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历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泛指诗歌之外的所有文体,比如应用文、科学论文、小说等。狭义的散文特指纯粹的文学层面上的散文,具体指与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样式等并列的文学体裁。这种文学体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性散文。在本文中,我们探讨的重点是教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的具体方法,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散文的效果。
一、注重朗读,感知意境
学生通过接受老师的朗读指导,一般会在反复朗读散文的过程中,与作者寄寓于散文作品中的美好情感产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愉悦的情感、审美体验。比如朱自清的《春》,恬美而有生气,感情极其细腻、丰富。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以欢快、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此营造出一种和谐、惬意的氛围。学生读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全班齐读,也可以让男生读、女生读,请个别同学读等,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去体味散文的美。
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众所周知,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形散”是指散文的行文结构不像诗歌和议论文等那样严谨。“神不散”是指散文在取材上不受时空的限制,所写之事、所记之人等,在时间层面可以上下几千年,在区域层面可以纵横几万里。只要是作者所睹之物、所发之情,只要作者的思路可以达到,都可以将之联缀成文。因此,在散文的创作过程中,线索至关重要。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这样描述线索的的作用:“启行之词,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既如此,教学散文时,必须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散文文本的线索,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如此,学生才会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充分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构思散文的艺术技巧。
以《藤野先生》(鲁迅)为例。就文章的结构层面而言,《藤野先生》的确很“散”。请看:文章开篇就以讽刺意味极浓的笔调摹写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去赏樱花和追赶时尚学跳舞时的种种丑态;接着写“我”从东京到烟台学医的经过和“我”在东京受到优待的细节等。然而,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细读这篇散文,学生就会发现,上述看似非常杂乱的内容,实则与高度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关系密切:国家命运多舛,中国留学生却醉生梦死,对自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闻不问。可是,身为日本学者的藤野先生却无狭隘的民族偏见,对身为中国留学生的“我”的学习状况表现出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孜孜不倦的教诲。《藤野先生》言简义丰:时间跨度大,大小事件多,人物形象众多且生动鲜活。作品紧扣赞颂藤野先生的品格这一主题,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将好几个发生在不同地域的生活片段有机串联起来,以此凸显文章的主题。所以,教学《藤野先生》时,必须引导学生理出这篇文章的线索,并深入理解其线索的作用,以此加深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写作艺术。
三、披文入情,发展兴趣
学生学习散文过程中的披文入情,指的是学生在反复阅读散文文本的过程中深切体味作者寄寓于散文中的丰富情感。学生阅读散文时“披文入情”的过程,实为学生探寻作者寄寓于散文文本中的那种意境的过程。为了引导学生充分“入情”,首先要引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之后再引导学生逐步把握散文布局谋篇的技巧、散文内在的行文线索和散文所寄寓的情感内涵等,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使其愉悦的情感、审美体验与作者的情感波动相吻合。比如《白杨礼赞》一文,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是其抒情线索。茅盾通过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热情地赞美了这一“树中的伟丈夫”。然而,作者写景画形不是目的,“神”才是“礼赞”白杨的根本处,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须靠想象才能补足。而写“神”时,茅盾一反暗寓之辞,在议论和抒情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使白杨形神毕现。阅读本文时,只有饶有兴味地领略到作者抓住“不平凡”这个纲,开头作铺垫,又辅之以巧妙的过渡和自然呼应,使得全文有疏有密、有散有聚,线索清晰,层次井然,才能获得真切的理解。
四、抓住细节,品出其味
优美的散文中,往往蕴含着许多生动的、极富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把握散文中的细节描写,学生会非常容易地走进作者在散文中预设的那一片情感天地。以《背影》为例。《背影》四次写 “我”流泪的细节,让读者深深体会到“我”与父亲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以及“我”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无可排解的自责之情、无法弥补的愧悔之情、无可慰藉的惆怅之情等。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上述细节,细细品味这一细节,学生均会为“我”对父亲的这一片深情所感动。
