特点。他说,茅台原为贡酒和专供当地宫豪享用,红军长征途经茅台镇,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和许多指战员喝了茅台后赞叹不已。解放后这些同志分布全国各地,使茅台声播全国,成为特级名酒。周恩来把茅台用在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宴会上,用于招待外国贵宾,这才有了茅台的今天。韩念龙在为茅台酒厂作的一首诗中,也充分表达出他对故乡的深情和对周恩来的缅怀:“茅台清酌冠吾华,长征而后名益奢。榆扬最是周总理,驰誉环球曜邦家。”
韩念龙家常年备有茅台,并非专供自己喝,而是过年过节招待宾朋。他德高望重,颇具亲和力,每年春节都有许多同志登门拜年。他的夫人王珍是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也有许多干部去给她贺节拜年。不管来者身份高低,也不论来人是看望谁,他都要出面,拿出茅台酒热情招待大家。大家经常谈到关于茅台的珍闻雅趣,也谈到茅台的地理人文。韩念龙经常乐此不疲地回答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有人问,他的诗中为何用了“茅台清酌”?他说,茅台清酌为佳,更感味正醇浓,饮在口中,满嘴生香,咽甘舌爽,耐人品味。如果吃饭饮用,满口饭菜,酒味淡泊,口感大减。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难怪你每次都清酒招待大家。”也有人问,传说红军曾用茅台洗脚是否真实。他说:酒有消炎杀菌、消肿止痛之功效。红军长征时医药奇缺,在四渡赤水的战役中,不少人受伤,医生用茅台擦洗伤口消炎,促其愈合,有的腿脚挫伤扭伤,用茅台擦洗消肿。这出于特殊的需要,也是无奈,并不是红军穷奢极欲、挥霍无度、不惜浪费人民血汗。红军喝了茅台、用了茅台,才使茅台名声大噪。
大风大浪不动摇
韩念龙质文淳正,政治练达,从不追风逐势、有悖原则。“文革”中,“路线斗争”反反复复,恶风浊浪起伏跌宕,他始终极力保持自己的党性原则和独立人格。他对极“左”思潮影响下的群众不卑不亢,该尊重处则尊重,错误之处不顺从:对外交部领导层内的投机派、权势派,不即不离,工作上精诚合作,政治上保持距离、划清界限。他对“四人帮”深恶痛绝。谢静宜在体育馆做报告提出,走后门是对马列主义的背叛,其用心是为打倒老干部制造舆论。大家在讨论时纷纷发表不同意见。正在热烈之时,韩念龙走进会场,有人就问:“韩部长,走后门是对马列主义的背叛吗?”他不紧不慢地望望窗外说:“天要下雨。”又有人提醒:“韩部长,跟你说话呐。”他依然说:“天阴得很厉害,你们都带伞没有啊?”大家都笑了,理解他在回避,可是有谁理解那年月他心中对“四人帮”的满腹积愤和政治无奈啊?!
韩念龙对周恩来充满无限感情,把维护周恩来视为维护党的事业,把对待周恩来作为重大政治原则和是非标准。平时工作中,他经常提醒说,上呈的案子要考虑得细一些,“不要让总理太费心”。1974年,“批林批孔”时矛头直指周恩来,他极为气愤。一天,外交部食堂出现一张大字报,内有批评外交部“跟人不跟线”的提法,落款为“亚洲司部分群众”。这张大字报显然是影射外交部只跟周恩来,不跟毛泽东的革命路线。韩念龙把我叫去,问是什么人写的。我说,估计是几位年轻人写的。他说,光年轻人不会有这样的思想,也不了解情况。我又谈了分析的情况和可能的指使者。他微微点了点头,有几分激愤地说:“在外交部,紧跟周总理就是紧跟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反之,紧跟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就必须紧跟周总理。综观中国几十年的革命历史,周总理始终和毛主席肩并肩,辅佐毛主席领导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在几次紧要关头,是周总理起了关键、甚至决定性作用,包括在遵义会议上确立毛主席的领导地位。”稍停一下,他又说:“周总理才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才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忠实执行者和坚决捍卫者。他们(指林彪、‘四人帮’)反对周总理是‘清君侧’,是想架空毛主席。”这怒气之中满含着他对林彪、“四人帮”的深恶痛绝,也充满对周恩来的深深敬仰。
以关爱干部为本
韩念龙对干部非常亲切、关心。1965年10月的一个晚上,我送一份特急文件到他家,请他审批。他逐字斟酌签批后,见我是个新同志,就说:“你们很忙,有急件可让机要交通送。”他把我送至大门口,关心地说:“天凉了,多穿点,别感冒。”深秋的夜晚,凉气袭人,但他的话使我心里暖融融的。印尼“九三〇”事件发生后,韩念龙一度住在办公室里,晚上睡在行军床上,以便随时处理特别紧急的案件。他自己休息不好,但几乎每次我去给他送待批文件,都关照说:“你们很累,要注意生活和休息。”他对青年人特别关爱。中、印尼交恶后,双方展开了“照会战”,领导让我草拟照会,以便学习和锻炼。韩念龙鼓励说:“青年人要努力学习,尽快熟悉业务,增长才干,适应工作。”在印尼驻华大使查禾多向韩念龙递交一份抗议照会时,双方声色严厉地代表各自政府立场交涉完毕后,查禾多一收严肃态度,透露了他要辞去大使职务,留在中国专任亚非作协书记的打算。我当时在场作记录。客人一走,韩念龙严肃地嘱咐我:“此事不能外泄。”这是他随时教导青年人的典型一例,也是他直接为我上的第一堂保密课。
韩念龙常抽空下到他主管的司、处走走,也常找些干部聊聊。我因兼做亚洲司的支部工作,常被他叫去,问问各方面的情况。有一次,他问我同志们的住房情况,并指着案头的一摞信说:“都是要房子的。”我问他怎么处理这么多信,他说:“同志们都很克己,不是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会给我写信。我准备批给行政司,请他们认真研究考虑。”我对于他如此理解和关心干部,非常感动。还有一次,一位同志抱病 出国工作,路上病情加重,抵达后不幸去世。韩念龙看到有关电报后将我叫去,把电报向我面前一推,沉重地说:“看到没有?一个同志有病,你们为什么还让走啊?”听了批评,我申诉道:“她走的前一天晚上,我去她家阻止过,没有想到会出意外,怪我劝阻不力。”他说:“你们劝阻不住,可以给我打电话嘛!”他知道该同志去的国家不属于我的主管地区时,又把主管处长找来。这位处长申辩说:“她不属于我们处,是新闻司的干部。”韩念龙有点生气,提高了声音说:“都是党的干部嘛。”过了几天,驻西德大使张彤因罗瑞卿去访问要急返使馆,我和几位同志去看望他时,知他心脏不适正派人去买氧气袋。我们极力劝阻,担心无效,就直接报告了韩念龙。他立即拨通电话,以命令的口气不让张彤大使走,甚至几乎厉声说:“我们有过这种教训!”
