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外名曲赏析”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大学美育课程的意义进行分析,以古琴曲《高山流水》赏析为教学案例,证明音乐教育对于美育和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的在“中外名曲赏析”这门课程中推进美育教学。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古琴;礼乐文化
音乐是传递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鲜明动人的音乐形象反映出音乐作品崇高的精神世界,展示出历史人文思想,从而对人类精神世界进行引导。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到:“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用美来沁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古代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也曾提到:“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由此可见,无论在西方音乐或者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思想中,优秀的音乐作品对于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音乐活动对于培养社会道德规范的早期教育行为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正向的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受教育者审美情趣提升、从而达到陶冶思想情操的教育目的。
大学美育对于当代大学生至关重要,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只有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才能全面的陶铸和完善人性。艺术教育是大学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之一,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承載者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音乐教育是以人类情感审美的沉淀作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建立正向、美好的情感基础。在大学音乐教育中融入美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课程美育融入“中外名曲赏析”课程教学的理念
“中外名曲赏析”是一门引导学生赏析中外经典名曲的课程。它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精选出最能体现人类音乐文化思想的优秀作品,从历史背景、音乐表现技术、人文审美以及政治思想高度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解析,发现并挖掘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获得音乐审美的享受。并对音乐作品中传递出的正向积极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从音乐审美本身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切审美教育都是通过直觉感受作为引导,通过对作品中所运用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对其所传递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进行感知,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的能力。其中音乐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媒介之一,是以听觉形象存在的。听觉感知对音乐美教育来说,是有声形态转化为无形精神的环节。以音响为物质材料的音乐审美教育,通过对旋律、节奏、和力度变化的感知,对音乐主题所体现的精神理念进行理解,从而提高对于真善美的感知力。因此,正向情感输入和输出是一切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音乐审美受教育者通过对审美客体的体验和态度,以及体会音乐所体现的情感展示过程,理解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情感。
第二,从思想政治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标在“以美塑人,以乐化人”方面存有共同之处,都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为重要目标之一。其原因如下:
1.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塑造健全人格。传统思政教育缺乏审美共振,较难产生思想共鸣。音乐教育中的乐曲鉴赏具备多媒体高传播,多方面审美输出的优越性,容易结合当下受教育者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增强输出能力,缓解当下受教育者的精神压力,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
2.音乐教育可协助受教育者培养树立正确三观。高校思政工作的教育任务的重点就是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作用。
3.音乐教育可协助受教育者增强爱国主义,培育民族精神。《礼记·乐记》中记载:“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不同的音乐作品带给听者不同的感受。通过对中外优秀作品的欣赏,尤其是中国当代优秀作品的欣赏,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些作品所饱含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这正是思政教育中美育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课程美育“中外名曲赏析”的教学设计
本门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中外优秀作品分析,感知中外经典音乐的魅力,从而引发审美共鸣。课程主要分为三部分:中国传统优秀作品赏析,中国近现代优秀作品赏析和西方经典音乐赏析。中国传统作品主要包括中国传统器乐曲目赏析、经典乐种作品赏析和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赏析。中国近现代优秀作品赏析包含学堂乐歌和红色歌曲赏析。西方经典音乐欣赏主要为古典音乐时期音乐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赏析。