教无定法,学也如此,散文教学的以上教法只是对自己近年来教学尝试的一个小结,存在瑕疵是难免的,怎样用最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呢?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如继往地继续探索。
一、注重朗读,感知意境
学生通过接受老师的朗读指导,一般会在反复朗读散文的过程中,与作者寄寓于散文作品中的美好情感产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愉悦的情感、审美体验。比如朱自清的《春》,恬美而有生气,感情极其细腻、丰富。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以欢快、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此营造出一种和谐、惬意的氛围。学生读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全班齐读,也可以让男生读、女生读,请个别同学读等,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去体味散文的美。
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众所周知,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形散”是指散文的行文结构不像诗歌和议论文等那样严谨。“神不散”是指散文在取材上不受时空的限制,所写之事、所记之人等,在时间层面可以上下几千年,在区域层面可以纵横几万里。只要是作者所睹之物、所发之情,只要作者的思路可以达到,都可以将之联缀成文。因此,在散文的创作过程中,线索至关重要。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这样描述线索的的作用:“启行之词,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既如此,教学散文时,必须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散文文本的线索,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如此,学生才会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充分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构思散文的艺术技巧。
以《藤野先生》(鲁迅)为例。就文章的结构层面而言,《藤野先生》的确很“散”。请看:文章开篇就以讽刺意味极浓的笔调摹写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去赏樱花和追赶时尚学跳舞时的种种丑态;接着写“我”从东京到烟台学医的经过和“我”在东京受到优待的细节等。然而,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细读这篇散文,学生就会发现,上述看似非常杂乱的内容,实则与高度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关系密切:国家命运多舛,中国留学生却醉生梦死,对自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闻不问。可是,身为日本学者的藤野先生却无狭隘的民族偏见,对身为中国留学生的“我”的学习状况表现出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孜孜不倦的教诲。《藤野先生》言简义丰:时间跨度大,大小事件多,人物形象众多且生动鲜活。作品紧扣赞颂藤野先生的品格这一主题,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将好几个发生在不同地域的生活片段有机串联起来,以此凸显文章的主题。所以,教学《藤野先生》时,必须引导学生理出这篇文章的线索,并深入理解其线索的作用,以此加深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写作艺术。
三、披文入情,发展兴趣
学生学习散文过程中的披文入情,指的是学生在反复阅读散文文本的过程中深切体味作者寄寓于散文中的丰富情感。学生阅读散文时“披文入情”的过程,实为学生探寻作者寄寓于散文文本中的那种意境的过程。为了引导学生充分“入情”,首先要引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之后再引导学生逐步把握散文布局谋篇的技巧、散文内在的行文线索和散文所寄寓的情感内涵等,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使其愉悦的情感、审美体验与作者的情感波动相吻合。比如《白杨礼赞》一文,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是其抒情线索。茅盾通过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热情地赞美了这一“树中的伟丈夫”。然而,作者写景画形不是目的,“神”才是“礼赞”白杨的根本处,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须靠想象才能补足。而写“神”时,茅盾一反暗寓之辞,在议论和抒情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使白杨形神毕现。阅读本文时,只有饶有兴味地领略到作者抓住“不平凡”这个纲,开头作铺垫,又辅之以巧妙的过渡和自然呼应,使得全文有疏有密、有散有聚,线索清晰,层次井然,才能获得真切的理解。
四、抓住细节,品出其味
优美的散文中,往往蕴含着许多生动的、极富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把握散文中的细节描写,学生会非常容易地走进作者在散文中预设的那一片情感天地。以《背影》为例。《背影》四次写 “我”流泪的细节,让读者深深体会到“我”与父亲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以及“我”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无可排解的自责之情、无法弥补的愧悔之情、无可慰藉的惆怅之情等。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上述细节,细细品味这一细节,学生均会为“我”对父亲的这一片深情所感动。
教无定法,学也如此,散文教学的以上教法只是对自己近年来教学尝试的一个小结,存在瑕疵是难免的,怎样用最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呢?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如继往地继续探索。