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那些稍纵即逝的决断与逆转

来源 :当代作家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baobei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和苏州很近,我跟朱文颖偶尔也会在一些文学界的活动中见面,但一直并不太熟悉她的创作,只是对评论界关于她的研究略知一二,比如将她归入“70后”女作家代表,围绕其随笔散文、长篇小说《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戴女士与蓝》《高跟鞋》以及短篇小说《浮生》《万历年间的无梁殿》等,论述其女性经验、南方(苏州/上海)元素、家族叙述,仅此而已。
  但前年冬天某个文学评奖让我有幸读到了她的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夜晚》,这才是我与作家朱文颖真正在文字上结缘的开始。透过这个短篇,我发现朱文颖不像许多作家那样缺乏节制。她的语言很少冗余的陪衬拖带,笔触轻盈而饱满,灵动且富于质感,始终紧贴人物内心,精准地跟踪着人物情绪意念的微妙波动,情节布局和细节刻画全在掌握之中,整个故事的展开(上海某大学女讲师与同处“底层”的德籍华人感情与观念的纠葛)显得干净利落,力透纸背。
  别的不管,仅这一篇,就足以显示作家的独特才情了,所以我力挺她获奖。但最终投票结果出来,这篇暗暗戏仿郁达夫名篇、但主旨与写法完全两样、真正属于朱文颖版的《春风沉醉的夜晚》还是落选了。
  朱文颖知道此事后,一笑了之。她当然不在乎这些,但我却为她惋惜。
  去年8月初,她准备推出短篇小说集《生命伴侣》,邀我作序,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不料过后又颇悔之,因我向来觉得对任何作家都不妨攻其一点,印象式地隨便谈谈,但若要俨然地“评论”一番,就非得通读全部作品不可。
  然而既然应承了,就没法推脱,出版社也不允许再拖,因此我就只能硬着头皮,大打折扣,用读后感的形式,聊作小序一篇。其他作品暂且按下不表,专讲收入本书的10篇短篇吧。好在这10篇虽以新作为主,却也涵盖了作者起步至今各个阶段的若干代表作。就短篇谈短篇,虽不中,亦不远矣。
  饶是如此,我还是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才陆续读完这本《生命伴侣》。我觉得朱文颖小说最大的特点还是轻盈、灵动、饱满、流畅,绝不“难读”(当然也未必适合“刷屏”式的“快读”)。这种感受跟当初读《春风沉醉的夜晚》一样,所以新集未收《春风沉醉的夜晚》,我也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遗憾。
  朱文颖轻盈、灵动、流畅、饱满的叙述,一以贯之的特点,就是始终聚焦于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的情感关系。
  或许有人要问,这也算是特点?难道还有不触及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的情感关系的小说吗?果真有此一问,那我就要认真回答:是的,确实有太多小说什么都写,但就是写不出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的情感关系。或者多少也触及一点,但作者们写到中途(或竟在下笔之初)就写偏了。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净写一些你知我知、早已固化和僵化了的情感套路,毫无新意。另一种就是将真实的人情物理处理得稀奇古怪,人情物理之中当然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内容,但我这里说的小说的稀奇古怪并不是针对这些稀奇古怪的内容,加以真实而深刻的表现,而是完全置读者正常阅读心理于不顾,自顾自地胡编乱造——这种写作乃是作家的文字独舞,而绝非老托尔斯泰视为艺术生命的人与人之间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精神交流。
  所以我要说,朱文颖短篇小说最大的特点,也是她的优点,就是始终聚焦于人类真实的情感,在真实的基础上写出许多不同类型的情感关系。因为真实,你就会感到似曾相识;又因为加入了她特有的发现,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所以似曾相识的东西往往又如同初闻乍见。
