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弗里·希斯:精心构建现代生活的“快照”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jjf_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奥克兰的摄影师杰弗里·希斯(Geoffrey Heath)的作品有两大主题,即同性恋与现代市郊生活。这两个主题常常在他的影像中交叉层叠。但希斯对于同性恋主题的探索,特别是他对美国著名摄影师罗伯特·梅普勒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作品中同性恋内容的回应,在《柔和的刺》(Pastel Prick)系列中得到了充分表达。 相对于梅普勒索普直白表现同性恋甚至性虐内容的充满争议的黑白照片,《柔和的刺》显得温暖而俏皮。希斯用这一系列向梅普勒索普致敬,同时也轻微地调侃了他的严肃感。希斯创造的是另一套关于同性恋主题的视觉语汇:充满了花瓣般柔和的色彩、塑料玩具和戏谑的泡泡,显得轻巧而间接。希斯感兴趣的是,如何创造一种既撩人又不直接的同性恋影像,因此,他的照片常常带着幽默感,恰恰是与梅普勒索普相反的表达方式。
  希斯顽皮的幽默感也是《爱的循环》(Circle of Love)、《永远》(Forever)以及《娱乐节目表》(Schedule Entertainment)等系列作品的标志性特征。这些影像有着丰富的色彩和视觉信息,展现带有黑色幽默的虚构故事,其灵感则往往基于希斯的现实生活。这些故事风格介于喜剧和不安的暗示之间,总是让观者有些不知所措。希斯创作的影像是加强版的现实,它既平凡又超现实,比如,以鲜艳的广告审美展现了现代市郊生活中风马牛不相及的方面,圣诞节、生日、办公室派对、第一次约会、电视新闻以及广告片,统统被抛回给我们,以“精心构建的快照”样貌供人注视和思考。某种程度上,影像内容的辨识度和熟悉度让观看变得简单,但照片中也总有些东西不太对劲,总有一些不太搭调的元素在影像中创造了张力,给观者造成一丝紧张感。脱离了大部队的一个孤单伤感的气球,自行车骑手擦破的膝盖,垃圾堆中被丢弃的圣诞树,廉价香水背后开始剥落的墙纸,这些细节加强了这种不确定感。我们该一笑而过,还是感到恐惧?现代生活是糟糕透了,还是假惺惺地美妙?我们不知道每张照片中,之前发生了什么,之后又会发生什么,这便强化了观看者面对照片内容的焦虑感——我们悬在单张静止照片之中,不得不自行想象整个故事。希斯在他关于现代生活的“精心构建的快照”中提供了可能性,它是喜剧或是悲剧,则全由观者以及由照片引发的回忆来决定。
  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希斯的作品就经常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进行个展并参与群展。在2013年,他的作品在中国平遥国际摄影节展出。
  与杰弗里·希斯对话
  你是如何成为一名摄影师的?摄影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在1990年代初我决定重回高校深造,在最喜欢的两门学科(英语文学和摄影)中选择了摄影。我有一双天生敏感的眼睛,并且很喜欢照片那种看似直白的感觉。我觉得照片天生有一种神秘的质感,包括快照。同时,摄影又很亲民,大多数人都能与之沟通。摄影有许多不同层面,从日常应用到艺术展览。我可以盯着照片看几个小时。
  你的作品受到谁的影响?
  在艺术学校中我发现了美国摄影家罗伯特·梅普勒索普和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以及很多给我灵感的艺术家。那是一段让人激动的日子,一个全新的影像世界向我敞开了大门,而之前我并不知道其存在。
  你认为你的作品属于哪种特定的摄影流派或者类别吗?
  我对许多流派都很感兴趣,在自己作品中也尝试重组和融合。肖像、纪实和静物是我特别感兴趣的类别,我也喜欢威廉·艾格斯顿(William Eggleston)和史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等美国摄影家的作品。最让我震撼的是他们能够把你的注意力引向最日常的东西,且让你真正多看几眼。当然了,他们的作品现在也多了一层历史感。
  艾格斯顿和肖尔运用纪实的手法来拍摄日常生活,而你则选择精心创造虚构场景。为什么你会选择去构建,而不是纪实?
  我很喜欢纪实摄影,这也是我作品的起始点。艾格斯顿和肖尔的作品让人们开始理解彩色摄影照片,并把它看作一种强调真实的方式。我的作品参照了纪实、静物、肖像以及快照的审美元素, 有人用“精心构建的快照”来形容我的作品。 举例来说,“夏天(Summer)”(图12)这幅作品拍摄的是一棵被遗弃的圣诞树,这实际上是我在路边发现的现成场景,通过精心拍摄,将它纳入我想要传达的视觉叙事之中。
  《柔和的刺》系列的主题是什么?(图02~05)
  我第一次看到了罗伯特·梅普勒索普那些直白呈现性的主题的照片,立刻就被吸引了,并且好奇艺术如何能和情色结合到一起。浏览梅普勒索普的画册,你会看到勃起的阴茎的照片后面紧跟着优美的兰花,这很有趣,也很震撼。梅普勒索普被评论界普遍认可,但同时也是充满争议的艺术家。实际上,在他之前,他所拍摄并展示的内容基本上只能在色情照片里看到。《柔和的刺》在主题上是对梅普勒索普的一些照片的回应,但以一种比较俏皮的方式。我想模仿1980年代风格的高质量彩色照片,同时,我想拍出既挑逗又不那么直接的影像。
  那些色彩柔和的背景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某种程度上,彩色背景的创意来自我小时候在奥克兰北部沿海的家,当时家里充满了柔和的色彩,且一尘不染。在照片中加入柔和的颜色加强了我想要模仿的那种1980年代的审美。在那个时期,时尚、广告和室内装饰都流行用粉色,当然粉色也被看作是代表同性恋的颜色。另外,柔和的色彩也让照片带上了我想传达的那种孩童的、玩笑般的特质。
  对你来说,这些影像是对罗伯特·梅普勒索普作品的嘲讽、戏仿,还是致敬?
