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文基于语料库的《毛泽东选集》蒙古语翻译中的名词术语做统计、对齐、对比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要把民族语文翻译理论与实践做好做实。推动语料库事业的发展,运用民族语文语料库的基础上更深一步了解名词术语的翻译技巧和合理运用名词术语方法的同时,阐述了政治文献民族语文翻译实践经验极其重要作用,也为今天的新时代,新思想,新思路提供了历史借鉴。
关键词:《毛泽东选集》;人名;地名;机构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翻译是一种文化交际活动,每一个文本都是一定语言文化的产物。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给忠实传达原文的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难题和障碍,必然要求译者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原语的文化,另一方面译者还得深入了解译语文化。奈达曾经说过:“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精通两种文化比精通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
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重要不言而喻,尤其新中国成立到至今政治文献的翻译工作,报告也随之多了起来。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毛泽东选集》,《资本论》,《邓小平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党政文献。其中《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国内目前为止《毛泽东选集》被翻譯为蒙古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藏文和朝鲜文等少数民族文字。除了汉文版和少数民族版外,也出版了英文版、法文版、德文版、俄文版、意大利文版、日文版、世界语版、朝鲜文版、葡萄牙文版、西班牙文版、缅甸文版、印尼文版、越南文版、泰文版、波斯文版、阿拉伯文版、乌尔都文版等17种版本。
本文将基于语料库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两种蒙古文版本(第一个版本为1970年8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第二个版本为1992年5月北京第1次印刷)、第四卷、第五卷的译文同样进行名词术语对比研究。文中基于蒙译两种版本的语料库基础之上,并且对第一个版本的原文译文进行汉、蒙古语句子对齐语料,语料库在线,语义分析等应用软件分析出《毛泽东选集》中人名、地名、机构名在两种蒙译版本中翻译方面的问题。
一、创建《毛泽东选集》语料库的工作及其实践经验
研究政治文献的专家,学者,论文,报告,期刊等有很多,但是基于语料库的却不是很多,尤其基于语料库蒙古文方面,如:熟语的蒙译研究有乌伊罕《文化视野中的歇后语蒙译》、澳丹《基于语料库<红楼梦>熟语的蒙译研究》、乌雅汉《基于语料库的<蒙古秘史>熟语汉译研究》等。在蒙古语中有关《毛泽东选集》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从翻译角度研究的极其少见。由于蒙古文版本的《毛泽东选集》也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搜集到的论文大多数是研究毛泽东思想,党政建设等,还有一些是关于《毛泽东选集》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论文。如洛布桑以《毛泽东选集》蒙古文翻译一员的身份写出了《<毛泽东选集>蒙古文翻译工作经验初探》一文。阿拉坦巴根以《毛泽东著作部分早期蒙古文译本探析》研究了毛泽东著作等。
《毛泽东选集》语料库的工作是在半年前开始着手运用蒙科立、方正、国际标准输入法人工输入和OCR文字识别软件等方式。校对文档完成后用.txt的格式保存文本文档。
二、《毛泽东选集》中的名词术语翻译
术语(terminology)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在我国又称为名词或科技名词(不同于语法学中的名词)。术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是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毛泽东选集》中人名、地名、机构名蒙译时的现象及其处理方法。在语料库在线中自动分词或标注词性之后所示。
(一)人名的翻译
按常规来讲,人名译名尽量采用音译原则,慎用意译原则。《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有关人名翻译的句子共出现489句。原文两个版本中同样一词在两个译文中的翻译却有不同。如:
《希特勒》一词却是不同的翻译方法《sit'wlw》和《 hit'l?r》。第一个版本翻译偏向于原文,运用直译方法,单单对于人名而言像是间接性翻译。而第二种翻译倾向英语的《Hitler》的直译法,但对于原文来说像是成了间接性翻译一样。同样,《罗斯福》一词被译为《lü?shifü'"》和《ruswwlt》。《丘吉尔》一词在译文中也被译为《?io?il》和《??r?il》。
(二)地名的翻译
有关地名翻译,中国地名翻译是有九大方法,两种译文中有这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的翻译。如:
日本—《rhib?n》、《yapon》,慕尼黑—《münih?i》、《münik》,井冈山—《?inɡganɡ?an》、《?inɡ ganɡ ?an》,陕甘宁—《?an— gan— ninɡ》、《?ansi —gansü —ninɡsiya》,东北—《d'ünɡb?i oron》、《?egün xoyitu oron》,越南—《Yü?nan》、《wiy?t'nam》,开罗—《kayilü'?》、《kaiiru》。
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地名的翻译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规范规整。但从《陕甘宁》来看,译文一中直接简译出来,而在译文二中却是全名翻译出来的。《东北》一词第一个翻译有点过于口语化。《井冈山》的第一个翻译则是连写方式翻译出来。总体来说,第二个译文越来越书面语,规范化。
(三)机构名的翻译
机构名的翻译方法也与人名,地名翻译的规则和翻译方法与之相似。《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有关人名翻译的句子共出现499句,其中也有两种翻译。如:
《新四军》一词译文一中《sinshi?iü'n》,译文二中被翻译成《sin_e dürbedüger armai 》。《中国共产党》《dumdadu ulus-un eb xamtu nam》《中央》译为《t?b w?iiyuwanhü'i-yin》。
以上可以看出《新四军》,都有不同的翻译,但意思是表达出来了。而《中国共产党》一词的翻译是整个《毛泽东选集》中是不变的,一直沿用至今。《中央》一词的翻译在第三卷中《t?b w?iiyuwanhü'i-yin》,第四卷中《w?iiyuwanhü'i》是原文的《委员会》一词的翻译,第五卷中《中央》一词却被翻译为《tüb xuriyan -u》。从这些可以看出名词术语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化而变化,其越来越规范统一。
三、结语
新时代就要有新实践新成就。推动民族语文语料库事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实践考究。作为一名翻译学习者,实践者我们应当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学习不同时期的历史成就,发扬好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产物,利用到新时代中发挥出它们具有的价值,创新创造出更美好的符合新时代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之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杨林.《毛泽东选集》少数民族文版的翻译、出版与传播(1950~1965).党史研究与教学,2017(5):42—47。
[2]李雪梅.《毛泽东选集》海外传播的历程及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19。
[3]李旭练 余华.政治文献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实践经验与发展路径[J].民族翻译,2019(1):43—48。
关键词:《毛泽东选集》;人名;地名;机构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翻译是一种文化交际活动,每一个文本都是一定语言文化的产物。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给忠实传达原文的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难题和障碍,必然要求译者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原语的文化,另一方面译者还得深入了解译语文化。奈达曾经说过:“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精通两种文化比精通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
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重要不言而喻,尤其新中国成立到至今政治文献的翻译工作,报告也随之多了起来。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毛泽东选集》,《资本论》,《邓小平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党政文献。其中《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国内目前为止《毛泽东选集》被翻譯为蒙古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藏文和朝鲜文等少数民族文字。除了汉文版和少数民族版外,也出版了英文版、法文版、德文版、俄文版、意大利文版、日文版、世界语版、朝鲜文版、葡萄牙文版、西班牙文版、缅甸文版、印尼文版、越南文版、泰文版、波斯文版、阿拉伯文版、乌尔都文版等17种版本。
本文将基于语料库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两种蒙古文版本(第一个版本为1970年8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第二个版本为1992年5月北京第1次印刷)、第四卷、第五卷的译文同样进行名词术语对比研究。文中基于蒙译两种版本的语料库基础之上,并且对第一个版本的原文译文进行汉、蒙古语句子对齐语料,语料库在线,语义分析等应用软件分析出《毛泽东选集》中人名、地名、机构名在两种蒙译版本中翻译方面的问题。
一、创建《毛泽东选集》语料库的工作及其实践经验