  比如《悬崖》,写两个保险公司的男女同事姚一峰和王霞很快相恋,同居,谈婚论嫁,整个过程似乎毫无悬念。但随着故事的展开,你会发现这对情侣迥异于常见的小说男女主人公,他们不仅对彼此没有特别的欣赏与激情,也都十分清楚地自觉其平庸,但谁也不愿戳破这层窗户纸,双方就准备这样过下去——准确地说是随波逐流地“混”下去。
  缺乏激情与相互欣赏的两性关系终究难以维持,除非出现某种转机。于是作者就写到,王霞突然在客户丁铁、曼玲夫妇那里发现了她认为值得自己和姚一峰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姚一峰要成为丁铁那样品味不俗的成功人士,王霞要成为曼玲那样优雅独立的成功人士的太太。王霞后来一直就朝这个方向兴高采烈地努力着。
  姚一峰起初也颇受王霞的感染,觉得丁铁曼玲夫妇确实值得效仿。但他很快发现王霞的认识盲区:原来丁铁和曼玲在感情上竟然是貌合神离,夫妻关系已经名存实亡。曼玲早就查出身患绝症,但他们夫妇和姚一峰王霞一样,竭力保持着外表的平静,真实情况却是曼玲只求速死,而丁铁则始终残酷地作壁上观,甚至无动于衷,冷眼旁观姚一峰和曼玲渐渐擦出感情的火花。小说结尾,正是这微弱的火花让姚一峰甘冒谋杀之罪,为昏迷中无力自杀的曼玲完成了当初在悬崖边因为他出手相救而未能完成的自杀心愿。
  姚一峰将要为此承担怎样的后果?丁铁和曼玲的成功人士的幻象破灭之后,姚一峰王霞将如此继续彼此面对吗?他们还会寻找新的偶像与奋斗目标吗?他们的情感关系得以维系的力量应该来自不停地寻找外在的榜样,还是应该在“平庸”的自我的内部挖掘彼此相爱的泉源呢?
  这就可见朱文颖探索“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的情感关系”之一斑。
  《庭院之城》与《悬崖》似乎异曲同工,但结果还是不尽相同。恪尽职守、深受学生欢迎的中学历史教师蒋向阳已成家立业,他的某种中年气质不知不觉影响到热恋中的青年同事陆小丹。陆小丹的女友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非常不满,陆小丹本人也大感苦恼:他发现自己确实染上了蒋向阳那种凡事看透的冷漠,正在逐步丧失青春的朝气。陆小丹甚至因此对蒋向阳心生恨意。终于有一个机会(借口),陆小丹登门拜访蒋向阳了。他要抵近观察,一探究竟。结果陆小丹却发现,因母亲去世请假在家的蒋向阳正埋头修葺他母亲生前喜欢的小花园,蒋向阳、妻子和女儿一家三口的关系也非常融洽。蒋向阳在家庭氛围中向陆小丹展示了中年气质的另一面。陆小丹本欲兴师问罪,结果却不动声色、心平气和地告别了蒋家。
  陆小丹与蒋向阳显然不同于姚一峰与丁铁,也不同于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中那位凌厉敏锐的年轻人林震和老于世故的刘世吾。但综合起来,在蒋向阳身上先后发现的中年气质的两个不同侧面究竟给予陆小丹何种启迪?对此,小说只是点到为止,耐人寻味。   既然旨在探索“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的情感关系”,朱文颖的小说背景也就不拘一时一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显出极大的开放性。
  比如《浮生》改写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聚焦于沈三白应妻子芸娘之命,一天之內在苏州大街小巷寻找住处的经历;《重瞳》描绘降宋之后李后主与小周后的结局,聚焦于两人慷慨赴死以及互剖真心、洗刷耻辱的最后的抉择;《繁华》则用海轮上十七八岁少年为一条买给情人的金鱼而跳海自杀作背景,又以失去祖国的白俄军官夫妇在绝望中相爱相守以致共赴黄泉的故事为映衬,描写从外地来上海冒险的王莲生与妓女沈小红之间无穷无尽的爱情试探。这三则“故事新编”,包括作者将自家小区也写入故事的《万历年间的无梁殿》,无疑都带有评论家们反复阐释的南方/江南/上海/苏州所特有的地域文化色彩。但朱文颖不仅真切地写出这些古今不同的人物浑身散发着多少可以相通的地域文化的神韵气息,也更加精妙地写出他们对空气一样包围着自己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眷恋与决绝,沉湎与清醒,陶醉与不满。