以《中外名曲赏析》中传统乐器古琴曲《高山流水》赏析为例。由于其授课对象为大学音乐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学科基础课,因此课程内容较为深入。本节课通过对古琴形制和历史的介绍,以及古琴名曲《高山流水》曲式结构分析以及赏析,进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乐器古琴,感知古琴文化所蕴含的国韵之美与“中和”之美。将古琴音乐对人心的教化功能更好的贯穿于当今共建和谐社会的倡导中,深度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教学手段多样化,通过使用学习通教学软件和乐器示范,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法、直观示范法、讲授法、提问法以及参与讨论法进行教授。通过教学希望达到以下两个教学重点,1、了解“十大古曲“之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历史背景和具体音乐技术表现手段。 2、了解古琴对“礼乐文化”的审美意义。
三、课程美育的教学实施内容
课程教学实施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课程导导入。2、古琴文化背景介绍,3、对《高山流水》曲目分段有重点的赏析。4、分析古琴中所蕴含的传统音乐美学体现。 首先,通过学习通签到,分析上节课课后作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课题提问完成导入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汉族传统乐器分类的思考。
其次,对古琴文化背景进行介绍介绍。通过对古琴形制的介绍以及示范,并邀请学生参与演奏,让大家了解古琴的发展历史、琴派以及传世琴谱等相关基础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古琴艺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礼制意义。比如,古琴演奏中所含三种音色:泛音、散音和按音。其中,泛音象天代表,蕴含着宇宙观,按音如人,蕴含社会观,散音则同大地,蕴含世界观,称为天地人三籁,可达天地人世界宇宙观。这部分中的重点就是对古琴中所蕴含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思考。如汉《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 其传对内递出来的自律、克制,对外对当前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服务于政治与礼法等,引导社会平和重道的思想。
再次,对《高山流水》曲目进行赏析。第一步,通过运用学习通进行学生讨论,提问已知古琴曲,以成语“高山流水”典故导入,提出问题:“不同圈层,不同性格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为什么可以在精神上达成审美共识? ”第二步,对《高山流水》的具体曲谱分析,截取主题部分,运用学习通进行抢答,区分流水和高山的主题情绪。第三步,欣赏古琴曲,分乐段分析,挑选重点段落对于其节奏性、旋律以及调式调性进行深入讨论,引导学生体会如何运用技术手段表现具体艺术形象,感知其宽广音域与如歌的旋律。
最后,分析古琴中所蕴含的传统音乐美学体现。古琴对于中国礼乐文化的意义不言而喻, 它是礼乐之本,礼乐的理论基础为“仁”,唯有遵从内在秩序,才有和,才有乐。而乐是人内在生命的全方位的绽放,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睦融洽。乐从礼,乐至,便人和,而古琴以“和”为特色的乐器代表。
古琴是传统礼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员。古琴作为“乐教”的主要手段。参与仪式性的演奏,同时海代表了中国文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活追求,体现了对国泰民安和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理想追求,以及蕴含着人际往来,“君子之道”等中国人文精神,是国家礼乐治国安邦的一种重要形式。
四、课程美育在“ 中外名曲赏析”课程教学的教学评价
通过对课程美育思想的学习以及“中外名曲赏析”课程的教学,进一步了解了学科美育和科学美育的含义。音乐学科美育通过对课程专业教育、大学美育以及思政教育的结合,激发师生求真、求美和求善的思想导向,鉴赏和创造等实践环节来实现学科知识的学习,美学理论传递,引导受教育者价值正向导向。而科学美育则是多方位感知美的传递。美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作品美的分析,还应当调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注重教师礼仪和形象审美,课堂师生交流的语言美,对于教学生态氛围美以及教授内容的逻辑严谨之美。在教学中传递给受教育者社会责任和人文精神之美。培养受教育者正向情感和素质,充分发挥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中外名曲欣赏”这门课程中引用的音乐作品都是中外经过几千年来历史沉淀获得的经典作品。其中所体现的音乐审美和积极的思想导向对当前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导有着正面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充满创作者的丰富情感,其思想通过作品进行思想渗透,尤其是军旅歌曲和红歌,都包含对祖国的热爱。美育思政提倡“思由心生”,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講解,传递正确三观,从而达到协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三观的作用。
除此之外,通过对包含我国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作品进行学习,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给予相关思政教育助力,调动学生的爱国思想。由此可见,音乐美育教育对于推动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文化素养和修养、文明发展、精神风貌和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荀子。方勇等译著.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
