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防治杨树烂皮病的措施,为营林抚育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杨树;烂皮病;防治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oplar rotten skin disease measur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orest tend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poplar; rotten ski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杨树烂皮病是分布较广的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东北地区尤为严重,防护林中发生率常在30%~40%,死亡率也往往达到10%~20%左右,该病主要危害杨属树种,同时也危害旱柳、榆树、糖槭等。
1 杨树烂皮病病原菌
杨树烂皮病的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的污黑腐皮壳菌,其无性型半知菌亚门的金黄壳囊孢菌帅子囊多个埋生于子座内,呈长颈烧瓶状,子囊壳直径350~680μm,高580~896μm,未成熟时为黄色,成熟后为黑色,子囊棍棒状,中部略膨大,子囊孢子4枚~8枚,2行排列,单胞,腊肠型;大小为 2.5μm~3.5μm× l0.1μm~19.5μm。分子孢子器埋生于子座内,不规则型,孔口突出寄主表皮而外露,分子孢子器直径0.89~2.23μm,高0.79m~1.19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腊肠形,大小为0.68μm~1.36μm ×3.74μm~6.80μm。
2 发病症状
2.1 干腐型:主要发生于主干、大枝及分叉处。发病初期呈暗褐色水渍病斑,略肿胀,皮层组织腐烂变软,以手压之有水渗出,后失水下:陷,有时病部树皮龟裂,甚至变为丝状, 病斑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无固定形状,病斑在粗皮树种上表现不明显。后期在病斑上长出许多黑色小突起,此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在条件适宜时,病斑扩展速度很快,纵向扩展比横向扩展速度快。当病斑包围树干1周时,其上部即枯死。病部皮层变暗褐色糟烂,纤维素互相分离如麻状,易与木质部剥离,有时腐烂达木质部。
2.2 枯梢型:主要发生在苗木、幼树及大树枝条上。发病初期呈暗灰色,病部迅速扩展,环绕l周后,上部枝条枯死。
3 温度与发病的关系
在平均气温达7.7℃时,树皮内越冬的菌丝开始活动,并随着气温的升高而活动加快,在东北4月下旬~6月上旬是发病盛期,病斑横向纵向均迅速扩大,新病斑增多,树木开始大量死亡,6月中旬病斑基本停止蔓延,病斑周围开始愈合,病斑缩小,第二年春天又重新扩展,经多年重复树木出现破肚子现象。
4 综合防治
4.1 敷泥防治法: 取新鲜泥土用清水拌匀,湿润程度为手捏成团能黏附在树皮上,在杨树病疤上涂抹3~5cm,然后用塑料膜包紧扎牢,以防水份蒸发和泥土脱落;1年后,将塑料膜和泥去除。这样,病菌因长期缺氧就会窒息而死,此法治愈率在90%以上。
4.2 盐水浸渍: 用食盐1kg、水40kg配成1:40的淡盐水,用火烧开并晾凉。用刷子将盐水涂抹在病疤上,以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两周后再涂1次,此法治愈率在80%以上。
4.3 碱水浸渍法: 将食用碱和水按1:5的比例,配制成碱溶液。用小刷子将碱水充分涂抹在病疤伤口上,周围超出病疤5cm左右,然后,用塑料膜包严扎牢;10d后再进行1次,一般半年后解除塑料膜,此法治愈率在85%以上。
4.4 蒜液杀菌:将大蒜捣成蒜泥,按1:1的比例加入10%的食盐水配制成蒜液。用小刷子将蒜液涂抹在病疤伤口上,周围应超出病疤 3~5cm;10d后再涂抹1次,此法治愈率可达95%以上。
4.5 硫酸铜泥浆: 配制浓度为50%的硫酸铜溶液,加入适量的干细土,拌成浆糊状,涂抹于病部,治愈效果显著。
4.6 加强营林抚育管理。幼林郁闭前加强松土锄草,促进林木正常生长;在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及时进行灌溉,低洼盐碱地要排水排碱;修枝应掌握勤修、少修、弱修,伤口要平滑,并涂波尔多液等防腐剂保护,防护林及片林边、行道树病害较严重,每年冬春季节应将树干涂白,以防日灼傷害和人畜损伤。杨树腐烂病菌有喜酸和病斑变酸的特点,用10%的碱(碳酸钠)涂抹病斑,改变病菌的生存条件,治愈效果明显。在入冬或早春用40%福美砷50~100倍液涂于病斑,或喷雾效果都很好,也可用3~5°石硫合剂或50%退菌特500~1000倍液喷施,效果较好。要彻底清除病苗、病树,减少侵染来源。对感病较轻的病株,用刀将病斑和皮部变褐部分左右斜划成网状,刀深达木质部,然后在病斑部涂抹110的碱水或200倍退菌特或波美5°石硫合剂。对严重感染病的植株要及时清除,严重感染的林要彻底清除。