  因此,与其说朱文颖的人物身体属于某地,毋宁说其精神则努力指向天空。他们绝非某种地域文化的标签,而是一些极不安分的灵魂,要走出特定地域文化,到更加寥廓的世界去确认自我。这些灵魂既可以徜徉、困顿于烟雨江南,也可以像《凝视玛丽娜》中的李天雨、戴灵灵,《哑》中的蔡小娥和自闭症儿童的母亲,《金丝雀》中那位神经质的女人,《生命伴侣》中的“我”,行走(神游)于香港、纽约、柏林、大英博物馆、沙漠、敦煌或任何一个城市与乡村。她们似乎甚为荏弱,空虚绝望,但一瞬间又会判若两人,爆发出极大的能量,或如天使之纯美,或如恶魔之狰狞。
  生命之火不肯熄灭于命运的宰制,总会在行动或心理上出现一次或若干次决断,由此造成人物的情感关系吉凶未卜、善恶难分的逆转。此时,那稍纵即逝的小说高潮也就如期而至了。
  比如,姚一峰突然决定以“哥哥”的身份护理昏迷中的曼玲;(《悬崖》)陆小丹突然决定要去拜见同事蒋向阳;(《庭院之城》)蔡小娥突然决定要做自闭症儿童的家庭看护;(《哑》)李煜突然决定要将被动接受赵家御赐“牵机药”翻转为他和小周后互剖真心的良机;(《重瞳》)李天雨突然决定按照戴灵灵的指示去陪伴狡黠贪色而又空虚软弱的来自香港的商先生,在别人对我、我对别人以及我对自己三重“不负责任”的境况中,为自己举行“成人礼”。(《凝视玛丽娜》)
  当然并非所有的决断都能提升生命境界。倘若只是俗世的精明的算计,结局往往适得其反。比如,“我”决定始终向貌似高贵的所爱者(德籍华人夏秉秋)隐瞒自己并不高贵的真实身份,因此彻底坐实了自己竟然属于连自己也极其鄙视的无聊浅薄的“小资”,从而与同属一个阶层的所爱者失之交臂。(《春风沉醉的夜晚》)商人吕明也显得很有决断(妻子惠芳因此对他既欣赏又忌惮),他灵机一动,抓住“商机”,将众人以为诡异不祥的无梁殿底层改造为集消费娱乐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又处心积虑在那里大肆操办了一场自以为别开生面的圣诞摇滚晚会作为开业典礼。但他收获的却只是无情的事实对他长期投射于神秘女邻居汪琳琳之卑琐欲念的辛辣嘲讽。这个欲念曾经是他幽暗生命中唯一的亮光,最后还是被他自己一连串的决断给掐灭了。(《万历年间的无梁殿》)
  凝视这些稍纵即逝的决断和逆转,大概就是朱文颖小说的精髓所在吧?
  要说的话自然还有很多,但这篇充其量只是读后感的序文也该打住了。嚼饭与人,徒增呕秽。全部“剧透”,所为何来?更多佳胜或难免的疏漏(窃以为《金丝雀》处理警察与那个女子的故事就不甚熨帖),还是留给读者自己来判断吧。
  2019年11月15日写于上海
  2020年2月2日改定
  【作者简介】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王宁)
其他文献
“江南”作为最重要的一个子集,隐含在传统对于“南方”文化的理解中,江南文化是跟中原文化相比较而产生的一个相对性概念,起于六朝,伴随着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迁徙至江南的北方世家与江南世家经过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与精神。梅新林、陈玉兰主编:《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总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自六朝以降,文学层面上的“文质之辩”“文笔之辩”“文道之辩”背后
期刊
奶奶已经去世四十年了。今回首,四十年,弹指间。奶奶昔日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和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如电影般在脑海中不断浮现。  其实,多年前我就想写点过世多年的奶奶的文章。可是,掂了几次笔又放下;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写是好,不知道如何表达才能将奶奶的真实影像呈现给读者。近半年来,思考再三,觉着就写写奶奶与之有“牵连”或“关联”的那些往事儿吧!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奶奶的既慈善又严厉、既勤劳又朴实、既有能力
期刊
一、路遥研究的难度  在当代已经故去的作家中,许多成为持续关注、深入研究的对象,比如老舍、沈从文、孙犁、汪曾祺等,他们都是跨代作家,他们的文学探索和创作成果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资源。如果设一个时间限度考察,在新时期起家又谢世的当代作家中,一些也已成为深入研究的对象,这其中,路遥研究无疑是显学之一。有人做过统计,在新时期起家又离世的作家中,研究、评论最多的可能就是路遥。据赵学勇统计,1993年至2
