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目前世界上广为推崇的新型职业教育理念,结合国内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做中学”、“学中做”实践教学实施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做中学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b)-0146-01
1 推行“做中学”、“学中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做中学”的基本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它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要求转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减轻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建立自尊和自信,形成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采用激励性评价,不仅注重学生们探究活动的结果,更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
2 目前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其中专业核心课多是实务性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巩固,但目前专业核心课的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教学计划中的独立实践环节,如大型作业、实训周、生产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虽然课时充分,但由于实习基地不完善、就业压力大等原因,也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影响了学生专业实践水平的提升。
2.2 实践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各个高职学院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保证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实训环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仍然未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2.3 缺乏完善的实践指导教材与师资
目前许多实践教材比较陈旧,漏洞较多,不能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使得实训的要求与最新岗位需求不吻合,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教师的教育理念稍显滞后。许多教师观念更新较慢,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层面,对技能和经验的传授不够,使学生学习之后,不能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较长。
3 “做中学”、“学中做”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在高校推行的一系列“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改革,其目的在于实现对学生的职业行为感知,职业行为认知和职业能力养成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有多种方法和途径。
3.1 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强化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各种场景,致力推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情景教学方法,一般采用情景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项目任务驱动法,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训练加以有机的结合。
3.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融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确立“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训练”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各专业还将积极开展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双证融通”的课程教学改革,职业资格认证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其次,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同行专家共同参与各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对专业所覆盖的岗位群能力要求进行认真分析,共同开发各专业实践教学标准。建成并组织实施符合职业能力要求并且可供学院其他专业借鉴的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框架,并确立专业的核心课程。第三,结合行业的相关规范、标准,根据工作过程不断地细化、修改、完善,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学科体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3 完善与规范实践教材,提高实践教学师资水平
各门课程和实践教学项目均应配置相应的实践教学教材,明确教学内容及规范的教学大纲和职业标准。在编制实践教材时,一定要明确该课程所支撑的岗位职业能力目标,明晰企业需求与职业标准,做到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的有效衔接和融合,避免漏缺或重复。同时,在制定教材编写方案时应充分征求和采纳本行业有经验人士的意见,尽量争取吸引企业人士参与到教材编写工作中去。
“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建设与此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引进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担任实训和实习工作,促进“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形成;(2)聘任企业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制订,聘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的实施;(3)培养各专业的带头人、骨干教师,提供顶岗实习、技术培训、会议交流的便利条件。
4 “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产生的问题
4.1 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问题
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和自身的实践工作能力,“做中学”、“学中做”的贯彻落实也将促使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变,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最终实现教学主导和学习主体的明确定位。这是“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4.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
不能片面地强调打好理论基础,而不实施足够的技能训练;也不能完全依赖学生从“做”中学到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完全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要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联系,合理设计课程内容。
4.3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不易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热情,而“做中学”模式如何通过教学情境和教学任务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4.4 教学资源问题
“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资源要求较高,如必须具有一定的操作设施、演示场地的实训室,教学辅助工具、器械的齐备,网络图书资源的建立等等,都会使教学成本大大提高;实践教学适宜于小班教学,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由于扩招,班级人数激增,都会给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完善教学资源,推行班级拆分教学,是学校教学管理者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做中学”、“学中做”既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是一种教学思想的创新,在探索前行中必然困难重重,问题丛生,需要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具有足够的勇气和不懈的毅力.要加强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张皓明.我眼中的联邦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5(4).
[2] 周慧捃.论项目导向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
关键词:做中学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b)-0146-01
1 推行“做中学”、“学中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做中学”的基本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它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要求转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减轻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建立自尊和自信,形成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采用激励性评价,不仅注重学生们探究活动的结果,更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
2 目前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其中专业核心课多是实务性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巩固,但目前专业核心课的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教学计划中的独立实践环节,如大型作业、实训周、生产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虽然课时充分,但由于实习基地不完善、就业压力大等原因,也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影响了学生专业实践水平的提升。
2.2 实践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各个高职学院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保证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实训环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仍然未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2.3 缺乏完善的实践指导教材与师资
目前许多实践教材比较陈旧,漏洞较多,不能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使得实训的要求与最新岗位需求不吻合,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教师的教育理念稍显滞后。许多教师观念更新较慢,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层面,对技能和经验的传授不够,使学生学习之后,不能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较长。
3 “做中学”、“学中做”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在高校推行的一系列“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改革,其目的在于实现对学生的职业行为感知,职业行为认知和职业能力养成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有多种方法和途径。
3.1 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强化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各种场景,致力推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情景教学方法,一般采用情景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项目任务驱动法,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训练加以有机的结合。
3.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融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确立“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训练”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各专业还将积极开展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双证融通”的课程教学改革,职业资格认证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其次,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同行专家共同参与各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对专业所覆盖的岗位群能力要求进行认真分析,共同开发各专业实践教学标准。建成并组织实施符合职业能力要求并且可供学院其他专业借鉴的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框架,并确立专业的核心课程。第三,结合行业的相关规范、标准,根据工作过程不断地细化、修改、完善,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学科体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3 完善与规范实践教材,提高实践教学师资水平
各门课程和实践教学项目均应配置相应的实践教学教材,明确教学内容及规范的教学大纲和职业标准。在编制实践教材时,一定要明确该课程所支撑的岗位职业能力目标,明晰企业需求与职业标准,做到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的有效衔接和融合,避免漏缺或重复。同时,在制定教材编写方案时应充分征求和采纳本行业有经验人士的意见,尽量争取吸引企业人士参与到教材编写工作中去。
“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建设与此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引进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担任实训和实习工作,促进“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形成;(2)聘任企业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制订,聘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的实施;(3)培养各专业的带头人、骨干教师,提供顶岗实习、技术培训、会议交流的便利条件。
4 “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产生的问题
4.1 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问题
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和自身的实践工作能力,“做中学”、“学中做”的贯彻落实也将促使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变,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最终实现教学主导和学习主体的明确定位。这是“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4.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
不能片面地强调打好理论基础,而不实施足够的技能训练;也不能完全依赖学生从“做”中学到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完全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要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联系,合理设计课程内容。
4.3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不易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热情,而“做中学”模式如何通过教学情境和教学任务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4.4 教学资源问题
“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资源要求较高,如必须具有一定的操作设施、演示场地的实训室,教学辅助工具、器械的齐备,网络图书资源的建立等等,都会使教学成本大大提高;实践教学适宜于小班教学,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由于扩招,班级人数激增,都会给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完善教学资源,推行班级拆分教学,是学校教学管理者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做中学”、“学中做”既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是一种教学思想的创新,在探索前行中必然困难重重,问题丛生,需要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具有足够的勇气和不懈的毅力.要加强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张皓明.我眼中的联邦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5(4).
[2] 周慧捃.论项目导向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