  某种程度上,这些作品是对梅普勒索普的致敬,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他作品的注意,并且希望能够促进关于同性恋话题的讨论。同时,我也想要照片比较有趣味性和娱乐性,我试图用一种新的方式去探讨严肃的主题,而在1980年代,人们对同性恋和艾滋病患者还有很多歧视,这种方式或许就显得不太合适。
  《柔和的刺》系列中大多数照片都很戏谑,除了一张塑料刀的照片,这张照片有什么特别含义?(图03)   我在一家两元店的玩具区发现了这把塑料匕首,它是小孩的玩具,却象征着暴力,让我很感兴趣。这把塑料匕首的照片一方面是参照了梅普勒索普的一幅经典照片,画面是持刀的男子,同时也讽刺了被浪漫化的“儿戏”概念,这也是此系列的主题之一。
  能具体说说你提到的这种被浪漫化的“儿戏”吗?
  我们都知道,童年经历和那些陈词滥调关于童年的视觉符号的是两样完全不同的东西。我将这些可以识别的视觉密码元素并置在一起,再加上挑逗性的影像,以期创造新的视觉语言。比如,社会大众认为粉色和蓝色分别属于女孩和男孩,而我把它们混在一起,是希望挑战关于性别和行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
  作为同性恋者,这一主题的探索对你的创作重要吗?
  同性恋的内容只是我创作中的元素之一。我的性取向是我个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常常会自然地在我的作品中出现。对我来说,在作品中不断去探索同性恋主题是很有意思的尝试,可以帮助观众和自己在我散漫的艺术实践中找到基石。
  《爱的循环》(图06~10)和《永远》 (图11~13)这两个系列的主题和灵感是什么?
  这两个系列都可以被看作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半自传性质。相对来说,我接触摄影比较晚,因此时常可以从我的个人经历中汲取灵感,并在合适的场合下把这些经历反映到作品中。最终的影像常常是现实和梦境的碰撞,并经过细致的策划。如果仔细去看,还可以发现其中有对艺术史的参考。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影像有一种熟悉感,因为我希望尽可能吸引更多人,并且希望它们可以引起观者的某些回忆,你也可以说其中有一些作品呈现的是集体经历。这些照片也让我的生活经验变得更为确凿。
  你提到了参考艺术史,可以更具体说说吗?
  比如《星期天》(Sunday)(图10)这幅作品,表现了一个年轻男子斜倚在一张1980年代风格的沙发上,他穿着游泳裤,姿势却是古典的。在艺术史上,不乏这样的人物形象,半裸或者全裸,很多情况下,这种呈现的意图就是给人带来感官愉悦,哪怕艺术家对这种意图有所伪装。《星期天》也一样,它只是更粗鄙,并且被放在一个普通的城郊环境中。
  《娱乐节目表》这个系列的主题是什么?(图14~17)
  这个系列呈现了很多程式化的休闲活动和社交活动,我们大多都很熟悉。其中包括圣诞节、办公室派对、音乐课、电视新闻、广告以及我们对名人的着迷。我希望创造出既平淡又超现实的影像,同时也可以触发观者的回忆。
  你希望引起观者怎样的回忆?
  有些尴尬的回忆吧。
  你的影像中不断出现程式化的庆祝活动,这有什么特别含义?