【关键词】杨树;烂皮病;防治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oplar rotten skin disease measur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orest tend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poplar; rotten ski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杨树烂皮病是分布较广的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东北地区尤为严重,防护林中发生率常在30%~40%,死亡率也往往达到10%~20%左右,该病主要危害杨属树种,同时也危害旱柳、榆树、糖槭等。
1 杨树烂皮病病原菌
杨树烂皮病的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的污黑腐皮壳菌,其无性型半知菌亚门的金黄壳囊孢菌帅子囊多个埋生于子座内,呈长颈烧瓶状,子囊壳直径350~680μm,高580~896μm,未成熟时为黄色,成熟后为黑色,子囊棍棒状,中部略膨大,子囊孢子4枚~8枚,2行排列,单胞,腊肠型;大小为 2.5μm~3.5μm× l0.1μm~19.5μm。分子孢子器埋生于子座内,不规则型,孔口突出寄主表皮而外露,分子孢子器直径0.89~2.23μm,高0.79m~1.19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腊肠形,大小为0.68μm~1.36μm ×3.74μm~6.80μm。
2 发病症状
2.1 干腐型:主要发生于主干、大枝及分叉处。发病初期呈暗褐色水渍病斑,略肿胀,皮层组织腐烂变软,以手压之有水渗出,后失水下:陷,有时病部树皮龟裂,甚至变为丝状, 病斑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无固定形状,病斑在粗皮树种上表现不明显。后期在病斑上长出许多黑色小突起,此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在条件适宜时,病斑扩展速度很快,纵向扩展比横向扩展速度快。当病斑包围树干1周时,其上部即枯死。病部皮层变暗褐色糟烂,纤维素互相分离如麻状,易与木质部剥离,有时腐烂达木质部。
2.2 枯梢型:主要发生在苗木、幼树及大树枝条上。发病初期呈暗灰色,病部迅速扩展,环绕l周后,上部枝条枯死。
3 温度与发病的关系
在平均气温达7.7℃时,树皮内越冬的菌丝开始活动,并随着气温的升高而活动加快,在东北4月下旬~6月上旬是发病盛期,病斑横向纵向均迅速扩大,新病斑增多,树木开始大量死亡,6月中旬病斑基本停止蔓延,病斑周围开始愈合,病斑缩小,第二年春天又重新扩展,经多年重复树木出现破肚子现象。
4 综合防治
4.1 敷泥防治法: 取新鲜泥土用清水拌匀,湿润程度为手捏成团能黏附在树皮上,在杨树病疤上涂抹3~5cm,然后用塑料膜包紧扎牢,以防水份蒸发和泥土脱落;1年后,将塑料膜和泥去除。这样,病菌因长期缺氧就会窒息而死,此法治愈率在90%以上。
4.2 盐水浸渍: 用食盐1kg、水40kg配成1:40的淡盐水,用火烧开并晾凉。用刷子将盐水涂抹在病疤上,以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两周后再涂1次,此法治愈率在80%以上。
4.3 碱水浸渍法: 将食用碱和水按1:5的比例,配制成碱溶液。用小刷子将碱水充分涂抹在病疤伤口上,周围超出病疤5cm左右,然后,用塑料膜包严扎牢;10d后再进行1次,一般半年后解除塑料膜,此法治愈率在85%以上。
4.4 蒜液杀菌:将大蒜捣成蒜泥,按1:1的比例加入10%的食盐水配制成蒜液。用小刷子将蒜液涂抹在病疤伤口上,周围应超出病疤 3~5cm;10d后再涂抹1次,此法治愈率可达95%以上。
4.5 硫酸铜泥浆: 配制浓度为50%的硫酸铜溶液,加入适量的干细土,拌成浆糊状,涂抹于病部,治愈效果显著。
4.6 加强营林抚育管理。幼林郁闭前加强松土锄草,促进林木正常生长;在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及时进行灌溉,低洼盐碱地要排水排碱;修枝应掌握勤修、少修、弱修,伤口要平滑,并涂波尔多液等防腐剂保护,防护林及片林边、行道树病害较严重,每年冬春季节应将树干涂白,以防日灼傷害和人畜损伤。杨树腐烂病菌有喜酸和病斑变酸的特点,用10%的碱(碳酸钠)涂抹病斑,改变病菌的生存条件,治愈效果明显。在入冬或早春用40%福美砷50~100倍液涂于病斑,或喷雾效果都很好,也可用3~5°石硫合剂或50%退菌特500~1000倍液喷施,效果较好。要彻底清除病苗、病树,减少侵染来源。对感病较轻的病株,用刀将病斑和皮部变褐部分左右斜划成网状,刀深达木质部,然后在病斑部涂抹110的碱水或200倍退菌特或波美5°石硫合剂。对严重感染病的植株要及时清除,严重感染的林要彻底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