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培养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78d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迁移的重要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两个方面入手:
  1 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如教材中的文言文,句法词法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来。就拿名词活用做动词这一词类活用现象来说,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很多例子:“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口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察今》)、“客将至,不冠不袜”(《大铁椎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等等。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加点的名词所处的位置,会从具体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它们活用的条件和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①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如前二例;②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中间两句;③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最后两句就是这种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
  2 归纳概括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比如,课本中的散文,纵贯古今、各具情态,分布在各册书之中,把它们集中起来仔细分析比较,则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仅就文章的结构技巧而言,无论作者如何与众不同、匠心独运,都要归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像《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不宁静的心绪为神,为我们展现了“荷塘上月色”与“月色下荷塘”的朦胧谐和的风韵;《土地》由对土地的热爱、保卫和建设这一思想为纲,纵横驰骋,展开丰富的联想,古今中外,无所不及。这两篇文章其一舒缓恬淡、意境幽远,其一纵横捭阖、气势宏伟,但都是紧紧抓住“辔头”而任“野马”纵横飞奔的。这就概括了散文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迁移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工作。
  3 总结概括
  在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不容忽视。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作品内涵的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这个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观察。让学生注意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一首歌,时时加以总结。
  第二步是体会。观察生活并亲身体会才能丰富自己的经验。例如,风和日丽的时候,自己会感到心情很开朗;风雨交加的日子,自己会感到心情抑郁。春天里的一个绿芽,会使自己的心怦然一跳;秋日里的一片黄叶,竟让自己的情绪怅惘失落。
  第三步是挖掘。挖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刨根问底,这是一种极为值得提倡的精神。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可以带来伟大的发明,同样也能探究出深刻的哲理,给人生以重要的启示。举个例子来说,暑假里到一位住在偏僻农村的同学家去玩,一到那儿,就被他家人和邻里的热情与真诚所感动,你在觉得无拘无束其乐融融的同时开始思索:他们的热诚与质朴是因为你从城里来所以仰慕你吗?也许是较城市这里贫穷而落后所以相互依赖保持着原始的品格吧?这些想法较狭隘,但当你和同学一起离开那里回去上学时,看着一张张亲切平和的笑脸,透过相拥送别的人群,你再深深地思索,你会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庞大的力量,它就是中国人团结向上、互帮互助的民族的精魂。
  所以说观察生活、仔细体会、深入挖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
  学生自读,准确审题在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学生理解与接受作品内容的第一步,所以不论是课上课下、默读朗读,都要求准确地展现作品的内容。准确的阅读,能引导学生审准方向,正确地展开联想。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即凭语感自动地、直接地了解课文,快速准确地产生联想。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对文化与信息的要求日益增强,作为文化与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的图书馆,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精神活动场所。图书管理现代化也就是说管理信息化、电子化,从我国情况来看,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走在了最前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图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研究了图书管理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图书管理信息化
期刊
教师的课堂不仅在短短的40分钟里,所有的教学任务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部完成的。此时,教师的教学行为就需要向外延伸,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作业,教师就必须及时批改。通过作业的批改和审阅,教师可以继续对学生实施教学指导。通过作业批改,教师可以实现与学生跨越时间的对话,可以通过作业本、笔和纸模拟出一个虚拟的教学空间,从而完成教师课堂教学的延伸。  任何一个学生在课程学习上都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一个学生因师源性心理伤害而产生的问题为例,反思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方法对学生个体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  【关键词】 师源性心理影响 学生个体成长 身心健康 教育观念     师源性心理影响是指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品质的影响作用。师源性心理影响在方式上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在性质上分为积极的师源性心理影响——“师源性心理得益”和消极的师源
期刊
回顾近几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我们一线教师在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有如下问题值得讨论:  问题一:新知识的重新组合,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新教材”将完整的知识体系割裂后,重新组合,使知识结构变得凌乱松散,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障碍。更使人难以接受的是,有些“专家”美其名曰“教材循环往复式”、“培养学生跳跃性思维”,岂不知学生在这样教材的指导下,每学期都学习不到完整的知识
期刊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去点拨学生的学习?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一张一弛,点拨适度  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
期刊
【摘 要】 正义是面向每个人的,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能够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养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正义感;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规则和程序为荣,努力做有正义感的公民。  【关键词】 义 利 诚信 市场经济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2012年,3.15晚会对全国各地所出现的假冒伪劣商品的曝光,令人触目惊心,让人深恶痛绝,国人为之愤
期刊
【摘 要】 文章从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导致的自杀现象出发,分析了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探讨了大学生自杀给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危机预防与干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学生 心理危机 预防与干预     当前很多大学生面临竞争的压力、生存的焦虑、发展的期许、情感的困惑以及择业的艰难等问题诱发的危机事件,缺乏较好地觉知,加之抗挫折能
期刊
【摘 要】 在现今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新月异,促使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加剧,已经进入到了白炽化阶段。在这种情形之下,企业形象设计就成为了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能否取得优势地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标志造型的开发和设计是社会活动中最具有创造力的思维和行为。在企业产品多元化、国际化的今天,设计师应该突破疆域、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障碍,设计出更适合企业信息传达的发展空间,创造出更多的突破
期刊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推行后,生物课堂已经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笔者通过近一段时期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听课和调研,分析了课堂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或建议,以飨同行。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师生交流流于形式,缺乏思维深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可谓切中时弊。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
期刊
近年来,我校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在开设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又开设了学校选修课程,设置了人文类、科学技术类、体育艺术类等三大门类共计15个科目,即中国历史人物评说、双语地理、心理与健康、趣味数学、生活物理、趣味化学、生物探秘、计算机系统维护、篮球基础、剪纸、小提琴、中国画、合唱、版画、田径等,初步形成了必修和选修结合的学校课程体系。不仅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而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提升,使学校的办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