第二亚洲司副司长朱青的父亲朱少屏,抗日战争时期在当时的中国驻马尼拉总领事馆任领事。日本侵略者占领马尼拉后,无视外交公约,把朱少屏等8位外交官员抓起来,逼迫他们宣布效忠汪伪政府,替日本侵略者向当地华侨募捐钱款,并把中国“国民政府”在美国印刷的、经马尼拉转运中国的大量法币交给日本。朱少屏等人严词拒绝,至死不屈,遭到野蛮杀害。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爱国至上、不屈外辱、壮烈殉国的典型事件。朱青参加革命几十年,个人因私出国是不可能的,一直没有机会赴马尼拉扫墓祭灵。1981年,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菲律宾,韩念龙让朱青随团工作,顺便让使馆安排她去为父亲扫墓。这一关怀干部的人性化做法,引起了一些人私议,说菲律宾归“一亚”管,怎么让“二亚”的人随团出访,一定是走了韩念龙的“后门”。韩念龙耳闻后,把我叫去说:“朱青的父亲是民族烈士,为了祖国的尊严和利益,献出了生命。给朱青一个机会去扫扫墓,对逝者生者都是应该的。”他的语气很平和,显得很耐心。我解释道,有人主要是对她本人提这种要求有微词。韩念龙继续说:“本应领导上早考虑到,她本人提出是对领导的提醒,不然又会错过一个机会。”他还说,在严酷的战争岁月,在急行军中,战士路过家乡,只要情况允许,还要放他回家与亲人照上一面。我回司谈到此事,大家都说韩念龙对干部关心得细,工作做得细。
韩念龙对领导干部要求特别严格,展示出他关心教育干部的另一面。1981年,我国政府领导人访问东南亚某国,使馆翻译将一个重要的文件袋忘在会谈场所,后被对方发现送回。这使文件长时间失控,无疑对我方的会谈底牌造成可能的失密。极为错误的是大使不让报告国内,掩盖错误达半年之久。韩念龙知道后,非常恼火,立即把曾任该使馆政务参赞的国务院外办副主任叫来,亲自调查核实,并给大使记过处分。该国属我的主管范围,他还曾半是疑问、半是责备地问我:“你就真的一点也不知道?!”这件事给予我们深刻的保密教育和组织纪律性教育。
对待一般干部,韩念龙非常宽容。1967年10月后,外交部的“文化大革命”处于关键阶段,围绕“批极左,抓坏人”运动,两派群众的斗争白热化。这期间,尼泊尔王储访华,第一亚洲司拟派一位“极左思潮头面人物”参加接待。一部分还有“派性”和“极左思潮”残余的群众,极力支持。我当时作为领导运动的“司联委”负责人,和大部分积极批判“极左思潮”的群众坚决反对,以防增加“批极左”的阻力。双方僵持不下,司领导左右为难,报请韩念龙决定。韩念龙亲自给我打电话,以商量的口气说:“刘一斌同志,我看可以吧(指让该同志参加接待),相信他会顾全大局、内外有别的,也不会对总理不恭。”我当时“年少气盛”,又受“文革”错误思潮的影响,口气生硬地断然拒绝了韩念龙耐心说服的意见,一味强调该同志有“严重的”极左和无政府主义思潮,难免他在周恩来面前有“出言不逊”或“情绪过激”。接着,我和另一同志联名,写信给周恩来,用最快捷的方式送到总理办公室。过了一会儿,周恩来的秘书钱嘉栋打电话,向我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可以参加接待,做后台工作。”周恩来的指示和韩念龙的意见虽做法有别,但精神一致,即正确对待犯了错误的群众。有些领导干部对“文革”中冲击过自己的群众心怀成见,甚至“嫉恶如仇”,暗自报复者有之,韩念龙却表现得胸怀博大,爱护有加。这件事一直深深地教育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