董静怡(1979.03-),性别:女,籍贯:河南郑州人,民族:汉族,学历: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有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音乐史,单位所在地:郑州市金水区。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古琴;礼乐文化
音乐是传递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鲜明动人的音乐形象反映出音乐作品崇高的精神世界,展示出历史人文思想,从而对人类精神世界进行引导。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到:“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用美来沁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古代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也曾提到:“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由此可见,无论在西方音乐或者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思想中,优秀的音乐作品对于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音乐活动对于培养社会道德规范的早期教育行为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正向的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受教育者审美情趣提升、从而达到陶冶思想情操的教育目的。
大学美育对于当代大学生至关重要,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只有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才能全面的陶铸和完善人性。艺术教育是大学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之一,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承載者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音乐教育是以人类情感审美的沉淀作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建立正向、美好的情感基础。在大学音乐教育中融入美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课程美育融入“中外名曲赏析”课程教学的理念
“中外名曲赏析”是一门引导学生赏析中外经典名曲的课程。它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精选出最能体现人类音乐文化思想的优秀作品,从历史背景、音乐表现技术、人文审美以及政治思想高度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解析,发现并挖掘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获得音乐审美的享受。并对音乐作品中传递出的正向积极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从音乐审美本身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切审美教育都是通过直觉感受作为引导,通过对作品中所运用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对其所传递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进行感知,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的能力。其中音乐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媒介之一,是以听觉形象存在的。听觉感知对音乐美教育来说,是有声形态转化为无形精神的环节。以音响为物质材料的音乐审美教育,通过对旋律、节奏、和力度变化的感知,对音乐主题所体现的精神理念进行理解,从而提高对于真善美的感知力。因此,正向情感输入和输出是一切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音乐审美受教育者通过对审美客体的体验和态度,以及体会音乐所体现的情感展示过程,理解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情感。
第二,从思想政治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标在“以美塑人,以乐化人”方面存有共同之处,都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为重要目标之一。其原因如下:
1.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塑造健全人格。传统思政教育缺乏审美共振,较难产生思想共鸣。音乐教育中的乐曲鉴赏具备多媒体高传播,多方面审美输出的优越性,容易结合当下受教育者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增强输出能力,缓解当下受教育者的精神压力,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
2.音乐教育可协助受教育者培养树立正确三观。高校思政工作的教育任务的重点就是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作用。
3.音乐教育可协助受教育者增强爱国主义,培育民族精神。《礼记·乐记》中记载:“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不同的音乐作品带给听者不同的感受。通过对中外优秀作品的欣赏,尤其是中国当代优秀作品的欣赏,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些作品所饱含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这正是思政教育中美育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课程美育“中外名曲赏析”的教学设计
本门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中外优秀作品分析,感知中外经典音乐的魅力,从而引发审美共鸣。课程主要分为三部分:中国传统优秀作品赏析,中国近现代优秀作品赏析和西方经典音乐赏析。中国传统作品主要包括中国传统器乐曲目赏析、经典乐种作品赏析和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赏析。中国近现代优秀作品赏析包含学堂乐歌和红色歌曲赏析。西方经典音乐欣赏主要为古典音乐时期音乐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赏析。