  我一直很不喜欢年复一年程式化的庆祝活动,它们让我感到不适,特别是圣诞节、生日和新年。我觉得这是一种来自社会的压力,要求你参与这些节日并且做出快乐的样子,“假装很快乐”或者“嘴上笑心里哭”让我很厌烦。实际上,呈现仪式化庆祝活动的作品总是能在观众中激起某些反应,而且我发现很多人都和我有一样的感受。
  这些照片中有一种让人不安的暗示。我总是被那些成功地结合了稍稍变态的幽默感与尴尬的照片所吸引,这个系列中有些影像会格外黑暗一点。比如,那个摩托车骑手打扮的站在松林前的男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希望创造出不安感(图17)。照片在奥克兰西边的森林拍摄,失踪的人们常常被发现被埋在这儿。有趣的是,这片森林也是家庭度假、山地摩托车和骑马的热门场所。因此我想要创造一个带有威胁性的孤单人物,他的动机并不明确。
其他文献
自1912年毕加索率先尝试“拼贴”这一现代艺术手段,现实的概念就开始被艺术家们通过各种拼贴、拼接、合成等形式反复挑战。而现当代艺术中,总是充满“构成”“结构”“解构”等概念,这一方面表现了艺术对突破传统、谋求新生命的诉求,另一方面大概也与社会和人的经验愈加复杂而难以厘清有关。艺术家们对形象、形式、影像片段的截取与整合中,构建超越经验世界和现实图景的作品,以期表达自己的理解、困惑或想象。  摄影也早
期刊
于筱的三组系列作品《未央》《最初》《童谣》通过造像创造“真实的虚拟场景”,以谋求自我观念的表达。不过,与本期专题其他三位摄影师不同的是,于筱的影像在数字拼接与合成处理之后,仍然希望它们看上去从画面布局到透视关系,每一个细节都尽量真实,而主旨和情绪直接由画面表现出来。  再造一个我  《未央》是于筱的第一部作品,她希望通过照片发出自己强烈的内心声音:“我其实不想长大!”她在作品中为自己创造一个虚拟的
期刊
意大利曼富图是影友家喻户晓的专业摄影配件品牌。近年来,曼富图开始涉足摄影包和iPhone手机拍照配件市场。  2015 P&E展会上,曼富图商贸(上海)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曹柏森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在2014年首次推出针对iPhone 4、5和5S等型号的手机摄影配件套装KLYP后,市场和用户反响都不错。因此今年带来了最新发布的iPhone 6配件套装,使用功能与上代基本一样,但增加了偏光镜和广角/
期刊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家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尤其是童年时期被压抑的欲望。这种观点早已在许多艺术家作品中得到证明,美国著名摄影家格雷戈里·克鲁森(Gregory Crewdson,1962~)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同样印证了这种观点。克鲁森的父亲是一位心理学家,在自家的地下室开诊所。据克鲁森回忆,他从小就对父亲利用弗洛伊德精
期刊
相信读者们都熟悉思锐是一家国内知名的三脚架生产厂商,不过今年思锐在2015 P&E展上首度推出了多款时尚摄影包。为什么思锐有这样的计划,带着这些疑问本刊对公司董事长李杰进行了专访。  李杰告诉本刊:“关注思锐品牌的人可能会知道,思锐每推出一系列新产品都要准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的想法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精品!”  其实,思锐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摄影包产品的研发工作了,选择在今年向市场推出,主
期刊
2015 P&E展会上,适马为我们奉上新鲜出炉的“黑科技”产品24mm F1.4 DG HSM Art镜头和dp Quattro。围绕这两款新品,本刊专访了适马社长山木和人与中国区总经理王昊。  今年佳能独树一帜地推出了5000万像素全画幅单反,那么作为最大的副厂镜头制造商,适马的新镜头产品准备好迎接高像素时代了吗?山木和人表示:“早在5年前上市的适马SD1就有4600万像素,因此适马镜头是按照这
期刊
在济南市公安局七贤派出所内,有个“民警接待室”。每一天,这里都热热闹闹地上演着一幕幕生活剧。它的演员是充满情绪的市民,它的剧情是最“接地气”的生活,而这些你推我搡的情节背后,是最自然真实的人生故事。日复一日,警察摄影师潘永强琢磨着这些“生活剧目”,觉得这些人生百态值得被记录下来,于是他用小半年时间拍摄完成了组照《民警接待室》。正是因为他曾经是这些民警中的一员,亲身参与过一次又一次调解,所以他对镜头
期刊
1910 年11月,第一张真正手工上色的照片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刊发,随即激发了人们对于世界的兴趣和探索欲。而正是杂志中的摄影作品,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创造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新叙事方式,成了这本杂志的灵魂,并带来了持久的生命力。  《美国〈国家地理〉125年》一书把《国家地理》杂志的醇厚风味和当代特色融在一起,见证了我们世界的宏大与复杂,同时也让照片生动地讲出了这个星球演变的故事——从它曾经的面
期刊
在两岸摄影界交流愈发频繁的当下,蔡榮豐是很少被提及的台湾摄影师,这印证了他一贯低调、内敛的性格。如果稍加打探,便知道,他算得上是“台湾摄影界的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无论政商权贵,还是轮番红上来的巨星,都在他的镜头前来来往往。按快门近40年来,他手里捏着一部台湾名利场断代史。  在没见到蔡榮豐之前,就常听他在台湾媒体圈的大学同学提起,在他们的认知里,蔡榮豐大概是台湾摄影
期刊
从摄影的角度讲,书与摄影关系最大,摄影是书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没有书这一媒介,不知会有多少照片被埋没,不知有多少论述摄影的文章将无处发表。在向更广泛的人群传播摄影作品和摄影理论方面,书的作用岂止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没它根本不行。正是因为有了书,今天的世界才变得精彩。  不过在当今数码时代,移动互联网兴盛的大环境下,有着几近千年历史的书籍似乎不那么吃香了,这也无可奈何,大可不必为此惋惜。在这个世界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