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高效”,是指教学用最少的时间促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创建以“优质、高效、减负”为目标的高效课堂,能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也正是我们每位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梦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所谓的高效课堂也可以称为是高效性课堂,还可以称为高效型课堂。课堂教学要高效不能只讲教学策略,因为教学策略是操作层面的内容。要先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然后再操作。有句话说得好:“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教学过程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再采取适当教学策略,才能促进课堂教学高效,促进学生学习的高效。
一、优化教学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设计。优化教学设计就是要做到设计出适合自己学生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能顾及现场生存不扼制学生思维做出很好引导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出的设计,它是“活”的设计。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二位数的乘法”时,要指导学生进行竖式计算,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从乘数的個位算起?十位上的数与被乘数相乘时积为什么要向前移动一位?传统的教学在设计上往往就是单纯地引导学生按照教师在黑板上板演的计算方法进行,老师引导教会学生计算方法过程,学生按照教师所教进行复制练习,这样的一个设计会使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计算方法,就算会运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因此,根据这一个观点我在备课时设计这样的一套过渡题:(1)25×2(2)25×40(3)25×2+25×42(4)25×42,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很快的解决(1)(2)(3),并能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而(4)的提出将会唤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会自然而然的去想这四小题的内在联系,这样的一个过程会为新课时教学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新颖性、创新性是高效课堂的必要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桥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前途,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有效、有利地学习就成了教学中的关键。
创设情境,使学生愿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教师的课题语言也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的教师是运用语言的高手,可以用自己的独特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地配合老师上课,而不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从而达到一个好的学习效果。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认识时间”这一课属于概念课,趣味性较小,很容易出现“满堂好灌”,我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创造了一个“参观动物赛跑的情境:一个漂亮大钟的时针和分针分别在上面画两个小动物同时都指向12,电脑快速演示跑一圈,观察谁快;接着介绍钟,让学生区分时针和分针,并引导学生发现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大格,通过动手操作练习让学生学会认识和拨整时。在学生理解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想想如果分针走半圈,时针应该走多少引导学生探索中发现时针是走半大格。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特殊的钟面上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以动物比赛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接着在教学例题或是反馈练习,都以“同学之间比赛”、动手操作、怎样合理安排时间作为线索贯穿起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有趣情境中认识整时半时,理解整时半时,运用整时半时,学得轻松,心情愉快。
三、引导思维,激励学生乐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条件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必须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去思考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产生共识,帮助他们一点点的构建认识结构,我相信在大家的快乐的氛围和有效的推论中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也许有时候他们所说的离你想要的有很大的差距,必要的时候还是要有教师自己来解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收获。在很大的程度上大大提高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积极的学习。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例如:教学“8加几”这一课,我先出两道9加几的口算题,请学生口算,再请学生编几道9加几的算式,并要算出结果汇报,说出算理。在这些练习结束时让学生想想能不能编出8加几的算式呢?你能说出它的结果吗?在编题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研究中。学生们习惯于做现成的题目,而现在提供给他们自己出题的机会,激发起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接着又让学生讨论:“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的算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在9加几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了8加几的计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并能选择最简单的计算方法去计算。教师“扶”的少,学生创造的多,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体现出教育教学的价值。
四、学法的培养与运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开发的需要。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这里的“善学”就是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如,学习“9+8”,教材出示四种不同的算法,让我感受到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种种方式的探索。探索中,全班同学都想出办法解决了问题,方法远不止课本上四种。面对不同的算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学生在倾听中比较,再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它是怎样算的?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熟练运用计算方法。说算理的过程,是学生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算理的过程。这样既尊重了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教学理念,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方法。
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数学,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户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新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2010.01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所谓的高效课堂也可以称为是高效性课堂,还可以称为高效型课堂。课堂教学要高效不能只讲教学策略,因为教学策略是操作层面的内容。要先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然后再操作。有句话说得好:“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教学过程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再采取适当教学策略,才能促进课堂教学高效,促进学生学习的高效。
一、优化教学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设计。优化教学设计就是要做到设计出适合自己学生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能顾及现场生存不扼制学生思维做出很好引导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出的设计,它是“活”的设计。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二位数的乘法”时,要指导学生进行竖式计算,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从乘数的個位算起?十位上的数与被乘数相乘时积为什么要向前移动一位?传统的教学在设计上往往就是单纯地引导学生按照教师在黑板上板演的计算方法进行,老师引导教会学生计算方法过程,学生按照教师所教进行复制练习,这样的一个设计会使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计算方法,就算会运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因此,根据这一个观点我在备课时设计这样的一套过渡题:(1)25×2(2)25×40(3)25×2+25×42(4)25×42,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很快的解决(1)(2)(3),并能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而(4)的提出将会唤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会自然而然的去想这四小题的内在联系,这样的一个过程会为新课时教学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新颖性、创新性是高效课堂的必要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桥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前途,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有效、有利地学习就成了教学中的关键。
创设情境,使学生愿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教师的课题语言也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的教师是运用语言的高手,可以用自己的独特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地配合老师上课,而不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从而达到一个好的学习效果。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认识时间”这一课属于概念课,趣味性较小,很容易出现“满堂好灌”,我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创造了一个“参观动物赛跑的情境:一个漂亮大钟的时针和分针分别在上面画两个小动物同时都指向12,电脑快速演示跑一圈,观察谁快;接着介绍钟,让学生区分时针和分针,并引导学生发现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大格,通过动手操作练习让学生学会认识和拨整时。在学生理解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想想如果分针走半圈,时针应该走多少引导学生探索中发现时针是走半大格。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特殊的钟面上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以动物比赛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接着在教学例题或是反馈练习,都以“同学之间比赛”、动手操作、怎样合理安排时间作为线索贯穿起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有趣情境中认识整时半时,理解整时半时,运用整时半时,学得轻松,心情愉快。
三、引导思维,激励学生乐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条件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必须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去思考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产生共识,帮助他们一点点的构建认识结构,我相信在大家的快乐的氛围和有效的推论中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也许有时候他们所说的离你想要的有很大的差距,必要的时候还是要有教师自己来解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收获。在很大的程度上大大提高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积极的学习。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例如:教学“8加几”这一课,我先出两道9加几的口算题,请学生口算,再请学生编几道9加几的算式,并要算出结果汇报,说出算理。在这些练习结束时让学生想想能不能编出8加几的算式呢?你能说出它的结果吗?在编题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研究中。学生们习惯于做现成的题目,而现在提供给他们自己出题的机会,激发起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接着又让学生讨论:“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的算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在9加几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了8加几的计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并能选择最简单的计算方法去计算。教师“扶”的少,学生创造的多,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体现出教育教学的价值。
四、学法的培养与运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开发的需要。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这里的“善学”就是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如,学习“9+8”,教材出示四种不同的算法,让我感受到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种种方式的探索。探索中,全班同学都想出办法解决了问题,方法远不止课本上四种。面对不同的算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学生在倾听中比较,再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它是怎样算的?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熟练运用计算方法。说算理的过程,是学生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算理的过程。这样既尊重了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教学理念,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方法。
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数学,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户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新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