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17日22时55分发生的6.0级地震已经造成13人遇难、199人受伤。关注这次地震的人们诧异地发现,在地震来临之际,周边多地的电视、广播、手机短信乃至小区的喇叭都通过各种方式发出避险提示、倒计时和警报。能跑赢地震波的“地震预警”效果到底如何?怎樣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呢?
“地震预警”啥原理?
地震发生之际,灾区周边很多民众通过各种方式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据统计,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建立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提前10秒向距离震中最近的宜宾市区发出预警,重庆、成都也分别获得44秒和61秒的预警时间。网上流传的视频显示,地震波尚未传递到成都之时,成都多个小区、学校安装的预警器开始红灯闪烁,并以大音量喇叭播放倒计时。倒计时结束后,警报声大作,视频开始抖动,地震波“准时”到达。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透露,中国已成为继日本、墨西哥之后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该所开发出的这套预警系统在可靠性上已超越了日本,响应时间方面,该系统只需要6.2秒,日本却需要9秒。他表示,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已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已成功预警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等52次破坏性地震。
地震预警争取到的时间如何用
此前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在地震发生前3秒发出预警,伤亡人数可减少14%;提前10秒,将减少39%伤亡;提前20秒,可减少63%伤亡。但这些数据都是建立在“人们能抓住避险黄金时间、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的基础上。
而此次人们对地震预警系统表达出的新奇感,其实反映了普通民众对这套预警机制的不熟悉。事实上,不少网友就抱怨说,自己是第一次听到社区大喇叭警报,“没有反应过来在警告什么?”
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在日本投入使用多年,民众对此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日本人在收到预警信息后,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如果是震级不高的地震(5级以下)、且自身所处建筑物的抗震级别高于地震级别,则不必过于慌张,选择就近躲避(坚固的桌子或床底下等)即可。如果来得及的话,躲避前最好迅速关闭厨房的天然气炉灶等明火火源;如果身处室外,则尽量转移到开阔地带。
在地震强度大、预警时间短的紧急情况下,如果估计自己来得及撤离到室外开阔地带时,就要赶紧行动。如果来不及,则应拿起地震防灾包迅速藏身到坚固的桌子、床底下或室内墙边上。如果身处室外,则立即远离墙壁、电线杆、阳台底下等危险地带,朝开阔地带奔跑。若来不及奔跑,则蹲下并用手中的提包等遮挡在头顶;正在开车的民众要迅速停车,并下车蹲好躲避。
一名防灾领域的日本专家18日告诉记者,不能简单地根据地震预警时间的长短,硬性规定该如何避险。因为每个人的条件和所处环境不同,例如同样住三楼,年轻人20秒内走楼梯就能逃到楼下,但老人却无法办到。住一楼的老人可以迅速走出室外,但若是住在8楼以上,即便是年轻人想在短时间内通过楼梯走到一楼也并不现实。所以只能按照地震级别、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来选择逃生措施。他同时还强调,对民众普及地震知识以及逃生介绍时,应尽量用最浅显的文字和图像进行说明,这样才能保证普通人也能把握住宝贵的避险时机。
“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
在长宁县17日发生6.0级地震后,网上传出“6月18日凌晨3时12分将会有更大地震发生”的谣言。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误将“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混为一谈,认为既然17日地震预警的判断如此准确,就相信了“18日的地震预报”。
据专家介绍,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完全不同,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而地震预警则是破坏性地震已经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形成之前发出警告。由于人类对地球结构的认识还很有限,目前地震的准确预报仍是全球都未攻克的难题。
此外,地震预警因为追求“快”,对地震震级大小、震源等信息的判断不一定完全准确。如何避免地震预警不准带来的“狼来了”效应,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摘自《环球时报》6.19)
“地震预警”啥原理?
地震发生之际,灾区周边很多民众通过各种方式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据统计,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建立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提前10秒向距离震中最近的宜宾市区发出预警,重庆、成都也分别获得44秒和61秒的预警时间。网上流传的视频显示,地震波尚未传递到成都之时,成都多个小区、学校安装的预警器开始红灯闪烁,并以大音量喇叭播放倒计时。倒计时结束后,警报声大作,视频开始抖动,地震波“准时”到达。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透露,中国已成为继日本、墨西哥之后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该所开发出的这套预警系统在可靠性上已超越了日本,响应时间方面,该系统只需要6.2秒,日本却需要9秒。他表示,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已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已成功预警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等52次破坏性地震。
地震预警争取到的时间如何用
此前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在地震发生前3秒发出预警,伤亡人数可减少14%;提前10秒,将减少39%伤亡;提前20秒,可减少63%伤亡。但这些数据都是建立在“人们能抓住避险黄金时间、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的基础上。
而此次人们对地震预警系统表达出的新奇感,其实反映了普通民众对这套预警机制的不熟悉。事实上,不少网友就抱怨说,自己是第一次听到社区大喇叭警报,“没有反应过来在警告什么?”
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在日本投入使用多年,民众对此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日本人在收到预警信息后,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如果是震级不高的地震(5级以下)、且自身所处建筑物的抗震级别高于地震级别,则不必过于慌张,选择就近躲避(坚固的桌子或床底下等)即可。如果来得及的话,躲避前最好迅速关闭厨房的天然气炉灶等明火火源;如果身处室外,则尽量转移到开阔地带。
在地震强度大、预警时间短的紧急情况下,如果估计自己来得及撤离到室外开阔地带时,就要赶紧行动。如果来不及,则应拿起地震防灾包迅速藏身到坚固的桌子、床底下或室内墙边上。如果身处室外,则立即远离墙壁、电线杆、阳台底下等危险地带,朝开阔地带奔跑。若来不及奔跑,则蹲下并用手中的提包等遮挡在头顶;正在开车的民众要迅速停车,并下车蹲好躲避。
一名防灾领域的日本专家18日告诉记者,不能简单地根据地震预警时间的长短,硬性规定该如何避险。因为每个人的条件和所处环境不同,例如同样住三楼,年轻人20秒内走楼梯就能逃到楼下,但老人却无法办到。住一楼的老人可以迅速走出室外,但若是住在8楼以上,即便是年轻人想在短时间内通过楼梯走到一楼也并不现实。所以只能按照地震级别、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来选择逃生措施。他同时还强调,对民众普及地震知识以及逃生介绍时,应尽量用最浅显的文字和图像进行说明,这样才能保证普通人也能把握住宝贵的避险时机。
“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
在长宁县17日发生6.0级地震后,网上传出“6月18日凌晨3时12分将会有更大地震发生”的谣言。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误将“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混为一谈,认为既然17日地震预警的判断如此准确,就相信了“18日的地震预报”。
据专家介绍,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完全不同,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而地震预警则是破坏性地震已经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形成之前发出警告。由于人类对地球结构的认识还很有限,目前地震的准确预报仍是全球都未攻克的难题。
此外,地震预警因为追求“快”,对地震震级大小、震源等信息的判断不一定完全准确。如何避免地震预警不准带来的“狼来了”效应,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摘自《环球时报》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