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背离自定养生观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yuehe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重臣曾国藩,一生体质较弱,又“心血积亏太过”,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独特的“二三四五六”养生观。
  二字和二事。曾国藩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他说,治心要以“广大”(襟怀开阔)二字为药,治身要以“不药”(重在防病)二字为药。他强调每天要做好两件事,即“起得早,勤洗足”。他说:“早起为养生第一秘诀。”认为早起能振作精神,对健康十分有利。“勤洗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对防止寒气入侵,抵御感冒等十分有益。
  三节和三不。曾国藩将“节劳、节欲、节饮食”视为“保身之训”。“节劳”即劳作不可过度;“节欲”即节制欲望,不能放纵。他说:“好名好胜而用心太过,亦欲之类也。若淡泊于名利,则可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思养精。”“节饮食”即饮食要有节制。曾国藩深知“脾胃为人后天之本”,肥鱼大肉,皆可损伤脾胃。他在饮食上主张少食、素食、清淡,日常生活中多以素食和蔬菜为主,曾言“吾夜饭不用荤,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他还“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三不”是指“不恼怒,不忧虑,不胸襟郁结”。恼怒、忧虑、郁结,均是不健康的心理,可催人早衰。克服这些心理上的障碍,对保持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四必。曾国藩提倡的“四必”是“息必归海,视必垂帘,食必淡节,眠必虚恬”,即呼吸要用力,以使新鲜空气进入体内深处;长时间地用眼时,不要忘记经常让眼皮垂下,即闭目片刻以养眼;饮食要清淡,食量要节制;睡眠时,要将一切烦忧之事抛之脑后,安安稳稳地入睡。
  五养。曾国藩认为“仁义礼智信”修养得好,會对五脏的保养产生积极的作用。通过修身养性来增强内脏功能,不仅符合“仁者寿”的古训,确实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六课。曾国藩曾经要求家族晚辈每日作“六课”,即每天必做六件事,“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时,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这“六课”中,“胸无恼怒”是指养生要养心,其余都是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养生的好习惯。
  除了“二三四五六”的养生观之外,曾国藩还将写字、对弈作为培养忍耐功夫、颐养身心的方法。他认为,“每日临一百字,将浮躁处大加收敛。心以收敛而细,气以收敛而静。于字有宜,于身、于家也有宜”。在他看来,练字不仅可以调节精神情绪,还是一种肢体锻炼。而军务政务之余对弈围棋,则能帮他转换脑筋,放松精神,镇定情绪,收敛心身。
  按理说,曾国藩如果能坚持实践自己的养生观,加上其优越的生活条件,不应在年仅62岁时便离世。
  曾国藩从四十多岁开始,先后率领湘军攻剿太平天国和捻军,战场上的风云变幻使他无法淡定地践行他提倡的“三不”,无法做到“不恼怒,不忧虑,不胸襟郁结”。戎马倥偬不仅耗尽了他的聪明才智和体能,也无法使他专注于他提倡的养生“二字”,即养生要以“广大”(襟怀开阔)二字为药,治身要以“不药”(重在防病)二字为药。
  1870年6月,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曾国藩深知当时中国远非西方列强对手,以让步的方式处理了天津教案,结果引起了国人的不满,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这让他心情郁闷、情绪低沉,甚至“唯望速死”。这又背离了他提倡的养生“六课”中的“胸无恼怒”。
  1872年3月20日,曾国藩在南京突发中风而逝,这极有可能与他这几年心情郁闷、忧思过度有关。
其他文献
小时候,我问外祖父(他是  有名的老中醫),什么时候我能长大。外祖父说,人会照顾自己,就是长大了。我问外祖父什么叫会照顾自己。他说就是不生病,能防止自己生病就是会照顾自己。  外祖父告诉我,最好的医生是能防病的医生,这叫“上医治未病”;中等的医生能早期发现疾病并治愈;再次之的医生治疗病入膏肓的患者。我的外祖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用一句话概括中医,就是防病。”我由此从小就有防病的意识和行动。  我一
期刊
舒适的居室环境不仅能令人快乐,更能预防疾病,增强体魄。  室温:20℃  恒定的室温对健康有重要的意义。20℃左右的室温,人最舒服。这个温度有利于身体散发多余的热量,如果室温超过25℃,人体就开始从外界吸收热量,会有热的感觉。相反,当温度在8℃~18℃时,人体会向外散热;当室温低于4℃,就会感到寒冷。20℃也是最佳睡眠温度。  湿度:40%  当室内空气湿度低于 40%的时候,灰尘、细菌等容易附着
期刊
路志正,全国名老中医,96岁依旧耕耘在临床一线,除坚持每周出诊外,还时常外出讲课,带徒、带博士后,几乎没有闲的时候。如此大的工作量,他依然精神饱满,步履轻盈,思维敏捷。  “肥甘厚味”少食  路老说,前些年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所遇疾病也相对简单,而随着物质水平提高,很多病就随之而来,疾病谱也越来越复杂。要想健康,首先就是要先管好这张嘴。  日常饮食要“粗细好坏”都要吃,但都不能过。饮食中粗细好坏中的
期刊
面色红润,头发浓密,思维敏捷,说话中气十足,上海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朱南孙看着也就是七八十岁。然而,她已经96岁了,至今仍然坚持出诊。  不吃营养品,钟情一补汤。朱教授不推崇药补养生,却一直坚持每天喝一碗补汤———西洋参汤,每天都会喝一碗。常年坚持喝补汤,让朱教授长寿无大病。  取枸杞子15克,西洋参6克,隔夜煮好(两天的量)。早上起来温一下就可以吃。西洋参性平,四季都适合,有滋阴补气之效;而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