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与听之间的“联通密道”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l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你会感到非常惊奇,有的人听到声音后眼前会呈现出和声音有关的图像或色彩,或者看到图像后,耳畔能回响起和图像有关的声音——这些人的听觉和视觉竟然是“联通”的!
  这是神话吗?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是怪人吗?一般人具备这个能力吗?
  “联觉人”的特异功能
  早些时候,瑞士科学家发现有位女音乐家具有一种特异功能,她在听到不同的音符时眼前就会出现不同的颜色,更奇怪的是,她还能够“品尝”出不同音的不同味道,而且声音越大,她看见的颜色或者品尝到的味道就越明显。
  英国科学家还发现,有一种人还能够看到所听到的数字的立体形象。例如他在安排一周的时间表时,他能看到眼前日历上的一个个日期变成了似乎迈腿就可拾阶而上的螺旋梯。具有这种特异功能的人也具有超人的记忆水平,能够比普通人更好地记住日期和历史事件。
  科学家认为,上述这些人体特异功能其实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联觉”产生的种种现象。我们知道,外部世界各种信息刺激人的感官,使人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这些感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联觉”就是这种联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只不过有的人能感觉到自己的联觉,而且感觉很清晰,于是就具有了联觉特异功能,成为了“联觉人”。
  联觉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如有的人在看见红色时就会闻到柠檬的味道,听到“猫”这个词汇会产生番茄汤一般的味道,数字6看起来可能总是红色的,听到长笛的声音如同看见了蓝天上的白云,听到口琴声时眼前就会出现大片的绿色……
  奇妙的是,历史名人中也有一些是“联觉人”。例如以《洛丽塔》一书闻名天下的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美国物理学家费曼等,都是“联觉人”。当然,也有很多“联觉人”不是名人。最新研究发现,“联觉人”其实并不罕见,大约每2000个人中就有一个,而每个“联觉人”的联觉都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其实就像指纹一样,与遗传基因有关。至于为什么有的人会成为“联觉人”,目前还是个未解之谜。
  凡人的视觉和听觉
  也“联通”
  虽然“联觉人”的特异功能一般人没有,但一般人的视觉和听觉其实也能“联通”,产生联觉。
  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般人的大脑都能根据音乐旋律激发的感受,将音乐与色彩联系起来。例如听莫扎特的《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因其格调轻松活泼,所以能让人联想起明亮的黄色和橙色;而他的《D小调安魂曲》,因格调沉闷,所以能让人联想起惨淡凄凉的灰色。令人惊奇的是,对于同一首古典管弦乐,美国人和墨西哥人联想起的色彩竟然是相同的。
  这个发现来自于一项科学实验。在研究中,一大批志愿者被要求在37种色彩中挑出5种与他们正在聆听的音乐最匹配的色彩。结果显示,志愿者不分肤色和文化背景,一致选择明亮鲜艳的暖色与愉悦活泼的音乐相匹配,选择暗沉阴晦的冷色与较悲伤阴郁的音乐相匹配。这显然表明一般人的听觉和视觉是紧密“联通”的,至少在音乐与色彩方面,人类拥有一种相同的、甚至是本能的联觉功能。
  既然是联觉,人们能否根据色彩来听到声音呢?当然也能。例如有许多音乐家就把颜色与乐器、调性等紧密对应了起来,具体如用蓝色对应长笛,玫瑰色对应单簧管等,这种对应还得到了许多音乐爱好者的普遍赞同。还有音乐家把色彩和不同的调性对应了起来,如白色用C大调对应,金色用G大调对应,黄色用D大调对应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音乐家还把激光的色彩和音乐紧密对应了起来,而且两者紧密结合还演绎出了让人着迷的彩色音乐。
  听觉和视觉的
  “联通”之谜
  那为什么“联觉人”和普通人的听觉和视觉会彼此“联通”,产生联觉呢?听觉和视觉之间莫非有什么“联通密道”吗?