研究政治文献的专家,学者,论文,报告,期刊等有很多,但是基于语料库的却不是很多,尤其基于语料库蒙古文方面,如:熟语的蒙译研究有乌伊罕《文化视野中的歇后语蒙译》、澳丹《基于语料库<红楼梦>熟语的蒙译研究》、乌雅汉《基于语料库的<蒙古秘史>熟语汉译研究》等。在蒙古语中有关《毛泽东选集》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从翻译角度研究的极其少见。由于蒙古文版本的《毛泽东选集》也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搜集到的论文大多数是研究毛泽东思想,党政建设等,还有一些是关于《毛泽东选集》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论文。如洛布桑以《毛泽东选集》蒙古文翻译一员的身份写出了《<毛泽东选集>蒙古文翻译工作经验初探》一文。阿拉坦巴根以《毛泽东著作部分早期蒙古文译本探析》研究了毛泽东著作等。
《毛泽东选集》语料库的工作是在半年前开始着手运用蒙科立、方正、国际标准输入法人工输入和OCR文字识别软件等方式。校对文档完成后用.txt的格式保存文本文档。
二、《毛泽东选集》中的名词术语翻译
术语(terminology)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在我国又称为名词或科技名词(不同于语法学中的名词)。术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是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毛泽东选集》中人名、地名、机构名蒙译时的现象及其处理方法。在语料库在线中自动分词或标注词性之后所示。
(一)人名的翻译
按常规来讲,人名译名尽量采用音译原则,慎用意译原则。《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有关人名翻译的句子共出现489句。原文两个版本中同样一词在两个译文中的翻译却有不同。如:
《希特勒》一词却是不同的翻译方法《sit'wlw》和《 hit'l?r》。第一个版本翻译偏向于原文,运用直译方法,单单对于人名而言像是间接性翻译。而第二种翻译倾向英语的《Hitler》的直译法,但对于原文来说像是成了间接性翻译一样。同样,《罗斯福》一词被译为《lü?shifü'"》和《ruswwlt》。《丘吉尔》一词在译文中也被译为《?io?il》和《??r?il》。
(二)地名的翻译
有关地名翻译,中国地名翻译是有九大方法,两种译文中有这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的翻译。如:
日本—《rhib?n》、《yapon》,慕尼黑—《münih?i》、《münik》,井冈山—《?inɡganɡ?an》、《?inɡ ganɡ ?an》,陕甘宁—《?an— gan— ninɡ》、《?ansi —gansü —ninɡsiya》,东北—《d'ünɡb?i oron》、《?egün xoyitu oron》,越南—《Yü?nan》、《wiy?t'nam》,开罗—《kayilü'?》、《kaiiru》。
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地名的翻译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规范规整。但从《陕甘宁》来看,译文一中直接简译出来,而在译文二中却是全名翻译出来的。《东北》一词第一个翻译有点过于口语化。《井冈山》的第一个翻译则是连写方式翻译出来。总体来说,第二个译文越来越书面语,规范化。
(三)机构名的翻译
机构名的翻译方法也与人名,地名翻译的规则和翻译方法与之相似。《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有关人名翻译的句子共出现499句,其中也有两种翻译。如:
《新四军》一词译文一中《sinshi?iü'n》,译文二中被翻译成《sin_e dürbedüger armai 》。《中国共产党》《dumdadu ulus-un eb xamtu nam》《中央》译为《t?b w?iiyuwanhü'i-yin》。
以上可以看出《新四军》,都有不同的翻译,但意思是表达出来了。而《中国共产党》一词的翻译是整个《毛泽东选集》中是不变的,一直沿用至今。《中央》一词的翻译在第三卷中《t?b w?iiyuwanhü'i-yin》,第四卷中《w?iiyuwanhü'i》是原文的《委员会》一词的翻译,第五卷中《中央》一词却被翻译为《tüb xuriyan -u》。从这些可以看出名词术语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化而变化,其越来越规范统一。
三、结语
新时代就要有新实践新成就。推动民族语文语料库事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实践考究。作为一名翻译学习者,实践者我们应当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学习不同时期的历史成就,发扬好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产物,利用到新时代中发挥出它们具有的价值,创新创造出更美好的符合新时代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之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杨林.《毛泽东选集》少数民族文版的翻译、出版与传播(1950~1965).党史研究与教学,2017(5):42—47。
[2]李雪梅.《毛泽东选集》海外传播的历程及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19。
[3]李旭练 余华.政治文献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实践经验与发展路径[J].民族翻译,2019(1):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