期刊
三十七岁那年,凡高开枪自杀,孙闯闯没有枪,也不想搞死自己,只是对着镜子里的那个人愤愤地骂了一句,“妈的,这孙子今天居然三十七了”。乐评人孙闯闯不得不面对自己人到中年这个现实,但相比“三十七岁了”的无奈,也许最令他尴尬的事情莫过于引起了孟小书的注意,因为在孟小书的“孙闯闯系列”作品中,他的秘密一览无余。  孙闯闯于某个深秋坐在依旧寒冷的房间里,也因为这寒冷,前妻“埋怨了四五年,终于搬走了,再也不回来
期刊
作为“新生代军旅作家”中的佼佼者,军旅文坛的“重量级”拳手,西元近几年频频推出佳作,打出一组漂亮的“组合拳”,显现了其不可小觑的创作实力与潜力。《Z日》《死亡重奏》《炸药婴儿》《无名连》等一系列战争历史题材小说,从甲午海战写到抗日战争、朝鲜战争,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战争史,不仅视野宏大、笔力开阔,且在历史观念、叙事策略与写作技术等方面均有突破,作品在注重对战争及人性本质深层勘探的同时,亦尝
期刊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步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在70年代开始形成一股强大的生态主义运动思潮。生态批评也随之兴起,并在八九十年代与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面临的国内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问题迅速契合,在新世纪以来逐渐形成一门显学。然而,观览目前国内的生态批评状况,不难发现其中的困惑:一方面是可供作范例的成熟生态文学作品比较匮乏;另一方面生态批评往往胶着于对生态危机的警醒式反思
期刊
北京文联成立于1950年5月,比共和国成立晚不到一年。因此,讨论北京文学70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讨论当代中国文学70年。北京是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当然也无可非议地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从70年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看,重大的文学事件、文学活动几乎都发生在北京,这当然与北京作为首都的地位有关;另一方面,北京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这个伟大的传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百年来的北京作家,他们内心强烈的
期刊
研究者们总结京味文学的特征时,通常归纳为:北京话、北京人、北京事、北京城。在这里,北京话是重要的存在——它既是语言载体,也是所要表达的内容本身。事实上,当我们想到老舍先生,很难不想到他的北京话。在许多人心中,京味文学首先是“声音优先”的文学流派。  近20年来,京味文学及北京文学创作都出现了“新声”与“新变”。在这里,新声指的是京味文学创作中北京话所发生的变化;新变则指的是近20年来与北京城市巨变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当刘醒龙以“大别山之迷”系列小说登上中国文坛之时,距离果戈里将《狄康卡近乡夜话》呈现给俄罗斯文学界,时光已走过一个半世纪。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并未阻止两位作家身上浮现出奇异的相似性。  普希金在评论《狄康卡近乡夜话》时,认为作品中源自乌克兰乡村的乡野志怪、神秘元素令人惊奇,其中包含着真正的快乐,真诚而无拘无束,不矫揉不拘礼。〔俄〕普希金:《普希金全集·评论卷》,第358页,肖马等译
期刊
雷平阳曾将自己的写作命名为“旷野书写”,并明确指出其反抗的意图:“我一度将‘旷野书写’当成一个书生对工商文明的反对,希望世界永远保有一丝丝乌托邦气质,希望人间凡有心灵的地方都有一座寺庙。”“礼失求诸野,云南有足够的野,我在其间写作,内心装着千山万水,只想将这野,带到纸上,借以反对猖狂、霸道的诗歌政治学以及暴力般的工业文明。”③ 雷平阳:《我只是自己灵魂阅历的记录者》,《诗选刊》2014年第6期。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