以《中外名曲赏析》中传统乐器古琴曲《高山流水》赏析为例。由于其授课对象为大学音乐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学科基础课,因此课程内容较为深入。本节课通过对古琴形制和历史的介绍,以及古琴名曲《高山流水》曲式结构分析以及赏析,进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乐器古琴,感知古琴文化所蕴含的国韵之美与“中和”之美。将古琴音乐对人心的教化功能更好的贯穿于当今共建和谐社会的倡导中,深度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教学手段多样化,通过使用学习通教学软件和乐器示范,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法、直观示范法、讲授法、提问法以及参与讨论法进行教授。通过教学希望达到以下两个教学重点,1、了解“十大古曲“之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历史背景和具体音乐技术表现手段。 2、了解古琴对“礼乐文化”的审美意义。
三、课程美育的教学实施内容
课程教学实施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课程导导入。2、古琴文化背景介绍,3、对《高山流水》曲目分段有重点的赏析。4、分析古琴中所蕴含的传统音乐美学体现。 首先,通过学习通签到,分析上节课课后作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课题提问完成导入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汉族传统乐器分类的思考。
其次,对古琴文化背景进行介绍介绍。通过对古琴形制的介绍以及示范,并邀请学生参与演奏,让大家了解古琴的发展历史、琴派以及传世琴谱等相关基础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古琴艺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礼制意义。比如,古琴演奏中所含三种音色:泛音、散音和按音。其中,泛音象天代表,蕴含着宇宙观,按音如人,蕴含社会观,散音则同大地,蕴含世界观,称为天地人三籁,可达天地人世界宇宙观。这部分中的重点就是对古琴中所蕴含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思考。如汉《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 其传对内递出来的自律、克制,对外对当前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服务于政治与礼法等,引导社会平和重道的思想。
再次,对《高山流水》曲目进行赏析。第一步,通过运用学习通进行学生讨论,提问已知古琴曲,以成语“高山流水”典故导入,提出问题:“不同圈层,不同性格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为什么可以在精神上达成审美共识? ”第二步,对《高山流水》的具体曲谱分析,截取主题部分,运用学习通进行抢答,区分流水和高山的主题情绪。第三步,欣赏古琴曲,分乐段分析,挑选重点段落对于其节奏性、旋律以及调式调性进行深入讨论,引导学生体会如何运用技术手段表现具体艺术形象,感知其宽广音域与如歌的旋律。
最后,分析古琴中所蕴含的传统音乐美学体现。古琴对于中国礼乐文化的意义不言而喻, 它是礼乐之本,礼乐的理论基础为“仁”,唯有遵从内在秩序,才有和,才有乐。而乐是人内在生命的全方位的绽放,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睦融洽。乐从礼,乐至,便人和,而古琴以“和”为特色的乐器代表。
古琴是传统礼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员。古琴作为“乐教”的主要手段。参与仪式性的演奏,同时海代表了中国文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活追求,体现了对国泰民安和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理想追求,以及蕴含着人际往来,“君子之道”等中国人文精神,是国家礼乐治国安邦的一种重要形式。
四、课程美育在“ 中外名曲赏析”课程教学的教学评价
通过对课程美育思想的学习以及“中外名曲赏析”课程的教学,进一步了解了学科美育和科学美育的含义。音乐学科美育通过对课程专业教育、大学美育以及思政教育的结合,激发师生求真、求美和求善的思想导向,鉴赏和创造等实践环节来实现学科知识的学习,美学理论传递,引导受教育者价值正向导向。而科学美育则是多方位感知美的传递。美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作品美的分析,还应当调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注重教师礼仪和形象审美,课堂师生交流的语言美,对于教学生态氛围美以及教授内容的逻辑严谨之美。在教学中传递给受教育者社会责任和人文精神之美。培养受教育者正向情感和素质,充分发挥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中外名曲欣赏”这门课程中引用的音乐作品都是中外经过几千年来历史沉淀获得的经典作品。其中所体现的音乐审美和积极的思想导向对当前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导有着正面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充满创作者的丰富情感,其思想通过作品进行思想渗透,尤其是军旅歌曲和红歌,都包含对祖国的热爱。美育思政提倡“思由心生”,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講解,传递正确三观,从而达到协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三观的作用。
除此之外,通过对包含我国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作品进行学习,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给予相关思政教育助力,调动学生的爱国思想。由此可见,音乐美育教育对于推动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文化素养和修养、文明发展、精神风貌和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荀子。方勇等译著.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
董静怡(1979.03-),性别:女,籍贯:河南郑州人,民族:汉族,学历: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有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音乐史,单位所在地:郑州市金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