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表明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领队,需要“引导”就到队前,需要“穿针引线”就插到队中。改革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变“讲”为导,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提高自主学习效益。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一堂语文课能否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心,导语很关键。精彩的导语,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优势兴奋中心,激发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入语言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定。所谓因“人”而异,就是导入语言必须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小学生,我们要抓住他们好奇心强的特点,巧设悬念,富于童心意趣。所谓因“文”而定就是在引入新课时,要考虑文章特点而设置。如在引入一年级语文《欢庆》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把教室布置得喜气洋洋,让学生在秋收的喜庆之中欢度国庆,学生通过飘起来的气球认读生字,朗读课文,在兴高采烈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当我们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时,还出现这样启人深思的镜头:教师教学生识字时,让学生不停地拼读某个音节,反复地写某个汉字,而没有引导学生去分析字形,识记生字。这样剥削了学生自主识字权,本来枯燥无味的识字课变得乏味,长此以往,会削弱学生的识字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不要盲目去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如教学“跳”一字,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跳”字是“足”字旁,我们学过这类字有哪些?除了脚会跳,平时我们还说什么在跳?(学生会摸摸自己的胸,脉搏说心会跳等)这样就扩宽了学生的识字范围,提高识字能力,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
丰富的语言是由平时一词一句积累起来的。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词句,还要让他们通过感悟、体会、积累并运用。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生动、活泼,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找春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几个孩子,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在教学时,我在学生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并激励学生“谁会用这几个词说一句话?”孩子们个个想尝试,想表现。其中有一位同学这样说着:放学了,我们冲出教室,奔向食堂,去寻找我的饭盒。从学生的表达中,我们看出了孩子们纯朴的心,从而也促使他们积累了语言,做到学以致用。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多读多体会,引导学生从浅入深,分层次,分步骤地朗读文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句之间的细微差别,发现文段中最传神的那一个词、那一句话、使自身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这样写着:“浅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到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在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去分析“在乎”是何意,也没有去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而是让学生先利用拼音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由浅入深地体会,在最后的品读中,学生相互评价:老师他读得不够“在乎”。這时,我一点拨:“谁读得比他好?”学生兴趣四起,在朗读中感悟了内容。从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中,我知道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
语文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小学课文中大多题材源于生活,在教学上教师要做好知识与生活的衔接,不要让语文课堂空而不实。《清澈的湖水》一中这样写到:小洁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面包纸,生怕它跳进河里,船靠岸了,小洁的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教学这样的文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洁为什么没有扔掉手里的面包纸?(让学生在思考中,明白道理,指导做人)然后教师再引导,你平时有过像小洁一样的举动吗?没有这样做过的同学,学了这一课以后,我们要怎样去做?什么时候做呢?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中踊跃发言,他们的例子很多,从学校卫生讲到公共卫生;从个人利益讲到集体利益;从个人安全讲到社会安全。从孩子们的例子中,让我知道他们已明白了道理,个性也随之得到发展。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领路人,当学生遇到疑难时,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要启发他们扩宽;当学生迷途时,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可走时,要为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尽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领悟—自主反思—自主应用—自主巩固拓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益。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一堂语文课能否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心,导语很关键。精彩的导语,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优势兴奋中心,激发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入语言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定。所谓因“人”而异,就是导入语言必须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小学生,我们要抓住他们好奇心强的特点,巧设悬念,富于童心意趣。所谓因“文”而定就是在引入新课时,要考虑文章特点而设置。如在引入一年级语文《欢庆》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把教室布置得喜气洋洋,让学生在秋收的喜庆之中欢度国庆,学生通过飘起来的气球认读生字,朗读课文,在兴高采烈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二、引导识字,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当我们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时,还出现这样启人深思的镜头:教师教学生识字时,让学生不停地拼读某个音节,反复地写某个汉字,而没有引导学生去分析字形,识记生字。这样剥削了学生自主识字权,本来枯燥无味的识字课变得乏味,长此以往,会削弱学生的识字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不要盲目去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如教学“跳”一字,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跳”字是“足”字旁,我们学过这类字有哪些?除了脚会跳,平时我们还说什么在跳?(学生会摸摸自己的胸,脉搏说心会跳等)这样就扩宽了学生的识字范围,提高识字能力,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
三、引导品词、句,促使主动积累运用语言
丰富的语言是由平时一词一句积累起来的。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词句,还要让他们通过感悟、体会、积累并运用。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生动、活泼,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找春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几个孩子,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在教学时,我在学生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并激励学生“谁会用这几个词说一句话?”孩子们个个想尝试,想表现。其中有一位同学这样说着:放学了,我们冲出教室,奔向食堂,去寻找我的饭盒。从学生的表达中,我们看出了孩子们纯朴的心,从而也促使他们积累了语言,做到学以致用。
四、引导朗读文段,培养学生自身语感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多读多体会,引导学生从浅入深,分层次,分步骤地朗读文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句之间的细微差别,发现文段中最传神的那一个词、那一句话、使自身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这样写着:“浅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到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在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去分析“在乎”是何意,也没有去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而是让学生先利用拼音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由浅入深地体会,在最后的品读中,学生相互评价:老师他读得不够“在乎”。這时,我一点拨:“谁读得比他好?”学生兴趣四起,在朗读中感悟了内容。从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中,我知道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
五、引导文本思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语文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小学课文中大多题材源于生活,在教学上教师要做好知识与生活的衔接,不要让语文课堂空而不实。《清澈的湖水》一中这样写到:小洁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面包纸,生怕它跳进河里,船靠岸了,小洁的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教学这样的文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洁为什么没有扔掉手里的面包纸?(让学生在思考中,明白道理,指导做人)然后教师再引导,你平时有过像小洁一样的举动吗?没有这样做过的同学,学了这一课以后,我们要怎样去做?什么时候做呢?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中踊跃发言,他们的例子很多,从学校卫生讲到公共卫生;从个人利益讲到集体利益;从个人安全讲到社会安全。从孩子们的例子中,让我知道他们已明白了道理,个性也随之得到发展。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领路人,当学生遇到疑难时,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要启发他们扩宽;当学生迷途时,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可走时,要为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尽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领悟—自主反思—自主应用—自主巩固拓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