  科学家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过“联觉”的经历。人在出生后前4个月,都算是“联觉人”。对一个婴儿来说,妈妈的声音很可能带有美丽的颜色和温馨的香气。但人的这种“联觉功能”后来被分割开了,使各感觉系统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以便于将信息分门别类进行处理,提高效率。例如,混杂在一起的各种感觉逐渐被分为听觉区、视觉区、嗅觉区等等不同模块。这种感觉分割过程从人4个月大时就开始了,直到进入青春期才彻底结束。
  因为有一个基因控制这种“联觉”分割过程,如果这个基因发生变异、神经功能分割不完全时,神经联接会“串线”,就会发生各种感觉区域的“融合”,就会让人具有听觉和视觉紧密联通的特异功能,成为“联觉人”。因为这种特异功能是基因导演的,所以其间不存在什么“联通密道”。
  那么普通人的听觉和视觉为什么也能彼此“联通”呢?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综合心理反应在这两种感觉之间自己建立了“联通密道”造成的。我们知道,当色彩以不同的光强度和不同的波长作用于视觉系统后,将发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红色会使人感到炎热、温暖、热情、兴奋、活泼,象征喜庆、幸福、希望;它也含有冲动,过分偏激的意味,又象征野蛮、卑俗;红色又被看成危险、灾难、爆炸、恐怖的象征,所以人们习惯用做预警或报警的信号色,等等。而声音同样也能引发人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如音乐家认为,C调能让人感到纯洁、果敢、沉毅、忠诚,F调能让人感到柔和、丰富、热情、和悦、阴沉、悲哀、神秘等。
  也正因为听觉和视觉都能让人产生心理反应,所以两种感觉就能不同程度地“联通”起来。而未来人们可以巧妙运用人的这种感觉特性,在音乐创造、广告设计和心理医疗等领域发挥神奇作用。
其他文献
半个世纪前,欧美曾经流行过一本儿童读物。书中讲:从前有个国王,他对一年四季一成不变的天气厌倦透了。他抱怨,春天老是连绵不断的雨,夏天毒辣辣的太阳,秋天弥漫四野的浓雾,冬天皑皑的白雪。他希望天空能够换换花样,来点新鲜玩意儿。他身边一个小僮儿说,即使做皇帝的也不能对天空发号施令呀。国王不信,召集了一群皇家魔法师,要他们实现自己的意志。在魔法师的帮助下,国王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第二天早晨,天空中果真出现了
期刊
黑洞是宇宙中古怪的天体之一,当代主流物理学理论认为,黑洞具有强大的引力。科学家还提出了一种天体,叫做白洞。那么,白洞与黑洞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黑洞从周围空间吸收到足够多的物质,自身半径也增大到足够大时(要注意虽然半径增加了,但是黑洞自转的角速度没变),黑洞边缘的物质的线速度大大增加,最终使得边缘的物质飞离黑洞!那么半径多大时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设黑洞赤道上有一物体质量为m,黑洞重力加
期刊
金星上空在飘雪花!  金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近,表面大气的96%又是稠密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因此金星比地球要热得多,据金星探测器探测,金星表面的温度从不低于400℃,因此金星是个炙热的星球。  可是不久前,欧洲宇航局的金星快车探测器竟然在金星大气中发现了温度低达零下175℃的区域,这个区域位于金星白昼与黑夜的分界线附近的125千米的高空。零下175℃!这比地球大气中任何一点的温度都低。可以想象,这
期刊
每个人都听说过牛顿和苹果的故事。话说1666年秋天,牛顿在自己母亲的庄园里看到一个苹果掉到地上,由此启发了他的一系列思考:“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落向地面?”“为什么它不会走偏,或者朝天上飞去,而是始终对着地心下落?”作为这些思考的成果,最后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有一个问题牛顿当时没有问及:“苹果或者橘子下落的方式会不会有所不同?”或者“要是苹果在春天落地,下落方式是否会有变化?”这些问题看似画蛇
期刊
在一部科幻电影中,有人从欧洲核子中心盗走了一点反质子,差点毁灭了梵蒂冈。虽然电影情节违背物理学事实的地方很多,但有一点倒是没错的,0.25克反质子与质子相遇湮灭释放出的能量的确足以毁灭一个城市了。当然了,以人类现在的技术能力,要制造出这么多反质子得用几十亿年。  沿着地球磁场分布的反质子  而难以人工制造的反质子却有可能天然存在,科学家发现在地球周围却存在着许多反质子,形成了一条围绕着地球的圆环。
期刊
红超巨星是宇宙中体积最大的一类恒星,它们的半径达到太阳半径的1000多倍,因此体积可以达到太阳体积的10亿多倍!虽然它们表面的温度只有3500K到4500K,但由于它们的体积巨大,因此它们在天空中的亮度一般都很高。这些红超巨星一般是超过太阳质量10倍恒星的晚年阶段,它们的能量来自氦元素的聚变反应,因此它们的寿命也就是再持续几百万年。  在这几百万年里,它们要向宇宙中抛撒大量物质,例如在开始的1万年
期刊
江西新余罗勇、甘肃兰州白家林等读者来信问,量子世界里幽灵似的超距作用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能有这样的超距作用?本文就从科学原理和科学家的实验来介绍这种超距作用的来龙去脉。  所谓超距作用,说的是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直接的、瞬时的相互作用,不需要任何媒质传递,也不需要任何传递时间,像鬼魅一样。但这种作用在宏观世界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微观的粒子世界。而且并不是任意两个粒子之间都有超距作用,必
期刊
唐代诗人说,杨柳嫩嫩的细叶是春风裁剪出来的,这个比喻非常传神。但比喻不等于科学,如要回答燕子变短的翅膀是谁裁剪出的问题,就要有理有据了。  那么,燕子变短的翅膀究竟是谁裁剪出来的呢?要想知道答案,还要从最近的一项新发现说起。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两位鸟类学家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西部追踪栖息在此间的崖燕长达30年之久,目的是研究鸟类在其栖息地的行为特点和变化情况。在这个栖息地,他们发现了大约有1.2万只
期刊
自从天文学家把冥王星从太阳系行星的队伍中“开除”后,我们太阳系的行星就变成了8颗。但是最近一些年来,随着天文学家对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系外行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对系外行星如何命名,成为摆在天文学家和普通大众面前的问题。  系外行星的命名麻烦  1992年,科学家在1000光年远的太空中的一颗脉冲星旁边发现了一对行星,这是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行星。到今天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800多颗系外
期刊
话刚到嘴边,还没说出来,人家就已经猜到是什么意思,替你说出来了。这种看似科幻的读心术,正渐渐转化为现实。  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会一两门外语,有一个问题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当我们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时,大脑的神经活动是否一样呢?譬如,汉语中的“马”,在英语中是“horse”,那么当我们说“马”或者“horse”时,神经活动是否发生在大脑的同一个地方?涉及的神经元及神经信号(这些统称为神经活动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